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研究浮力的实验中究

怎么做研究性学习报告?_百度知道
怎么做研究性学习报告?
话说我们放寒假了 话说缉丁光股叱噶癸拴含茎我们有很多白花花的卷子 话说还有破老师布置的研究型学习 话说我从来没有做过这种东西
是语文的 有以下几个课题 A春节民俗文化研究 B古典四大名著任选一部研究 C在语文必修1,2,3教材中选择一位诗人进行研究
最好能把大致提纲列出来 谢谢
提问者采纳
一阶段(第3周):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开好开题会,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第4—10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第三阶段(第11周):对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穿着打扮追求与认识的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第四阶段(第12—13周):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由这个开题报告,我们可以很显然地看出来,做这项研究时我们的选题是来源于中学历史课本的。这说明在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时,我们应该时刻想到研究性学习。看一看自己所上的内容是否能为成为研究性学习所研究的选题。《从穿着打扮看我们生活的变化 ——中国古今服饰文化小探》这个开题报告,在课题背景中就提出了“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这样就很好地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和当今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观点联系起来了。很好地解决了将课本知识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这个研究选题变得更有意义。 从学科教学中我们找到了开题的素材,然后我们怎么将学科教学深化呢?这个任务就要交给研究性学习来完成了。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会取得什么预期效果呢?进行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在上述选题中我们可以采取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等。然后再根据这些研究方法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一步步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证题和结题工作。在这缉丁光股叱噶癸拴含茎个过程中除了历史教师外,其他各个科目尤其是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相关教师都可以做为该研究选题的指导教师。这样就使得原本让一个历史老师花很多时间和心血想深化研究的历史问题,变成了一项计划周密、步骤严谨的集体活动。很多原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都迎刃而解了。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来,研究性学习和各学科教学不可分离和不可割裂的 查看更多资料请参考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研究性学习报告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分享给好友
转到我空间
陆铭:谈如何做研究和写论文?(下)
理论与实证
接下来,我们来看理论怎么做,实证怎么做。在此我讲的不是数学,而是起点问题。
先讲理论。无论数学模型也好,用文字表述的理论也好,你首先要界定问题是什么,你要揭示的现象是什么,界定哪些行为人对这个问题是重要的。比如我们近研究的国有企业改制中资产流失的问题,其中职工是不重要的,因为他们对资产定价及利益分配起不了作用,而只有企业管理和政府是重要的。
随后是你如何去理解行为人的目标函数的问题。你放什么变量,什么是内生的,什么是外生的。在企业转制中,是采取拍卖还是协议转让,这个变量肯定十分重要。有种我认为错误的看法是,拍卖可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这个错误的本质是认为国有企业的转制方式是外生的。我们假设这世界上有个好人,设计了公平公正的拍卖机制,当然这个机制可以提高拍品价格。但是我要问,拍卖是外生的吗?转制的形式其实是被选择的,是内生变量。于是你会发现,真正外生的是我们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权力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是拍卖还是协议转制并不那么重要。我们可以看到,拍卖并没有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在很多拍卖中你会发现只有一个“竞拍者”,在表面上看似有个拍卖机制,但其实拍给谁已经决定了。中国还有个词叫“陪标”,拍给谁是定了的,只不过走一个形式,最后返还点好处给陪标者。而控制拍卖的人还可以通过制定规则的方式排除其他竞拍者。因此,在拍卖中也会产生资产流失,这不是在教科书的理论中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你把什么变量设成内生、什么设成外生对你理解一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也是数学不能告诉你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约束条件是什么?在每一个决策行为中,约束无非就是预算约束、资源约束,但在中国你要特别考虑制度约束。因为很多中国的问题受制度约束。
你还要考虑结构性问题,我们刚才讲了行为人,你要考虑不同人是通过什么发生联系的,它是一个市场机制吗?如果是,又是个什么样的是市场呢,完全竞争还是垄断?这些会成为你模型的起点。因为在不同市场上内生和外生变量是不同的,比如在完全竞争中,价格是外生的,而在垄断结构中却是内生的,是可以被企业控制的。你如何设定这个市场是竞争还是垄断,这也是数学本身无法告诉你的。实际上当你在把价格设定为内生还是外生的时候,已经表明了你对市场结构的一个判断。
此外,在行为人之间是否有可能存在非市场互动?这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
再接下来,研究的背景是什么样的社会政治制度结构?比如我们最近研究的城乡分割还是城乡融合的问题,在中国是由城市的政府最大化城市居民利益来决定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政策,这个结构在我们的模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和制度背景。
随后,用经济学静态的,动态的,比较静态的方法得出你的结论。复杂的数学有利有弊。一个数学方法复杂时,求解的难度就会增加,经济学研究总是希望模型和数据是可以处理的,而有一个办法就是减小变量的数量或者变量间的作用机制。运用复杂的数学方法,在边际上舍去一个变量或变量间的作用机制时,很可能这恰恰是十分重要的变量和机制;但当它被放进来,模型可能就解不出来了。在我们做城乡分割到融合的动态模型时,我们原先想放进城乡差距扩大对资本积累的直接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发现模型解不出来,于是只能忍痛割爱。虽然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放弃了这个变量,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可能会用静态的方法研究这种影响。
这里我要说明的问题是,一个问题好不好,不是由数学决定的。我经常会拿到学生论文时问他们,这地方为什么要这样假设,为什么要放非线性函数而不放线性函数。他们答不上来。我指出这里可以放线性函数,他们的反应会是“这样会不会太简单?”可是,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得到一个复杂数学方法同样的结论,为什么要舍易求难?唯一的理由是“show your ability”。 你无非想让大家知道你数学很厉害,但是,OK,我知道你的数学厉害了,然后呢?复杂数学方法的意义是可能会帮你搞清楚少数几个变量间的作用机制,在经济学发展的早期,经济学家的工作可能的确是去抓住最为重要的几个变量,但是在现实中有很多变量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时候为了让模型更贴近现,有时候可能需要放弃复杂的数学方法。大家会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文章倾向于简单的数学方法,因为比复杂的数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你想讲什么故事。现在经济学发展的情况是基础的理论构建已经逐渐完善,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解释现实问题。而如同我刚才提到的:并不是说只有复杂的数学才能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接下来我们讲实证。你首先要知道你想看什么,你模型背后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些决定了你放什么变量。因为在不同的理论机制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变量,这完全取决于你想看什么。我特别强调,要注意阅读文献,了解文献中的变量是怎么设置的,怎么度量的,十分重要。千万不要不知所以地往模型塞变量。接着是数据,数据可以截面的、可以是面板的,数据来源可以是公开的、可以是调查的。
实证模型的设定要跟着理论走。实证研究里,经常被大家提到的问题就是内生性问题,这主要就是说你观察到的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并不一定完全是它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比如,教育程度高的人收入水平也高,但收入水平高是不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不一定。因为教育程度高的人能力也高,所以这里面就存在一个估计偏误问题,属于遗失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我前面讲到的劳动力流动和公共信任之间的双向关系,就是联立性的内生性问题。两个实际变量有共同时间趋势,放在一起看来是相关的,但是只是因为它们有共同时间趋势而已,这是伪回归问题。再接下来是不显著变量的处理问题,很多人喜欢把不显著变量扔掉,但如果这个不显著的变量是应该控制的,那么,把它扔到了残差项里的话,就可能导致遗漏变量偏误。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是:R平方高不高是不是问题?很多同学在做实证文章的时候常常问,我的R平方只有0.08到0.09,也就是说我的模型只能解释数据的8%到9%。我说恭喜你,已经不错了,因为在实证文章里有时R 平方只有0.05。R平方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模型能解释数据的variance的多少,可能对于绝大部分的variance的解释,经济学家是不知道的。
我特别强调案例研究,案例研究被经济学家忽略的太多了。有的时候去研究一个问题时,你会发现对某些特定问题而言,它的事实可能是不清楚的。它的机制是什么?也不清楚。计量结果里,到底是什么样的机制在起作用?也不知道。那么,为什么选择的案例能解决我们问的问题呢?这也需要我们仔细考虑。
有时有的研究者做的案例跟他的理论逻辑不一致。比如说我在一次硕士论文答辩的时候发现,有位同学用案例研究的方式研究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例子。在他的文章里列举了大量数据说明浙江的中小企业如何集群,而他要说明的是中小企业之间有一种在创新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外部性,导致了集聚效应。他列举再多产业集聚的例子、数据,都没办法说明在现实中存在着由于企业集聚在一起就可以在创新活动中存在正效应。所以我就建议他去看浙江的中小企业是不是一直在联合开发课题,是不是这些科研人员在一起进行培训,这些说明企业聚集的机制在何处。在我们做的研究中,我们就通过铜陵的案例说明过度的教育均等化可能得不偿失,我们在企业转制和腐败的案例里,说明了被内生选择的拍卖并不能防止企业转制过程的资产流失问题。
我再来讲讲在研究“结束”以后的事。注意,我在“结束”上打了引号,很多同学认为做完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就结束了。我要说的是,你在所谓的研究“结束”以后,你要对研究和发现有特别充分的解释,特别是数学模型中的经济学机制。换句话说,我们除了在数学上证明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的关系以外,你还要告诉我这个变量的关系代表了什么样的经济学机制。对于实证研究而言,同样也要注意,一个好的实证研究蕴含着一个故事。比方说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公共信任的问题,我们要说明的是,农村劳动力流动进城以后,他人进城了,但他的精神上实际上还依赖着原来的农村社区。
经济学正在回归,因为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发展,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大家越来越不去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了,因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讲完了,然后就要研究现实中的细节问题了。如果大家去回顾最近几届克拉克奖得主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应用微观的研究。而应用微观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是微观计量经济学。所以,注重事实本身越来越重要。
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论文的结论部分,我建议大家的是要准确,不能夸大。你不能总结出一个你的模型没有说明的结论。政策含义最好有,但不一定必要。如果有,一定要是严格基于理论发现的结论。不基于理论发现的结论,哪怕是正确的也不要说。因为你是在做科学的论文,而不是政策建议的报告。如果是后者,没问题,你可以基于别人的理论。有一个误区就是我们很多作者写文章,写了一大堆的政策结论,每一句话都对,但真正跟他有关系的没多少。
最后也可以提出若干未解决的问题,这在写文章时起到的作用有两个:一、在自己写完以后告诉读者这篇文章什么问题没解决;二、如果你的文章里存在缺陷,自己讲出来要比审稿人讲好,与其让审稿人讲,不如主动交代。此外,不要迷信别人在文章中提到的没有解决的问题,道理很简单,如果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作者早就解决了。不要因为别人提到这是个有待研究的方向你就去做,因为作者这样写,可能是解决不了审稿人认为应该解决的问题,就跟审稿人讲您说的是对的,但这个问题已超出了本文研究的范围,我已经在文章的结尾将这个问题作为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来了。我想经济学家都是这么做的。你在理解别人提出的未来研究方向时,一定要小心,听听在这个领域专家的看法非常重要,那些专家可以告诉你这些问题是否真的可以做,后面我会再举一个结论的例子。
“本文利用一个我们自己收集的包括社会资本信息的中国农村家庭调查数据库研究了公共信任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收入差距和市场化进程对信任的影响。我们发现:(1)社区层面的劳动力流动将增加农村社会的公共信任,而农村社区层面的公共信任会减少劳动力流动的倾向;(2)收入差距的扩大对于公共信任有负面影响(但这一结果对不同的收入差距指标并不稳健);(3)省级的市场化进程与公共信任之间是U型的关系。”
你可以看到,“结论”里提到了我们自己搜集的数据,包括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三个结论。这段把我们研究什么、发现什么讲清楚了。接下来看我们教育文章的例子。
“中国出现的教育不均等的现象,本质上不是因为中国采取了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而是因为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方式没有经过科学的设计。本文的理论研究说明,教育财政的分权、地区间和学校间的竞争以及合理的价格机制是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必要条件。但是,简单的教育市场化并不能保证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政府通过政策的干预或者机制的设计进行适度的均等化能够实现教育公平和效率兼得。因此,中国进行的教育市场化改革,不是方向的问题,而是方式的问题。”
我们也作了简单的总结:中国的教育市场化改革不是方向问题,而是方式问题,观点鲜明。
参考文献的通常写法如下,要注明作者、年份、题目、杂志(或出版社)、期号、页码。参考文献的列法一定要规范,一定要注意你的参考文献的格式要统一。按照姓名来排序,把姓放在前面;正文里有的文献全要列,正文里没有的文献全都不要列。
Blanchard, O. and L. Summers, 1987, “Hysteresis in Unemployment,”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1, 288-295.
Fudenberg, D. and J. Tirole, 1992, Game Theor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Sen, A., 1999, “The Possibility of Social Choi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 3, 349-378.
克鲁格曼,1999,《萧条经济学的回归》,朱文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军,1994,《社会主义的政府与企业:从“退出”角度的分析》,《经济研究》第9期,第72-80页。
注意你文章的注释、附录和图表的格式,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图表。图表不要用阴影和颜色,因为绝大多数学术杂志是黑白印刷的,没有一个编辑会愿意去帮你处理图表的问题,除非你的文章特别出色。文章投出去前,把你的图表做得漂亮些,有些杂志的约稿信会说明,希望你提供的图表直接可以用来印刷。数据处理和有些推导过程放在附录里,不要进正文,否则会影响读者的理解和阅读,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在适当的地方可以注明感谢谁,如果文章曾经给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批评过,不妨注明。
在语言上,要科学而准确地表达你的意思。大家写文章时会经常用一些不够准确不够科学的表达。举几个例子。其一,缺乏严密的逻辑。改文章时一定要注意自己每一句话是不是有逻辑。比如,“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政府应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两者之间没有任何逻辑联系。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有比较优势,市场的选择就是发展这个,不需要政府去推动它也会发展。再如,“外来民工与上海本地居民形成了就业的竞争,所以要控制外来民工的就业,来为本地居民创造就业岗位”,三句话全错,看起来蛮对的。首先,外来民工与上海本地居民有没有构成就业竞争?可能没有。第二,就算构成了竞争,也不一定要控制;第三,就算控制了,也不一定能为本地居民创造就业岗位。这三句话本身就是有待推敲的,这句话你就要仔细考虑。
其二,缺乏准确的用词。大家喜欢用一些词,比如“非理性”。经济学的基础就是理性假设,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非理性行为是可以基于理性的假设来解释的。“信息不对称”也是被大家滥用的一个词,在经济学里是它有严格定义的。“必由之路”这个词如果你要用,你一定要告诉我,为什么别的路走不通。“因为……所以……导致了……”这种词都不要轻易使用,因为这种因果关系在经济学里是非常难确定的,比较保险的是“……与……有关”。
其三,缺乏明确的表述。“在收益递增的情况下,技术落后的地区会选择暂时不加入分工体系,力图提高在未来谈判中的“威胁点”,进而分享到更大的分工收益(陆铭、陈钊等,2004)。”这个例子来源于别人引我们的文章,引的是我们的文章,我自己都看不明白。写文章一定要写大白话,我曾在我的博客上说,一个人如果真的热爱知识,一定要重视多少人获得他的知识超过多少人认为他很厉害。请记住这句话,文章写到每个人都看得懂,就是你的本事。
在今天讲座结尾,我要提醒各位,当你对一个问题的理解达到一定程度,觉得文章可以往下写的时候,停一下,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是否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贡献是什么?为什么去写这篇文章?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兴趣去做研究,为人类的福利去做研究,为学术和知识的进步去做研究。谢谢大家。
问:谢谢陆老师精彩的演讲。我有两个问题:第一,现在很多同学或研究者比较喜欢引用英文文献,因为英文似乎文章权威一些,电子资料也更丰富。我们应该如何在中英文资料间选择? 第二,合作对于经济学研究意味着什么?在做研究时合作者如何分工?谢谢。
答:非常好的问题。
从目前经济学发展总体水平而言,可以肯定的是,英文文献总体上比中文文献更值得引用。我自己的研究也是如此,甚至早几年我曾建议学生,基本不要去看中文文献。但要特别提醒的是,这些年中国经济学研究发展非常之快,现在这句话我已经不敢讲了。所以研究什么,引用什么,还是取决于这些文献是否值得你去引用。
什么样文章值得引用呢?它确实在理论发展中有贡献,这些贡献你可以从我刚刚讲的那些特点去判断。比如说,它是否提出了新问题,开发了新方法。我们很多同学会引用一些一看就知道不好的文献,你要知道如果你引用了一些行家一看就觉得不好的文献,本身就说明你的研究质量不高,你对这个问题不理解。从总量来讲,我觉得多引用英文文献是对的,但在中国最好的几本经济学杂志,特别是匿名审稿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进步非常之快,我认为是值得重视的。在中文杂志上你会发现也许国外学者不太关心,但国内作者已经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尤其应该注意。现在中国的经济学就算研究水平还没完全与国际接轨,但中国的学者完全可以提出很好的问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合作,经济学成为在所有社会科学里合作最多的学科,有两个原因。第一、经济学的分工非常细,拿我和陈钊的合作来说,我们俩以前是同学,所以合作文章非常多。我们的特长可以互补,再加上经常讨论问题,所以经常合作。第二、对很多学科来讲,观点是很重要的,这就没办法合作。大家知道,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观点,怎么合作?而且一讲到观点,就涉及这观点是你的还是我的的问题。对经济学来说,观点属于谁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经济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科学化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使用某种方法去说明一个问题和一个事实。
合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合作者之间感情上的支持非常重要。你一个人做研究,很容易被遇到的困难挫伤,因为研究是充满了坎坷的过程。合作的好处是相互之间可以进行鼓励。这个用经济学也可以解释,一旦两个人开始合作了,你为了保持声誉,你就会坚持下去。如果你一个人的话可能就不会坚持下去。所以合作非常重要。要达到有效的合作,我觉得首先要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而且自己愿意多做。在公共品的提供里,每个人都有搭便车的偏好。做研究时,合作就是创造公共品,如果能偷懒就偷懒,那合作就没法进行。靠道德力量来约束研究者而达到合作的形成本身就非常重要。
问:我是大一世经系的学生。您说的话让我很有收获,但您今天的讲座可能不是针对我们大一开的,我们现在对研究确实没什么概念,也不具备足够的知识。能否推荐给我们一些入门的读物,并给予我们一些建议,为今后的研究作准备?
答:对于我今天讲的跟一年级同学有什么关系,如果你觉得没关系,我很抱歉。我觉得是有关系的,其实我就是在讲科学精神的问题,如果你还没有做研究的准备,至少我谈了科学的精神如何在研究中得到体现。如果你要让我推荐,我就推荐我和陈钊明年即将要出版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什么呢?我先做个广告。有一次我在经济学教育研究网上看到一个学生的留言,说他学了微观经济学以后,觉得微观经济学没用。我看了以后很伤心。我觉得造成大家有这样的想法,我们老师有责任,没教好;我们的教材有责任,没写好。我们正在编的这本书,估计明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会出。这本书举了大量来自于现实的案例,来告诉你经济学的理论怎么跟现实有关系,我们也留了很多问题让大家思考,你怎么把学到的理论用于分析现实的现象,所以我首先向大家隆重推荐的就是这本书。其中有些章节已放在我主页上了,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尤其推荐你去看网上已公布的最后一章,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明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是怎么产生于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时代的。
等你基础打好以后,你慢慢可以增加自己阅读论文的数量,比如《经济研究》上的论文,看不懂不要紧,摘要和结论总看得懂吧,每个人都是这么一点点看过来的,开始看不懂,第二遍看懂一点,再看再懂一点,到最后看懂了70%、80%,已经很不错了。我到现在都不敢讲自己那篇文章看懂了百分之百的。除了看些专业杂志以外,还可以看一点报纸,特别是财经类的报纸,尽管很多时候他们说错话,比如说,刚举到的《上海证券报》的例子。但就是因为他们说错话给了你无穷的灵感。你把错的、不知道的事说对了,本领就很大。
我还推荐在高年级的时候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开展一些研究项目,小小的研究项目,从些小豆腐块文章开始去写。我的经验告诉我,我只有在写的时候才能去发现很多东西没看懂,我把写当作一种学习,平常你看一篇文章的时候,你以为你看懂了,你到写的时候,特别是去挖它的细节时,你才会去想一些问题。比如你的研究跟他有什么关系,你的问题跟他有什么两样,你写的时候才会发现你看的时候不够仔细。所以,这是个边写边学边想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此文根据日陆铭在复旦大学的演讲整理而成。感谢陈钊、王永钦、寇宗来、张晏、章元、封进、樊潇彦的讨论。感谢徐轶青、薛萌等根据录音进行文字稿的整理。
陆铭、陈钊、万广华,2005,《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经济研究》第12期,4-14页。Wan, Guanghua, Ming Lu and Zhao Chen, 2006, “The InequalityCGrowth Nexus in the Short and Long Run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 34, No. 4, 654-667.
陆铭、陈钊、万广华,2005,《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经济研究》第12期,4-14页。Wan, Guanghua, Ming Lu and Zhao Chen, 2006, “The InequalityCGrowth Nexus in the Short and Long Run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 34, No. 4, 654-667.
中文权威期刊:《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文汇》。
张爽,陆铭,章元,2006,《社会资本的作用随市场化进程减弱还是加强?──来自中国农村贫困的实证研究》,即将发表于《经济学季刊》。
桂琦寒、陈敏、陆铭、陈钊,2006,《中国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世界经济》,第2期,20-30。
陆铭、陈钊、杨真真,2006,《平等增长携手并进──一个基于收益递增的策略性劳动分工模型》,复旦大学工作论文。
金煜、陈钊、陆铭,2006,《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经济研究》,79-89。
桂琦寒、陈敏、陆铭、陈钊,2006,《中国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世界经济》,第2期,20-30。
陆铭、陈钊、万广华,2005,《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经济研究》第12期,4-14页。
丁维莉、陆铭,2005,《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鱼和熊掌吗?──基础教育财政的一般均衡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47-57页。
陆铭,蒋仕卿,2006,《反思教育产业化的反思──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理论与政策》,复旦大学工作论文。
陆铭,张爽,2006,《离开了土地,却未离开家乡――中国农村的公共信任与劳动力流动》,复旦大学工作论文。
陆铭,蒋仕卿,2006,《反思教育产业化的反思──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理论与政策》,复旦大学工作论文。
即前面提到的《离开了土地,却未离开家乡──中国农村的公共信任与劳动力流动》,陆铭,张爽,2006,复旦大学工作论文。
陆铭、陈钊、张爽,2006,《公有制理想的代价──腐败与私有化的中国案例》,复旦大学工作论文;陈钊 ,2006,《非对称信息、拍卖与国有资产流失》,复旦大学工作论文。
陈钊,陆铭,2006,《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复旦大学工作论文。
亦取自《离开了土地,却未离开家乡──中国农村的公共信任与劳动力流动》,陆铭,张爽,2006,复旦大学工作论文。
取自《反思教育产业化的反思──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理论与政策》,陆铭,蒋仕卿,2006,复旦大学工作论文。
来源: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
分享给好友
转到我空间
空间的其他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研究浮力的实验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