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三产业2011会计从业试题人数占2011会计从业试题人数的比例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状况新评价(上)
【 新闻来源:中商联专家委 】
廖斌& 张昊& 宋则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提高流通效能、降低流通成本进行了密集调研,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2012年8月3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2012年39号文件)。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央高层更加重视流通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更加务实地改进流通工作。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要求国务院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抓紧解决一批流通领域的紧迫问题。情况显示,转方式、调结构、搞活流通、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已经成为长期战略决策的重点。
对流通产业了若指掌是新时期驾驭好、指导好经济全局的基本功、必修课,也是企业、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商贸流通领域统计的基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原有流通业数据采集发布机制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值得重视,并加以改进。
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对流通产业进行量化分析,梳理国内外流通业统计分析状况是一项十分重要、值得长期投入的基础性工作。为了给宏观战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国家商务部会同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进行过多年研讨。2013年9月,商务部动员社会力量,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以《流通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为题批准立项,确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承担,从事这项基础性研究。其间,恰逢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一轮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以全新的思路做出了全面部署。其中,《决定》就“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和新要求,“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是重要内容。课题组按照《决定》精神,对此项研究内容及时做出了补充和调整,形成了最终报告。
该课题报告共有六章。课题研究指导为国家商务部政研室吴频、周岚;课题负责人为宋则;课题组成员为依绍华、常东亮、张昊、廖斌、孙开钊。由于本刊版面有限,不能刊登全部内容,仅就部分内容陆续刊登。
一、我国流通业的影响力和贡献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业发展迅速,已从国民经济的“末端行业”发展为“先导行业”(刘国光),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等方面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商贸流通业的先导性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流通基础产业论”、“流通先导产业论”、“流通战略产业论”等相继被提出。2012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更是进一步明确了流通产业“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
在理论研究中,许多学者对流通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进行了有益探索。如黄国雄认为流通产业具备了基础产业要素,在国民经济中起先导作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陈文玲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其流通能力。晏维龙等认为流通具有引导生产的职能,并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五方面分析了流通产业与结构调整的关系。杨宜苗也从对经济增长、三次产业、社会就业、国民福利及城市发展等角度分析并测度了流通产业的基础性作用。赵娴也认为流通业是经济的先导产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宋则等通过菲德模型,认为商贸流通业有直接影响力和间接影响力,而对于间接影响力的认识也总是更为隐蔽、更难以识别,因而更不应被忽视。
在这里,我们从本课题基础成果《流通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筛选、代入部分指标,对我国流通业的基础性、先导性,贡献度和影响力进行分析。
(一)日益增强的经济产值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流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行业资产规模日益壮大,企业实力成长迅速,流通业创造的经济增加值日益增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已成为带动第三产业和整体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日渐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动力产业。
1.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近年来,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日益成为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自2002年以来,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数不断增加,2002年其法人单位数仅为82.9万个,2011年增长至227.62万个,批发和零售企业法人单位数占全社会法人单位数的比例也从2002年16%增长至2011年的23.7%(图1略)。从企业数量上看,商贸流通业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产业。
2.产业资产日益壮大
&不仅在企业数量方面,商贸流通业企业资产实力也日益壮大。以零售业为例,近年来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资产规模从2005年8426.22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30842.88亿元,增幅明显。具体从其资产结构来看,非国有成份内资企业所占比例最大,2011年其资产所占比例为78.1%;相对来说国有成份的商贸流通企业规模较小,2011年仅占7%,绝大部分企业资产为非国有成份;2011年港澳台及外商投资零售企业资产所占比例为14.8%(表1略)。总体看,商贸流通业企业实力成长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且非国有成份所占比例占主要份额。
3.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渐提高
随着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其创造的经济增加值也日益增多,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不断加大。2003年以来批发和零售业的经济增加值不断增长,从11169.4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43445.2亿元,且在发展速度方面,自2005年来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表2略)。
不仅如此,自2005年以来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也逐年上升,2005年这一比例为7.6%,2011年达9.2%。如果加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产业,商贸流通业占GDP比例2011年达到16.2%(图2略)。从第三产业内部看,批发和零售业更是第三产业的核心产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更是在20%以上(表3略),远远高于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如果从大流通的概念上看,加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商贸流通业则是第三产业的第一大产业,已然成为了现代服务业中的核心主导产业。
4.流通业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产业
不仅在经济增加值绝对数量方面,从增长速度上商贸流通业也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产业。自2005年以后,批发和零售业经济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远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2.60%(图3略),高于第三产业和GDP的增长率,是带动第三产业和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极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影响力
商贸流通业涉及多个经济部门,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延伸性。一方面,商贸流通业属于高中间投入率和高中间需求率的产业,表现出明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性质。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度、产业感应系数和产业影响力系数也相对较高,与整个经济产业有极强的关联性、带动性,能够有力地推动各个产业的发展。
为测度这一产业关联度,本课题组将国家统计局编制的2007年全国135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了重新整理,使之成为一个包含商贸流通业在内的5*5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以此来定量刻画其产业关联贡献度。新整理的五个产业部门如下:
商贸流通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且与原有的投入产出表相一致。
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且与原有的投入产出表相一致。
工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25个工业制造业相关产业,且与原有的投入产出表相一致。
金融业:包括金融业,且与原有的投入产出表相一致。
其他服务业:除商贸流通业、金融业外的其他第三产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12个产业,保持与原有的投入产出表相一致。
依据上述原则,归并之后的5*5部门的投入产出流量表如下所示(见表4)。
1.产业关联度
从重新归并整理后的5*5部门的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对于整个经济的直接消耗系数总和为0.5020(表5略),这表明生产一个单位的商贸流通产业,需要消耗其他产业部门中的0.502个产品单位,且这一数值与其他产业相比,除低于工业之外,高于其他服务业部门。这说明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度较大,对于其他产业的拉动贡献也较大。
具体从商贸流通业对于其他产业的直接消耗来看,商贸流通业对于工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最大,达到0.2633(表5略)。这一方面是由于商贸流通业中本身包含对工业的消费,另一方面,在商贸流通业中工业品的批发销售占据了较大的部分。而且与其他产业相比,商贸流通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仅低于工业部门,高于农业、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
在完全消耗系数方面,商贸流通业对于其他产业的整体完全消耗系数为1.495(表6略),数值远远大于1,这表明商贸流通产业每增加1000个单位产出,则要消耗整个社会中1495个单位,除了低于工业部门,高于其他产业部门。从中可见商贸流通业对于整个社会产业的拉动作用。
因此,无论是从直接消耗系数,还是完全消耗系数来看,商贸流通业的后向产业关联度都较高,对于经济中其他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明显。
2.产业中间投入率
根据重新归并整理后的5*5部门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依据相应的计算公式,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中间投入率为50.2%,我国商贸流通业从其他产业外购的中间投入比例超过一半,这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是中间投入较高的产业,既反映出商贸流通业在生产活动中对其他产业的依赖程度,也显示出对其他的产业有较强的带动力,从而更加精确地印证了商贸流通业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因此,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大量采购外部的中间产品,以及较高的中间投入率和产业拉动力,是商贸流通业的内在属性。
3.中间需求率
&根据重新归并整理后的5*5部门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依据相应的计算公式,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中间需求率高达为62.6%,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中,62.6%产出产品和服务是作为原材料和中间投入为其他产业所需求的,是为其他产业服务的。因此,其生产性服务的性质和基础性产业性质十分明显。从具体的产业部门来看,依据商贸流通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分配系数指标,商贸流通业对工业的直接分配系数最大,达到0.0401(表7略),这表明商贸流通业对于工业的支撑性和基础性作用最大。
4.产业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根据重新归并整理后的5*5部门的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依据相应的计算公式,可知商贸流通业感应力为0.749,感应力系数为0.499(表8略),这表明,整个经济变化一个单位或者是其他产业增加一个单位,将要求商贸流通产业增加0.749个单位,整个经济发展将要求商贸流通业也必须有新的增长。由此可知,商贸流通产业作为基础性产业被其他产业部门所广泛依赖,一旦发展滞后将会使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从横向产业比较来看,商贸流通业的感应力和感应力系数除低于工业之外,均高于其他产业,包括其他服务业。从商贸流通业影响力系数来看,2007年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力1.495,大于 1,这说明商贸流通产业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将带动其他产业和整个经济增加1.495个单位产品,能够极大地推动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从商贸流通业感应力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比较来看,其产业影响力系数高于感应力系数,这表明商贸流通业与整个经济的增长的相互影响并不是对称的,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大于经济增长对它的拉动作用。
&& (三)日渐突出的财政贡献
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核心产业,近年来创造的税收收入一直持续增长,占全国税收的比例位于较高水平,是全国税收的重要来源。从其边际税收贡献、税收协调系数、税收收入增额贡献率来看,流通业的财政贡献日渐突出,对全国税收的增长有极大贡献。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流通业所承受的税负负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第三产业乃至整个经济产业中税负最重的行业之一。
1.流通业税收总额及其构成
2007年以来批发和零售业创造的税收收入一直持续增长,从2007年的6244.64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4239.42亿元,除了2009年因金融危机影响增长速度有所收窄之外,其他年份批发和零售业的税收收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一些年份甚至高于第三产业和全国税收收入增长幅度(表9、10略)。
具体从税收结构来看,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创造的税收总额为& 14239.42亿元,其中批发业税收收入为10615.46亿元,占比达到74.5%,2011年零售业税收收入为3623.95亿元。在批发和零售业的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主要税种,所占比例分别为40%和17.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则主要以营业税和所得税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44.4%和20.8%(表12略)。
批发和零售业是全国税收的重要来源。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创造的税收收入占第三产业税收收入比例和全国税收收入比例分别达到31.1%和& 14.9%,其中批发业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比例为11.2%,零售业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比例为3.8%(表11略)。如果按照大流通产业的口径,加上交通运输、仓储等行业的话,商贸流通业占全国税收的比例将更大。由此可知,商贸流通业对于国家财政税收有着极大的贡献。而从时间纵向比较来看,这一财政贡献正在变得日益突出。
2.流通企业宏观税收贡献度
自2007年以来批发和零售业税收收入占其行业增加值的比例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这一比例达到32.8%(表13略)。而且从横向比较来看,这一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这表明批发和零售业每一单位的行业增加值所创造的税收收入远高于其他行业。从这一数字可以看出批发零售业对全国税收的贡献。另一方面,税收收入占行业增加值的比例既反映出行业每一单位的行业增加值所创造的税收收入,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行业的宏观税负负担,也就是说,批发和零售行业每一单位增加值所承受的税负负担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商贸流通业承受了较高的税负负担,是第三产业乃至整个经济产业中税负最重的行业。
3.边际税收贡献
某一行业边际税收贡献是该行业创造的税收收入增加额与该行业增加值的增加额之比。从数据上看,批发和零售业的边际税收贡献也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和第三产业的行业水平,特别是2009年更是高达42.9%。这表明每增加一单位的行业增加值,税收收入将增加42.9%,从这个方面也能够窥见出商贸流通业的税收贡献(表14略)。
4.税收协调系数
税收协调系数是行业税收占全国税收比重与行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之比,这一指标反映行业税收和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如果税收增长系数为1,说明税收贡献和经济增长发展步调一致,如果税收增长系数大于1,说明税收贡献高于经济增长幅度。从数据上看,批发和零售业的税收协调系数一直都大于2,且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2011年达到3.14,远远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表15略),这表明批发和零售业的税收贡献高于其他产业,与此同时,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批发和零售业的税收负担较高。
5.税收收入增额贡献率
税收收入增额贡献率是行业税收增加额与全国税收增加额的比例,这反映行业税收增长对于全国税收增长的贡献份额。从数据上看,年以来,批发和零售业对于全国税收增长的贡献份额一直在10%以上,这说明批发和零售业对于全国税收增长有较强的贡献度(表16略)。
6.从投入产出分析看流通业的财政贡献
商贸流通业财政贡献度也可以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中看出。根据前文所述的重新归并整理后的5*5部门2007年投入产出表,依据相应的计算公式,商贸流通业增加值中,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与营业盈余的比例分比为25.3%、16.5%、58.1%,其中主要的增加值集中在企业本身,流通行业中归属企业的比例较高,而这一比例也仅低于金融业,表明产业的利润和效益大多归属于企业和资本所有(表17、18略)。
与此同时,一方面商贸流通业生产税净额的增加值比例达到16.5%,位居第二位,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一数字在产业的横向比较中也处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生产税净额系数也呈现出同样的规律,其数值也相对较高。这表明商贸流通业能够显著地增加税收,具有较强的财政贡献力。
&& (四)极为重要的就业贡献
流通业涉及多个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吸纳社会就业的最重要产业。第一,在就业结构方面,流通业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非国有零售企业和小微型的流通企业,尽管他们单个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较少,但这类企业为数众多,综合在一起就显示出了吸纳社会就业的强大能力。第二,在就业增长速度方面,流通业的就业增长指数均大于1且保持增长态势,对推动社会就业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第三,流通业的产业就业密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流通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社会就业的贡献度。第四,在人员结构方面,流通业从业人员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就业门槛不高,吸纳了整个社会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为这些群体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从流通产业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新动向看,为保持高就业率,提高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战略任务。第五,在工作时间方面,流通业的从业人员工作时间均高于其他行业,劳动强度相对较高。第六,在行业工资水平方面,商贸流通业的整体工资水平并不高。在商贸流通业中,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商贸流通业就业门槛较低,产业内劳动者的报酬相对较低。如何通过提高劳动技能,增加劳动者报酬将成为重要的着力点。
1.规模:流通业从业人数及社会就业贡献
商贸流通业因其行业特性,是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产业。年批发和零售业社会年末从业人员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从2004年的4257.9万人,增长至2011年的8072.8万人,接近增长了一倍(表19略)。从就业结构看,批发和零售业就业绝大部分在私营企业和个体户中,2011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为647.5万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7425.3万人(表20、21略)。
从现有统计数据来看, 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数占社会就业岗位人数的比例达到24.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在私营企业和个体的从业人数占全国社会就业人数的比例更是达到 40.6%(表19、21略),如果加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以及住宿餐饮业等大流通产业的话,整个商贸流通业占社会从业人数的比例接近50%。因此,从社会就业方面来看,商贸流通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核心产业,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对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贡献颇大。
另一方面,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统计指标来看,2011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年末从业人数为901万人(其中零售企业从业人数528万人,批发业从业人数373万人),平均每个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的从业人数为72人。从时间纵向发展来看,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从业人数逐年增加,但是平均每个法人企业从业人数的规模却呈现小幅的下降(表22略)。具体在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中,2011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从业人员数达到527.57万人,其中以内资企业为主,内资企业从业人员数达到461.30万人,所占比例达到& 87.4%。而在内资企业中,又以非国有成分的私营企业为主,其零售从业人员数位427.65万人,所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为81.06%(表23略)。从限额以上零售业从业人数结构来看,内资企业,特别是非国有的私营零售企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核心力量。
从零售企业单个法人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来看,2011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平均每个法人企业的从业人数为90人,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单个法人企业从业人数为391人,其单个就业规模要远远高于内资企业(81人),而且国有成分的内资企业的单个就业人数(99人)也高于非国有成分的内资企业人数(80人)(表24略)。这表明,尽管就业人数总量规模上,内资企业高于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非国有内资企业高于国有内资企业,但是在单个企业的从业人数的规模上却呈现反向特征。
从时间纵向发展来看,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从业人数在总量规模上不断增加,这表明其创造就业岗位能力的正在增强,但平均每个限额以上零售法人企业从业人数规模却呈现下降趋势,从2005年142人下降至2011年的90人,且内部各个所有制类型的零售企业的从业人数规模也表现出同样的下降趋势。
而依据商务部发布的《2012年零售业发展报告》,2012年末全国零售业从业人数为6134万人,其中大中型企业从业人数为468万人,比上年增长3.0%;小微型及个体户从业人数为5666万人,增长4.3%。在全部从业人员中,大中型企业从业人数占7.7%,小微型及个体户从业人数占92.3%,大部分的零售业就业岗位都集中在小微型及个体户中。
从上述各种不同的统计数据口径可知,商贸流通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大都分散在私营个体户等小微型商贸企业中,尽管他们单个的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较少,但是综合在一起就成为了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行业。
2.速度:流通业就业增长指数
商贸流通业就业增长指数是商贸流通业就业增长率与社会总体就业增长率的比值,反映的是流通业对于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度,如果就业增长指数大于1,则表明流通业的就业增长速度大于社会就业增长指数,对于整体社会就业的增长有显著贡献。年批发和零售业就业增长指数均大于1,且保持着增长的态势,这表明流通业对推动社会就业人数的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表25略)。
3.密度:产业就业密度
产业就业密度为行业就业人数与行业增加值的比值,这表明每一单位的经济增加值对社会就业岗位的贡献。年批发和零售业的产业就业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商贸流通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社会就业的贡献度(表26略)。
4.结构: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就业
从社会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指标来看,无论是批发零售业,还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大流通产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大都为高中水平以下,尤以初中水平为主,大学专科以上的人员所占比例极小。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水平所占比例为86%,其中初中水平所占比例最大为48.7%,而大学专科以上人员所占比例仅为14%(表27略)。这一方面说明流通业从业人员的教育水平不高,但另一方面,这种就业结构也说明了流通业自身的行业特征,其吸纳了整个中国社会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为这些群体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更加凸显了流通业在社会就业的特殊贡献。而从流通产业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新动向看,为保持高就业率,提高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战略任务。
5.时间:每周工时时间
在从业人员工作时间方面,商贸流通业的从业人员工作时间均高于其他行业。从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的每周平均工作时间的数据来看,商贸流通业无论是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还是住宿和餐饮业,其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均远高于其他的行业。而且,这里统计的仅仅是城镇就业人员,实际上流通业更多的是在私营企业和个体户,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存在更大弹性,工作时间长度远远高于这个水平(表28略)。
(五)行业工资水平
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流通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流通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人年平均工资分别为40654元和2748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1799元(表29略)。在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中,流通业的低工资状况同样存在。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流通行业的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也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表30略)。
这一点从本文前述的投入产出模型也可以得到印证。根据本文重新归并整理后的5*5部门的2007年投入产出表,依据相应的计算公式,商贸流通业增加值中,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与营业盈余的比例分比为25.3%、16.5%、58.1%(表31略),主要的增加值集中在企业本身,流通行业中归属企业的比例较高,而这一比例也仅低于金融业,这表明产业的利润和效益大多归属于企业和资本所有。不仅如此,从产业的横向比较看,商贸流通业的劳动者报酬增加值所占比例也是最低,甚至低于金融业,远远低于其他服务业和农业、工业等产业,这进一步说明了,在商贸流通行业中,劳动者报酬较低。与此同时,劳动者报酬较低从商贸流通业的劳动者报酬系数也可知,这一数值仅为0.126,也远低于金融业、其他服务业和农业等产业(表32略)。
由此可知,在商贸流通业中,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商贸流通业就业门槛较低,产业内劳动者的报酬相对较低。如何改变这种状态,通过提高劳动技能,增加劳动者报酬将成为重要的着力点。
&& (六)小结
上一篇:下一篇:零售业发展报告发布 从业人数6000多万
  7月4日,商务部新闻办公室召开&零售、批发业促进经济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王德生、副巡视员王选庆,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提问。发布会实录如下:
  姚坚: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我是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今天我和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王德生副司长、王选庆副巡视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郭戈平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蔡进副会长向大家介绍过去五年内,零售批发行业发展情况及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的作用,然后再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零售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日益重要作用。
  零售业上接生产、下连消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先导产业之一,直接影响和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高低。改革开放以来,零售业走过了具有跨越性和巨变性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在行业规模、发展速度,还是组织业态创新、现代化水平提升以及对国民经济贡献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近5年来,随着国家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系列政策的实施,以及服务业发展步伐的加快,零售业取得长足发展,城乡消费市场日趋活跃繁荣,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是零售业规模及贡献增大。五年来,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16.3%的速度增长,规模由2008年的10.8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1万亿元,增长近一倍,销售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时,全国零售业从业人数由2008年的4500万增加到现在的6000多万;经营单位数达到2300多万个。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8.3%上升到2012年的9.7%。
  二是零售业态日益丰富。近年来,零售业各类业态多元化、组合化和融合化发展步伐加快,在传统加速重组创新的同时,综合性一体化的大型购物中心不断涌现,专业店、专卖店迅猛发展,连锁超市快速扩张,网络销售显示蓬勃生机,、仓储式商场潜力初显,城市中心商业区、商业街和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协调并进,逐渐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补充、各类业态互补共兴的良好发展格局,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要。
  三是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加快应用,有效提高了商品销售自动化、信息管理标准化、物流储运自动化程度,有力推动了零售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同时,、及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提高了零售领域的分销能力,缩短了商品流通和信息传递过程,提高了流通效率。短短五年间,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已由0.13万亿元跃升至2012年的1.31万亿元,增加了9.4倍。全国各地相继建成一大批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统一配送率超过50%。
  四是组织化程度继续提升。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带动组织化程度提升,使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由2008年的17.8%提高到2012年的19%。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08年以来&中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由1.2万亿元人民币提高到1.9万亿元;门店总数由12万个增加到近20万个。国内零售业逐步形成了百联、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步伐加快。
  五是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至2004年底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我国零售业基本实现全面开放,外商投资企业不受区域、类型和业态的限制。年,全国批发零售领域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项目32028个,占全国总量的24.5%;实际利用外资343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6.6%,年均增速达到20.9%,其中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5亿元,为2008年的2.1倍,占全国总量比重由2008年的4.8%上升到8.5%。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近两年国家出台的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正在发挥出积极效应。我们相信,我国零售业一定会加快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开启、品牌化、网络化发展的新征程,在改善民生、扩大消费以及引导生产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作出新的贡献。
  二、生产资料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生产资料流通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当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行业,与宏观经济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生产资料流通直接服务于工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在组织和引导生产、保障市场供给、优化资源配置、平抑价格波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生产资料流通快速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我国生产资料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继2007年销售总额突破20万亿元、2010年突破30万亿元、2011年突破40万亿元之后,2012年又突破了50万亿元。
  二是在销售总额大幅增长的同时,生产资料流通现代化水平也不断提高。现货交易、批发市场交易、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多层次、多种交易方式相互补充,较好地满足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需求。
  三是随着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的引入,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经营的组织化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并逐渐从传统的交易功能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增值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如浙江物产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和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完善物流配送功能,拓展了市场范围,提高了专业化服务水平;湖北华融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加大信息化投入,在经营活动中采用RFID技术,实现了销售、仓储、配送全程信息化管理;天津物产集团,通过和上下游企业合作,密切工商关系,形成从采购原材料到销售成品的一套完整体系;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通过与银行合作开展动产质押监管,为提供融资服务,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
  四是形成多种渠道并存的生产资料流通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逐步完成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生产资料流通的骨干企业;一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在生产资料流通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大型生产企业通过建立销售网络,逐步向流通领域延伸,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多元化的生产资料流通主体共同发展,流通企业经销、经销商代理、生产企业自营等多种流通渠道并存的生产资料流通格局。
  五是&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调剂国内余缺、平衡供需、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内外市场联动效应日趋明显,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品种如原油、木材等对外依存度超过50%,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品种如铜、钢铁等,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上我总体介绍了生产资料流通和零售业的基本情况,我们还有一个专门的生产资料流通的发展报告和零售业发展报告,也是在今天发布,大家在网上能够查到。下面请流通发展司的王德生副司长介绍零售业的有关情况。
  王德生:大家好,零售业是商贸流通领域最为重要的基础力量。2012年零售业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和经营成本上升带来的各种压力,持续保持了稳步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商品销售规模进一步扩大,从业人员继续增加,营业面积继续扩大,在改善民生、扩大消费、引导生产发展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我就主要内容做以下介绍:
  一是行业规模继续扩大。2012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3%,明显高于GDP增速。据测算,2012年零售业经营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继续增加,分别达到2354万个和6134万人,吸纳了第三产业近五分之一的从业人员。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9万亿元,创造了第三产业近十分之一的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9%。零售业实现税收3844亿元,占第三产业税收收入的6.9%,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3.5%。为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税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各类业态更加协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里,中国零售业走完了发达国家经过100多年才逐步完成的零售业态发展历程,不仅百货商店、专业店、专卖店、大型超市、超市、便利店、邮购、直销等各种业态一应俱全、协调发展。从2012年看,专业店和专卖店保持领先,服务社区居民的便利店加速发展,大型、城市综合题、奥特莱斯等新型业态纷纷涌现,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网上商店快速发展。2012年国内B2C、C2C及其他零售电商模式企业数已达24875家,比上年增长19.9%。可以说,我国零售业已经形成各类业态丰富协调、网络布局基本合理,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线上和线下相互补充的良好格局,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三是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2012年,国内网络零售交易规模同比增长67.5%,达到1.31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23%。零售企业通过POS刷卡销售的比重达到11.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第三方物流配送率为37%,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目前,已有80%的大中型零售企业采用了计算机管理,70%以上的连锁企业建立了前台POS销售试点系统和后台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还有30%的企业率先进入了商业自动化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化管理系统集成阶段。
  具体分析,2012年零售行业发展主要呈现四方面特点:
  一是网络零售高速增长,实体零售加速调整。前面提到,2012年国内网络零售交易规模达到1.31万亿,同比增长67.5%,这个速度和其他国家比较是最快的。同时,网络购物的交易平台开放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网络零售经营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应对激烈竞争,越来越多的传统零售企业加快拓展网络零售业务,纷纷加大对线上渠道的运营力度,一些企业自建网站,一些则采取并购的方式快速进入和占领市场,通过融合发展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比如2012年全国连锁百强中已有62家以不同方式开通了网络零售平台。
  二是零售渠道下沉,经营网络重点向三四线城市延展。近两年很多一、二线城市零售市场趋于饱和,单店销售增长难度加大,经营成本大幅上升,而三、四线城市需求潜力大,租金和人工成本相对较低,加之国家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及一些地区相继出台有关优惠政策,零售企业向三、四线市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一些大型连锁企业纷纷向中小城市给农村地区延展渠道,在县镇及乡村设立零售网点明显增加。
  三是专卖店保持良好发展,百货店、超市竞争压力加大。2012年零售业销售额、营业面积和从业人员中,专卖店均占2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效益水平在各业态中均为最高,专业店仍然是第一大业态地位,尽管销售有所下滑,但在整个零售业销售额中仍占38%的比重。超市、大型超市竞争加剧,发展速度放缓,百货业受网络零售、大型超市、购物中心影响,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转型步伐加快。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大型购物中心作为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商业体,2012年快速发展。据有关协会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新设商业面积3.5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有50多家,一些切合需求、定位准确、注重功能的购物中心,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综合性服务需要,带动了相关零售及服务业态的发展。
  四是传统经营模式探索转型,零售终端作用有效发挥。2012年,一些零售企业积极推进传统经营模式转型,致力构建和谐的零供关系,带动流通效率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努力提高自主经营比重,扩大买断经营商品范围,并依据顾客消费需求来开发,提升盈利能力。二是寻求供应链变革。许多超市企业积极发展基地直采、农超对接等新型经营模式,在保证商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引导生产发展等方面显现出优势。一些零售企业加强与供货商合作,树立共同目标,通过提高整个供应链效率降低费用,增加各方利益。三是加强,采取多种措施增收节支,包括健全预算管理、完善激励机制、优化商品结构等等,从而提高整体经营绩效。
  当然,零售业在稳定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是网络布局和业态结构有待优化,企业经营费用增加过快,传统经营模式面临转型的挑战和压力,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有待提升,市场秩序需要进一步规范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方针,在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流通效率、加快转型创新、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城镇化、信息化、新兴工业化加快推进,特别是电子商务方兴未艾,预计&十二五&后期零售业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趋势,行业发展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的提升,零售企业将加快转型升级,加速实体销售与网络零售的融合,加强供应链管理,深入推进全渠道、复合式经营以及跨区域,不断促进业态创新、品牌建设以及绿色循环发展,全面提高行业的组织化程度与整体质量水平。
  姚坚:第三位请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郭戈平会长介绍情况。
  郭戈平:大家好,我介绍一下从中国百强的角度来看连锁经营和连锁业的发展。
&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连锁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应用,中国的连锁经营有了20年的起步和发展,是快速增长的过程。这几年由于受到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以及消费者习惯的变化、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等各方面的影响,零售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是从快速增长到稳定增长。通过连锁百强数字来显示,从年,零售业连锁化程度快速提升,15年间,连锁百强销售规模扩大了100倍,门店数增长了30倍。销售额年增幅超过3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从不足1%到现在的11%、12%。连锁经营的发展促进了零售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仅仅用了20年时间,我国的连锁零售企业便从起步发展到了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导力量,引导行业发展。
  近两年,连锁零售逐步从快速发展过度到稳定的增长期,2012年,连锁百强销售额增长10.8%,门店数增长8%,这都是自连锁百强统计以来数据最低的一年。经调查和测算,预计今年连锁百强还有重点企业的销售额也是在10%左右。所以从高速增长到了稳定增长的时期。
  下面我介绍一下几个主要业态的变化情况,刚才王司长也介绍过了。主要业态中我想强调一下近年来一大一小发展的速度,或者是一小一大一网,这三个发展速度比较快,而且未来会在零售业态中上升速度比较快。一&小&是便利店,我们有20多家主要便利店的典型调查,2012年增长速度是28%,和连锁百强的10.8%相比增长是很高的。同店增长高达17%,门店增长14%,特别是同店比的增长,一般来说企业的同店比增长不超过5%,基本上是和CPI的增速相符。所以便利店同店比上涨是17%。下一步便利店在即时食品的开发上,还有服务功能的强化上,特别是在跟网购物流的对接上,这些都会成为便利店竞争的优势,也是目前大家都比较关注的,虽然很多便利店经济效益还没有完全显示出来,但是发展速度显示出来了。一&大&就是购物中心,2012年购物中心总量是我们协会和德勤的一个调查,达到了3千家,商业建筑面积2亿平方米,预计中国的购物中心在2015年将会达到4千家。在购物中心方面,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和商业地产的开发相结合,目前购物中心的变化中突出的特点是购物面积在逐步下降,餐饮和娱乐的面积再提升,从过去传统的比例30%、40%、50%,甚至有的达到60%,购物在下降,娱乐、休闲、餐饮的比例在增加。
  另外是超市和大型综合超市的变化,超市在一二线已经相对饱和,企业今后的关注点除了向三、四线城市延伸之外,在采购模式上将会更多采用直采模式,经营上会更加注重生鲜、进口食品和自由品牌的商品开发,更加重视配送中心的建设,以提高物流供应链的效率。
  另外一个业态是百货店,百货店受成长上涨和网络零售的冲击会更大一点。2012年主要百货店的销售额增长10.3%,但是国内普遍的百货店采取联营的模式,所以百货店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小。目前百货店也都在寻找经营转型,比如探索网络销售,加大自营自采,降低营运成本,特别是在改善顾客的体验,有的百货店逐渐向主题百货和购物中心专心,面积小一点的百货是社区百货或者是主题百货,如果是大一点的,向购物中心转型。
  下一步行业发展的变革方向,一是从规模数量型向效率效益型转变,从提升经济化管理入手,提高单店效率。这几年企业费用增长还是很快的,特别是房租和人工成本的增长,都是推动费用上涨的主要原因,以大型企业为主的连锁百强为例,去年平均房租上涨21%,人工上涨20.5%,水电费上涨16%,前十几年关注的重点是扩张,今后要继续在扩张的基础上提升效率。
  二是从单一渠道到多渠道的变革,特别是实体零售,对网购形成的挑战和压力,每个企业都感受到了,实体企业会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开展线上和线下多渠道经营。在我们的调查中,2012年连锁百强中有62家企业开展了网络零售,实现了销售额约300亿元。62家销售过亿元的只有6家,大部分规模还比较小,而且还没有找到真正的模式,都是属于在探索中。总之,零售企业在两个方面寻求变革,一个是提升效率,一个是从单一渠道向多渠道专项。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零售业在城镇化的发展,拉动内需方面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借助大市场,中国的零售业,包括连锁企业,都会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谢谢大家。
  姚坚:第四位请流通发展司的王选庆副巡视员介绍情况。
  王选庆: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向大家通报2012年我国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的发展情况。
  今天同时也发布中国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的发展报告,这个报告一会儿会挂在网上,是我们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一起研究制作的。我就报告的简要内容在这里做一下通报。
  2012年,在国民经济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的背景下,生产资料流通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市场销售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对生产建设发挥了较好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销售总额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年实现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50.1万亿,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约11.9%。与2011年相比,增速回落1.3个百分点。另据统计测算,今年1&5月,全社会实现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1.7%,比2012年同期提高了0.6个百分点。
  二是市场价格和企业经营收益均呈现下降趋势。2012年,生产资料市场综合平均价格比2011年下降5.6%,比2012年年初下降1.5%。商务部1267家典型生产资料批发企业利润总额为880亿元,比2011年减少284亿,下降24.4%。整体销售利润率为1.59%,下降0.6个百分点。平均资产报酬率为4.18%,下降1.97个百分点。
  三是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有所转好。2012年面对宏观经济增速减缓、需求增长回落、要素成本上涨等严峻形势,企业苦练内功、顺势求变,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典型企业整体流动资产周转率为4.18%,比2011年提高0.11个百分点。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4.85%,下降8.73个百分点。平均劳动效率提高6个百分点。各主要品种的消费库存率是4.2%,下降0.7个百分点。在整体形势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在利润、价格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的增值服务能力、市场抗风险能力还是在不断提高。
  四是大型流通企业继续发挥骨干作用。2012年,1267家典型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5426亿元,同比增长4.5%。全年营业收入超过三百亿元的超大型企业27家,实现营业收入34209亿元,同比增长6.3%,就是企业越大增幅越大,高于全部调查企业的增幅。27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300亿的27家企业营业收入占调查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61.7%,27家占到了1267家的61.7%,比2011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这说明我们的生产资料流通行业大型企业的集中度是有所提高的。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加快落实《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重要一年,总的来看,生产资料流通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总体发展趋势我们预计表现出一稳一快两大特点。
  所谓&一稳&是指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平稳,波动性减小。随着中国经济由依靠规模扩张推动的速度型向依靠结构转型升级支撑的效益型转变,增速适度回落是必然趋势,与之相适应,生产资料流通规模将由快速增长逐渐转向平稳较快增长。预计生产资料市场销售总额将达到55万亿左右,去年是51万亿,今年增加4万亿左右,剔除价格因素,实际还能增长11%左右,和去年的增速基本持平。由于需求增长的缓慢,产能过剩目前矛盾比较突出,整体市场价格水平预计比2012年会有小幅下降。
  所谓&一快&是指流通行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流通方式创新等方面将会取得更大进展。2013年将是流通行业谋变求进心态更积极、动作更大的一年。基本发展态势是加快促进传统流通和现代物流的有机融合,向现代物流要效率,通过现代物流的功能强化流通增值服务的能力,获取第三利润源泉。同时,积极参与供应链、共同分享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竞争理念上也由单纯竞争向基于供应链的竞争加合作转型。谢谢大家。
  姚坚:第五位请物流采购联合会的蔡进会长介绍情况。
  &蔡进: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刚才王选庆副巡视员已经对去年和今年的生产资料流通情况作了非常全面的介绍。我在他的基础上做一些补充,从生产资料流通业来讲,应该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生产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当前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当中,生产资料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和保障作用。从过去十年生产资料的销售总额增长情况看,平均每年增长16%以上,是远远高于GDP增长的,这是实际增长率,而不是民意增长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是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角度讲,生产资料流通对于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方面也具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市场的资源配置,能不能优化、合理配置资源,能不能有效把资源配置到国民经济均衡发展过程中,我觉得这方面流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生产资料流通。另外一方面,在转变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怎么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高效运行,推动国民经济高效、有效运行,这方面也需要在流通过程中建立高效、有效的物流体系,支持国民经济运行的高效、有序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讲,生产资料流通,当然包括其他方面的流通,整个流通对于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和质量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方面社会上应该给予关注,特别是媒体应该关注流通的发展,支持流通的发展。
  从当前生产资料运行的情况看,刚才王选庆司长已经介绍得很全面。从今年的运行情况讲,1&5月份,总体上来讲生产资料市场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格局,1&5月份的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实际增长率是11.7%,我们说它平稳是跟去年比,增长速度、增长水平差不多,去年是11.9%,今年是11.7%,刚才王选庆司长已经介绍了,今年的增长率还是能够稳定保持在11%以上的水平。
  我们说它平稳就是增长比较稳定,各月都保持在11%以上的增长水平,所以还是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格局。这是我们对于当前生产资料市场运行的基本判断。对于市场的增长,也是有利于支持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
  至于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更加要关注的是供大于求。我们认为,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过剩,而不是需求,是因为产能释放过多、过快,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造成了市场乃至经济运行偏弱的局面。市场的增长率,销售总额就是代表市场需求,增长17%,实际增长11.7%,增长水平是不低的,但是我们的市场价格还在下降,反映出来的主要还是供给方面在产能释放过程中、在一定时间内是过度的、过快的,所以当前要特别注重在供给方面控制产能过快、过度释放,我们认为要采取市场的倒逼机制,促使企业把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控制产能的过度释放,变成自己企业的自觉行为,而不是被动减产,去控制产能,让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和生产。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觉得供大于求的过程中要限制产能过度释放,保持市场的平衡增长,保持供需平衡发展。
  从这个方面来看,我觉得调结构是解决控产能最根本、最长效的机制,市场的发展一方面是稳增长,一方面要把结构调整好,这是从运行的情况看。从市场或者生产资料流通发展趋势看,我们觉得现在开始进入到转型升级比较关键的阶段,企业、行业管理等等各个方面转型升级阶段,应该注重通过转型升级去推动生产资料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当然转型升级的内容很多,但是我觉得最关键、最突出的是流通方式的转变,流通方式的转变是两个方面:一是商流问题。也就是交易方式的问题,所以要从交流方式来讲,应针对当前生产资料供给是相对集中的。比如钢铁,7亿多吨的钢铁,实际上也就是几十钢铁生产厂家生产出来,资源相对集中,但是在市场的需求方面是相对分散的,我们现在叫&需求碎片化&,都是分散的,10吨、8吨的很多。所以相对分散的状况使得整个市场在供需之间不对称,造成交易成本比较高。所以要针对这种局面,从现在来看我们觉得应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平台,创新交易模式,利用电子商务的集成性特点来整合分散的需求资源,提升交易的效率,降低交易的成本,目前的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非常关注,一些大型的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已经开始有比较深入的实践经验,包括我们所经历到的天津物产集团、中国五矿、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等等,他们都已经开始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方面迈出步伐,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另外一方面需要解决的是物流问题,要针对当前在流通,特别是生产资料流通领域中生产资料物流的&两低一高&的状况,所谓&两低&,一是管理水平较低,一个是物流效率较低。高还是成本高。要针对&两低一高&的状况,从转变与提升物流管理方式入手,要大力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在生产资料流通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形成高效、有序、比较安全的物流体系,推动生产资料流通体系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生产资料流通现代化的进程。
  谢谢各位!
  姚坚:上面我们五位把零售业和生产资料流通批发业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两个行业的发展报告也在网站上刊出,希望对各位记者的报道能够有帮助。下面开始提问。这次专题发布会的主题和大家的生活联系很密切,特别是在零售行业,我们有很多女记者在这儿,希望大家能够集中在零售和批发行业提问。我们难得请到两位会长,郭会长是连锁经营协会的会长,也是国内商界的女强人。蔡会长是物流采购联合会的会长,他也是经常能够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提供指标性介绍的人物,我们想更多把时间留给他们。下面开始提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请问流通发展司的王德生司长,未来零售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中资的零售企业和外资的零售企业在竞争格局当中是什么样的竞争格局?商务部下一步在促进零售业的发展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特别是完善电子商务法规环境方面有什么措施?谢谢。
  王德生:下一步零售业的发展将在扩大消费、加快创新扶持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优化与质量效益的提升,加快信息化、品牌化、网络化、节约化发展的步伐。具体讲一个是实体店与网络零售将融合发展,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将融合发展、优势互补,成为零售企业发展的一个选择。一方面传统零售企业将加快拓展网络零售的业务,刚才说有的企业将自建网站,有的是并购方式来进入和占领网络市场,更多是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网络零售企业来讲,也会基于原有的优势,更加注重宣传展示以及满足消费者体验的需求。很多网络企业搞模拟的体验,并在物流配送、支付方式、质量保证等方面得到有效加强。这是第一。
  第二,零售业的发展,企业将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一是全渠道经营模式会日趋明显,企业将不再是追求单一渠道的最优和最强,而是进一步发展全渠道经营,建立多元联动的渠道布局。实现渠道间的高度协同、相互融合,使消费者能够从实体店、网络平台、移动终端获得一致性的品质服务与购物体验。二是企业将更加注重供应链的管理,包括高效的搜集消费需求信息,迅速向生产环节传递,深入参与到上游生产厂商的运作之中,与生产消费环节实现紧密对接,实现供应链企业的效益最大化。这种转变会使双方的利益更趋一致,使零供关系更加和谐。
  第三,行业组织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一方面零售企业将通过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积极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拓展,不断增强辐射力。另一方面,零售企业与金融业、制造业企业的融和发展也会加强,通过控股、参股、输出团队等方式来整合商业资源,实现跨区域的并购。
  第四,业态创新和品牌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与消费需求的个性化、便利化、情感化特征相适应,百货店将加快精细化、专业化发展,以更具魅力的品牌组合和良好的服务,实现差异化、有竞争力的经营。大家熟悉的超市业态会逐渐分化出高端的生态、生鲜的超市、社区超市等细分业态,便利店会更加体现便利性和配套的服务。这些零售企业共同的特点都会加强品牌建设,发展自由品牌,推出定制品牌,销售知名品牌,提升服务品牌,让顾客形成与众不同的认知,树立和提升企业独特的形象。
  第五,逐步实现节约化绿色循环发展,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零售业将大力开展节能环保建设,加强技术的改造,扩大绿色和绿色低碳产品的销售。前一段推出的节能家电产品销售就属于这样一种方式。通过与生产制造企业、回收拆解企业的合作来逐步建立起低碳、环保的产品销售、二手商品寄售和废弃物逆向回收的循环流通体系。
  第二个小问题谈到内资与外资企业发展的趋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的十多年来,内资与外资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零售市场上形成了竞争与合作共同发展的格局。一方面国内零售企业在经营模式、发展方式、商品结构、管理方式方面与外资企业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也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外资企业的特点和优势在中国市场得到了进一步体现,比如专注于业态的精细化,在一些大型超市,像、,他们集中于业态,形成自身的优势。二是外资企业销售效率比较高,单店销售在3亿元以上,平均下来在2&2.5亿元。竞争与合作的趋势将来会进一步显现,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融的良性发展。
  对于促进流通业,特别是零售业如何发展,从目前采取的措施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落实政策,支持行业发展。去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39号文《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还有47号文,下达了《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第一次以国家层面来下达有关流通的规划。今年有一个国务院办公厅的7号文《降低流通费用 提高综合流通效率工作方案》。这里面有多详实的政策内容,包括保障必要的流通行业用地,新建社区要保证不低于10%的商业服务设施面积,落实连锁企业、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政策,规范商业银行收费行为,优化和调整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标准,提高小微型企业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扩大营改增试点,以及降低流通环节的费用,便利物流配送等等。在时段上,一些配送车辆的进城都有明确的政策支持,这些政策将对零售业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是加强规划,优化零售行业的发展。刚才说到&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措施,在这个规划下,去年又相继下发了包括零售业以及生产资料流通在内的33个行业的专项文件,目前全国289个地级以上的城市,以及60%以上的县级市都完成了商业网点规划的制定工作。下一步关键是要抓好落实,通过发布商业网点建设指导目录等等,使规划在引导行业发展、优化结构布局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是以公共服务平台来服务企业发展。去年我们在20个城市开展了面向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今年还要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争取用3&5年时间逐步形成面向商贸流通中小微企业的服务促进体系。
  四是以新型营销方式来引导行业发展,特别是一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供应链一体化的发展,品牌化的发展,绿化低碳流通的发展,这些先进的营销方式和经营模式,要在行业内逐步推广。
  五是以法规标准建设来规范行业的发展。近几年来,06年开始规范零供关系,相继出台了不少法规和办法,包括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公平交易行为规范,零售商促销行为的管理办法等等,特别是2011年底到2012年9月份,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一共是六个部门开展了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的问题。今年初又对进一步清理整顿违规收费、构建和谐零供关系再做部署。最近又下发了《关于做好零售商供应商交易监管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要求各地、各部门加强零供交易日常监管,加强对零供双方合同行为的指导,促进规范经营,公平有效发展。
  同时还有标准的制定,目前零售业相关的标准有55项,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标准在行业的实施推广力度,为规范流通业发展、提理水平提供有利保障。总之,零售业的发展将呈现出更加健康、和谐的局面。谢谢。
  国际商报:我的问题是给郭会长的,请您结合各业态发展的情况,谈一下目前零售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未来发展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谢谢。
  郭戈平:刚才各个业态的特点我基本上从几个大的业态做了简单的梳理,零售业核心是两个经营:一个是经营消费者,一个是经营供应链。经营消费者要看怎么样能够抓住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创造消费者的需求,粘住消费者,要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东西。经营供应链就是经营你的上游、提升效率,这两点对我们目前的零售业都是面临着挑战。现在新的技术也对我们更好地抓住消费者、更好地经营供应链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目前来说,零售业当中大家比较困惑的问题,或者经营上比较难的问题:一是在新的网购时代、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实体零售业怎么样实现转型,大家既认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比较迷茫,到底要怎么做。昨天我们协会在上海开了中国零售领袖峰会的小组讨论会,同时还有网络时代零售业发展的多渠道委员会年会,都是讨论的这个问题。
  目前零售业处在转型期,大家在摸索中前进,更渴望学习、交流。大家在网络时代做了很多探索,有很多方面,昨天交流会上有一些企业介绍了,怎么样在商业中体现更多的网络功能,包括Wifi,网络购物怎么在线下交流,零售企业在实体怎么和消费者互动等等,也介绍了网站发展将来的趋向,这是大家目前面临的困难。
  第二个就是成本上升,成本上升带来的人力成本上升,租金的上升,随着网点的开发和购物中心的发展,趋势上可能会有所减缓,但是人力成本的上升是绝对的。所以企业现在在探索怎么样改变,有的企业提出来三个人干五个人的活儿,给四个人的工资,这样既提高了工资效率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比如,更合理的排班等,比如有一个企业把清洁工减少了一半,由员工负责本区域的卫生,每个人举手之劳就把事情干了。总体来说,我们国内和国外的零售企业有很大的差距,我们提升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企业共同的呼吁是我们零售业税率很高,特是连锁企业,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统一纳税的问题。到各个地方去发展,现在的税收制度和税收体系基本上企业要在当地注册一个公司,注册公司要纳税在当地,得到当地的支持,这样造成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大量人员用于应付税务、财务各个方面的工作检查。比如我们有一个企业,跨四个省,有60个分公司,有多少人员为了应付地方的税收、工商、各个方面的问题,这是企业内部成本的增加。二是由于我们跨区域发展,区域设了局域公司,企业不能统一纳税。比如这个公司是亏的,那个公司是赢的,盈亏相抵之后的交税,但是独立公司不能相抵,虽然现在税率25%,但是企业平均税率是超过30%、40%,我说的这家企业超过43%。建议相关部门落实国家鼓励连锁经营企业统一纳税的政策,对达到一定规模的连锁经营总部(集团)实行总部所在地统一缴纳所得税,或跨省经营的在国家税务总局专门平台缴纳所得税,然后通过内部层级优化等技术手段,调拨中央和地方所得税分配。
  凤凰卫视:我有三个问题,昨天上海自贸区获批了,这可能会成为中国加入TPP的窗口,怎么理解?我们看到1号发布公告,对产自欧盟的葡萄酒开始双反调查。现在正在跟欧盟谈,光伏产品在8月份被提高税率。双反调查的宣布是否意味着光伏产品的谈判并不太顺利,有没有可能给光伏产品谈判设置更多的障碍?发改委对许多在中国的洋奶粉企业展开了反垄断的调查,这对于中国本土的奶企来说是福是祸。
  姚坚:我简短地回答一下。
  关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务院常务会议昨天已经原则通过了总体方案,媒体已经报道了。商务部作为与上海市共同推进这项工作的牵头部门,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这项工作应当是我们国家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重要的举措,是用开放带动改革、释放制度红利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建设会对我们国家下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制度性变化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当然这个过程中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毕竟是试验区,我们也会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积极推进。
  说到光伏和葡萄酒的事情,上个月中欧双方召开了经贸混委会,双方已经达成共识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光伏争端,重要的共识是要积极推进价格承诺谈判。这一阶段双方的技术团队在价格承诺谈判这项工作中所作的基础性的工作是积极的、有建设性的,下一步如果有进一步的内容,我会和媒体进行沟通和通报。
  中国消费者报:今年我国生产资料流通行业下半年整体走势如何判断?还有一个问题问郭会长,刚才您提到关于便利店去年发展特别快,原因何在?
  蔡进:今年下半年的生产资料市场流通走势王选庆副巡视员刚才在介绍中已经介绍了,也比较明确。总的来讲,下半年的生产资料市场运行还是比较平稳的,在平稳的基础上保持较快适度增长的基本趋势和格局。我们预计全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增长率保持11%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是一个总体的水平判断。至于当前企业特别关注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资料价格情况,我个人觉得在市场总体运行比较平稳,比较适度,甚至比较快的增长情况下,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跟去年同期比可能会有一定幅度的回落,但是回落的空间会收窄,现在来看已经有一些产品价格开始趋稳,甚至出现了回升的迹象。当然是不是一种趋势性的回升,或者是趋势性的变化,我们还有待观察,市场总体的价格水平还是偏低的。
  我们的依据是去年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总体水平比较低,也就是说基数是比较低的,所以依据这两个方面,我们认为生产资料价格下半年的走势,在市场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至少可以反映出来的是整体价格下降幅度收窄的。谢谢。
  郭戈平:关于便利店的发展速度快,我想有几个原因:一是消费者的变化。现在便利店发展主要是在一、二线城市,年轻消费者的成为主流消费人群,对便利店经营品种带来了变化。过去是包装食品为主,现在便利店里面的即时食品、早餐、中餐、晚餐食品,这些即时食品的开发适应了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品种的变化和增加,带来了企业经营的增长。二是便利店服务功能的增强。一般来说一个企业十项八项,二十项服务功能都有,买火车票、买电影票、交水电费、手机费等等,这些服务功能也增加了便利店的经营内容,效益提升。三是互联网的发展,便利店作为配送最后一公里,很多人都看到了它未来发展的趋势。现在有一些便利店也和一些网购、快递公司合作,把不能送到家的到便利店自取,这也是未来互联网发展时代,便利店的便利性以及和互联网接轨的特点。
  四是因为前几年国内发展在快消品方面主要以超市和便利店为主,便利店发展基数比较低,现在进入比较快速的发展,规模上、店铺效益提升上都会高于和超市速度。
   新京报:请问王选庆副巡视员,商务部在促进生产资料流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还有没有什么新的政策来促进?谢谢。
  王选庆:生产资料流通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制定政策措施,指导行业发展。2011年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推进生产资料流通现代化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生产资料流通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
  二是开展了试点,进行模式创新。和财政部一起开展综合试点,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辽宁等八个省市试点,主要内容是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模式创新,包括物流方面的创新,电子商务方面的创新。应当说取得了一些成效,包括钢材、木材等生产资料、电子现货交易平台已经初步显示出在创新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比如上海的Mysteel网,钢材价格已经是国际市场钢材价格的重要参数。上海宝钢,主动开发的宝时达等这些网上钢材的交易,实际也解决了生产的集中和碎片化,通过网络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完善行业监测和通集,加强信息引导。从去年开始,我们建立了包括生产资料流通在内的行业发展统计体系,今年是第一年开始对外发布统计分析报告。此外流通业发展司还与中国木材流通协会、建材流通协会分别联合发布了中国木材市场的综合指数和全国建材家居景气指数。
  四是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2012年重点推动了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组织制定了钢铁流通企业经营管理分级评定行业标准,并且组织了相关的宣贯工作。2013年还有11项涉及生产资料流通的行业标准,将纳入今年的制定计划,这是我想要介绍的近几年做的工作。
  下一步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是继续推动模式创新,模式创新主要是三个方面:(1)我们推动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由传统的贸易商向贸易服务商和供应链一体化方向发展。(2)推动生产资料流通向电子商务,特别是信息化支撑的,能够整合资源的、多层次的服务平台发展。(3)促进和规范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特别是与金融业的融合,发展一些类金融的业务。
  二是继续推进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建设。
  三是推进诚信体系的建设,这也是目前生产资料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和有关部门合作,希望通过建立诚信黑名单的体制来规范企业的行为。
  四是我们会和相关部门合作,解决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目前所面临的税收、土地、水电同价等方面的问题。
  中新社:请问姚主任,商务部在规范零供关系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措施?谢谢。
  姚坚:零供关系是一个热点话题,刚才王德生副司长已经有些回答了,我再做非常简短的补充。大家知道,零售商和生产企业所谓供货商之间的关系,是促进流通,特别是零售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前几年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特别是生产能力的过剩,在零供关系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改进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主要是几点:一、进一步加强法制化建设。商务部已经和国务院法制办共同把《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条例》列入了国务院今年的立法工作计划。二、进一步促进多业态的商业设施提供。不仅有大型的购物中心,可能还有适合年轻消费者的批发市场等等。三、加强中小供应商的行业组织,提高他们的议价能力。四、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包括工商部门的监管,规范大型零售商的行为。主要是这四个方面。
  环球时报:请问郭会长,大型超市方面,外资超市,比如沃尔玛、家乐福,他们目前的市场份额是多少?是不是有日趋垄断的趋势?本土超市未来应该如何应对?请问蔡会长,中国的生产资料对外依存度很高,现在老百姓有一种议论,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上生产资料的价格就会上涨,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郭戈平:外资在中国零售市场上基本是在快消品领域中业态相对比较单一,以大卖场和超市为主,经营上也比较规范,整体效益不论是单店还是运效率比国内要高一些。2012年公布的外资快消品百强中的数据显示,外资销售额占35%。外资在中国市场发展其实也遇到了一些难点,随着规模的扩大,跨区域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目前在中国市场是否具有垄断地位,或者将来具有垄断地位,我认为没有,一个是目前外资在中国零售市场占得份额还很低,特别是单一的企业,占市场的份额也不高。中国市场上连锁百强所占有的份额都比不上世界上其他国家,比如食品零售企业前三强占市场份额,美国是46%、英国53%、日本30%。我国连锁百强在中国市场上才占了11%。
  从目前的走势来看,中国的零售企业从最初的学习外资、惧怕外资到现在认为大家可以共同发展,不惧怕,这点信心是从这几年国内企业快速发展看到的。业界也认为,我们有能力来作好国内的市场,共同发展。
  北京商报:刚才各位领导提到未来线上和线下融合是大的趋势,请问姚坚主任,下一步是否会有进一步的市场监管政策?包括大家非常关注的网络条例,之前也在说,现在的进展是什么样的?大体的时间表能否透露一下?到6月份,促销费的政策已经全部推出,请问下一步相关部门是否会出台促销费的政策,还是今年就不会再出台了?谢谢。
  姚坚:我也看到了一个数据,说今年以来北京市的电子商务增速非常快,规模已经占到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十分之一。对于今年以来的社零总额的贡献度接近40%,北京是电子商务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所以才有这么好的业绩。当然也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到,线上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实体零售店会起到推动激励的作用,我想下一步都会是实体店、网店、电子商务的模式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关于促进消费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就是促进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共同协调发展,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投资是政府行为更多的一种选择,来得更快;消费是广大消费者的选择,它依赖的因素更多,所以说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也是扩大内需的重大潜力,是我们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潜力。
  关于下一步扩大消费,重点在三个方面:一、通过城镇化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商品消费。二、通过产品的创新和绿色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潜在消费的升级换代,通过产品的创新和绿色消费来进一步带动消费品的升级和换代。三、消费包括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收入的提高,服务的消费,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服务消费将会成为下一轮扩大消费的重点,我想下一步这三个方面将是我们推进扩大消费的重中之重。
  (商务部网站)
正在读取评论...
参与讨论,请先
联商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1会计从业试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