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篇有关菌类卡介菌多糖核酸提取的外文文献

菌糠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应用--《辽宁科技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菌糠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了热水浸提法提取菌糠多糖的最优条件,并尝试将微波辅助提取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应用与热水浸提法中,并且比较了两种改进方法的效果。其中热水浸提法最优条件优化是通过响应面法完成的,微波辅助提取法与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优化结果是由单因素变量法完成的,粗多糖浸提液中的多糖浓度检测采用了苯酚—硫酸法。最后对提取液是否具有促进植物幼苗生长进行了试验,采用了黄瓜、番茄、辣椒三种作物的幼苗进行了生长实验。具体的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
1.热水浸提法的最优提取条件优化采用的响应面优化法的思想。首先进行了单因素实验,然后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三水平三因素的实验设计,选取的三个因素为温度,提取时间和水料比。经过相应面软件Design-Expert的分析,得到的最优提取条件为:温度95℃,提取时间4.14h,水料比14.96:1,多糖提取率为19.85%。。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的简便性,将条件修正为95℃,4h,15:1。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菌糠多糖含量为1.35mg/ml。
2.采用微波辅助加热的方式对传统的热水浸提法做了改进。在原有最佳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单因素变量实验,唯一变量为微波照射时间。得到的结果是:微波照射50min时能够显著提高菌糠多糖的提取效率。改进后的多糖提取率为2.43%。考察超声波对菌糠多糖提取效率的影响也采用了单因素变量法,唯一的变量为超声波功率。得到的结果是:在原有最佳条件的基础上,采用250w的超声波功率,在此条件下菌糠多糖的提取率为2.16%。微波辅助提取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均有提高。对比两种改进方法的提取率和生产成本,微波辅助提取在效果上要优于超声波辅助提取。在大规模工业生产过程中微波辅助提取法更有优势。
3.通过对三种作物幼苗(黄瓜、番茄、辣椒)施用菌糠多糖提取液,并对其生长指标进行观察,得到结论:施用菌糠多糖提取液的幼苗与对照组相比,根系更加发达,植株更高,茎部更粗,壮苗指数更高。这说明,菌糠多糖对黄瓜幼苗,番茄幼苗,辣椒幼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TQ461【目录】:
中文摘要5-6ABSTRACT6-111. 绪论11-21 1.1 微波辅助提取的基本情况12-15
1.1.1 微波加热的基本原理12-13
1.1.2 微波加热的特点13-14
1.1.3 微波在天然产物提取方面的应用14-15 1.2 超声波辅助提取15-16
1.2.1 超声波提取的基本原理15
1.2.2 超声波提取的特点15-16
1.2.3 超声波辅助提取的应用16 1.3 活性多糖简介16-19
1.3.1 活性多糖的来源及性质17
1.3.2 活性多糖的命名和分类17
1.3.3 活性多糖的提取方法17-18
1.3.4 多糖的分析检测18-19 1.4 响应面分析法的基本介绍19 1.5 活性多糖的应用研究19-20 1.6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方法20-212. 热水浸提法提取菌糠多糖21-31 2.1 仪器、材料与试剂21 2.2 实验过程21-24
2.2.1 标准曲线的绘制21-22
2.2.2 提取工艺22
2.2.3 粗多糖浓度的检测方法22-23
2.2.4 单因素试验23-24 2.3 结果分析24-31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24-25
2.3.2 响应面分析25-31
2.3.3 结果检验31 2.4 结论313. 热水浸提法的提取工艺改进31-36 3.1 微波辅助提取菌糠多糖31-34
3.1.1 仪器、材料与试剂31
3.1.2 试验方法31-32
3.1.3 实验结果及分析32-33
3.1.4 结论33-34 3.2 超声波辅助提取菌糠多糖34-36
3.2.1 仪器、材料与试剂34
3.2.2 实验方法34
3.2.3 实验结果及分析34-36
3.2.4 结论36 3.3 三种多糖提取方法的比较364.菌糠多糖的应用研究36-44 4.1 多糖提取液的预处理37
4.1.1 仪器和试剂37
4.1.2 处理方法37
4.1.3 浓度控制37 4.2 菌糠多糖提取液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37-39
4.2.1 实验材料37
4.2.2 实验方法37-38
4.2.3 结果与讨论38-39 4.3 菌糠多糖提取液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39-41
4.3.1 实验材料39-40
4.3.2 实验方法40
4.3.3 结果与讨论40-41 4.4 菌糠提取粗多糖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41-43
4.4.1 实验材料41-42
4.4.2 实验方法42
4.4.3 结果与讨论42-43 4.5 作用机理分析与推测43-44 4.6 小结445. 结论44-47 5.1 热水浸提法提取菌糠多糖的最佳条件45 5.2 热水浸提法提取多糖的改进45 5.3 菌糠多糖对植物幼苗的影响45-47参考文献47-50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0-51致谢51-52作者简介52-5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沈军,王建兵;[J];中国土特产;1997年03期
程志强;刘景华;常海波;张奶玲;代纯年;;[J];非金属矿;2009年06期
王松;殷中琼;周瑞平;王涛;;[J];中国酿造;2012年11期
莫俏兰;常桂英;;[J];广西轻工业;2009年03期
胡传久;魏海龙;程俊文;付立忠;李海波;贺亮;;[J];中国林副特产;2013年05期
赵春秋;常桂英;;[J];大众商务;2009年12期
薛忠民;[J];粮油食品科技;1989年04期
张芝利;周飞;;[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孙玉寒;周飞;任芸芸;王钦钦;;[J];食用菌;2011年01期
藏婷婷;胡晓婧;顾海东;金羽;曲娟娟;;[J];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加友;;[A];第二届全国食用菌中青年专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王艳荣;张海棠;郑贺阳;;[A];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戚俊;刘素梅;徐晖;栾亚宁;;[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戚俊;刘素梅;徐晖;栾亚宁;;[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徐江兵;林先贵;王一明;王俊华;;[A];第八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范艳平;田树清;孙镇平;;[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吕文亭;范艳平;王怀蓬;林琳;郭曦;张瑞姿;孙镇平;;[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范艳平;林琳;王怀蓬;黄凯;吕文亭;柏冬星;孙镇平;;[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薛华;[N];河北农民报;2005年
;[N];江苏科技报;2004年
辛长卫;[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8年
钟思源;[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4年
薛艳丽;[N];福建科技报;2004年
亚军;[N];河南科技报;2000年
张明;[N];河南科技报;2004年
刘裕国 杨代军;[N];人民日报;2005年
张绍华;[N];山东科技报;2001年
王晓春;[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侯立娟;[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张丽美;[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刘伯实;[D];天津大学;2008年
姚亮;[D];福建农林大学;2001年
潘军;[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陈华;[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程志强;[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宫福臣;[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吴德锦;[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刘家亨;[D];天津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桦褐孔菌深层培养及其多糖提取工艺和抗肿瘤活性研究--《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桦褐孔菌深层培养及其多糖提取工艺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摘要】: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或Fuscoporia obliqua)属于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是一种十分珍稀且名贵的药用真菌,在俄罗斯又被称为Chaga。桦褐孔菌对各种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艾滋病等均有很好的疗效。
常生于白桦、银桦、榆树和赤杨等活立木的树皮下的野生桦褐孔菌资源日益枯竭,人工培养研究迫在眉睫。本文研究了桦褐孔菌液体发酵适合的碳源、氮源、碳氮比及其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结果如下:菌丝生长的最适无机氮源为磷酸氢二铵;最适有机氮源为黄豆粉;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碳氮比为20:1;Mn元素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最适合的维生素为VB1。以菌丝体干重为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筛选出桦褐孔菌菌丝体液体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是:葡萄糖20 g/L、黄豆粉30 g/L、KH2PO4 3 g/L、MgSO4·7H2O 0.7 g/L、VB1 0.005 g/L,在26℃下培养15 d菌丝产量达到0.794 g/100 mL。
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以总多糖含量为指标,通过L9(33)正交试验,对热水浸提法的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桦褐孔菌多糖热水浸提法的最佳工艺为:料水比为1:10,浸提温度为100℃,提取时间为3 h。此工艺下桦褐孔菌总多糖含量达到4.04 %。
通过构建小鼠S180荷瘤模型对桦褐孔菌多糖进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桦褐孔菌胞内多糖对S180的抑制率为30.13 % ~ 41.07 %,与剂量呈正相关关系。桦褐孔菌胞外多糖的抑瘤率为23.29 % ~ 36.73 %,也与剂量呈正相关关系。环磷酰胺为52.83 %。三者各组分均能极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在桦褐孔菌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2个试验组中,胞内多糖的抑瘤效果较好。
与对照组相比,桦褐孔菌胞内外多糖均可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S180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免疫指标)。桦褐孔菌胞内多糖的胸腺指数为3.36±0.17 ~ 3.84±0.51,脾指数为7.64±0.63 ~ 7.97±1.02,均与剂量呈正相关关系。桦褐孔菌胞外多糖的胸腺指数为2.7±0.30 ~ 3.21±0.29,脾指数为7.43±0.61 ~ 7.57±0.53。环磷酰胺胸腺指数为2.04±0.34,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脾指数为4.35±0.62,与对照比极显著降低小鼠脾指数。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多糖同时具有提高荷瘤小鼠胸腺指数和脾指数的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R285;R284【目录】:
Abstract8-10
1 文献综述10-24
1.1 桦褐孔菌的研究概况10-22
1.1.1 桦褐孔菌简介10-12
1.1.2 桦褐孔菌的分类地位和人工培养特性12-15
1.1.2.1 桦褐孔菌的学名及分类地位12
1.1.2.2 桦褐孔菌的形态12-13
1.1.2.3 桦褐孔菌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的研究13-14
1.1.2.4 桦褐孔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14-15
1.1.3 桦褐孔菌多糖15-16
1.1.3.1 桦褐孔菌多糖概述15
1.1.3.2 多糖的提取方法15
1.1.3.3 多糖的分离和纯化15-16
1.1.3.4 多糖的测定方法16
1.1.4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和药用价值16-22
1.1.4.1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16-18
1.1.4.2 桦褐孔菌的药理和药用价值18-22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2-24
2 桦褐孔菌发酵培养基配方的研究24-39
2.1 材料与方法24-27
2.1.1 供试菌株24
2.1.2 培养基配方24-25
2.1.3 试验方法25-27
2.2 结果与分析27-38
2.2.1 不同氮源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27-29
2.2.2 不同碳源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29-31
2.2.3 不同碳氮比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31-33
2.2.4 不同微量元素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33-35
2.2.5 不同维生素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35-36
2.2.6 正交试验36-38
2.3 结论38-39
3 桦褐孔菌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39-45
3.1 材料与方法39-41
3.1.1 试验材料39
3.1.2 试验方法39-41
3.1.2.1 热水浸提法提取工艺39-40
3.1.2.2 热水浸提法正交试验设计40
3.1.2.3 多糖得率计算40
3.1.2.4 多糖含量测定——苯酚-硫酸法40-41
3.2 结果与分析41-43
3.3 结论与讨论43-45
3.3.1 结论43
3.3.2 讨论43-45
4 桦褐孔菌多糖的抗肿瘤活性研究45-52
4.1 材料与方法45-47
4.1.1 试验材料45
4.1.1.1 供试样品45
4.1.1.2 受试动物45
4.1.1.3 仪器和试剂45
4.1.2 试验方法45-47
4.1.2.1 小鼠 S_(180) 荷瘤模型的建立45-46
4.1.2.2 试验动物分组与多糖剂量设定46-47
4.1.2.3 抑瘤率计算方法47
4.1.2.4 对 S_(180) 荷瘤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47
4.1.2.5 试验数据处理47
4.2 结果与分析47-50
4.2.1 桦褐孔菌多糖的抗肿瘤活性47-49
4.2.2 桦褐孔菌多糖对 S_(180) 荷瘤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49-50
4.3 讨论50-52
参考文献52-5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杜文婧;王琦;;[J];菌物研究;201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文婧;[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建光;司俊娜;高愿军;;[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江玉姬,吕华珍,谢宝贵;[J];福建农业学报;2004年02期
曾小龙;;[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颜世铭,熊丽萍;[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0年11期
叶凯贞,黎碧娜,王奎兰,谭志伟;[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4年03期
林碧贤,李晔
,毛景华,洪桢华,李作辉,陈先娟;[J];海峡药学;2004年06期
魏赛金;涂国全;;[J];江西科学;2005年06期
王振河;霍云凤;王斌;申进文;;[J];菌物学报;2006年03期
宋丽艳,马文霞,于荣敏,阚启明,姚新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9年06期
黄年来;[J];食用菌;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季峰;[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项小燕;[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王伟;[D];延边大学;2007年
刘姣英;[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陆景坤;陈朝军;王玉华;肖云峰;李文妍;;[J];癌变.畸变.突变;2009年03期
沈业寿,陶文娟;[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孔小卫,于敏,查向东;[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邹明玲;徐建平;方进;高琴;;[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戴宁;李大伟;陈乔;程惠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6期
任艳利;张维;尚天翠;;[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13期
邹盛勤,陈武;[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邓超;邬敏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田兆丰;裘季燕;刘伟成;李永丹;刘德文;;[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李建光;司俊娜;高愿军;;[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立丽;蒋卓勤;;[A];广东省食品学会第六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刘东文;李子鸿;李怀国;蔡丽云;;[A];共铸医药学术新文明——2012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张帆;丁浩;曹研;吕龙;杜木英;;[A];管产学研助推食品安全重庆高峰论坛——2011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丁丽仙;刘海红;翟婷婷;孟昱琼;;[A];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卢国勇;孟江;许舒娅;陈磊;梁慧超;林志豪;;[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李娴;卫向龙;石延榜;李凯;田连起;张振凌;;[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张敏;王建发;林玉才;孙东波;杨颗粒;武瑞;;[A];首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汪维云;;[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滕红丽;余胜民;梅之南;王元华;;[A];2010全国知名中医院院长暨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养生论坛论文集[C];2010年
郑梅生;朱琳;郑云菊;;[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柳风祥;[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帅学宏;[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陈楚淘;[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李蓉;[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蒋蕾;[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树明;[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彭燕;[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于定荣;[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陈义勇;[D];江南大学;2010年
宋广磊;[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利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武永德;[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陈辉;[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曹磊;[D];郑州大学;2010年
孟凡云;[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侯启会;[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于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王金彬;[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张继曼;[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章能胜;[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沈业寿;李能树;吴东儒;;[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李建光;司俊娜;高愿军;;[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范宇光;图力古尔;;[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李佳佳;李杨;鞠玉琳;王韵篪;刘立本;;[J];动物医学进展;2011年02期
崔亦华,崔英德,易国斌;[J];广州化工;2002年03期
林碧贤,李晔
,毛景华,洪桢华,李作辉,陈先娟;[J];海峡药学;2004年06期
梁丽雅;张泽生;孙玮;王玉本;吕晨;;[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李佳佳;鞠玉琳;李杨;王爽;;[J];河南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张慧;郑克岩;李胜超;张洁;费晓方;;[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年04期
陈艳秋;李玉;周丽洁;;[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季峰;[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武永德;[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刘妍;[D];延边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俊,殷学军,王瑞,仇东辉,黄国香,刘德祥,胡边;[J];癌变.畸变.突变;2001年03期
沈业寿,陶文娟;[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柯丽霞;[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王帮武,杨新林,张利刚,孙智杰,徐建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薄芯,李京霞,赵文睿;[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石磊,王勇,石勇,李娟,刘志强,刘淑莹;[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1期
刘建华,张志军;[J];保鲜与加工;2003年03期
苗明三,方晓艳;[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01期
李荣芷,何云庆;[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7年06期
张群豪;林志彬;;[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卯晓岚;;[A];首届药用真菌产业发展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崔基成;崔永;;[A];首届药用真菌产业发展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辛晓林;张桂春;黄清荣;;[J];食品科学;2007年09期
李浩飞;邓丽颖;杨灿宇;;[J];医药论坛杂志;2008年02期
张梅;雨田;苏筱琳;张洪彬;;[J];华西药学杂志;2007年03期
陈蕉;黎云祥;蔡凌云;陈光登;;[J];中成药;2008年12期
张利平;陈彦;;[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年09期
张可锋;朱华;高雅;邹登峰;;[J];中国药房;2010年03期
何颖;周威;张连学;;[J];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16期
孟江;周毅生;廖华为;叶静宜;;[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6期
张炜煜;;[J];吉林中医药;2007年06期
李德华;黄巧文;;[J];海峡药学;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家欣;李淑莉;张秋海;刘泓;彭春龙;刘俊希;;[A];全国第8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施旭光;林荣锋;陈剑平;李一圣;黄晓其;何耀慧;张惜强;苏子仁;;[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蔡皓;庄延双;刘晓;蔡宝昌;;[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韩强;励建荣;陈卫;叶立斌;;[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陈雅;杨征;徐果;;[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丁家欣;白卫国;赵红霞;宋志前;李树珍;;[A];全国第六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于雷;刘韶松;郝鹏飞;杨云;;[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崔青曼;袁春营;白鸿达;孙晓朋;;[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戚志华;徐媛;张琰;刘新友;赵敏杰;;[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包怡红;秦蕾;王戈;;[A];2009食品科技(北京)论坛会议指南[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科南;[N];中国渔业报;2011年
赵茂华;[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伍皓;[N];经理日报;2003年
高玉平;[N];科技日报;2006年
白毅;[N];中国医药报;2002年
吴峰;[N];河南科技报;2006年
李标 唐坤 舒坤贤;[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牛汝花;[N];山西科技报;2002年
;[N];今日信息报;2003年
俞平;[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延绥宏;[D];西北大学;2011年
周林;[D];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
亓立峰;[D];浙江大学;2005年
陈立;[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郑艳波;[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谭明雄;[D];中南大学;2008年
林爱群;[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张霞;[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王慧芳;[D];兰州大学;2009年
刘红椿;[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燕;[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王志忠;[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刘小玲;[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周丽伟;[D];安徽大学;2007年
梁伟;[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曾世明;[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张立秋;[D];延边大学;2006年
白雪娟;[D];天津科技大学;2005年
王珲;[D];武汉工业学院;2008年
毛英丽;[D];新疆农业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食用菌多糖提取的原理和方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3页¥2.004页¥2.006页免费2页¥1.003页¥2.002页免费5页免费4页免费2页免费1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1页3下载券5页免费6页1下载券11页7下载券4页免费
食用菌多糖提取的原理和方法|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36.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羊肚菌液体深层发酵条件及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羊肚菌液体深层发酵条件及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摘要】:
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药两用真菌,营养丰富,且羊肚菌多糖具有增强肌体免疫力、抗疲劳、抗肿瘤、抗衰老等诸多功效。目前,就有关羊肚菌液体深层发酵方面,仅研究了发酵条件对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而未考虑对发酵液中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在菌丝体多糖和胞外多糖提取过程中,各关键因素对多糖提取效率的影响也没有进行研究。
本研究以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为材料,采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研究不同培养基和发酵条件对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共同影响,并对羊肚菌的液体深层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研究了在菌丝体多糖和胞外多糖提取过程中,各关键因素对提取效率的影响,并对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期为羊肚菌发酵产品,特别是发酵多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有:
1.以发酵获取的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为指标,通过一次单因素筛选试验和两次正交试验,对碳源、氮源及无机盐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了羊肚菌液体深层发酵的最优培养基配比为:玉米粉4.0%、葡萄糖1.0%、黄豆粉2.0%、酵母粉0.3%、KH_2PO_4 0.2%、MgSO_4 0.1%、CaSO_4 0.1%。
2.在确定最优发酵培养基的基础上,进行不同温度、起始pH、装液量、接种量、摇床转速的单因素试验,通过液体摇瓶培养,研究了各因素对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的影响。确定了羊肚菌摇瓶培养的最优条件为:24℃、起始pH 5.8、摇瓶装液量100ml/250ml、接种量10.0ml、摇床转速140r/min。
3.羊肚菌发酵液中菌丝体生物量与胞外多糖产量呈正相关,与氨基氮含量呈一定负相关,与还原糖含量及发酵液pH有一定的相关性。发酵第108h,菌丝体生物量最大,胞外多糖产量接近最大值,还原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接近最低值,可以确定菌丝体生长、增殖已达到最佳状态,确定108h左右为发酵的终点时间。
4.在羊肚菌发酵菌丝体多糖提取过程中,对浸提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和醇析浓度这四个因素进行正交设计,确定了发酵菌丝体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温度为80℃,提取时间150min,浸提比1∶40,醇析浓度为75%,即加3倍水体积的95%乙醇沉淀后,沉淀物经无水乙醇反复洗涤后,真空冷冻干燥,得菌丝体粗多糖。在羊肚菌发酵胞外多糖提取过程中,对浓缩倍数、浓缩温度、醇析浓度和提取液pH值这四个因素进行正交设计,确定了胞外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首先将离心去除菌丝体的滤液的pH调至6.0,80℃浓缩至原体积的1/3,冷却后加入预冷的95%乙醇使其终浓度为75%,放置4℃冰箱至少24h,4500r/m离心收集沉淀。沉淀经无水乙醇反复洗涤后,真空冷冻干燥,得胞外粗多糖。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S646【目录】:
Abstract4-8
1 文献综述8-17
2 引言17-19
3 材料与方法19-23
3.1 材料19-20
3.1.1 供试菌株19
3.1.2 培养基19
3.1.3 仪器和试剂19-20
3.2 方法20-23
3.2.1 菌种的活化及摇瓶培养20
3.2.2 羊肚菌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的优化20-22
3.2.3 羊肚菌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22-23
4 结果与分析23-35
4.1 羊肚菌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的优化23-33
4.1.1 最佳碳源的确定23
4.1.2 最佳氮源的确定23-24
4.1.3 碳源、氮源最佳组合的确定24-25
4.1.4 无机盐最佳组合的确定25-27
4.1.5 最佳培养温度的确定27
4.1.6 最佳起始pH值的确定27-28
4.1.7 最佳装液量的确定28-29
4.1.8 最佳接种量的确定29
4.1.9 最佳摇床转速的确定29-30
4.1.10 羊肚菌摇瓶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30-33
4.2 羊肚菌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33-35
4.2.1 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33-34
4.2.2 胞外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34-35
5 讨论35-40
5.1 培养基对羊肚菌液体发酵的影响35-36
5.1.1 碳源的影响35
5.1.2 氮源的影响35
5.1.3 无机盐的影响35-36
5.2 发酵条件羊肚菌液体发酵的影响36-38
5.2.1 温度的影响36
5.2.2 起始pH值的影响36-37
5.2.3 接种量、装液量和摇床转速的影响37
5.2.4 羊肚菌液体发酵终点时间的确定37-38
5.3 羊肚菌多糖提取工艺38-40
5.3.1 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38
5.3.2 胞外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38-40
6 结论40-41
6.1 羊肚菌液体深层发酵最佳工艺40
6.2 羊肚菌多糖提取最佳工艺40-41
参考文献41-47
作者简介48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4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荣玲;刘学铭;;[A];广东省食品学会第六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周亚军;康建波;刘妍菊;苏丹;马龙彪;;[A];管产学研助推食品安全重庆高峰论坛——2011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张帆;丁浩;曹研;吕龙;杜木英;;[A];管产学研助推食品安全重庆高峰论坛——2011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李兆兰;郑涛;;[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C];1991年
汪维云;;[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赵邦宏;刘志青;李明;;[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龚加顺;胡小静;彭春秀;周红杰;;[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黄志伟;谢宝贵;郑金贵;;[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王琪;刘作易;;[A];生命科学与微生物专辑[C];2004年
田雪莲;刘爱英;梁宗琦;;[A];生命科学与微生物专辑[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柳风祥;[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陈宏伟;[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李蓉;[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吴异健;[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徐军;[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姜天甲;[D];浙江大学;2010年
陈义勇;[D];江南大学;2010年
田壮;[D];江南大学;2010年
张月杰;[D];山东大学;2010年
邵凌健;[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艳华;[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利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冷一非;[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申君;[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杜学敏;[D];河北大学;2007年
刘辉;[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潘真清;[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洪伟;[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王美花;[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武永德;[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冮洁;盖萌;;[J];食用菌;2010年03期
邵伟;吴炜;仇敏;刘世玲;;[J];食用菌;2006年03期
冮洁;兰黎雪;宋红梅;;[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毕华南;丁重阳;石贵阳;章克昌;;[J];食品科学;2008年07期
李正鹏;吴萍;孙玉军;;[J];中国林副特产;2007年03期
崔华丽;刘增武;方玉明;开桂青;陈彦;;[J];中药材;2011年05期
陈易飞;郭益红;;[J];苏南科技开发;2007年08期
黄清荣;姜华;董洪新;刘林德;贾莉;;[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2期
李春丽;刘晓兰;陈慧鑫;曹双玉;李紫银;;[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年02期
邵伟;仇敏;唐明;;[J];中国酿造;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桂梅;贺晓龙;高小朋;陈国梁;;[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陈彦;张利平;崔华丽;;[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陈济琛;林戎斌;林陈强;蔡海松;郑永标;林新坚;;[A];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冮洁;方艺潼;王智;;[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常继东;宋频然;;[A];2004灵芝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李羿;万德光;;[A];第八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与第五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朱忠贵;李萍萍;王稳;沈晓昆;陈永宁;;[A];中国菌物产业与科技研讨会暨展览会论文集[C];2005年
谢占玲;冯霞;许乾娟;马超;杨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林汝楷;;[A];全国第6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张松;夏艳红;姚珍平;;[A];全国第6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峰;[N];山西科技报;2002年
;[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本报记者 杜悦英;[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詹正洪;[N];科技日报;2000年
杨发;[N];农民日报;2002年
孙铁骊;[N];山西科技报;2001年
杨发;[N];山西科技报;2002年
本报记者 赵建平;[N];河南科技报;2003年
侯晓娟 通讯员
王慧明;[N];塔城报;2007年
何荣华;[N];山东科技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放明;[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刘俊;[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何钢;[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李有志;[D];华中农业大学;1999年
闫景坤;[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修爱慧;[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白云贵;[D];山东大学;2012年
郭霞;[D];西南大学;2010年
邢仁昌;[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顾瑞霞;[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欧超;[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龚淑俐;[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李朔;[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张晓云;[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卢明锋;[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胡卫珍;[D];江南大学;2005年
张品品;[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张保元;[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傅海庆;[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徐文涛;[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芪多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