求《外国文学评论》2012奥运会直播年第1期的目录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外国文学评论》年总目录
下载积分:1200
内容提示:《外国文学评论》年总目录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7|
上传日期: 00:36:2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外国文学评论》年总目录
官方公共微信参考资料32-第2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参考资料32-2
年第3期;十七世纪文学;01、李思孝:《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欧洲近;02、夏曾树:《布瓦洛的〈论诗艺〉》,《外国文学;03、鲁萌:《论达尔杜弗――兼论历史和心理的辩证;04、朱延生译:《莫里哀传》,中国戏剧出版社,1;05、宫宝荣:《天才与法则――〈伪君子〉的结构与;06、陈众议:《“变形珍珠”:巴洛克与17世纪西;十八世纪文学;01、蹇昌槐:《〈鲁滨
年第3期。十七世纪文学01、李思孝:《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欧洲近代文艺思潮论》,首都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7年。02、夏曾树:《布瓦洛的〈论诗艺〉》,《外国文学研究》1987年第3期。03、鲁 萌:《论达尔杜弗――兼论历史和心理的辩证转化》,《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 第2期。04、朱延生译:《莫里哀传》,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05、宫宝荣:《天才与法则――〈伪君子〉的结构与“三一律”新探》,《戏剧艺术》,2006年第2期。06、陈众议:《“变形珍珠”:巴洛克与17世纪西班牙文学》,《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十八世纪文学01、蹇昌槐:《〈鲁滨逊漂流记〉与父权帝国》,《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 02、钟 鸣:《〈鲁滨逊漂流记〉的双重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 03、王文华:《鲁滨逊形象的现代性反思》,《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04、孙绍先:《论〈格列佛游记〉的科学主题》,《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05、王治国:《菲尔丁笔下崇高和邪恶斗争的记录》,《外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3期。 06、吕大年:《8世纪英国文化风习考》,《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07、董问樵:《〈浮士德〉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08、杨武能:《走近歌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09、绿 原:《常说常新的〈浮士德〉》,《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10、褚蓓娟:《永恒的流浪者――浮士德形象之我见》,《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11、杨武能:《试析〈浮士德〉的哲学内涵(上)》,《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12杨武能:《试析〈浮士德〉的哲学内涵(下)》,《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01、杨武能:《从Novelle看浪漫派》,《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02、陈 俐:《简论浪漫主义文学的宗教精神》,《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 03、郑克鲁:《法国浪漫派诗歌的特点和贡献》,《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04、王化学等:《纪念拜伦诞生200周年》,《山东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05、王化学:《〈曼夫雷德〉与&世界的悲哀&》,《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第3期。 06、金嗣峰:《拜伦〈唐璜〉二题》,《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1-2期。07、潘耀泉:《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武汉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08、张旭春:《雪莱与拜伦的审美先锋主义思想初探》,《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09、张思齐:《济慈诗学三议》,《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10、袁宪军:《〈希腊古瓮颂〉中的“美”与“真”》,《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11、卢路:《浪漫与哲性〈西风颂〉的两种解读范式》,《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2、柳鸣九等:《雨果创作评论集》,漓江出版社,1983年。13、罗国祥:《理性的反动――-雨果小说美学的现代性》,《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 2期。十九世纪中后期文学01、郭树文:《批判现实主义质疑》,《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02、《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03、蒋承勇:《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04、马修约瑟夫森:《司汤达传》,包承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05、刘 阳:《从〈论爱情〉看司汤达及其创作》,《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第4期》。 06、蒋承勇:《论司汤达小说的内倾性》,《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07、李健吾:《司汤达的政治观点和〈红与黑〉》,《文学评论》1959年第3期。08、蒋承勇:《从系统的自组织原理看于连性格的自在性与自主性》,《外国文学评论》 1987年第2期.09、柳鸣久:《巴尔扎克的小说艺术》,《外国文学研究》,1985年第1期。10、陈伯吹:《关于巴尔扎克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问题》,《文学评论》,1960年第6期。11、丁子春:《巴尔扎克艺术理论勘探》,《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2期。12、金嗣峰:《〈高老头〉创作的真实性》,《外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4期。13、叶成青;《关于高老头“父爱”的再认识》,《外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3期.。14、翁柏青:《高老头――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贵人迷”的典型》,《外国文学评 论》,1989.2。15、黄晋凯:《巴尔扎克文学思想探析》,《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16、莫洛亚:《狄更斯评传》,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17、冯亦代:《狄更斯的本来面目》,《读书》,1989年第6期。18、王忠祥:《论狄更斯的〈双城记〉》,《外国文学研究》,1978年第1期。19、伍厚凯:《论〈双城记〉的艺术特色》,《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20、赵炎秋;《狄更斯小说中的监狱》,《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21、潘一禾:《解读奥涅金的被“拒绝”》,《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22、涂卫群:《百年“普学”》,《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23、康 林:《普希金与俄罗斯文学的勃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学报》1995 年第10期。24、吴晓都:《普希金叙事创作对俄国文学的意义》,《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25、陈 觯骸短柑竿卸固┑拇醋骱鸵帐酢罚锻夤难а芯考返11辑。26、刘洪涛:《我国解放以后托尔斯泰研究述评》,《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4期。27、王智量:《〈复活〉的创作过程与作家的思想发展》,《华东师大学报》,1980年第4 期。28、刘定淑:《试论〈复活〉男女主人公“复活”的复杂性》,《外国文学研究》,1985 年第2期。29、余绍裔:《论列夫.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艺术》,《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30、王景先:《“心灵辩证”辨析》,《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第4期。31、徐 鹏:《道德情欲:〈安娜.卡列尼娜〉人物性格建构原则之一》,《外国文学研究》, 1994年第2期。32、吴泽霖:《从托尔斯泰的上帝到中国的“天”》,《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33、刘 倩:《安娜悲剧的必然性》,《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3期。34、王忠祥:《易卜生的创作与“易卜生主义”》,《外国文学研究》,1985年第4期。35、王忠祥:《易卜生》,华夏出版社,2002年。36、蹇昌槐:《易卜生与戏剧的“近代突破”》,《外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4期。37、王志耕:《宗教之维:国内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化诗学研究概述》,《国外文学》,2006年第1期。48、王志耕:《质询与皈依: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约伯》,《俄罗斯文艺》,2002年第2期。39、王志耕:《“聚合性”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艺术》,《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40、冯增义:《评复调小说〈卡拉马卓夫兄弟〉》,《华东师大学报》1995年第6期。42、何云波:《父亲:文化的隐喻主题――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物论》,《国外文学》,1998年第3期。41、陈姝波:《论〈简爱〉中的性别意识形态》,《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42、张同乐等:《〈呼啸山庄〉DD一部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小说》,《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1期。43、马 坤:《自我的认同与回归DD再读〈呼啸山庄〉》,《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44、马 弦:《苔丝悲剧形象的“圣经”解构》,《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45、吴卫华:《不伦之恋:〈无名的裘德〉的叙事母题探析》,《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46、王忠祥:《关于易卜生主义的再思考》,《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5期。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01、李辉凡:《列宁文艺路线的忠实执行者》,《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7辑。02、吴元迈:《普列汉诺夫文艺遗产中的几个问题》,《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4辑。 03、余一中:《多元――一元――多元:苏联文学74年的发展道路》,《外国文学研究》, 1994年第3期.04、黎皓智:《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的艺术历程》,《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第3期。 05、韩捷进:《简论苏联文学中的“人类思维”倾向》,《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 期。06、方 坪:《高尔基早期作品与尼采》,《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07、张 羽:《通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5辑。08、张 羽:《高尔基的造神论观点研究》,《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11辑。09、汪介之:《高尔基与20世纪初叶的俄罗斯文学》,《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2期。10、汪介之:《论高尔基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特色》,《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3期。11、李文英:《肖洛霍夫――苏联文学之魂》,《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4期。12、李嘉宝:《大胆的探索 成功的开拓》,《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13、蔡宗魁:《论葛利高里形象的悲剧美》,《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4期。14、刘亚丁:《肖洛霍夫的写作策略》,《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15、何云波:《〈静静的顿河〉的多重话语》,《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01、肖明翰:《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02、易 丹:《“围栏中的豹”:西方现代派小说中人与异己社会的冲突》,《外国文学评论》 1990年第3期。03、余 虹:《西方文明的转折点――象征主义思潮》,《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 04、罗大冈:《超现实主义札记》,《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第4期。05、李晓宝:《艾略特的〈荒原〉: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宣言书》,《外国文学评论》,1999 年第1期。06、玉辉:《英国文化视野下的艾略特研究》,《国外文学》,2006年第1期07、郭春英:《从先知预言的角度释〈荒原〉》,《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08、刘立辉:《〈四个四重奏〉的时间主题》,《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09、彼得阿克罗伊德:《艾略特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10、李 新:《论艾略特诗歌的意识内蕴》,《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11、蒋洪新:《论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时间主题》,《外国文学》,1998年第3期。12、谢莹莹:《卡夫卡作品在各地的接受》,《外国文学》,1996年第1期。13、叶廷芳:《现代艺术的探险者》,花城出版社,1986年。14、昂智慧:《倔强的灵魂的独语――论卡夫卡的人生求证》,《外国文学评论》,1999 年第4期。15、黄燎宇:《卡夫卡的弦外之音――论卡夫卡的叙事风格》,《外国文学评论》,1997 年第4期。16、舒 天:《变形记――绝望的喜剧》,《外国文学》,1995年第2期。17、刘久明:《论卡夫卡的人格心理与自卑情结》,《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18、曾艳兵:《卡夫卡研究在中国》,《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19、曾艳兵:《闭上眼睛的图像――-论卡夫卡的〈美国〉》,《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 第4期。20、曾艳兵:《“耗子王国”的歌手DD论卡夫卡与犹太文化的关系》,《外国文学评论》, 2003年第1期.21、曾艳兵:《“从摇蓝里抱走了别人的孩子”DD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外国 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22、胡志明:《父亲:剥去了圣衣的上帝DD卡夫卡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外国文学评论》 2001年第1期。23、谢莹莹:《权力的内化与人的社会化问题DD读卡夫卡的〈审判〉》,《外国文学评论》, 2003年第3期。24、谢莹莹:《卡夫卡〈城堡〉中的权力形态》,《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25、何法:《卡夫卡的自虐狂倾向及其触发因素》,《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26、林和生:《卡夫卡之罪与神经症》,《国外文学》,2005年第6期。27、魏亚辉:《艺术家的现代神话――〈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象征意义》,《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28、袁德成:《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中的乔伊斯》,《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29、廖昌胤:《〈尤利西斯〉主题之谜与莫莉意识》,《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30、李维屏:《论乔伊斯的小说艺术》,《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31、戴从容:《乔伊斯与形式》,《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32、郭 军:《“历史的噩梦”与“创伤的艺术”DD解读乔伊斯的小说艺术》,《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33、刘象愚:《独特的赋格文体-论――〈尤利西斯〉第11章中的音乐》,《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34、戴从容:《〈芬尼根的守灵〉解读种种》,《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35、易晓明:《碎片化与整体性――〈喧哗与骚动〉的历史感之建构》,《外国文学评论》, 2003年第1期。36、范革新:《海明威的硬汉子精神与同性恋恐怖症》,《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37、罗明洲:《论海明威的死亡情结》,《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38、张 薇:《叙述学视野中的海明威小说的对话艺术》,《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 期。39、王 枫:《论小男孩在〈老人与海〉中的作用》,《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40、王慧等:《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41、于冬云:《硬汉神话与生命伦理》,《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42、黄耘:《加缪叙事的另一种阅读》,《外国文学评论》,2001第2期。43、龙 昕:《贝克特戏剧与远古神话》,《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44、冉东平:《突破现代派戏剧的艺术界限DD评贝克特的静止戏剧》,《外国文学评论》, 2003年第2期。45、蓝仁哲:《感受荒诞人生,见证反戏剧手法DD〈等待戈多〉剧中的人及其处境》, 《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46、秦天等:《萨特文集》,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47、柳鸣九主编:《〈存在〉文学与文学中的〈存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48、钱森林:《萨特在中国的精神之旅》,《文艺研究》,2005年第11期。49、杨世真:《大本真与达洛维太太的存在困境》,《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50、杜娟;《〈达洛维太太〉、〈到灯塔去〉与〈海狼〉的深层内涵》,《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5期。后现代主义01、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学与写作》,《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二期。 02、赵毅衡:《后现代派小说的判别标准》,《外国文学评论》,1992第2期。 03、刘 洪:《黑色幽默的深层结构》,《外国文学评论》,1992第2期。04、张唯嘉:《罗伯-格里耶的“&非意义论”》,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4期。05、张唯嘉:《后工业城市“幻象化”的现实――试论罗伯-格里耶的城市小说》,《外国 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06、昌槐:《从结构主义管窥西方后现代小说》,《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07、刘成富:《试论克洛德.西蒙的意识流小说》,《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08、何建文:《海勒世界的神与虫》,《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4期。09、陈众议:《心灵的罗盘--纪念博尔赫斯百年诞辰》,《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10、陈众议:《魔幻现实主义与古印地文学》,《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10辑。11、麻煜霞:《走出孤独的启示》,《外国文学研究》,1993第3期。12、王正客:《试论〈百年孤独〉的双文化视角》,《外国文学评论》,1994第4期。13、邓 楠:《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观综述》,《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14、象愚、曾艳兵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5、曾繁仁:《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6、范方俊:《后现代主义的现代之思》,《外国文学》,2006年第2期。17、何江胜:《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语言游戏》,《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第4期。19、杨向荣:《距离:现代主义艺术的一种思考》,《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 20、蹇昌槐:《后现代视角下的新小说》,《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外国文学专业期刊目录《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外国文学动态》,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外国文学报道》,上海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主办《外国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主办*《世界文学》,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国外文学》,北京大学主办*《外国文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中国比较文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参考资料32等内容。 
 常见档案参考资料的编写方法档案参考资料种类很多,用途广泛,发下十种常见参考资料 及其编写方法: 一、大事记 大事记,就是按照时间顺序,简要地记载一定时期发生的重 ...  论文参考资料格式_其它_工作范文_实用文档。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  参考资料_专业资料。无参考资料专著类: 一、专著类: 隐私主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 》,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 1.张新宝: 《隐私主权的法律保护》,...  文库认证 建筑工程资料(全套) 2014年二级建造师考试大... 2014年一级建造师报考条... 建筑工程专业术语1/2 相关文档推荐 建筑材料知识题的参考资... 13页 2...  档案管理参考资料第一部分 归档制度的编写 归档制度就是确定归档范围、归档时间以及归档案卷质量要求和手续的一种实用文。 归档范围是指哪些文件应该归档,哪些文件不...  参考资料 暂无评价 55页 1下载券 参考资料 暂无评价 1页 免费 部分可参考资料 暂无评价 16页 4下载券 参考资料在(重点) 暂无评价 6页 1下载券 ...  主要参考资料格式注意事项主要参考资料格式注意事项隐藏&& 任务书主要参考资料格式注意事项: 主要参考资料格式注意事项: 事项 1.依据学校模板,英文参考文献用 五号字...  系列书籍装帧参考资料_专业资料。系列书籍装帧参考资料行距:为行气而设定,行距留白与子行 印刷相互映衬,密排小号字行,行距小,疏排大 号字行,行距大 版面:版面包...  市场营销参考资料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市场营销延伸阅读资料 一、图书类 1、菲利普 科特勒所著营销书籍: 科特勒所著营销书籍: 、菲利普?科特勒所著营销书籍 ...文学评论家-陈众议
个人简介  陈众议, 日出生于浙江省市,毕业于,博士学位。   职务职称: 所长、研究员   研究方向: 西班牙语文学
  代表作品:《拉美当代小说流派》、《加西亚·马尔克斯评传》、《博尔赫斯》、《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研究》
  1977年入,1978年被选派留学。先后就读于墨西哥学院和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文哲系研究生部。1982年应召回国,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7年获墨西哥国家奖学金并被墨西哥学院和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同时录取为博士研究生。1989年7月归国,获文学博士学位。1999年应邀在西班牙康普鲁坦塞大学和马德里自治大学访学。
  先后发表专著六部,论文数十篇。其中专著《魔幻现实主义大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青年成果奖,论文《魔幻现实主义与印第安文化》获中央国家机关首届优秀青年论文奖,论文《科塔萨尔》获第十四届香港青年文学奖。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他优秀青年称号。
  历任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等,发表专著《拉美当代小说流派》(青年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墨西哥文学史》(“八五”社科基金项目)、《加西亚·马尔克斯评传》、《博尔赫斯》等,同时承担了国家重大项目《20
世纪外国文学史》西班牙语文学的写作工作。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计有长篇小说《玻璃之死》、《风醉月迷》等。同时,他的社科基金项目《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研究》已完成结项。目前正主持《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经典作家系列》(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2003年获国家留学归国人员成就奖。现任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1974.9 ~1977.9 绍兴市红雨公社插队 知青   78.9 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 大学团总支委
  1978.9 ~1982.8 墨西哥学院、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硕士研究生   1982.8
~1987.9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实研 助研 团支书   1987.9 ~1989.6 墨西哥学院、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博士研究生   1989.6 ~目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科研人员   所党委委员(1989年7月)
  副研究员(1992年8月)   所长助理(1995年7月)   副所长(1998年10月)   研究员(1999年8月)
  所党委副书记(1999年11月)   纪检委书记(1999年12月)   院纪检委员(1999年12月)
  博士生导师(2002年9月)   所长(2004年12月)
  [ 1] 《魔幻现实主义大师》,黄河文艺出版社,1988年,15万字   [ 2]
《拉美当代小说流派》(青年社科基金项目),社科文献出版社,1995年, 23万字   [ 3]
《20世纪墨西哥文学史》(中华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重点项目),青岛出版社,1998年,20万字   [ 4]
《加西亚·马尔克斯评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23万字。(普及版《加西亚·马尔克斯传》,新世纪出版社,2003年)   [
5] 《魔幻现实主义》,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0万字。(普及版《南美的辉煌》,海南出版社1993年)   [ 6]
《博尔赫斯》,华夏出版社,2001年,15万字   [ 7]
《20世纪外国文学史》(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大项目,西语部分约20万字),译林出版社,2004年,首届政府图书奖;   [ 8]
《西班牙文学简史》(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21万字   [ 9]
《西班牙文学大花园》,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33万字;   [10]
《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研究》,译林出版社,2007年,36万字(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作品”);   [11]
《堂吉诃德的长矛》(评论、随笔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23万字;
  [ 1] 《拉丁美洲文学的崛起》,《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第4期,8千字   [ 2]
《古印第安文学述评》,《国外文学》,1985年第4期,1万2千字   [ 3]
《魔幻现实主义与古印第安文学》,《外国文学研究集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第10期(总),3万字   [ 4]
《魔幻现实主义与〈堂吉诃德〉》,《读书》,1986年第2期,7千字   [ 5]
《科塔萨尔创作初探》,《外国文学报道》,1986年第3期,1万4千字   [ 6]
《魔幻现实主义的民族渊源》,《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西方文艺思潮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2万4千字
  [ 7] 《〈百年孤独〉及其艺术形态》,《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1期,9千字   [ 8]
《拉丁美洲小说的自然主义倾向》,《自然主义》,《西方文艺思潮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1万5千字   [ 9]
《拉美意识流小说及其结构形态》,《意识流》,《西方文艺思潮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万字;   [10]
《拉美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管窥》,《二十世纪现实主义》,《西方文艺思潮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万6千字   [11]
《管窥蠡测:拉美当代小说新观念新技巧述评》,《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西方文艺思潮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2万2千字
  [12] 《胡利奥·科塔萨尔》,《第十四届青年文学奖集》,香港青文书屋,1989年,2万8千字   [13]
《拉美当代小说结构形态管窥》,《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1万字   [14]
《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文艺报》,日第6版,8千字   [15] 《亦真亦幻的感觉
形而上学的超越》,《世界文学》,1991第4期,1万字   [16] "Mutra"(1952), Revista
Canadiense de Estudios Hisp&nicos, Vol. XVI,Primavera 1992 .
P188~200   [17] 《加西亚·马尔克斯 — 热带丛林的魔幻》,《二十世纪艺术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2万1千字
  [18] 《塞万提斯新探》,《外国文学研究集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5期(总),1万字   [19]
《拉美心理小说发展的一个轮廓》,《世界心理小说名著·拉美部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万8千字   [20]
《拉美文学的自省式回归》,《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9千字   [21]
《〈世界诗库·西葡拉美卷〉序》,花城出版社,1994年,2万字   [22]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选〉编选者序》,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年,1万字   [23]
《博尔赫斯与幻想美学》,《博尔赫斯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1万5千字   [24] 《民族性与世界性 —
崛起前的争鸣》,《外国文学》,1997年第2期,5千字   [25] 《文学·道德·爱情 —
从迪尼斯和盖罗斯笔下的两个神甫说起》,《中国首届葡萄牙文学研讨会论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5千字   [26]
《心灵的罗盘》,《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1万字   [27]
《西班牙、葡萄牙文学经典丛书·总序》,昆仑出版社,2000年,2万3千 字   [28] 《浪漫·现实·古典·现代 —
评〈庭长夫人〉》,《庭长夫人》,唐民权等译,昆仑出版社2000年,6千字   [29] 《借镜观形
洋为中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日第3版,6千字   [30]
《童心剖诗》,《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1万6千字   [31] 《童心:回归的愉悦》,《文景》,2003年第1期,9千字
  [32] 《点燃未来的万家灯火》,《文景》,2003年第9期,1万字   [33]
《全球化?本土化?——20世纪拉美文学的二重选择》,《外国文学研究》2003第1期,9千字   [34]
《普伊格的无主题小说》,《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第1期,1万字   [35]
《〈百年孤独〉与全球化》,《永远的乌托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万字   [36]
《回到情节:新世纪西班牙语小说管窥》,《世界文学》,2005年第4期,1万字   [37]
《变形珍珠:巴罗克与17世纪西班牙文学》,《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9千字   [38]
《永远的堂吉诃德》,《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4期,8千字   [39]
《武侠小说:是耶?非耶?》,《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6期,8千字   [40]
《方法与方向—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9千字   [41]
《情节+主题“文学方程式”》,《文景》,期,9千字   [42]
《多元文化的并存与交流》,《世界文学论坛·新名著主义丛书序》,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1 万字   [43]
《〈愁容童子〉·〈堂吉诃德〉·童心》,《博览群书》,2006年第9期,8000字;   [44]
《“陌生化”与经典之路》,《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4期,9000字(《新华文摘》2007年第2期“论点摘编”);   [45]
《阿连德的本色与杂色》,《文汇读书周报》,日,7千字;   [46]
《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学观》,《渤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1万字;   [47]
《文学的黄金定律》,《渤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1万字;   [48]
《帕慕克在十字路口——兼说怀旧》,《文景》,2008年第5期(总45期),8千字;   [49]
《经典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1万字;   [50]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美洲的魔幻与真实》,《新编外国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千字;   [51]
《来自拉美文学的启示》,《文明的对话与梦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万字;
  [ 1] 《七十年代拉丁美洲三部重要的反独裁小说》,《外国文学动态》,1983年第11期,1 万字   [ 2]
《拉丁美洲“介入诗”》,《外国文学动态》,1985年第9期,6千字   [ 3]
《塞万提斯奖获得者萨瓦托及其创作》,《外国文学动态》,1985年第6期,4千字   [ 4]
《拉美小说的音乐结构》,《外国文学报道》,1988年第3期;3千字   [ 5] 《“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
记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次会见》,《世界文学》,1990年第2期,5千字   [ 6]
《世界长篇名著精华:〈堂吉诃德〉、〈阿马罗神父的罪恶〉、〈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堂娜芭芭拉〉、〈漩涡〉、〈百年孤独〉、〈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阿玛莉亚〉、〈掷钱游戏〉》,漓江出版社,1992年,1万字
  [ 7] 《过去·现在·未来的撞击》,《奥拉·盲人之歌》,花城出版社,1992年,3千字   [ 8]
《伊甸园里的亚当》,《追击·时间之战》,花城出版社,1992年,3千字   [ 9]
《〈莫雷尔的发明〉译本序》,花城出版社,1992年,3千字   [10] 《辛勤拓荒十五载 南望树木竟成林 —
读〈拉丁美洲文学丛书〉有感》,《出版界》,1994年第3期,3千字   [11]
《〈世界短篇小说精品文库·拉美卷〉编选者序》,海峡出版社,1996年,1万3千字   [12]
《〈世界中篇小说名著·拉美卷〉本卷序》,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6千字   [13]
《〈获西班牙塞万提斯奖作家作品选〉本卷序》,漓江出版社,1996年,5千字   [14]
《〈世界中篇小说经典文库·美洲卷〉序》,九洲出版社,1996年,5千字   [15]
《〈世界中篇小说经典文库·欧洲卷〉序》,九洲出版社,1996年,4千字   [16]
《马德里访加夫雷拉·英方特》,《外国文学动态》,1996年第1期,6千字   [17]
《也谈“马尔克斯”、“略萨”》,《读书人报》,日(创刊号)第3版,2千字   [18]
《从荷马、塞万提斯的性别说起》,《读书人报》,日第3版,2千字   [19]
《拉美文坛宿将宝刀不老》,《外国文学动态》,1997年第5期,3千字   [20]
《拉美作家的巴罗克文风》,《中华读书报》,日第15版,2千字   [21]
《形而上的思考》,《中华读书报》,日第2版,1千5百字   [22]
《理想主义的胜利》,《北京晚报》,日第11版,2千字   [23]
《西语文豪被揭老底》,《环球时报》,日第7版,2千字,《作家文摘》日转载   [24]
《世界是一本书》,《中华读书报》,日第9版,2千字   [25]
《从〈绑架轶事〉说开去》,《读书人报》,日第4版,2千字   [26]
《玛雅文化:解不开的谜》,《环球时报》,日第22版,2千字   [27]
《加西亚·马尔克斯将发表新作》,《环球时报》,日第22版,2千字   [28] 《作家文摘》日转载
  [29] 《话语的权力和权力的话语》,《中华读书报》,日第15版,2千字   [30]
《走进书的迷宫》,《环球时报》,日第22版,2千字   [31] 《情爱笔记
性爱笔记》,《好书快递》,日,3千字   [32] 《拉丁美洲的狂欢 —
20世纪拉美小说回顾》,《环球时报》,日第16版,4千字《作家文摘》日转载   [33]
《博尔赫斯的矛盾与偏见》,《中华读书报》,日第17版,3千字   [34]
《床上开个美术馆》,《环球时报》,日第20版   [35]
《马尔克斯知恩图报》,《环球时报》,日第20版,1千字,《作家文摘》第410期转载   [36]
《拉美作家直面美国》,《环球时报》,日第18版,3千字   [37]
《科埃略的观念小说》,《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年7月(总1031期)第4版,3千字   [38]
《遁入虚无——评博尔赫斯的选择》,《中华读书报》,日第17版,3千字   [39]
《墨西哥文化想打动美国人》,《环球时报》,日第22版,2千字   [40]
《艺术童心与陌生化》,《北京日报》,日第6版,1千字   [41]
《灵魂与肉体——文学主题刍议》,《北京日报》,日第6版,1千字   [42]
《“终结”后的钱钟书和博尔赫斯》,《北京日报》,日第6版,1千字   [43]
《故事·情节·小说》,《中华读书报》,日第11版,3千字   [44]
《也说〈十面埋伏〉——为张氏大片“号脉”》,《北京日报》,日;2千字   [45]
《承诺社会与承诺自我》,《书评周刊》,日第3版,3千字   [46]
《超越界限——评科埃略及其〈十一分钟〉》,《书评周刊》,日第4版,5千字   [47]
《堂吉诃德在中国》,《环球时报》,日第28版,1千字   [48]
《永远的鲁尔福——兼评〈执着地寻找天堂〉》,《中华读书报》,日第11版,3千字   [49]
《永远的堂吉诃德》,《中华读书报》,日第11版,3千字   [50]
《〈炼金术士〉序》,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千字   [51]
《话语·经典及“马太效应”》,《中华读书报》,日第11版,3千字   [52]
《“马太效应”考验价值观念》,《中国经济信息》,2004年第23期,3千字   [53]
《坚持“二为”方向,发展人文学科》,《院报》日,1千字   [54]
《多雷笔下的堂吉诃德》,《旧书信息报》,日,4千字   [55]
《科学发展观:人文新思想》,《社科党建》,2005年第4期,3千字   [56]
《点燃文艺复兴运动之火的东方人》,《人民日报》,日,3千字   [57]
《堂吉诃德四百岁》,《人民日报》,日(《文汇报》日),3千字   [58]
《整合力量,系统梳理和研究世界文化》,《院报》,日,1千字   [59]
《捭阖于前瞻与回眸之间》,《中国翻译》,2005年第3期,6千字   [60]
《狭义文化的现状与功能》,《中华读书报》,日,3千字   [61]
《堂吉诃德与中国》,《人民日报》,日(《新华文摘》2006年第5期),3千字   [62]
《探询人性的奥秘》,《夫妻生活·序》,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3千字   [63]
《在天堂下面》,《地狱中心·序》,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3千字   [64]
《西方小说、类小说的一种纵向概括方式》,《院报·理论月刊》,日,5千字;   [65]
《皮托尔:厚积薄发,矢志不渝》,《中华读书报》,日,4千字;   [66]
《悖论中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日第3版;4千字;   [67]
《学海捞珍》,《中华读书报》,日,3千字;   [68]
《加西亚·马尔克斯:八十和四十》,《中华读书报》,日,7千字;   [69]
《加西亚·马尔克斯迎来八十华诞》,《人民日报》,日,3千字;   [70]
《西语文坛的“格兰德大妈”》,《书城》,2007年6月号,7千字;   [71]
《拉美作家重振文坛》,《人民日报》,日,3千字;   [72]
《史诗品质的宏大叙事》,《文汇读书周报》,日,3千字;   [73]
《她世界的一抹风景》,《她世纪丛书·序》,人民文学出版社,年,7千字;   [74]
《文学资源两人谈》(与阎连科合作),《渤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1万5千字;   [75]
《拿什么拯救现代小说》,《南方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2月,6千字;   [76]
《盛世修典》,《文汇读书周报》,日,2千字;   [77]
《为有源头活水来》,《文艺报》,日,3千字;   [78]
《向着重构的整合》,《中华读书报》,日,4千字;   [79]
《泽国江山入战图》,《西安晚报》,日,6千字;   [80]
《加莱亚诺——发出拉丁美洲的声音》,《人民日报》,日,3千字;   [81]
《从“斗争武器”到“以人为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报》,日,3千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2奥运会直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