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用什么随身听 听音乐音质最好的随身听啊? (比如CD MD MP3) 再推荐几款 经济适用的耳机

如何保护耳朵 让MP3听音乐更轻松,还是转帖。。。。。_耳机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68,233贴子:
如何保护耳朵 让MP3听音乐更轻松,还是转帖。。。。。收藏
当人耳听到的音量超过85分贝时,时间较长可造成听觉疲劳;当音量高达110分贝以上时,足以使人体内耳的毛细胞死亡。在所有的噪声中,脉冲式噪声,就像MP3里传出的声音,对听力的损伤最大。耳机的音量输出一般在84分贝左右,有些高频范围能达到120分贝。声音过大、每次听的时间过长会影响听觉神经,造成兴奋性毒性,植物神经功能也会紊乱,除了耳鸣,严重的还会导致厌食、失眠等症状。经常戴MP3听音乐的人应掌握60-60原则,这也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 耳机最好选头戴式的,它比耳塞式耳机对听力的损伤要小。因为耳塞式耳机直接塞在外耳道里,声音没有出处,都向着鼓膜发过去,声音全部被鼓膜接收,对听力的损伤更大。一般来说,听到同等音量的音乐,用耳塞式耳机比头戴式耳机的音量高7~9分贝。 &&&& 尽量不要在嘈杂环境下用耳机听音乐,这会让你不自主地调高音量。 &&&& 听音乐时,不要过分追求音质效果,把低频音放得太大,它对耳蜗内的毛细胞损伤非常大,听MP3时,别两个耳朵一起听,应该左右轮换,而且不要塞得太紧。 &&&& 经常听音乐的人应留意自己的听力情况,看有没有耳鸣、耳发闷、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异常,这可能是听力受损的早期信号。也可以拿以前能听清的音量做对比,比如以前听手表走动的声音很清晰,而现在听不太清楚了,或者以前看电视时一般开的音量,现在却觉得太小听不清楚。出现以上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做听力监测。听力损害如果能在一周内就诊,大多数都是可以治好的,听力损失超过3个月,就是永久性的,很难治愈。
【保护耳朵,人人有责】会用耳机听歌的朋友都要注意啦!csdn社区。。。警觉:如何防止自己的听力慢性自杀&&&&& 随身听发展与听力问题关注&&&&&&&&& 随身听在电子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不是什幺新奇的玩艺了,可是想想80年代当第一台随身听面世的时候,世界是何其的震动和惊讶。短短25年,随身听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小小的录/放音设备在很大一个侧面上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电子技术水平和工业制造水平,而随身听本身也从最早期的模拟记录介质——磁带,也就是磁带随身听逐步经历了CD时代、MD时代而来到了MP3时代,虽然MP3在压缩算法上造成了声音一定质量的损失,但是比起CD随身听来说,MP3随身听的体积和重量优势不必过多言语;就字面意思来说,MP3技术是将“随身”两个字发挥到极限的一种必然趋势。&&&&&&&&&&&&& 没有磁头、光头一类的信息读取系统,没有电机、皮带、齿轮等机械系统,尽可能的小、尽可能的轻、无限抵抗物理振动的特点让它在这两年(尤其是最近这一年)大放异彩。可是话又说回来,纵使随身听以后千变万化,技术无限飞跃,它总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放音最后的一环还是要靠耳机、耳塞等器材将声音从模拟电流还原成为空气震动,从而产生声音播放到用户的耳朵里去。所以,在使用随身听器材听音乐或声音的同时如何保护我们自己的耳朵,就成了一个非常需要关注并且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说如果不正确的使用随身听设备就会造成您的听力水平下降,严重的甚至失聪,可绝对不是耸人听闻,这样的例子在欧美早已经比比皆是,以至于情况过于严重被提高到青少年社会学讨论的高度上了,国内以前这种现象并不明显,最近几年抬头现象明显,就其原因我下面会做多方面分析,首先从社会和文化背景上做一个大的解释:&&&&&&&&&&&&& 随身听诞生的初期,电子技术、工业加工技术都不是非常强大,生产随身听是一项投入极高的产业,前期的研发费用数目惊人,主要也是因为要在最小空间内完成众多功能并且要保证声音还原质量的要求、是非常有技术挑战性的,所以早期的随身听产品发售价格都很高,而且主要销售日本和欧美市场,大陆地区供货很少;并因随身听诞生的时期,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前几年,全民的消费能力十分有限(我想超过20岁的朋友都会对那一时期有鲜明的印象吧,一时之间“下海”成了最热门的词汇),所以随身听在大陆青年中的占有率十分低,自然也难出现因使用随身听过多造成听力障碍的问题存在。&&&&&&&&&&&&& 但在另一半地球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尽管SONY的随身听在发售的第一年备受冷落,但是从第二年开始销售额直线上升,欧美的青年们为能拥有一台随身听而自豪,随身听在欧美正式进入了青年的主流文化,并成为时尚的代表,从而在大量普及的背后埋下了听力问题的隐患。&&&&&&&&&&&&& 抛开技术,从文化方面上说也能找到随身听文化带来大量青年听力下降的内在原因。随身听在欧美普及是80年代中后期,而喜欢摇滚乐的朋友们都非常清楚的知道,欧美的摇滚音乐黄金时代就是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正好与随身听普及的时间重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众多的随身听用家都是在聆听那个年代最“风光”的音乐——摇滚乐,所有喜欢听摇滚乐的朋友都知道,听摇滚要是不够“吵”,那就很不过瘾。自然而然的这一批人在高分贝音乐的冲击下听力慢慢损伤,轻重缓急的都有。当那个年代用随身听陪伴度过花季的男孩女孩成为社会和国家精英阶层的时候,他们中很多人的听力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一广泛现象引起了医学家们和社会学家的关注,所以从那一时期以后,欧美市场销售的很多随身听产品都把小的耳塞换成了大的平头耳机(编者注:对耳朵的伤害程度比耳塞更小),也是为了能更好的适应欧美市场的需求。&&&
&&&&&&&&&& 由此可见,随身听使用带来的听力问题的确值得关注和重视。而且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消费能力的快速提高,买个随身听对工薪阶层家庭和青年人来说已是非常容易和平常的事情了,加之伴随经济国际化的趋势,文化也日趋国际化,众多音乐类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电子、重金属、朋克等很多以前不曾接触的音乐也大为流传,我感觉现在国内的形式就如同80年代的欧美,所以我们就应该认真思考思考,是否一样的问题也将会降临我们的身边,真的一代人的听力就要被摧毁了幺?&&&&&&&&&&&&&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人人皆知,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现在我们既然有了前人的经验教训,为何还要重蹈他人的覆辙呢?!所以说如何学会保护自己的耳朵是我们现在最最应该关心和了解的问题!因为只要注意方法得当,我们可以在不牺牲自己的听力的前提下,痛快的聆听音乐,这岂不是两全齐美的事情?那幺如何注意呢?我们下面详细讲述。&&&&&&&&&&&&&&&&&&&&&&& 生理解析&&&&&&&&& 一、首先了解一下耳朵的构造:&&&&&&&&&&&&& 我们天天都在用耳朵听东西,可是真正了解它的人有多少呢?为了我们更好、更健康的聆听音乐,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耳朵到底都是由什幺组成的吧。&&&&&&&&&&&&&&&&& 耳朵的生理构造,主要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份,连接听神经至大脑,构成了人类的听觉系统(如上图)。&&&&&&&&& 二、随身听使用的理解误区:&&&&&&&&&&&&& 1、听力杀手到底是谁?&&&&&&&&&&&&& 有时候我们在回答一些随身听使用者提出的问题时能够发现一些认识的错误和局限性,比如在用随身听听音乐中什幺才是最损害听力的?这样的问题在BBS里能找到很多种不同的答案:有的朋友说听力杀手那自然是低频啊,那幺响的低频对着耳朵轰击能不影响听力幺?有的朋友则会说,听力杀手应该是高频,过高的频率才是损伤听神经的罪魁祸首。也还有朋友说听力杀手是过大的音量,是它导致了听力的损害。其实大家说的都对,但是都是只说出了这个问题答案中的一部分,我们把听力杀手的全部总结起来其实也就是四个字——疲劳、过载。&&&&&&&&&&&&& 这两个词我们分开来说,先说过载;因为过载也是导致快速疲劳的一种原因。顾名思义,过载就是超过了承载的能力,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喜欢音乐的朋友或者对音响有些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当音箱过载时最糟糕的状况就是音圈被烧,耳朵其实也差不多,但是没有这幺严重,但是过大的信号,或者过多的高频、低频,都会对耳朵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疲劳:这个就更好理解了,肯定是因为太长时间的信号输入,使得耳朵的生理压力得不到缓解所至。&&&&&&&&&&&&& 2、声音大小到底调多大?&&&&&&&&&&&&& 这个问题也非常常见,大多数的使用者都如是说:听音乐,在安静一些的地方就声音小点,在吵闹的地方就声音大点,保持一个自己觉得大小合适的程度就好了,就很安全。其实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人的耳朵是具备有选择性降低噪音功能的,在过于嘈杂的环境中,会在自我保护机制的启动下大大降低灵敏度,这时候过度提高随身听音量,虽然可能在主观上才刚刚达到自我感觉的正常,可实际上耳朵接受的真实能量可能已经超过平时的十几倍之巨!如此长久耳朵将不堪重负!&&&&&&&&&&&&&&&&&&&&&&&&&&&&&&&&& 三、正确使用随身听应该注意的问题:&&&&&&&&&&&&& 咱们就以上面的问题为切入点,有针对性的叙述。&&&&&&&&&&&&& 1、建立正确的听音观念:&&&&&&&&&&&&& 这个观念说起来简单实际做起来很复杂,因为牵扯到个人对音乐的修养问题,但是这里不说这复杂的一面,我们就讲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健康听音乐的观念——自然与平衡。音乐是人类一个伟大发明,与戏剧、文学、雕塑、绘画、舞蹈并称六大艺术,音乐是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所以本着音乐最基本的旋律和节奏理念,平衡应该是最重要的,体现在我们的使用中就是以下一些细节的方面:第一,选配耳塞耳机尽量选用相对比较均衡的,不要过分追求高音或者低频的突出。第二,使用随身听的时候根据音乐选择音效,不要永远都把SUPER&&& BASS(编者注:超重低音特效)开在最大,不合理也不科学。本身低频就很强烈的录音可以选择减小或者关闭。&&&&&&&&&
【保护耳朵,人人有责】会用耳机听歌的朋友都要注意啦!csdn社区。。。警觉:如何防止自己的听力慢性自杀&&&&& 随身听发展与听力问题关注&&&&&&&&& 随身听在电子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不是什幺新奇的玩艺了,可是想想80年代当第一台随身听面世的时候,世界是何其的震动和惊讶。短短25年,随身听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小小的录/放音设备在很大一个侧面上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电子技术水平和工业制造水平,而随身听本身也从最早期的模拟记录介质——磁带,也就是磁带随身听逐步经历了CD时代、MD时代而来到了MP3时代,虽然MP3在压缩算法上造成了声音一定质量的损失,但是比起CD随身听来说,MP3随身听的体积和重量优势不必过多言语;就字面意思来说,MP3技术是将“随身”两个字发挥到极限的一种必然趋势。&&&&&&&&&&&&& 没有磁头、光头一类的信息读取系统,没有电机、皮带、齿轮等机械系统,尽可能的小、尽可能的轻、无限抵抗物理振动的特点让它在这两年(尤其是最近这一年)大放异彩。可是话又说回来,纵使随身听以后千变万化,技术无限飞跃,它总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放音最后的一环还是要靠耳机、耳塞等器材将声音从模拟电流还原成为空气震动,从而产生声音播放到用户的耳朵里去。所以,在使用随身听器材听音乐或声音的同时如何保护我们自己的耳朵,就成了一个非常需要关注并且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说如果不正确的使用随身听设备就会造成您的听力水平下降,严重的甚至失聪,可绝对不是耸人听闻,这样的例子在欧美早已经比比皆是,以至于情况过于严重被提高到青少年社会学讨论的高度上了,国内以前这种现象并不明显,最近几年抬头现象明显,就其原因我下面会做多方面分析,首先从社会和文化背景上做一个大的解释:&&&&&&&&&&&&& 随身听诞生的初期,电子技术、工业加工技术都不是非常强大,生产随身听是一项投入极高的产业,前期的研发费用数目惊人,主要也是因为要在最小空间内完成众多功能并且要保证声音还原质量的要求、是非常有技术挑战性的,所以早期的随身听产品发售价格都很高,而且主要销售日本和欧美市场,大陆地区供货很少;并因随身听诞生的时期,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前几年,全民的消费能力十分有限(我想超过20岁的朋友都会对那一时期有鲜明的印象吧,一时之间“下海”成了最热门的词汇),所以随身听在大陆青年中的占有率十分低,自然也难出现因使用随身听过多造成听力障碍的问题存在。&&&&&&&&&&&&& 但在另一半地球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尽管SONY的随身听在发售的第一年备受冷落,但是从第二年开始销售额直线上升,欧美的青年们为能拥有一台随身听而自豪,随身听在欧美正式进入了青年的主流文化,并成为时尚的代表,从而在大量普及的背后埋下了听力问题的隐患。&&&&&&&&&&&&& 抛开技术,从文化方面上说也能找到随身听文化带来大量青年听力下降的内在原因。随身听在欧美普及是80年代中后期,而喜欢摇滚乐的朋友们都非常清楚的知道,欧美的摇滚音乐黄金时代就是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正好与随身听普及的时间重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众多的随身听用家都是在聆听那个年代最“风光”的音乐——摇滚乐,所有喜欢听摇滚乐的朋友都知道,听摇滚要是不够“吵”,那就很不过瘾。自然而然的这一批人在高分贝音乐的冲击下听力慢慢损伤,轻重缓急的都有。当那个年代用随身听陪伴度过花季的男孩女孩成为社会和国家精英阶层的时候,他们中很多人的听力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一广泛现象引起了医学家们和社会学家的关注,所以从那一时期以后,欧美市场销售的很多随身听产品都把小的耳塞换成了大的平头耳机(编者注:对耳朵的伤害程度比耳塞更小),也是为了能更好的适应欧美市场的需求。&&&
&&&&&&&&&& 由此可见,随身听使用带来的听力问题的确值得关注和重视。而且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消费能力的快速提高,买个随身听对工薪阶层家庭和青年人来说已是非常容易和平常的事情了,加之伴随经济国际化的趋势,文化也日趋国际化,众多音乐类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电子、重金属、朋克等很多以前不曾接触的音乐也大为流传,我感觉现在国内的形式就如同80年代的欧美,所以我们就应该认真思考思考,是否一样的问题也将会降临我们的身边,真的一代人的听力就要被摧毁了幺?&&&&&&&&&&&&&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人人皆知,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现在我们既然有了前人的经验教训,为何还要重蹈他人的覆辙呢?!所以说如何学会保护自己的耳朵是我们现在最最应该关心和了解的问题!因为只要注意方法得当,我们可以在不牺牲自己的听力的前提下,痛快的聆听音乐,这岂不是两全齐美的事情?那幺如何注意呢?我们下面详细讲述。&&&&&&&&&&&&&&&&&&&&&&& 生理解析&&&&&&&&& 一、首先了解一下耳朵的构造:&&&&&&&&&&&&& 我们天天都在用耳朵听东西,可是真正了解它的人有多少呢?为了我们更好、更健康的聆听音乐,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耳朵到底都是由什幺组成的吧。&&&&&&&&&&&&&&&&& 耳朵的生理构造,主要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份,连接听神经至大脑,构成了人类的听觉系统(如上图)。&&&&&&&&& 二、随身听使用的理解误区:&&&&&&&&&&&&& 1、听力杀手到底是谁?&&&&&&&&&&&&& 有时候我们在回答一些随身听使用者提出的问题时能够发现一些认识的错误和局限性,比如在用随身听听音乐中什幺才是最损害听力的?这样的问题在BBS里能找到很多种不同的答案:有的朋友说听力杀手那自然是低频啊,那幺响的低频对着耳朵轰击能不影响听力幺?有的朋友则会说,听力杀手应该是高频,过高的频率才是损伤听神经的罪魁祸首。也还有朋友说听力杀手是过大的音量,是它导致了听力的损害。其实大家说的都对,但是都是只说出了这个问题答案中的一部分,我们把听力杀手的全部总结起来其实也就是四个字——疲劳、过载。&&&&&&&&&&&&& 这两个词我们分开来说,先说过载;因为过载也是导致快速疲劳的一种原因。顾名思义,过载就是超过了承载的能力,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喜欢音乐的朋友或者对音响有些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当音箱过载时最糟糕的状况就是音圈被烧,耳朵其实也差不多,但是没有这幺严重,但是过大的信号,或者过多的高频、低频,都会对耳朵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疲劳:这个就更好理解了,肯定是因为太长时间的信号输入,使得耳朵的生理压力得不到缓解所至。&&&&&&&&&&&&& 2、声音大小到底调多大?&&&&&&&&&&&&& 这个问题也非常常见,大多数的使用者都如是说:听音乐,在安静一些的地方就声音小点,在吵闹的地方就声音大点,保持一个自己觉得大小合适的程度就好了,就很安全。其实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人的耳朵是具备有选择性降低噪音功能的,在过于嘈杂的环境中,会在自我保护机制的启动下大大降低灵敏度,这时候过度提高随身听音量,虽然可能在主观上才刚刚达到自我感觉的正常,可实际上耳朵接受的真实能量可能已经超过平时的十几倍之巨!如此长久耳朵将不堪重负!&&&&&&&&&&&&&&&&&&&&&&&&&&&&&&&&& 三、正确使用随身听应该注意的问题:&&&&&&&&&&&&& 咱们就以上面的问题为切入点,有针对性的叙述。&&&&&&&&&&&&& 1、建立正确的听音观念:&&&&&&&&&&&&& 这个观念说起来简单实际做起来很复杂,因为牵扯到个人对音乐的修养问题,但是这里不说这复杂的一面,我们就讲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健康听音乐的观念——自然与平衡。音乐是人类一个伟大发明,与戏剧、文学、雕塑、绘画、舞蹈并称六大艺术,音乐是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所以本着音乐最基本的旋律和节奏理念,平衡应该是最重要的,体现在我们的使用中就是以下一些细节的方面:第一,选配耳塞耳机尽量选用相对比较均衡的,不要过分追求高音或者低频的突出。第二,使用随身听的时候根据音乐选择音效,不要永远都把SUPER&&& BASS(编者注:超重低音特效)开在最大,不合理也不科学。本身低频就很强烈的录音可以选择减小或者关闭。&&&&&&&&&
恩 ~~~受教了
可惜已经伤了右耳~~~
发重了,把住删下吧,万恶的度娘审核
这文章吓唬人的
老话:美国那群五六十的老烧
都听了至少25年塞子,现在还在弄定制
也没见到几个人耳朵不行的
再说谁一直烧塞子?
听吧,别听到耳朵疼就行
只看了一楼,实话说,yy文,无意义。
回复:8楼加斯特有个大前提:音量过大俺整天浮游在各种微波电磁波中,依然灭有失聪。倒是炼制了一个好听力,专门检测别人耳机漏音程度的好听力。
诶,几个月前去医院检查说耳神经受损,听太久了的原因,悲剧…
一楼第四段:“听MP3的时候,不要两个耳朵一起听,要左右轮换着听……”这句话在全文中褶褶生辉。
左右轮换着听…真囧…是说,我小时候还真的自以为是地用这种方法在试图保护耳朵…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声音是有左右声道的,而且只用一个耳朵听会忍不住把音量开得更大…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用什么听音乐最棒?MP3还是音乐手机?_百度知道
用什么听音乐最棒?MP3还是音乐手机?
这个比NOKIA 5610比如何, 然后说出MP3哪种牌子最好选出最好的一种--MP3或手机。THANKYOU,哪种听音乐最爽,什么环绕立体声什么的~推荐几款
不要意见不一啊。请贤人先回答我要的就是听音乐最棒。
要最棒最棒的。然后要最好的,到底什么咯。跟实用没关系。到底手机还MP3
提问者采纳
我觉得音质好是,索爱的手机用MP3听歌不如买手机实用,手机功能多现在MOTO ROCK Z8和Z10 这两款多媒体发烧级别的配置也是很爽的NOKIA我觉得N81的音质也蛮不错的,功能比5610实用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6条回答
很不满意),国产的话推荐魅族。手机的话肯定是索爱的最好了,而且很贵的专业音乐随身听最好了。推荐索尼和艾利和的,因为音质实在是太一般了(本人用苹果的,和索尼的中断随身听差不多音质,当然也有很多了。但我绝不推荐苹果的
纯粹听音乐当然用MP3了~~IPOD是最好的呀~~(太贵了)如果要手机和MP3结合,那就买IPHONE(非常贵)价钱适中的有索尼爱立信,NOKIA也蛮好的.
要音质好当然是mp3mp3中索尼、爱欧迪音质比较好ipod classic也不错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配副好耳机!!!
苹果iPod nano(2GB)
当然是mp3啦,用IPOD的听,如果对效果有追求那就听CD吧,配上个入耳式的耳麦效果绝了~~~~
当然是MP3鯻!
听音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查看: 7940|回复: 46
想入手一款CD随身听,求推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最近想买一款CD随身听,以前都是听MP3的并且里面都是320kbps的音乐,但是现在没什么感觉了,电脑里面的几乎都是Ape和flac格式的,但是也不能走在路上抱个本本听音乐,所以就想到了CD随身听,但是对这些了解不多,我爱音乐,也希望有音质的烘托,同一首音乐当音质不同带来的也是不同的享受,所以希望各位朋友推荐一下,由于目前资金有限1000元一下的就好,感激不尽!& &
我QQ:,有意介绍的朋友也欢迎加我QQ~~
TA的每日心情怒 10:42签到天数: 15 天[LV.4]偶尔看看III
有没意向的牌子和型号?80-90年前的机子都可以,90中期后的机子不怎么样了。
不过老机不好求,而且光头老化等问题肯定会有的,收到新机的可能性更小。
现在买CD机很便宜的,不超500.除了些知名的牛机子。
我比较推荐:SONY&&D-100,150,250,350,555。1000元以下的可能求到成色好的150或25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我现在听的是SONY D-11,
该用户从未签到
谢谢你啦,我想买的也就是索尼的,但是还不知道买那一款比较好,不知道索尼专卖店现在还有没卖CD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可以选N10或是N20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CD机不方便,推荐XK或D5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呵呵 你之前用来听mp3的是什么机器呢?如果只是想玩玩cd机 然后呢,主打是自己刻录cd的话,老机器就不要考虑了,毕竟年代老了,氧化等因素,而且刻录碟对cd不好,倒是还不如买索尼的新机器,虽然是低端 ne240 但是至少别人是全新的吧,价格不贵 五六百吧!!!只是玩玩的话,要是真的要买的话,便携和音质续航结合的,推荐你去收个基本全新的库存 松下 sx510
该用户从未签到
走路上听不要选cd,因为cd不抗震。
如果打开防震功能会影响音质,所以买个mp3就可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过来看看,顺便学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喜欢CD机碟多可选CD walkman 松下的性价比高耐用 但 sony 人性。建议玩闪存或硬盘式播放器。
本站联系方式:QQ:
Powered by> 浅谈菜鸟随身装备MP3与MD之我见
浅谈菜鸟随身装备MP3与MD之我见iMP3.NET
责任编辑:胡振伟 【转载】
与MD的争论由来已久..这里我不想比较和MD的好坏与孰是孰非..只是想从菜鸟选购角度肤浅地谈一下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为大家选购的参考..仅此而已..
&&&此文章仅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欢迎斧正,如有异议欢迎切磋..&&&
&&&由于针对入门朋友,语言可能过于冗长繁琐,见谅&&&
在几年前说起MP3,大都想到的是那种小巧玲珑的闪存式MP3,随着式MP3技术的逐渐成熟,MP3阵营分化为两个:一个是闪存式MP3,特点是体积小,外观多样..一个是硬盘式MP3,特点是容量大..这里引申出几个问题,说明一下:
1.有很多人说硬盘式比闪存式音质好(回放芯片相同的情况下),这一点没有得到过论证,从理论上来讲是不可能的..因为从物理角度上说无论是闪存的还是硬盘的都只是存放音频文件的载体,音质的好坏是通过回放芯片的性能优劣来区分的(这里排除因素),只要音频载体能够满足芯片对数据流量的要求,回放的效果理论上是完全一样的,而这种"数据流量"对这两种载体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拿无损的WAV文件来说,一首5分钟的歌曲最多40M,每秒的流量也就130K,对于硬盘MP3来说都是小菜一碟,更何况速度更快的闪存MP3..根据木桶原理,只有当流量无法满足芯片回放要求时,载体的输出流量才会标识质量的好坏..既然硬盘和闪存都轻松完成流量要求,决定因素就不在于载体的区别了..
2.有人说硬盘式的播放的时候有很明显的底噪,就是硬盘旋转的声音..&我的建议是这种人还是不要听随身听,因为外星人(那种听力巨发达的)都听不出来的东西他都能听出来,我不得不说他是已经超出国宝级的人了..& 反驳这种观点的依据有正反两点:&1&.如果硬盘式的有硬盘旋转的底噪,那闪存式的应该有电流通过时的电流声..如果前者能听出来的话,后者应该也能听得出来.. &2&.输出到耳机的声音信号是通过回放芯片全权完成的,而回放芯片不是也不是录音器,不可能将硬盘旋转的声音录下来再放给你听.. 能够有这种感觉的只有一个解释:心理作用..
3.硬盘比闪存的输出功率要大..这一点更是无稽之谈..输出功率的大小是由厂家自己主观决定的,不是客观无法改变的..怀有这种思想的人大都是因为觉得硬盘式的用电快,所以感觉硬盘式的输出高,其实不然,硬盘式用电快因为有物理构造,电力还要驱动硬盘旋转,而闪存的没有这种问题..
MD的发展一直是由SONY支撑的..而且MD只支持SONY开发的ATRAC格式这个道理就如同CD就是CDFS格式一样..MD的基本原理就如同它的名字"MiniDisc",是一种小型的光盘播放器..因为现成的MD成品音乐盘极为稀少,而且由于ATRAC的压缩原理,要得到高质量的MD音乐确实不容易..由守恒定律可以推出一个简单的道理:想要得到音质为10的音乐文件,只能在源文件音质大于或者等于10的条件下才能达到..这里再引出几个问题,说明一下:
1.如果录MD碟片,如果只为能听而已,无所谓如何录制..如果讲究点效果,现阶段只有两种方法:&1&.光纤对录(这个介绍的太多了,这里不作介绍).. &2&.就是用随机软件直接压制高品质音源转到MD碟片上..比如不方便光纤录入的朋友可以用Sonic先将CD或者其它无损音源转为OMG格式..再通过USB方式录在MD碟片上..像我这样没有光纤输出端口的人,一般都是选用后者这种方法..
2.关于MD的减震问题..这一点尤以SONY的争论最大..因为SONY最新推出的几款MD都是高减震的机型,众所周知,一般所谓减震都是通过预先在缓存中存储数据,在震动时靠这些缓存中的数据来支持播放器的持续播放..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既然由缓存提供进入回放芯片的数据,则真正决定音质的就由缓存数据来决定,碟片上的音频文件质量好坏退居次要..这也是大多网友诟病SONY音质下降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是为了延长播放时间降低输出功率,这里不作讨论,另帖阐述)..到底缓存中的数据能够相当于多好的音源文件,我本人还没有见到过相关的评论(评测)或者报道..一般网友的评论依据也都是估测和主观听音,这样不可避免主观臆断..我个人的观点是:SONY作为一个有着随身听设计以及制造多年经验的老厂来说,不太可能只是为了延长减震时间而放弃声音输出质量,那样不但是浪费碟片上高质量的音源,而且音源变化越大(由碟片编码到缓存中),也需要更多的时间以及附属的芯片处理能力,这样算来,反而得不偿失..而且我想SONY应该很清楚,MD虽皇撬嫔砥鞑?但由于是物理播放器,本身就不能在震动下工作,弥补先天缺陷是不太合时宜的做法..更为合理的解释个人认为是:缓存中的数据可能是从碟片直接读取的无压缩原始数据,或者极小压缩的暂存数据(因为音质的决定因素----回放芯片的工作效率一定要保证,而且如果再增加能够在短时间高压缩数据的附属芯片,电力如何保证?又是一个得不偿失的死胡同)..
3.MD碟片本身的优劣..很多人认为音频文件是数字游戏,数字对数字的拷贝是不损失的..但是相关报道已经指出,优良的碟片和刻录设备确实能够制作出高保真的复制品,这一点在CD上已经得到充分证明,基于CD与MD的原理相同,MD碟片好者亦好,差者亦劣这个道理就不难得出..
之一,外观和容量:
闪存MP3由于板子只有拇指大小(芯片,闪存都集成于上)所以体态娇小,可以以各种独特外观示人,但是问题在于闪存单位容量的成本较高,所以闪存MP3的容量是有限的,现在的容量都不高过1G,实际上256M已经成为主流,从各方面来看,除非闪存大跌,否则就空间与音乐文件的配比来看(纯以存放音乐聆听为目的),256M的主流地位将稳定2年以上..硬盘MP3由于收到硬盘的规格影响,外形都是四四方方,有些呆板,体积较大,重量较重,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硬盘MP3的功能上确实更胜一筹(这一点后面讨论)..而由于体积关系,如果不配上大点的显示屏似乎又浪费了那么大的”面子”,所以硬盘MP3的发展趋势是:多功能..也正是由于多功能,所以各种接口加了上去,高分辨率的彩屏等等都集成上去..MD的情况和硬盘MP3差不多..但是由于MD是技术产权限制,而且制作工艺更高,MD的发展更倾向于厂商的主观意愿,而不像MP3那样更多的是市场选择,厂家追随..由于MD是使用碟片,容量上几乎就可以使用”无限”这个词来形容只是有一点:需要手工来换碟.而且就高质量的MD碟片来讲,存放的歌曲数量又似乎有点少..这也正是SONY开发HI-MD的其中一个初衷..这里有几个话题单独拿出来讲一下:
1.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容量带动音质的提高..很多人都认为是音质的提高(体积变大)带动了容量的提高..其实不然,想要欣赏高质量音乐的人是不论容量大小即便是可放的歌曲再少,也会毫不犹豫地在有限的容量里面放一些高质量(大体积)音乐的..所以在硬盘MP3以及HI-MD快速发展的今天,才会有很多人去寻找320码率的MP3,或者APE格式等等无损或低损的音频文件..现在就可以预见,在将来的某个时候,绝大部分随身听里的歌曲全部是WAV或者APE的时候,不是因为听者就是想听这种格式的高品质音乐,而是因为极高的容量”迫使”他在”一般文件大小却空着大部分空间”和”巨大的文件大小却基本没有剩余空间”之间选择后者..在容量允许的情况下,即便听起来完全没有区别,人们也会当然地选择高品质的音乐..
之二,耗电量与电池续航时间:
在这方面似乎闪存MP3具有先天优势,因为硬盘MP3和MD都是基于机械原理来驱动的,这就使得电能需要转化为动能,众所周知,凭现在的技术水平,两种能量之间的转化,效率是很低的..体现在随身听上就是本来弥足珍贵的电力需要损失掉大半来转化为动能以便驱动碟片(硬盘碟片和MD碟片)..这也正是闪存MP3只用1节7号电池就可以使用20小时以上,而且输出很高,而大多数硬盘MP3和MD都使用专门电池却很少突破15小时大关..笔者使用SONY的MD N10,内置锂电充满后,正常使用时间不到10小时..总是感觉还没有听几首歌,电池就告磬,而MP3人气最旺的,三代播放时间基本不到8小时,MINI不到12小时,四代和MINI也差不多..顺便说说几个问题:
1.硬盘MP3和MD使用时应该尽量少换歌..因为基于物理储存原理,数据都是储存在相对不同的位置,需要物理搜索,换歌时磁头(光头)需要大范围的搜索,碟片也要提速运转,电力消耗特别大,我想使用过的朋友肯定深有体会..笔者的硬盘MP3 H320如果基本不换歌,基本可以达到14小时以上..如果经常性的更换歌曲10个小时都有点困难..
2.很多人认为声音大电池使用时间短..这是一个误区..因为无论声音大小,电池对机器的电力输出是不变的,声音大小对电力的影响微乎其微..(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讲到随身听输出的时候详细解释)
3.硬盘MP3和MD应该尽量避免震动..因为从机器失去数据点,到震动停止重新寻点需要的电力也是不小的..而且震动对于机器本身的伤害也是不可挽救的,尤其是对于硬盘MP3来说,硬盘就是心脏,硬盘的报废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机器的报废..
4.很多朋友询问是否码率大的音频文件播放时费电..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储存载体向回放芯片提供的数据量增多,意味着储存载体负荷增多,这一点对于硬盘MP3更加明显,而且数据的增多对于回放芯片的解码也是一个高效率的过程..”高产出意味着高投入”,生产学的道理用在这里正好合适..
之三,功能:
MP3的功能与所用芯片有直接关系,这一点大家想必都知道..采用什么样的芯片就意味着什么样的功能,尤其是对于靠体积取胜的闪存MP3来说更为如此..硬盘MP3则无需多加考虑,因为购买硬盘MP3的人对体积的考虑一般不是放在第一位的..这也正是硬盘MP3快速发展的一个小小客观因素..以笔者手头上的H320为例,为了增加功能,竟然内置两个USB芯片,耳机接口,out,in接口一应俱全..IPOD之所以比H系列稍小,这一方面的原因不得不考虑..下面是几个相关问题:
1.现在MP3的发展趋势是高容量,多功能,小体积..因为MP3文件本身固有的特性,通过改变芯片性能来提高音质已经不再现实..比较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依靠附加功能和增加容量来吸引消费者..提高容量可以容纳高码率的音频文件,从而提高声音质量..而增加例如FM,录音,时钟,彩屏等等功能无疑给消费者的心里添加了重重的砝码..尽管有可能不实用,但是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般用户往往比的就是功能..
2.操作的简易程度..在功能越来越多的前提下,如何在保持外观简约(不增加冗多的按钮)的同时,使得操作尽可能人性化,这是一个赚口碑的主要方面,在这方面也最能彰显大厂家和小作坊的区别..IRIVER,IPOD,ZINO等等品牌其在使用的人性化上下的功夫一点不比在其它方面下的功夫少..随身听作为一个日常的纯消费类电子,其目的就是为了消遣,享受,如果能在操作上给人以舒服惬意之感,其效果往往比的上增加一两个功能..加入你走入随身听商场,拿起一款随身听,按了半天出不来几条功能,而另一台只要按照自己的习惯就能轻易操作,那么我想即便是这两款随身听实际上水平差不多,后者也会给你以很深的印象,因为你不用因为购买一款随身听而改变自己多年来的操作习惯..
3.功能的升级:现在很多厂商都推出固件升级,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给消费者很好的心理安慰,使使用者购买时比较放心..而且很多功能确实是在升级固件后能够增加上去或者有很大改善的..
之四,音质:
这是一个说不好很容易引起纷争的话题,所以我希望尽可能使用中型的词语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很多想买随身听来听音乐的朋友都问我MP3和MD谁的音质好..就和很多在随身领域沉淫多年的人一样,被人问这种问题总是无法做答的,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简单的说MD可以比MP3音质好,而MP3也可以比MD音质好,而且从本质上来说,音质是没有确切定义的,还原的真实就可以被称为音质好吗?HIFI的定义是这样的,可实际使用起来又是另一码事情,因为发烧和日常也是不同的要求..声音是无形的东西,所以一旦沾染上器材这些有形的东西,一定会有这些有形东西的味道,不同的器材出来的就是不同的味道..这里我所讲的”音质”,是符合HIFI定义的高保真,即以对声音还原程度为标准的”音质”..对于MP3和MD来说,两点决定音质:音源,芯片 (对于这方面理应长篇叙述,但是有关这两点的评论和介绍是在太多,我再赘述不免有拖沓之嫌,所以只是粗略讲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到针对这方面的文章仔细研读):
1.音源:MP3之所以成为现在网络最为流行的格式,因为它是免费的,而且主要的几个编码器都是以免费的面目出现,而且没有版权问题,这样一来众人拾柴火焰高,MP3的技术发展极为迅速,而技术的发展更加扩展了MP3的普及程度..但是在高容量条件下的高体积(高码率)文件下,MP3也暴露出了自己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在高码率情况下,高频部分失真,而且体积的增大对于音质的提高几乎没有..这些先天的缺陷即便是在VBR出现后,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所以很多内行都是用CD或者APE直接代替320码率的MP3文件..现在流行的码率也在128-192之间,这也是笔者认为MP3最为合适的音质与体积的契合点..MD所支持的ATRAC格式的压缩原理与MP3不同,主要是通过删除原音源中人耳感觉不到的音频信号来达到”减肥”的目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幅地删除低于某一频段和高于某一频段的信号..不用测试,从压缩原理就很容易看出同是低码率的音频文件,ATRAC要比MP3好的多..而在高码率的情况下,MP3又反胜ATRAC一筹..但问题在于高码率与低码率的这个交接点(即MP3与ATRAC的平衡点)大约是多少呢?这个一直没有确切的说法..笔者一般认为128码率的MP3比不过同体积的ATRAC(ATRAC与MP3的码率标准不同,所以只能以体积相同来衡量),而192码率的MP3略胜ATRAC一点..这里还要提到某些朋友认为192码率时还是ATRAC占有优势,接近320时MP3才好些..这个确实不好说,而且追究这个也没有什么实际性的意义..
2.芯片:单看芯片问题,MD就可以抛除在外了,因为音源的不同造成讨论芯片也没有什么意义..不同MP3播放同一个MP3文件时,音质的区别主要就在于MP3播放器的心脏:回放芯片的能力..IRIVER等等几家韩国领头厂商一般都是采用飞利浦的最新音频处理芯片,而据说飞利浦还有单独为IRIVER定做的型号..飞利浦的芯片能力勿庸置疑,这也正是IRIVER音质独步天下的关键所在,IPOD的回放芯片也是一家厂商单独提供的(笔者猜测此厂商在芯片界的地位就如耳塞中的音特美,厂小实力强)..虽然说”芯片好,MP3就好..”这种说法有点过于绝对,但芯片对于MP3的重要性无可辩驳..
之一,播放器输出的几点解释:
很多人说到机器的推力,知道输出越大的推力越大,但是他们往往说:XX机器输出是XXmw,而另一台机器输出是XXmw的,所以谁比谁推力大..这是一种完全的错误..厂家标识输出是在XXmw之后还要加上是在外接多少阻抗的情况下..以IRIVER的经典机型iFP-190TC为例,输出标识为: 10mW(L) + 10mW& @16欧,意义为:在外接16欧阻抗的耳机时,机器向耳机左右声道各输出10mw的功率(推力).. iFP790的标识为: 18mW(L) + 18mW& @16欧, 12mW(L) + 12mW& @32欧..根据上面很容易知道,如果接上森海的MX500(阻抗32欧), iFP790向MX500输出的功率就是12mw,而接上A8(阻抗约为17欧), iFP790向A8输出的功率就大约为18mw..
也许有很多人还是不理解,那我举个通俗的例子:我们通常说汽车的速度快慢,都是说100公里/小时,或者80公里/小时,这个”每小时”就是一个参照物,而如果我们说速度是100公里或者80公里,别人是无法知道速度的,因为我们没有说汽车是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的这段路程,没有参照体,速度一说也就无从谈起..也许80公里是在半小时完成的,而另一辆车是在1小时完成100公里,很显然,80公里的快..
另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机器与耳机的搭配,看功率和阻抗虽然大体差不多,但并不完全准确,很多时候输出功率甚至不是能否推好的(注意,这里用的是”推好”,而非”推动”)先决条件..尤其是高抗阻,低灵敏的头戴高端耳机,这样推断偏差更大..而且推力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这里讨论的是随身设备,而随身设备的耳机都是低阻高敏的,偏差相对很小,几乎可以忽略..所以通常情况下,查看机器的输出标识和耳机的阻抗基本就能断定是否能推的动..当然,机器的输出还是越大越好..这点没有异议..
之二,信噪比:
信噪比是一个标准,指机器产生的有用信息与杂音的比例..这个数值现在基本上没什么用处,因为大凡现在的机器都能达到90db以上,也就是人耳理论上能够感知的极限..
之三,关于Lineout与耳机接口:
很多人由于听到DX说Lineout好,于是统统放弃线控,直接使用Lineout接口..这里说明一下: Lineout刚刚出现的时候是移植的输出端口,纯粹为了外接功放等等声音放大设备,所以由Lineout输出的都是没经过或者很少经过芯片过滤的原始数据,所以声音的保真度较高..但是经由Lineout输出的声音大多不能通过机器本身控制音量(也没有必要控制)..而现在的Lineout已经基本失去原来Lineout接口的初衷..所以现在的机器,尤其是MP3, Lineout的意义已经失去..大家还是要通过客观的听音来找到最好的接口,不要盲从套用..我的H320就是耳机接口音质明显胜于Lineout接口..
之四,关于线控,这个没什么好说的,线控是影响音质的..
此篇文章转自i,不代表本站编辑观点,如有高见请发到本站文章评论。
给文章打分 5分为满分(共0人参与)
频道热词:&&&&&&
精彩内容推荐
MP3选购热点
排行 文章标题
TOP10周热门MP3排行榜
商家报价:
97用户点评
商家报价:
31用户点评
商家报价:
商家报价:
69用户点评
商家报价:
19用户点评
商家报价:
商家报价:
商家报价:
25用户点评
商家报价:
44用户点评
商家报价:
商家报价:¥259-¥299
上市时间: 2011年08月
产品数: 2
商家报价:¥499-¥599
上市时间: 2011年12月
产品数: 2
商家报价:¥99-¥159
上市时间: 2011年10月
产品数: 2
商家报价:¥680-¥829
上市时间: 2013年07月
产品数: 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音质最好的cd随身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