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矫治方向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开题

强制隔离戒毒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 强制隔离戒毒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强制隔离戒毒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来源:毕业论文网
摘要: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是《禁毒法》实施后摆在禁毒前沿的新课题。其中,教育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关系到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新生,关系到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特别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到“人的问题”:戒毒人员是变成魔鬼,还是重新做人。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强制隔离戒毒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育理念不清、教育实践弱化,并提出着眼在人,以“大教育”的眼光重新考量强制隔离戒毒教育工作。
&&& 关键词:强制隔离戒毒& 教育工作& 教育理念& 教育实践& 素质教育& 大教育& 社会稳定
&&& 教育作为一种对人施加深刻影响的活动,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动力。强制隔离戒毒教育工作是强制隔离戒毒所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强戒人员)进行的提高素质、戒断毒瘾、实现其再社会化的系统影响活动。强戒人员这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强制隔离戒毒教育工作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相比,在目的上要更具有明确性,在内容上要更具有针对性,在方式方法上要更具有科学性。
&&& 一、当前强制隔离戒毒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教育理念的争辩
&&&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与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一系列理性的基本观念,是对教育精神的理解和对教育价值的解读。
&&& 1、是强化管理还是着力教育。此前的戒毒制度(指《禁毒法》实施以前的劳教戒毒、公安强戒,主要指劳教戒毒),虽然理论上确立了“教育第一”的地位(“教育人是劳动教养的核心”、“教育是处在首要的位置上的”①),但在实际执行中,我们一再强调的是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严格管理、文明管理,围绕管理做文章,围绕管理下工夫,教育居于从属的地位,起到的是一种辅助性的作用。这种重管理轻教育甚至以管代教的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忽视了教育工作的长效治本功能。
&&& 2、是强化行为养成教育还是着力素质教育。此前的戒毒制度希望通过对戒毒人员良好行为的培养,达到用“好行为”代替“坏行为”的目的。当我们审视劳教教育的目的时,会发现“劳动教养教育并不是一般社会教育和普通学校教育的养成式教育,而是具有特定目的、特定手段的矫正式教育②”这样的论断。也就是说,劳教戒毒教育在理论上其实已经否定了“养成式教育”(劳教戒毒教育是从属于劳教教育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用的还是这个被否定了的教育形式。究其原因,这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因为行为养成教育“看得见”――站有站的规矩,行有行的标准;“听得到”――凡事报告,礼节礼貌;“管得着”――违反了行为养成能够准确地予以评价,利于操作,便于考核。但行为养成是否真实地反映了被教育者的心态,“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自愿表达,就不得而知了。因此准确地把握行为养成教育,应当把它归结到素质教育诸内容中所涵括的一个方面,而且仅仅只是一个方面而已。
&&& 3、是封闭式教育还是开放式教育。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的“隔离”二字,指的是阻断毒品流通的渠道,坚决杜绝毒品流入所内,而绝不意味着关起门来办教育。开放式教育一是指把握素质教育的规律,整合所内所外法律的、政策的,人力的、物力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按照教育的规律来办教育,而不是从主观愿望、更不是从形势需要来办教育。二是指教育工作的社会化。应当努力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和社会力量,使强戒人员所学知识、技术与社会需要相适应,以利于他们的再社会化。三是指有条件地对外开放戒毒教育。在保证安全、保密和不影响强戒人员戒毒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人了解强制隔离戒毒教育,从而关心、支持、参与、援助强制隔离戒毒教育工作的建设与发展,以促进我们的教育工作,使之充满新鲜活力。
&&& 二、当前强制隔离戒毒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教育实践的难点
&&& 1、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专业化水平不高。社会分工愈细,人类文明的程度就愈高,这是马克思揭示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此前的劳教戒毒工作要求每个民警都是“挽救灵魂的工程师”,都要扮演好“特殊园丁”的角色,这种大而一统的分工方式,使民警集各种职能于一身,实际上模糊了分工的意义,造成了教师队伍三个方面人才的匮乏:一是法律型人才的匮乏。某所法律专业的民警虽然占到了民警总数的10%,但这部分人大多是通过党校、自考、函授等成人教育方法获得文凭的,专业知识不牢靠。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的民警则不到1%,他们是近几年通过公开考试招聘的公务员,但都被安排在带班一线,没有机会从事专门的教育工作。二是心理矫治型人才的匮乏。目前在强制隔离戒毒所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认证考试的人非常之少(通过了这个考试才具备心理咨询执业资格),受过心理知识教育培训的人也不多,而且在这些受过培训的民警当中,目前正在从事强戒人员心理矫治的就更少。某所在湖南强制隔离戒毒业内心理矫治专业是比较出名的,但也仅有两名民警在从事此项工作。三是医疗型人才的匮乏。医疗工作虽然不直接与教育工作发生关系,但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它与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身体的直接痛苦都不能治疗,何谈教育?强戒人员都是病人,他们中一部分人有艾滋病、结核病、性病等,而我们缺乏具有专业水平的医生,尤其是艾滋病专业的医生严重缺乏。
&&& 2、教育工作考核仅仅为了应付检查,流于形式。教育工作考核是对教育工作成效的直接检验,它的结果将促进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提高教育工作的水平、质量,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记录轻效果、重结果轻过程、重所内轻所外、重外在轻内在的表现,严重弱化、扭曲了教育考核的本来意义。如司法部制定的部级所全年720课时的“三课教育”、每天6小时劳动3小时学习的“六三制”,几乎得不到落实,严重挫伤了民警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
&&& 3、劳动作为创收的手段,严重削弱了习艺功能。因为戒毒经费得不到足额保障,强制隔离戒毒所只能通过生产劳动创造经济效益,以获得生存和发展,这样就不得不以占用大量时间、牺牲劳动的习艺性作为了惨痛代价。
&&& 4、教育目标局限于所内,没有着眼再社会化。对于毒品成瘾者而言,完整的戒毒过程应当包括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和重返社会三个必不可缺又互相衔接的阶段。强制隔离戒毒教育只注重生理脱毒,用所内改好率、所内戒断率作为教育工作的目标,是脱离实际的,因为从终极意义上来讲,后两个阶段更为重要,强戒人员不能再社会化,则意味着他们戒毒的失败,人生的失败。
&&& 三、应对策略
&&& 强制隔离戒毒教育工作是我国戒毒教育工作中一项新的事业,关系到国家戒毒工作的未来,民族素质的未来。搞好这项事业,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只有生产劳动不再作为创收的手段,教育工作才真正谈得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应当争取政策的大力支持,保证戒毒经费足额、按时到位。戒毒经费应当纳入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建立戒毒经费保障机制,并逐年适当增加经费,使戒毒经费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同时,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应当面向社会,制定鼓励社会慈善事业的捐助政策,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前文所述的问题,我们认为解决的途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 (一)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大教育”体制
&&& “大教育”是劳动教养教育和劳教戒毒教育的有识之士曾经提出过的一个概念,散见于论述这两种教育的多篇文章中。虽然关于大教育的提法已经显现,但对它的全面论述则还比较缺乏,这反映了人们对戒毒教育的深层次思考,看到了戒毒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希望用“大教育”这个概念来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怎么改?从何下手?都是论断式而非论述式的,即应当要做,可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思考还很不够。
&&& 我们认为,所谓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大教育”,是指强制隔离戒毒机关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所实施的,以素质教育为中心,通过提高强戒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转化其思想、矫正其恶习、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其健康人格为宗旨的人文关怀活动。
&&& 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大教育”体制,应当做到:
&&& 1、全面树立强制隔离戒毒素质教育理念。戒毒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操守率在我国现在也很低,这个不争的事实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戒毒教育不单单是一种戒毒的教育,它应该研究人类教育的一切精华,让强戒人员在走出强制隔离戒毒所、回归社会以后不再吸毒、正常生活。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看到造成“复吸”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外部环境,二是主观愿望。在这二者之中,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内因是起作用的根据,这个内因,就是强戒人员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不是外在地按照某个标准去塑造人,而是激活和形成强戒人员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使个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的人,拥有自我建构和发展的内在活力和机制。没有强戒人员素质的极大提高,“戒断毒瘾”就只能流于口号。
&&& 2、把强制隔离戒毒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学校教育体制。十七大报告把“学有所教”放在民生第一位,意味着不管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是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农民工培训、职业教育等,都被纳入了“学”的范围。“学有所教”的政策指向就是让每一个适学个体,都能平等地享受到由政府财政提供的优质的教育资源。要想办好强制隔离戒毒教育工作,必须把它纳入国家义务教育和学校教育体制内,以获得财政教育专项资金和教育福利、教育优惠政策。
&&& 3、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强制隔离戒毒教育工作与此前的戒毒教育工作相比,它的针对性更强、专业化更高,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就是“戒毒”,这就涉及到专业的心理学、医学、毒品知识。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强素质。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专业化培训力度,造就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二是引进人才。一个是从社会上直接引进,一个是通过公务员考试录取。
&&& (二)建立以提高强戒人员素质为目的的“大文化”教育机制
&&& 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能使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敞开心扉,吸取营养,接受教育,产生追求。大文化教育机制的教育内容是为提高强戒人员的综合素质而服务的,只要能够提高强戒人员素质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都应该视作大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健康教育、习艺教育、思想教育、法律教育等等,它们无一不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大文化教育的教育观念是立足于所内教育,着眼于所外学会生存,适应社会,学习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极广,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系统。
&&& 1、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组成部分,强戒人员从小在祖父母、父母、学校、邻居长辈那里听到的、看到的,无不是传统文化的丝丝牵绊,因而传统文化元素是深入其骨髓、融于其血液、帮助其思想、指导其行动的,是他们自然而然就能够接受、心理上不会予以排斥的。湖南省白泥胡强制隔离戒毒所2008年对强戒人员率先进行了《三字经》、《弟子规》、传统文化知识抢答赛、“日诵一诗,月熟一文”等传统文化教育,突出对人的生命动力、生存价值、理想追求、健全人格和情操陶冶的关怀,贴近生活,深受强戒人员欢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已经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
&&& 2、重视学会学习教育。学会学习是在充分发展健康人格,不断增进个体的自主性、判断力和责任感基础上开展的包括形成自信、开拓态度在内的教育。它既是一种基础教育,内容涵括对人的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整套知识和技能,包括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数学、逻辑等训练思维的学科,哲学思想和道德原理的学习和实践,以及有助于人们思想交流的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人文艺术学科,还包括卫生、营养教育、环境教育,强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等。同时它又是一种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教育,强戒人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在今后的人生中,他们就会自觉地学习,从学习中不断修补认识的缺陷,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3、重视人文关怀教育。强戒人员是“病人、毒品受害者、违法者”,这三重身份表明,他们是社会的弱势人群,需要强烈的人文关怀,“一切为了强戒人员”,应当成为强制隔离戒毒教育工作实行人文关怀教育的核心主题。我们所做的一切,教给他们的一切,他们在接受教育中所感受的一切,决定了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和人生境界。因此要创设一种人文关怀的境界,重视培养强戒人员的人文情怀。我们应当给他们一个基本的知识体系,一个基本的认识体系,一个基本的价值体系和一个基本的人文体系。
&&& (三)、建立以提高强戒人员认知水平为目标的针对性教育系统。
&&& 1、着力戒毒知识教育。戒毒知识教育为的是强化强戒人员的主观戒毒愿望,实现从“要我戒”到“我要戒”的认知过程。一是要开展戒毒知识宣传。利用戒毒宣传片、戒毒漫画、戒毒图片等,教育他们学法守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二是开展戒毒知识讲座。邀请戒毒专家、学者、社会戒毒志愿者,宣讲禁毒、吸毒、戒毒的相关知识。&三是开展互动的戒毒警示教育。通过现身说法、参加“国际禁毒日”、举办戒毒文艺演出、“走进戒毒所”等活动,使强戒人员在与社会的接触中,进一步了解毒品对社会、家庭、个人的危害,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毒品对身体和精神的摧残。
&&& 2、着力意志品质训练。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是戒断毒瘾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我要戒”到“我能戒”的信念基础。应当开展以“强我体魄,练我意志,塑我风采”为主题的强戒人员意志品质训练。可以包含军事、体能训练――增强体魄、树立集体责任感;格言警句、古诗文朗诵,太极拳锻炼――磨练意志、培养慎独修身法;音乐欣赏、琴棋书画习练――铸就品质、提升审美感受力等多方面的内容。
&&& 3、着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工作。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100个强戒人员中,几乎有100个人能够认识毒品对自身的危害,并有戒断毒瘾的意愿。但同样,100个强戒人员中,几乎有99个人认为戒毒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这里既有病理学的原理,也有心理学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教育的关键在于去除强戒人员的“心瘾”,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矫治不健康的心理、恢复和重塑健康的心理。一是应当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为强戒人员设立心理档案。二是应当营造友爱和谐的心理氛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三是应当做好强戒人员心理咨询与指导工作,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实施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四是应当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合力系统,开展强戒人员心理问题的课题研究。
&&& 4、着力疾病防控教育。强戒人员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HIV感染者”)一直在呈上升的趋势,而所内艾滋病专家和医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使民警和强戒人员产生恐惧,给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由于大部分强戒人员都不同程度地生有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因此必须格外重视疾病防控教育。一是对“HIV感染者”,要按照有关制度规定迅速上报,让他们充分享受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二是要加大疾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到每个强戒人员都能掌握基本的防控知识。三是对重点人群的关怀力度要加大,使他们能够安心戒毒。
&&& 引用:
&&& ①& 姚喜平主编,《劳教学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10页、211页。
&&& ②& & 同上,第207页。
&&& 作者:湖南省白泥湖劳教所  欧阳坚 肖 斌论文出处(作者):
强制隔离戒毒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相关推荐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强制隔离戒毒模式构建的研究毕业论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科技教育在农村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矫治中的作用研究--《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科技教育在农村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矫治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随着《禁毒法》的颁布实施,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但禁毒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毒品呈现出从城镇向农村蔓延的趋势,农村籍吸毒人数快速上升,并超过城镇籍吸毒人数,在整个吸毒人群中占比60%以上,因此研究农村籍强戒人员的有效戒毒方法是当前禁毒戒毒工作的重要途径,而目前正当我国新农村建设迅速发展,前景光明,最需要人才力量的时候,如何有效降低农村吸毒人员的重新违法犯罪率,教育、矫治他们掌握本领、投入农村建设中,更是具有极大社会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率先关注农村社会发展与戒毒的重要关系,以我国首批承担强制隔离戒毒职责的两个强制隔离戒毒所作为调研基地,通过对强制隔离戒毒所在农村籍强戒人员中开展的科技教育及其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分析,为强制隔离戒毒所进一步完善、健全科技教育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农村籍强戒人员有效实现身心脱毒,顺利地融入社会开始新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消除隐患,挽救人才,同时也为戒毒工作准确定位攻尖克难目标提供有效依据,为戒毒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可行依据。
本文分五个部分,主要通过抽样100名农村籍强戒人员组成实验组,在入所时对其进行全面测量,收集测量结果形成原始样本数据,一年后对科技教育产生的戒毒成果进行检验,并分析对策。着重介绍了调研基地的现实状况,基地农村籍强戒人员接受科技教育的情况,分析了各类科技教育产生的实际效果,为农村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策略完善作出了可行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R749.64【目录】:
摘要4-5Abstract5-6目录6-9第一章 绪论9-13 1 基本概念9-10
1.1 科技教育9
1.2 农村籍强戒人员9-10 2 研究意义10 3 研究目的10-11 4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第二章 调研基地情况介绍13-19 1 强制隔离戒毒环境13-15
1.1 硬件设施等客观环境14-15
1.2 教育环境15
1.3 医疗环境15
1.4 人文环境15 2 农村籍强戒人员整体情况15-16 3 农村籍强戒人员的特征分析16-19
3.1 心理状态不稳定17
3.2 意志不坚定易受影响,环境不稳定易忽视17
3.3 解除戒毒后生存压力大17-19第三章 现行科技教育19-27 1 戒毒技能训练19-22
1.1 心理测评20
1.2 心理健康教育20-21
1.3 心理咨询21-22
1.4 心理危机干预22 2 职业技能培训22-23 3 科技认知训练23-25
3.1 医疗干预23-24
3.2 基础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24
3.3 科普知识24-25
3.4 法律知识25 4 劳动生存技能训练25-27
4.1 社会适应能力训练25-26
4.2 后续照管26-27第四章 科技教育效果分析27-33 1 分析研究情况27
1.1 分析研究步骤27
1.2 工具与测评27
1.3 科技教育实施27 2 统计方法27-28 3 统计分析28-30
3.1 相关数据统计28-30 4 科技教育对农村隔戒人员矫治的积极作用30-33
4.1 增强身体素质,劳动能力提高30-31
4.2 规范行为养成,道德水平提高31
4.3 学习科学知识,文化素质提高31
4.4 学习法律法规、禁毒知识,法纪观念增强31-32
4.5 丰富技能特长,生存能力增强32-33第五章 科技教育产生效果的原因分析33-38 1 农村籍强戒人员戒毒需求与个体差异33-34
1.1 习艺能力培训对农村籍强戒人员矫治效果成效显著33
1.2 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籍强戒人员戒毒效果明显33
1.3 戒毒专业技能培训让农村籍强戒人员掌握了戒毒的知识和技巧33-34
1.4 科技知识培训契合了农村籍强戒人员的性格特征,有效的提高了农村籍强戒人员的科技素养34 2 戒毒工作发展趋势34-38
2.1 强制隔离戒毒成为了社会主要戒毒模式34-36
2.2 对科技教育手段的有效性和戒毒民警执法水平要求越来越高36
2.3 解除戒毒后的再就业是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的薄弱环节36-38第六章 科技教育推广面临的问题与对策38-44 1 面临的问题38-40
1.1 科技教育内容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需求不能及时接轨38
1.2 科技教育的教育方式不被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接受38-39
1.3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解除戒毒后的后续照管薄弱39
1.4 个人信息统筹问题多缺项多39
1.5 专业人才紧缺39-40 2 对策与建议40-44
2.1 因需施教40-41
2.2 健全、完善后续照管41-42
2.3 加强个人信息统筹42
2.4 加强队伍培训,提高民警队伍专业力量42-44参考文献44-46附件46-55致谢55-56作者简历5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培华;李伯钧;方孔呈;;[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2期
杨立鹏;;[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4期
王文新;钱素文;;[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20期
王健;胡庆山;;[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姚耀军;;[J];财经研究;2006年04期
刘彦随,吴传钧,鲁奇;[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姚建龙;;[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陈德祥;;[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章仁彪;[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11期
长子中;;[J];广东经济;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良元;王世虎;胡兴邦;;[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1期
许筱蕾;[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何秀丽;张平宇;程叶青;;[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李金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左雄;;[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8期
余菜花;廉同辉;;[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苏飞;张平宇;;[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岳彩军;;[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刘盈;申彩霞;;[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刘建民;刘伟;;[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菊英;刘琦;赵淼;;[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张喜才;秦向阳;;[A];信息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第十三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张东辉;;[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孙圣勇;;[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李继兵;鲁莹;;[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刘彦;孙道银;陶星;;[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周彬;杨达源;董杰;唐继刚;;[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周应华;靳晓燕;;[A];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C];2004年
张富刚;刘彦随;张潆文;;[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文琦;刘彦随;;[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顾磊;[D];南开大学;2010年
刘勇;[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邓晓霞;[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莫媛;[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张颖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余斌;[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杜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庄慧彬;[D];吉林大学;2008年
谭民俊;[D];中南大学;2007年
陈清;[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营丽;[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王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高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管雪丽;[D];湘潭大学;2010年
李云羡;[D];湘潭大学;2010年
赵新建;[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王志勇;[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汪辉;[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陈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杨延丽;[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郜艳丽;李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朱建红;庞海艳;孙艳丽;;[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4期
乔德春;;[J];中国司法;2008年04期
严登山;;[J];中国司法;2009年05期
蔡运龙;[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李忠武,蔡强国,唐政洪,吴淑安,王宏;[J];地理科学;2001年06期
刘彦随;[J];地理学报;2001年04期
姚建龙;;[J];法学;2008年09期
王葆春;;[J];法制与社会;2008年24期
姚建龙;[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漆文烨;葛明贵;;[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2年03期
殷明;;[J];中国报业;2012年22期
李欣忆;;[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12期
吴健平;林小群;;[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6年02期
张玉竹;蔡丰梅;金俊;孔燕;王丽娟;杜宇;;[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9年05期
钟春云;;[J];当代广西;2010年13期
李汉山;陈太斌;;[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998年03期
郭俊慧;蔡太生;郝伟;张军;;[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11期
魏三珊;黄瑞斌;;[J];法制与社会;2009年26期
张树军;;[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卓亚维;穆岩;;[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肖早香;;[A];第一届全国药物滥用流行病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8年
陈良;邱瑜霞;范强;桑优芬;张燕;;[A];2013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谢文;;[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黄河;朱晓东;李玉华;韩羽;;[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胡英清;朱晓东;蒋心萍;袁志辉;马常斌;;[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张建军;刘晓滨;陈振元;;[A];第七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王莅;;[A];第十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暨首届中美药物滥用和HIV/HCV共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王树茂;陈红兵;谢晓飞;高喜翠;;[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郭建珍;[N];法制日报;2007年
罗安宇;[N];贵阳日报;2007年
王艳蓉?通讯员
应金友;[N];三明日报;2008年
记者 岳德亮;[N];就业时报;2008年
崔清新;[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莫小松 常鑫;[N];法制日报;2010年
韩志忠;[N];人民公安报;2010年
李恩树;[N];法制日报;2011年
闵政;[N];人民公安报;2011年
南方日报记者
胡念飞 实习生
胥柏波;[N];南方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谌丁艳;[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艳灿;[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吴淑花;[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朱亚利;[D];郑州大学;2011年
肖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罗勇;[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刘星军;[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田唤;[D];暨南大学;2012年
张国仁;[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陈江媛;[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朱晓东;[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