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职称 找不到论文原件代码。你后来怎么找的?

你好~ 你在cnki下载论文点了之后没反应是怎么解决的?我也出现这个问题了。。。_百度知道
你好~ 你在cnki下载论文点了之后没反应是怎么解决的?我也出现这个问题了。。。
提问者采纳
搜狗的右键功能没有360好,希望能对你有帮助,所以也不要把360卸载了。后来装了搜狗高速浏览器就可以下载了。.这是我的经验不知道你是用的什么浏览器,我之前是用的360没有反应,需要用到右键时可用360,只是提醒你一下。搜狗浏览器还是挺好的,重装了360还是没有反应
提问者评价
谢谢~ 不过我的本来就是搜狗浏览器。。看来要换换其他浏览器试试了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cnki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到底什么是科研,看了多篇论文之后又如何写一篇论文呢?
现在刚开始读研,暑假的时候帮着导师做了一些事情,但是大部分是那些杂事。期间也写一些申请书什么,现在叫我写论文。他教我是看看别人的论文,多摘抄别人的,然后不断的去修改,加上自己的想法就是一片论文了。
昨天我和室友讨论,我说这是科研么?他们说能够多看论文,找出一个新的点然后写入自己的想法就是已经很不错啦。至于那些原创性的东西就更难了,我也知道是很难。但是现在写论文大都是摘抄他人的成果,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这样下去只会触犯学术道德的底线。---------------------------------------------------补充-------------------------------------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方向是信息安全。论文是写一篇magazine,我不知道这种是不是大家所说综述报告。
按投票排序
我觉得要嘛你误解了你导师,要嘛你导师也是……论文是什么,论文是研究工作成果的总结方式之一,目前比较主流的总结方式而已。阅读别人的论文和自己写论文之间,有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开展研究工作。从你的描述中,似乎你缺失了这一环。他教我是看看别人的论文,多摘抄别人的,然后不断的去修改,加上自己的想法就是一片论文了。进行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是写论文的必要前提。当然,研究工作的方式有很多,包括思考,推导,试验,计算等等。不做研究工作,为了制造论文而写论文,这不是科研而是制造垃圾。--------------------------------------------update 9.16————————————————————至于怎么开展研究工作?这有很多套路。例如:题主提到看了多篇论文,总结这多篇论文的工作,指出他们的不足或可以改进的地方,做一些改进,这样就算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这也是研究生博士生做科研的常用套路:看文献,找缺点,做改进,验证,写论文。这个思路的优点是见效快,缺点是研究内容很零散,研究的功利性太强。还有一种思路,我认为这个是进阶型的思路。找准一个科研方向,这个方向研究专业中的一个难题。认准这个难题干。围绕着这个难题,看文献,做研究。这与上面说的思路的区别在于,火力集中,目的明确。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而第一种思路,更多的是在研究生,博士生阶段,为了解决论文问题,毕业问题采取的策略。而后一种思路,更多的是将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之后,采取的策略。PS:学生阶段通常会放一个错误,认为要找一个没人做过的东西或者方向,才够新。我也曾经犯过这种错误。实际上,我们已经不是在牛顿那个年代,除了个别前沿学科,你已经找不到什么没人开垦过的处女地,更多的是大牛们用篱笆围起来的自留地。不要怕自己做的工作别人做过,只要你比他做得好。
你绝对误解你导师的要求了。所谓的摘抄,只是take Note,是科研的文献综述梳理信息的基本技能,不管你用什么方式,用笔记本也好,用evernote也好,用endnote也好,用Mendeley也好,总之,是让你在实践中学会这门技能,找到自己适合的方法来梳理和积累文献。鉴于你刚进实验室开始科研工作,而对于科研来讲,从实践中或者从文献中找到问题,并确定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创新性的锻炼,因为你做的都是别人没做过的或者没解决的问题。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写一篇你这个领域内的综述,通过写综述的过程,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大体的感性的认识。写作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跟导师商量,有想法或者有体系的时候多沟通,写好后又要反复的修改,这个是锻炼你跟导师沟通的技巧,因为科研毕竟是要合作的,学不会上下级和平级的合作,注定做不了科研。创新性的想法就是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的,没有这个积累是不会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想法的。你导师只是给你指了个方向,具体怎么走,是你自己的事情,走得好走不好,也是你自己说了算,因为,这是你的课题,你的任务,不是导师的任务。但是,你有困难的时候,一定记得找导师帮忙,把导师的资源变成自己的资源,最好是有明确的要求和目的,要不然,导师也不知道该怎么帮你。每一个导师都非常看重Motivative, 作为学生而言,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强烈的能动性以及坚决的执行力,这是科研的必由之路,题主好好加油吧!
你的问题可以分成几个相关的小问题。1,什么是科研;2,如何科研;3,如何写文章。============= 答案分割线 ==============科研的严格定义我就不去翻wiki了。究其本质,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界。而拓展人类知识边界的唯一途径,朴素的说,就是去做一些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因此,真正的科研必须要有创新之处(novelty);而对前人工作的简单重复不能算是科研。文章是对你科研成果的一个书面总结—你发表的文章使得你的成果能够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界。写paper,发paper都只是手段,它不是也不应该是科研的目的。只有你从事了真正的科研,那么“写文章”才能算得上是有意义的行为。相反,倘若“写论文大都是摘抄他人的成果,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那么这种把写文章当做目的行为不能算是科研,写出的东西—从科学精神的角度讲—也没有任何意义。尽管“科学精神”可能许多中学生都具备,但现代科学研究需要从业者具备高度专业的知识技能,因此总的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即便具备专业知识,我们也不可能无中生有做出科学发现。作为数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我会把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读paper,另一半时间用来思考,演算,做记录;我相信别的领域大致也是如此。读paper的目的是为了汲取知识和灵感,并让自己尽可能保持在学术前沿—即人类知识的边界处。这个边界拓展得很快,因为全球科研人员的努力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努力--很可能只几年功夫一个热门领域就变冷了,用俗话说就是“坑被填得差不多了”。一旦你看了很多paper,走到了学术前沿,接下来你要拓展它,做出自己的贡献。科研有三条原则,按重要性排序如下:1,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2,做力所能及的事情;3,做有意义的事情。第一条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原则;第二条确保你的目标最终是可以实现的;第三条使得你的成果对人类有进步意义。一般来说你的目标很难同时满足上述三个原则:你觉得有意义的而又可以容易实现的,通常别人已经做过了;别人没有做过的又真的有意义的事情,通常难度极大;别人没做过的而又相对容易的,则通常是大牛们不屑于去做的,意义不大的事情。现实中的绝大部分科研人员实际上只能在坚持前两条原则的基础上努力做到第三条。对于一个科研新人(几乎所有的硕士和博士生都属此类)而言,导师的指导是必要的。前者最常犯的错误,一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重复前人的研究,二是是制定一个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一个合格的导师应该能够帮助学生避免这类错误。我在法国念博士期间,被导师要求做了(他自己也做了)很多在我看来只符合前两条原则,但在实际中没有多大意义的研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没什么技术含量,甚至本科生就可以完成。这一度让我很沮丧,觉得念这个博士纯粹浪费时间,因为在我原先的想法里,似乎一篇博士论文的目标应该是解决某个高大上的问题,就像我们在那些传奇数学家的传记里看到的那样:黎曼在博士论文里证明了黎曼映射定理,该定理是“复分析里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哥德尔在博士论文中证明了哥德尔完备性定理,这个结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数理逻辑以及数学哲学的认知;图灵在博士论文里发展了图灵机,研究了计算理论和停机问题,这些工作是现代计算机的基石;等等,等等。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自己知识经验的逐渐累积,我慢慢认识到当初的想法天真得可笑。黎曼,图灵以及哥德尔们不过是极其罕见的特列罢了。现实中大多数科研人员都不是黎曼或者图灵那样的绝世天才,可能整个科研生涯中都难以做出划时代的发现。作为一个普通人--不是天才的人都归为这类--从事科学研究就应该像从事其它任何事情一样,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全新的方法或者技巧在学术圈里极少出现。大部分时候,科研人员的日常只不过是把某个已有的结果做一点点改进,或者只是把一篇文章的结论或者方法应用到另一个地方。学术圈还算是宽容的:这些成果,只要不是太trivial,都可以算是publishable results,即,被认为具有潜在的科学价值。诚然,每年全世界产生的科技论文--不管是博士论文还是期刊会议论文--成千上万,其中可能大概只有不到1%真的能够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而剩下的99%对人类的贡献可以小到忽略不计。但谁知道呢,或许是那99%构成了那1%脱颖而出的土壤。=====================我不是学术大牛,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可思议的经验可以分享,但一些小小的感悟还是有的。首先,Don't be intimidated. 起码在数学领域里,许多paper看起来很困难,很technical,但其实可能只是唬人的把戏。许多发表的成果,把它当做一道习题的话,只要你掌握了相关背景知识,其实不见得比一些研究生课程里带星号的课后习题更难。我不久前的一篇文章里有一个数学证明,详细的写下来大概需要30页A4纸,圈外人若看到了大概会惊为天人。真相是,这确实是一个费时费力而且需要数学技巧的工作,它花费了我整整一个月时间,但它无论如何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困难。实际上,经有前人在一个相关的问题上做过相似的证明;我的证明只不过是(稍微夸大点说)依样画葫芦,然后补上几个地方缺失的环节而已。没有多少人可以无中生有写出30页证明来。最后,送上乔布斯那句话,Stay hungry. 就我在法国大学里看到的情况是,逆天的强者不是没有,但那是少数;很多教授副教授没有比我聪明很多。不管天资如何,所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工作狂。就以我导师为例,他除了吃饭,睡觉以外都在工作;我大部分时候找他都会发现他在如饥似渴的读paper。他不用手机,也不参与太多社交,每天唯一的放松可能就是雷打不动的10公里慢跑了。我想说的是,科研当然十分依赖天分,但天分之外知识和经验是决定性的优势。
你看人家写的论文,后面不也一大列的参考文献吗。叫你摘抄,不是叫你抄。你搞科研,怎么可能从头开始自己搞,肯定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那么你必然会去用别人已经用过的方法,或者说你必然需要利用一些别人的成果。只要你不是抄了别人的然后说是自己写的,那就不叫抄,叫引用,参考文献老老实实,详详细细的注明出处,而不是抄了人家的,再加上自己的一点点总结,然后说是自己写的。至于你自己的内容有多少,那要看你自己的研究水平。你越是能真正的诚实的注明参考文献,资料来源和引用,你就不好意思进行过度的摘抄,也就越能够在引用的同时,注意进行自主创新的研究,也就能够真正的写出自己的论文。你说的那些学术造假的,他们都是冲着造假去的,抄了人家的说是自己的,而你如若能够对自己诚实也对学术诚实,并不会因为摘抄和利用前人成果,落到触犯学术道德底线的地步,相反,这么做只会帮助你产生更多高质量的论文。
不明白你所说的现在所有文章都是摘抄,高等级的paper对于citation这一块要求还是很严的。如果是literature review之类的文章,更是字字句句都要标明来源,全文都是无注明的摘抄简直是不可能的。当然,对于公理性常识的问题,可以无需注明出处。另外,关于你说的原创性的问题,其实科学研究总归是要站在前人的角度上做事情。你不可能凭空造出一件东西或提出一个理论。阅读文献本身就是一项在你脑海里系统构建知识的过程。就此引用阿尔伯特老头的一句话:
学术规范问题?推荐一本书《教授为什么没有告诉我》,是一本相对有趣的关于论文写作各种问题的书。
应该是让你写一个review之类的小短文。发在一般的杂志上还是有可能的。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在于review,一方面让你快速了解行业现状,另一方面教会你行文规范。。最终发表肯定不是目的。
写论文的核心是搞科研……不是阅读文章。如果你说的那是你导师的原话,我觉得这种导师还是赶紧逃离比较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研究方法,我觉得首先需要做的事找到一个方向,然后阅读这个方向的论文,找出其不足,然后看看自己有没有可能改进。很多不错的论文最后都会写到“未来的工作”或者“下一步的改进”。你可以考虑一下这些方向,因为作者可能因为毕业、没资金、转行等等而不会继续做下去。但是也要注意,很多文章最后的这种小节完全是为了凑数。其中提到的方向,不具备可行性,或者极度复杂而实际效果并不好。要注意深入思考。此外,在花费精力不大的条件下(或你已经决定要进入这个领域了),建议把最出色的几篇论文的成果实现一下。这是因为很多论文的结果都是经过筛选、美化过的(连一些引用率超高的论文都不能免俗)。他们的方法实际上存在缺陷,但是他们自己不会讲明白。只有你自己全部操作清楚了,才能发现这些方法的问题,从而产生出改进的想法。最后,如果想出很好的科研成果,确实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东西。这是因为做别人做过的东西,那么你的方法就必须要和别人的进行对比。这在搞科研、写论文和评审的时候都非常的麻烦。如果你能解决一个别人还没解决过的问题。那么就会相对容易。当然,一开始搞科研不必追求这个,因为经验不够,根本不能意识到哪里还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时候费尽心思去找,实在是事倍功半。等到你搞的多了,才有机会看到一些方面还没有人处理过的问题。
只看论文来写的不是论文,是综述不动手自己做出成果来写的不能称为论文。
老师讲的其实也是有一点点问题的。题主这种情况在国内其实不算少见,可能只是桥梁专业偏工科,讲求实用,所以不太会用这个方法。我们培育研究生新生,都是用这个方法,因为他们才刚进来,还什么都不懂,让他们读一些论文,然后总结一下,写一篇综述文章出来,是相对而言最快的锻炼方法。这种方法锻炼的技能包括:阅读材料,以我的导师当年的要求而言,熟练工半天到一天应该要能够读完一篇英文文献;提炼材料,尽量准确的总结出原文的内容,相比于第一条的速度而言,这一条其实更为重要;总结材料,其实这一条本身不那么重要,因为确实没有“创新性”,但是对于新手来说更重要的是 写作格式。新手写论文常常有各种乱七八糟的错误,因而这种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至于徐老师担心的“制造垃圾”问题嘛~其实我觉得没什么,就我的经验而言,几年前我还在读书的时候,这类综述文让导师刷刷人情卡还是很好发的,这几年有“追求”的杂志越来越多,综述想在比较好的杂志发出来感觉越来越难了~综述基本都只是给新手练手写的,谁要是想凭着这种东西捞个硕士毕业,要么是他在作死,要么是他导师在作死~匿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科技不断进步,科研也在逐渐攀升,科学研究的方向也在不断改变和完善。在研究深度上,由宏观物质向细胞分子转变;在研究形式上,由单学科向多学科整合转变;在科研目的上,由理论型研究向应用型研究转变;在研究规模上,由少数研究人员向众包方式转变;在研究者资源上,由非系统性向专业专注高效性转变。一、21世纪科研创新特点科学研究的定义是:为了增进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科研活动发展到当今的阶段,早已不是大众想象中的
“爱迪生试用了接近1600种灯丝材料最终成功发明了电灯泡”这样的模式了。“科研”成为了多个职业科研人员进行的高度分工又高度合作的一项工作。
具体到医学方向,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研究深度:由整体向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又向系统水平转变。一项好的研究,要有细胞水平的论证、分子水平的论证、模式动物水平的论证,以及指导临床标本水平和病人整体水平的论证。最重要的是,要将不同水平的结论整合和统一起来。2)研究形式:由单学科向多学科整合转变。一项有影响力的研究,必须跨多学科,运用多学科技术手段,而不能只运用某一个技术学科的一种技术手段。通常要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细胞生物学手段、医学遗传学手段、病理生理学及医学统计学手段,甚至还要用到生物物理学和医用材料学的手段。颠覆式的创新一定是在交叉学科等边缘学科中,或者是在热点研究视野的边缘地带产生。科研者要有能力将不同学科的不同手段有机整合起来,并共同指向同一个科学问题的解决,也要有能力将创新视线移到热点领域的边缘地带。3)科研目的:由单纯科研向科研效益型转变。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型或应用基础型研究。这也是研究型医院中的以“转化医学”命名的实验室越来越多的原因。  
4)研究规模:由单个实验室向多个实验室,甚至多中心转变。如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遗传学实验室的多实验室参与。大型科研项目,则往往需要疾病动物模型中心、医学工程材料研究中心、医学信息统计和处理中心等多中心参与。近年来在科研形态上的这种转变,是巨大的,是革命性的。当代的科研,完全不同于阿基米德时代,泡澡就可以发现科学;不同于牛顿时代,在苹果树下睡觉就可以发现科学;也不同于孟德尔达尔文时代,凭着富余生活的业余爱好,就可以发现科学。靠个人才能发现科学的时代好像逐渐离我们远去了。现代医学科研的进行,需要配备拥有各种精密仪器的生物技术实验室,需要大团队大合作,才能真正取得一些突破。例如,如果你想打造优秀的生命科学或医学科研团队,你要有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专家,你要有细胞生物学方面的专家,你要有病理学、遗传学、信息学、统计学甚至材料学方面的专家。有效的创新必须在人类需求的驱动下才能启动和达成。
真正的突破性创新,更往往是那些已满足基本需求的人脑中产生的灵感火花。这些人,即所谓的大科学家,往往心态富足,思想和行为独特而自由奔放。这就是人类的创造特性。然而,
在当代这种社会变革背景下,却出现了一个和人类创造特性相违背的趋势,就是科研越来越成为一种只能由职业选手、专业人员从事的工作。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不是从兴趣爱好出发,而是不得不将科研工作视为赖以生存和养家糊口的职业。科研创新活动所指的问题越来越深入与复杂,又迫使职业科研团队合作的规模越来越大,构成越来越多样。有效的人类创造需要参与创新的个体具有特立独行的思想和心灵。大规模的团队合作,又需要团队各成员有统一的目标和协调的行动。这样,悖论就产生了。21世纪科技时代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新科技时代。新的时代一定会有一种新的科研模式,去解决个体与全局,创新与继承之间的悖论。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战略,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该战略已经得到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普遍观点认为,工业1.0实现了“大规模生产”(蒸汽机的发明),工业2.0实现了“电气化生产”(电力的广泛应用),工业3.0实现了“自动化生产”(产品的标准化),而工业4.0将实现“定制化生产”,并且定制周期简短,生产方便快捷。“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革命性的生产方法。科研的发展也如历次工业革命一样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从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曙光,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科学启蒙;从中世纪科学与宗教的剧烈碰撞,到近代天文、物理、化学的萌芽;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孟德尔的豌豆到摩尔根的果蝇;从青霉素的发现,到紫杉醇的提取;从沃森克里克的DNA双螺旋到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在科技创新的历史道路上,人类或苦心孤诣,或心灵碰击,或天马行空,或众志成城,各种方式和阶段交替上演,数千年步履蹒跚,不经意地就穿过了21世纪的门槛。科研团队中个体与全局,创新与继承之间的矛盾,使得革命性的新科研方法的诞生非常急迫。二、科研模式的发展路径与特征人类科学研究已不期然地经历了科研1.0、2.0、3.0、4.0时代,目前正迈入科研5.0时代。那么,什么是科研1.0,2.0, 乃至5.0呢?1)科研1.0:是指那些由某个具有超常洞察力和想象力的人获得的零星的偶发的新知识和发明,如阿基米德总结杠杆原理和浮力原理等。这一阶段重要成果有:关于自然界万物的本质问题解释——元素论;关于物质结构问题解释——原子论;关于天体系统的模型问题解释——宇宙论。古希腊人对自然哲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古罗马人则在实用技术上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一阶段取得的成果是辉煌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由于完全依赖科研主体(这一时代的“天才”)自身的智慧与想象力,缺乏规模化、持续化、系统化的研究体系,这一时期的种种发现都带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成分,科研产出的效率非常低下,后续也难以进行持续性的探索和研究,往往只能停留于对种种表象的归纳总结。2)科研2.0:是指一些有一定知识的人利用系统的学术知识和工具进行研发。这些人往往是贵族出身,有钱有闲,或者获得贵族的支持,可以从自身的兴趣出发专职进行科学研究,如牛顿、达尔文、孟德尔等。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卓著,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椭圆定律、面积定律、周期定律;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牛顿系统论述了惯性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但这一时期的科学发展仍是落后于生产技术的。例如:战争中发射了无数的炮弹,人们却搞不清怎样才能通过改善弹道设计提高命中率。多数学科还很落后,主要仍是在收集材料,积累经验,进行分门别类的初步整理阶段。这一阶段的科学研究带有浓厚的“贵族的玩意”色彩,几乎所有的科研活动都有贵族、大商人甚至国家出面资助。这一时期的科研群体规模仍然非常小。直到十九世纪以前,科学家多数都出身于贵族家庭、中产家庭,至少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之所以成为科学家,除了浓厚的兴趣和自身的努力之外,更关键的是享受到了当时极度稀缺的系统化教育资源。这一阶段的科研,仍然是少数人的游戏。3)科研3.0:是指专业研究机构里,如高等学府、专业研究所的课题组研究模式。每个科研工作者都是职业的科研工作者,他们以一个科研小组的形式对一些科研问题进行攻关。这一阶段从十九世纪末开始持续至今,取得了许多关键性科研成果,包括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论和相对论,以及DNA结构的确认,计算机的发明等。这一模式发展到现在,仍是目前最为大众所熟知的“科研”模式:课题组负责人申请项目/课题,安排学生做实验,发文章,写专利。支持一个课题组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各种横向/纵向的项目/课题,为了获得足够的经费,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课题组负责人往往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花费在课题申请环节,而从事科研的主体是他们的助手和学生。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从事科研不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而是不得不将科研工作视为赖以生存的职业。这一模式发展到现在,形成了规模空前的专职科研队伍,取得了众多重要成果。同时,这一模式展现出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在现阶段,从政府到学校和研究机构,对于科研水平的评价标准都是比较单一和落后的,“影响因子”指向性过强。同时,国家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重器材,轻人才。科研经费向资深专家倾斜严重,海外归来学者和本土学者的待遇和晋升通道差别较大,加之研究生和青年学者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这一系列因素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部分本土高质量青年科研人员的流失。而部分科研人员选择科研的目的也不单纯,很大一部分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是为了逃避社会,缓解就业压力或者为就业增加砝码。偏离了科研兴趣,面对着晋升或者毕业必需的文章压力,同时还要为生活中柴米油盐的琐事担心。如果使用这样的研究人员作为科研主体,科研产出的效率可想而知。4)科研4.0:是指政府或大公司通过影响力组织多个专业的科研团队进行合作科研。多见于各种国家级项目或国防军工项目,如曼哈顿工程、探月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等。这种模式的优势非常明显,即在可调配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和大范围的资源整合,科研产出的效率明显高于之前的任何一种模式。这类模式对于资源调配与投入要求都非常高。不过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重大专项”不断上马。这本是一件好事,但许多课题往往止于论文发表,也只满足于论文成果,对于解决实际科学问题意义不大。另外,由于目前的立项评审制度问题,立项方向上也难以避免出现或大或小的偏差。北大饶毅先生曾撰文指出:“科学经费大项目,不一定是大科学,国内较多的科学大项目,如几个部委主持的大项目,以常规小科学为主,并非大科学。大项目中,绝大多数自然科学的项目,并无绝对明显的国家需要。”他同时谈到自己作为立项评审专家组成员的亲身经历:“专家组组长通过秘书发给专家组成员们电子邮件,附上一个单子,上面有几十个项目,请成员们打分排名。50多个项目如果排名在前10左右,有可能就获得立项。每个项目有两段介绍,‘国家战略需求分析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和‘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每段大约250字,共500字,有时还有另外一些文字介绍,不过内容也有限。依赖如此少的信息,除了对少数一两个有点感觉,对绝大多数项目,无法知道哪个项目优于哪个项目。因此,很有深度的项目可能体现不出来。而很一般的项目,如果会写短小精悍的标语口号,也能很动听。而实施的可能性,多半也无法比较。”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避免地出现团队和局部的需求大于国家需求,这种情况下的大投入,最终变成了大浪费。以上四种模式都是为大众和科研群体所熟知的传统科研模式。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正处于一个由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迈入大数据社会的关键性历史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科学技术也在从大科学技术时代向超科学技术时代转变。
这个时代的科研模式,既有别于个人主导下的小科技时代(科研1.0、2.0),也有别于政府研究机构或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大科技时代(科研3.0、4.0),而是一个以用户直接参与,以商业化组织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时代。非主流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会逐步取代常规科学技术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
科研创新也从重点关注人类基本生理与安全需求,转向更加关注人类审美和情感的需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科研模式——科研5.0模式应运而生是必然的。5)科研
5.0:是指社会上各种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或资源的个人或组织,通过连接与整合,在用户直接参与,自愿多赢的原则上进行的科研活动。科研5.0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科研成果的用户直接参与科研本身,科研主体本身即是科研成果所服务的群体。正如YouTube、Facebook、维基百科常常被认为是第二代网络的典范一样,用户直接参与到产品构建中来,内容有玩有制作和分享。“你并不清楚我想要的,只有我自己才清楚我想要的”,这种“谁用谁决定”的方式大大减少了科研目标的方向性错误和偏差。这种注重“参与感”的理念在制造系统中已经开始得到体现:物联网通过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包括智能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能够相互独立地自动交换信息、触发动作和控制。客户形成的且要求的端到端工程贯穿整个价值链。发展势头迅猛的小米一开始就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研发过程中来,包括市场运营。他们把自己的迅速崛起归功于这样的理念:第一是参与感;第二是参与感;第三是参与感。正是这种科技成果使用者的直接参与特性,决定了这种科研创新模式的高度人性化。也就是说,在科研5.0模式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产品,将不以功能和技术特性为本,而是以人类的审美和情感为本。在新的时代,科研又将个体化,人性化。可以预见,新模式下的科学研究,将一改过去冷冰冰的贵妇人形象,既有小家碧玉的温柔润滑,又兼备知性美女的聪慧通达。科研5.0模式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网络与连接思维的运用。连接比拥有更重要,为什么?地球上人和人之间的间隔不超过6个。这就是网络和连接的力量。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的研究中有一部分实验样品需要拍摄TEM照片,这需要包括一台常规配置的JEM-2100型透射电镜+一位经验丰富的专职维护与操作人员+一间常年恒温恒湿无尘的实验室+维护设备正常运载最低限度的液氮消耗。大家可以算一下这些加起来需要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是不是只要我的项目要用,我就要在项目申请里写我要买设备找房子培养工作人员,需要2000万?不是的,现在我只要知道如何能找到已经拥有这套测试设备的实验室,并和他们联系确认相应的样品测试需求和收费标准,这套系统就可以为我所用,我不需要自己盖一个实验室出来,而对方也提高了设备使用率,避免了这类大型仪器和操作人员“无所事事”带来的浪费。这是科研连接思维的一个最小也最简单的例子。类似地,细胞培养也是一样,动物模型建立也是一样。从整个科研项目层面来看,在连接思维的指导下,我甚至不需要有自己的实验室,不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投入到管理为我工作的科研人员;只要我能提供自己感兴趣,想取得突破的方向,就会有科研顾问与我讨论制定足够新颖并且可行的实验方案,甚至可以从我不熟悉的方向出发为我提供建议。同时,还有技术专家把整个项目细分到在该方向技术水平突出的实验室进行实施,有数据处理团队根据我的需求为我提供个性化的实验报告。我需要做的,就是提出关键的科学问题,之后找到有能力统筹调配这类资源的机构--如百替生物--进行合作。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特点决定了新模式有望能突破学术版图的限制,极大地激发社会创造性个体的创新激情。
新的模式,也将为年轻有活力但资源少的年青科学家们,很好地解决他们科学领域中令人深恶痛绝的白发学霸问题,从而极大地激发社会创造力。科研5.0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这一模式特别适用于在传统主流学科的边缘地带或交叉领域进行颠覆式创新。以医学科研为例,现阶段想在医学科研领域取得突破,仅靠在单一领域进行持续性技术的改良是远远不够的,大多要依赖跨专业(临床医学与分子生物学)、跨学科(医学与材料学)甚至跨领域(医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传统主流学科中,许多通行多年,得到普遍认同甚至形成该学科内常识的理论概念,其适用范围往往也有限制,在学科边缘地带往往蕴含着更多的创新生长点。在这传统主流学科的边缘地带或交叉领域取得的小创新,对于传统而言往往是颠覆式的。在科研3.0、4.0等传统模式的科研活动中,各学科之间壁垒重重,“各自为战”的现象明显。即使研究人员有在学科边缘和交叉地带进行学科创新的需求,也往往苦于对另一学科不了解,没有合适的平台进行合作。科研的5.0模式通过网络和连接思维的运用,在资源整合和合理利用上有传统科研模式无法比拟的长处,因此采用科研5.0模式在学科交叉和边缘领域进行创新有天然的优势。科研5.0的第四个特点是遵从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的理念和原则。
五点零科研者认为:解决问题仅是一个数学上、逻辑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科研过程中最宝贵的是富有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及实用性的ideas。我们希望我们的科学家能够把他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上,而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实验室盯着学生进行机械重复操作。这种模式就是科研的5.0模式,就是科研问题由直接使用者(如临床医生)提出,问题的解决通过用户及各种技术人力资源的连接整合完成。定义兴盛时期特点优劣点典型范例科研1.0是指那些由某个具有超常洞察力和想象力的人获得的零星的偶发的新知识和发现公元前三世纪完全依赖科研主体(这一时代的“天才”)自身的智慧与想象力,带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缺乏规模化、持续化、系统化的研究体系。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原理科研2.0是指知识贵族利用系统的学术知识和和工具进行研究获得新知识和新发现。这些人往往是贵族出身,有钱有闲。或者获得贵族的支持,可以相对专职地进行科学研究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从科研主体自身的兴趣出发,但仍然是贵族和少数人的游戏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科研主体规模仍然有限,效率较低。牛顿总结出经典力学三大定律科研3.0是指专业研究机构,如高等学府、专业研究所的课题组研究模式。每个科研工作者都是职业的科研工作者,他们通过组成一个科研小组的形式对一些科研问题进行攻关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实验室负责人需要申请项目,由他们的助手和学生作为科研主体进行研究科研主体规模大,产出多,有一系列关键成果,但产出/投入比不高计算机的发明科研4.0是指政府或大公司通过影响力组织多个专业的专业科研团队进行合作科研二十世纪由政府或者大公司主导,在可调配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和大范围的资源整合科研效率相对较高,但在立项中难以避免方向性偏差带来的重复投入与浪费曼哈顿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973基础科研计划等科研5.0是指社会上各种掌握科学和技术资源的个人或组织,通过连接与整合,在自愿多赢的原则上在学科的边缘地带进行的颠覆式科研创新活动二十一世纪科研成果的用户直接参与科研本身,尊重人性,从人的审美和情感出发,充分体现有机系统思维和连接思维轻松高效的科研模式,是目前较新的科研理念,大众熟悉程度不高如百替生物、Science Exchange模式三、科研5.0模式的现状与远景费洛斯特拉托斯说:凡人看到眼前的事实,智者预见即将发生的事情。目前国内社会对于科研工作的了解不到位,对于科研人员缺乏尊重和保障。民众普遍对于科研工作缺乏客观的认识。虽然我国已经加大了对于科研的支持和投入,但由于种种条条框框的限制,社会和经济资源等方面还远远不能够匹配目前社会高速发展的科技进步需求。与其说目前科研总投入不够,倒不如说科研产出效率不高更准确。2014年,我国研发费用总额将近 150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2%。但是,如此巨额的投入所换来的成果却不令人满意。主流意见似乎只要给够经费,给配上最先进的各种仪器设备,科研水平很快就能上来,科研就像种花一样简单,浇够水施好肥就能静待收获了。这就造成了我们现在的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经费越拿越多,设备越来越先进,但还是缺乏有影响的、可转化的、能切实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成果。在现阶段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目前不仅人均科研贡献低,而且单位科研经费的科研产出也低。这明显是结构性的效率问题。单纯地提高经费拨付额度当然可以提高科研总产出,但是很难改善科研效率,这是科研3.0和科研4.0模式始终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社会亟需采用科研5.0新模式的原因。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黑天鹅”曾经是他们言谈与写作中的惯用语,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在澳洲第一只黑天鹅的发现改变了他们原来似乎不可动摇的看法。或许在今天之前,大众和科学工作者对科研模式也都有自己固有的看法。新的科研5.0模式的产生,将会引起一场科研方式的变革。目前,在科研领域的少数机构,如中国的百替生物、美国的Science Exchange,已经开始采用这种全新的模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连接,众筹众包,集合各种优势资源进行各种交叉学科和边缘地带的科学创新,以期大幅地提升科研效率。(百替生物)
刚开始读研,很可能是让你写一下综述吧?把你老板相关领悟或你感兴趣的方向的主要文章基本看完,然后写综述,这个过程一是快速扩展你的信息量,二是强迫你去思考,去整理,去挖掘。我也经历过这个类似的过程,写完了综述,你会对这个领悟的东西有大体的了解,从而明白哪些部分是薄弱点,是有争议的,是可以继续走下去的。然后也明白你需要从哪些方面继续扩展你的知识面。同时也为你进行自己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背景铺垫和清晰的思维路线。然后才能相对清楚自己后面两年的工作方向。再不济,你至少可以告诉老板了,你对什么还比较感兴趣,他好把自己的某个子课题给你。。。
有一种下面这张图的感觉。。。科研固然是从看看别人怎么做开始的,但是“加上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可是不简单的。科研固然是从看看别人怎么做开始的,但是“加上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可是不简单的。
首先请题主介绍自己的专业方向,至少说明是自然科学抑或社会科学。要开展自己的研究,也就是你说的获得“原创性的东西”,有几个关键步骤:1、大量阅读文献,熟悉国内外进展;2、设计并执行研究,包括实验、调查等等;3、统计数据,得出结论,撰写和发表你的成果。如果是科研的菜鸟,恐怕以上的每个步骤你都要从零开始学习,其中没有一件是“杂事”。不确定你是否曲解导师的意思,我想说的是,论文最重要的是data,而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新想法。有好的data,加上基本的科研思维和写作技巧,就是好的文章。题外话,建议在问科研是什么的同时,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读研。知道自己的需要和目标,就不会太迷惘了。
我估计你应该是学文科,导师才会给你指这么一条路。
我认为你导师指的路是值得你去走的(除非他真的连基本的学术修养都没有!)因为:首先,我觉得这还谈不到科研层面上,只是一个论文的撰写的问题。其次,你导师让你多看文章绝对是正确的,这是一个你了解学术前沿非常重要的渠道,好的论文能让你接触研究方向的实质,他们的观点能够代表这个领域很多人的想法,所以让你摘抄是让你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再次,对于研究来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多数情况下,你自己根据仅有的知识所想出来的觉得很牛逼的点,往往都是别人论文中都会有较为详细的阐述,所以论文出来没有任何的创新性可言。所以,学习、摘抄别人的论文,是你筛选研究方向、发现问题的一个重要路径。最后,在我们这样的教学体制下,原创研究论文是非常非常难的一个工程,一篇有重要意义的论文不是三五个月就能弄出来,那是需要在一个领域长期深入学习、摸索才有可能有所见地的。所以:
完成一篇能够满足学校标准的学术论文就真的不是一个科研范畴的事情了,他更像是一个编辑(当然不只是编辑)干的事。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个撰写常规论文的思路(自己长期撰写论文的思路):“自己提论点,用别人的论点做论据,用擅长的领域做案例”:自己提论点:那就是说论点得是自己的,就是你的中心思想。这样才能体现你自己的论文的创新性。关于如何提论点,也有很多方法,比如将别人的论点跟自己特有的领域相融合等。用别人的论点做论据:这个时候摘抄就派上很大的用处了,因为别人的观点不是你自己的,但是好几个人的观点如果能佐证你的观点,那么他们就是有意义的。用擅长的领域做案例:理论观点联系自己擅长或者从事的领域,那么既能做到观点创新,又能让论文论述更加饱满、真实。以上谬论,希望能够帮到你!
做研究,这就跟你想练武功一样,先确定你喜欢哪个门派, 什么峨眉啊武当啊(选导师);再看看在这门派想练什么武功,是喜欢练拳还是练剑(选研究方向,要看自己兴趣);定下方向后就广泛阅读本门派武功秘籍,九阴真经葵花宝典神马的(广泛看这个方向的文献 书也好文章也好,说白了就是知道别人都干了啥),没事参加参加武林大会(去去conference,看看别人的seminar,了解自己研究领域的新动态,说白了还是知道别人都在干什么);读的差不多了你会有自己的领悟,比方说葵花宝典也许不用自宫啥的(找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琢磨实验弄出自己的改良秘籍,比方说菊花宝典,茉莉花宝典神马的 拿到武林大会上切磋(发表文献 参加conference 写journal写paper)
材料是为填充论文所用的,摘抄别人不是让你抄袭,是让你用别人的观点来合理的分析你的题目,合你思想的能用,不合你思想的,就得分析为毛不符合,从而,一片论文就产生了,学会梳理材料,是研究生最基本的能力。
科研的本质还是学习的过程。1-我的第一个导师给我讲过,要想发paper必须学会看paper,了解别人在做什么,做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学习别人的思想,然后启发自己的思维。讲完这些他就发给我3个G的经典论文压缩包了2-完全不看不学习他人的论文是小概率事件 空中楼阁 有很多你自以为很牛逼的idea已经被别人想到过 并且做出了产品或申请了专利 【这个是非常可能得】或是其中存在非常多的bug 所以学习他人论文是必要的3-如你所说 看别人论文 摘抄拼凑 好像确实是在抄袭的感plagiarize 【说的功利一点】有一种最直接的方式 找到别人论文的bug 然后攻击 然后再整合自己的想法 也可以写论文 这样的论文也是有意义的 【再从学术来说】一篇非常优秀的论文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也可以有很多改进的地方 在某些地方或许我们可以做得更棒4-我自己也有一个问题 也不是很清楚 我在在学习其他论文时候 或多或少会影响自己的思维 思维定式…或许是其副作用吧 我在做节能减排的时候就感觉到自己的思维被那些往届得奖作品束缚5-最后补充一句 我只是一枚本科狗 汪汪汪!!!
我估计您是马列专业的?还是管理相关专业的?
把别人的想法梳理,然后加上自己的想法做“科研”的,我认为只有在一定领域有足够耕耘和深度的人才能做的;如果一个入门者也这样的话,这样的科研不过是中国人最擅长的灌水而已。科研是“做”出来的,实验需要动手做,理论计算也要动手算,绝不是仅仅提出一个想法而已;如果这个想法是创新点,那至少应该有实验或者理论的探索甚至佐证。“Idea”并没有那么重要,如果都在一个领域工作的人,除了那些引领本领域发展的大牛会有神来之笔之外,对于大部分科研工作者来讲,自己能想到的,别人一般都可以想得到——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其实“idea”太多了,多的这个领域的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些工作可做。关键是判断这些idea的价值,是否可行,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是否可以实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毕业论文找不到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