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有哪些职业发展路径径?

金融行业岗位发展,薪酬及路径
1、金融分析师
 &&职位收入:金融分析师的收入自不待言,1至2年工作经验的金融分析师能月入四千到八千,拥有五年以上并具有CFA三级证书的资深分析师,则可年入20万甚至更多。
发展路径:从事金融分析工作一般要有资格认证,目前国内金融分析师的资格认证一般分为中国注册金融分析师(CRFA)和国际注册金融分析师(CFA)。两者的难以程度不同,影响力也不同,相对来说,后者的影响力要远大于前者。应聘该类职位,除满足以上岗位要求外,逻辑思维能力强,良好的文字、口头表达能力,熟练掌握英语者;拥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具备一定编程能力者能被优先考虑。此外,相关产品/项目实施经验者,和具备CFA一级或证券从业资格证书者,也会拥有竞争优势。
2、外汇分析师
职位收入:月入四千到五千左右。
  发展路径:外汇投资目前不是很规范,国家也没有相应的资格认证。尤其是外汇保证金相关业务,中国内地对该市场并没有开放,法律上还属于灰色地带,大部分有该业务的公司都是由咨询公司带头做的。鉴于这一块暂时没有比较严厉的处罚规定,提醒投资外汇的朋友小心。但由于近年来汇率问题炒得比较热,外汇投资仍然是有潜力的投资方向。应聘该职位仍具有挑战性,比如,有的公司要求求职者敢于面对挑战,能够承受较大心理压力;并且学习能力强,有事业心、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有的公司甚至需要能够独立进行大型的演讲式讲课,口才好,有较好的与人沟通能力。
3、投资分析师
职位收入:四千到八千
  发展路径:投资分析师有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认证。暂时没有证书而想从事投资分析的朋友可以从投资分析师助理做起,直至高级投资分析师。高级投资分析师通常需要具有高端人脉资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勇于挑战新事物并追求高薪,5年以上工作经验。公司倾向于寻找在投资所在地生活一年以上的求职者。投资分析是一门艺术,而不仅是单纯的操作,公司青睐文理复合专业背景的优秀毕业生。
4、投融资项目经理
  发展路径:有国内外著名的投资银行业务机构工作经历的求职者,或具备比较丰富的She'Hui资源和项目储备的求职者能被优先考虑。拥有律师资格、注册会计师资格、证券从业人员资格等资格证的求职者也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5、客户经理(金融产品营销管理)
职位收入:成功的客户经理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客户经理收入的高低,并不依赖于职位的高低,是否得到老板的赏识,而是完全取决于其所拥有的客户的价值。证券客户经理的薪资一般由:“底薪+提成(股票佣金提成+基金佣金提成)+年底利润分红”构成。
  发展路径:从发展前景来看,金融服务行业可以说是中国发展潜力最大的行业之一。在今后的五至十年中,中国的个人投资理财顾问行业,可以达到每年数十亿元的市场规模。无论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这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更重要的是,这一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着力于这一市场开发的客户经理还不多。对于及时介入这一市场的客户经理,其领先优势将是非常明显的。此外,客户经理工作还有很强的独立性。很多人宁可少赚钱也要自己做老板,因为这样就可以不必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可以有最大的独立自主性。而作为客户经理,可以说就是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做自己的老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专家:金融控股或成银行业发展路径
&&&作者:周明
  “我国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状况已趋于终结,综合经营大势所趋”,这是从日前召开的“综合经营20年――((,))业变革二十年回顾”专题研讨会上得到的信息。对于综合经营的模式,中国金融界权威专家比较统一的观点是,“金融控股公司大发展的基础已经奠定,在目前的阶段,这可能是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比较合适的选择”。
  正确看待“前世今生”
  与会专家在评价当前综合经营的形势时表示,“不是我们想综合或者想分业,而是现在金融业务已经开始交叉、开始综合了”。
  但对于如何看待从分业到综合的问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特别强调,要客观总结经验,防止误读历史。他说,有的研究人员受过去的学派影响,习惯于从自我的角度解释历史,虽然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得到的结论就不一定准确。
  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刘鸿儒谈到,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考虑到我国还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向的过程中,市场条件很差,担心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带来较大风险,所以就决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而时至今日,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综合经营成为了市场的选择。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认为,银行业发展到今天,其很大一部分业务已经是要为资本流动服务了,而这说到底实际上是为投资者服务,于是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就应运而生了。
  基础性条件已经具备
  50人论坛成员、中央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认为,从目前情况看,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必要基础性条件已经具备。
  他提出,首先,目前各界普遍认为,银行、证券、保险综合经营如以金融控股的形式运作,相互之间的交易成本是最低的,并且成本还有下降趋势;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大型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另外,在金融理论、金融市场不断创新的基础上,金融风险得到了合适的定价,并有足够多的工具可以将其对冲。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还没有任何一个金融控股公司在银行、证券、保险三个领域都做到世界领先。谢平提醒说,随着金融控股公司的逐步发展,企业的领导者还要关注企业发展的侧重点放到哪里。
  金融控股成合适选择
  50人论坛成员、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提出,尽管银行综合经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金融控股公司既非完全混业,也不像过去那样的完全分业,而是呈现出一种中间状态,而这种状态可能是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比较合适的选择。
  从现实情况看,综合经营最核心的问题在于金融机构内部是否具备风险控制能力,能否把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治理能力的提高,这个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
  曹远征还提出,大力发展金融控股公司也对监管问题提出了挑战。“保证金融控股公司健康发展,一定要不断强化各监管机构之间沟通和协调”。
  肖钢表示,现在产业资本投资金融越来越多,纷纷成立了金融控股公司,比如海尔集团、华能、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等,但作为金融企业公司的组织形式,政策监管等还比较滞后。“比如,中国银行本身是一个金融集团,其属下有投行、资产管理公司、租赁公司等,但是对这样的银行,未来的金融控股的组织形式如何安排,将成为摆在监管当局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责任编辑:卢亭)
(责任编辑:卢亭)
[] [] [] []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发展中国家面临哪些问题?解决途径是什么?
发展中国家面临哪些问题?解决途径是什么?
09-12-27 & 发布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后,在发展民族经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一些国家实现了经济“起飞”,甚至创造了“奇迹”。但是,无论是“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还是“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大都是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为了避免“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选择,并深刻认识到,人类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然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没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或认识得很不深刻,采取的措施还不很得力。因此,在今后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突出的重要内容,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和艰巨的任务。   1. 土壤严重退化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全球69%的农田遭到侵蚀或退化,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三的土壤退化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土壤退化(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酸化以及物理和生物性变劣)的现象还在扩展。在北非和中东的干旱地区,以及南亚、东亚和拉美的部分地区,土壤风蚀尤为严重。赤道以北非洲的全部土地的11.5%受到水的侵蚀,22.4%受到风的侵蚀;中东全部土地的17.1%受到水的侵蚀,35.5%受到风的侵蚀。土地退化很大程度是因使用不当和种植结构不合理所致。全球有4000万公顷的灌溉面积由于排灌不当,不是水涝就是盐碱化,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亚洲和非洲由于无控制地抽取地下水,蓄水层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牧场和耕地荒芜。   随着干旱和过度开发,农田变成沙漠,荒漠化问题在亚非拉越来越严重。据统计,非洲可耕地的73%(约140万公顷)面临荒漠威胁。80年代荒漠化迫使1000万非洲人迁居,每年造成的损失达90亿美元。全世界100多国家存在荒漠化问题,其中80个是发展中国家。从土耳其到印度的西亚地区、从墨西哥到巴西的拉美地区、以及南美洲西部沿岸也都受到荒漠化的严重影响。沙尘暴掠、田毁人亡。荒漠化的不毛之地使人们失掉了赖以生存的沃土和家园。   2.温室效应升高   全球变暖已成举世关注的问题。在过去一百年中,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3-0.6度。80年代的十年中,竟有五年为本世纪以来气温最高的年份。最新的科学研究预测,21世纪空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还将继续增加,气温继续变暖,其速度将超过过去一万年中的任何时期。21世纪末全球气温平均将升高3摄氏度。全球温度升高,可能导致海平面升高,大片陆地被淹没,土地干旱和荒漠化,疾病蔓延,生物物种减少等严重问题,从而给全球生态及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带来重大影响。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是温室效应,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烷烃等气体,释放到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后形成了一层类似“温室玻璃”的气体层,阻碍了地球有效散热,使地球气温升高。   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换言之,分布在非洲、中东、东南亚、中美洲这四个温室效应重灾区。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发表的报告指出,在拉美(特别是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厄瓜多尔和秘鲁)已受到季节性或周期性的气候偏差(如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不利的社会经济后果”。气候变化可能对拉美人民的福利、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居住在洪水易发地区的贫民区的人们威胁最大。此外,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一些最依赖于环境资源和污染严重的工业(如化工)发展最快,但减少或防止破坏的能力又较低。   尽管国际上采取了各种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缓解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现象,但直到90年代上半期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继续上升,1990年至1995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比例从29%上升到35%。今后随着亚洲、拉美等地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到2100年全球的能源消耗将比1750年工业革命前成倍增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预计也将增加一倍。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全球平均每消耗千美元能源燃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约为0.3吨,其中发达国家只有0.27吨,而发展中国家却为0.42吨。   臭氧位于大气的平流层,它可以吸收太阳发出的紫外线,从而防止紫外线对人体的有害辐射。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和辐射的增强,将会严重影响粮食等农作物的增产。工业制冷、气雾剂及溶剂所排放的含氯氟烃等,是导致臭氧层出现空洞的根本原因。最新资料表明,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面积已达2000多万平方公里,约为欧洲陆地面积的两倍。有关人士指出,如果人类再不改变发展模式,21世纪人类面对的将是“温室效应”的挑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3.森林面积锐减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和效益。据史料记载,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陆地曾被森林所覆盖,森林面积达76亿公顷。估计,到20世纪末,世界森林面积已下降到占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到2020年将下降到七分之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170年后全世界的森林将消失殆尽,人类将陷入巨大的灾难。   在世界林业中,热带森林又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据统计,全球现有20亿公顷热带雨林。它是地球上拥有生物量最高的天然生态系统,为人类和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它是巨大的物种贮存库,在雨林天蓬遮盖下栖息的物种占全球物种总数的一半。热带森林还是人类医药宝库。据不完全统计,生长在热带森林中可供提炼抗癌药的植物就有3000多种。   然而,近几十年来,森林无节制的采伐,以及经常不断的森林火灾,导致森林面积骤减。尽管近10年来,全球环保意识有所加强并采取了一些雨林保护措施,但是全世界热带雨林仍以每分钟29公顷、每年约154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毁林面积最多的是美洲,每年为561.1万公顷。被称为“世界之肺”的南美亚马逊热带雨林,其面积约占世界热带雨林的三分之一,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和生态平衡影响甚大。由于无计划砍伐森林,亚马逊河平均每年丧失200万公顷绿林。如果按目前每年减少5.5万平方公里林区的速度计算,再过80年,亚马逊原始森林将要消失而成为一片沙漠。   其次是非洲,每年被毁面积达367.6万公顷。亚洲虽然仅为201.6万公顷,但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到2010年东南亚地区的大部分热带雨林可能消失。目前,热带地区发展中国家平均10%的人口就业有赖于雨林,热带国家中共有3.5亿人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雨林。   制止乱砍乱伐,植树造林,为农业发展筑起绿色屏障,推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头等紧迫任务。   4.水资源面临危机   保护水资源已刻不容缓。80年代末全世界年淡水用量为4.13万亿立方米。据专家测算,到20世纪末,全球年淡水用量将增至7万亿立方米,年人均可供水量将由90年代中期的3000立方米降至2280立方米。根据关于一个国家如果平均每人每年供水不足1000立方米即为缺水国家的标准,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正面临淡水资源不足,其中26个国家(11个在非洲、9个在中东、6个在其他地区)的3亿多人生活在缺水状态中,到2010年还将增加8个国家。据世界银行预测,在今后30年,中东、北非地区的水源供应量将比60年代下降80%。   更为严重的是,水源污染日趋严重。现在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到清洁水,17亿人没有充足的卫生设备。估计,在发展中国家,95%的城市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即排入江河湖泊;80%的疾病是由饮用了不净水而引发的,水中的病菌和污染每年造成250万人死亡。   缺水问题还将严重制约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制约其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水,现在全世界每年用水的80%用于水利灌溉。   此外,水资源日益短缺,甚至导致一些国家为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国际舆论认为,20世纪发生的许多战争都是为了争夺石油而引起的,到21世纪将多半是为水源而战。当今世界上有40%的人口居住在两个或两个或更多国家共享的流域之中,淡水的短缺加剧了一些国家的水源政治纠纷(如以色列与阿拉伯邻国的约旦河水之争)。在南亚、中亚、中东地区,由于水引起的争端和冲突可追溯到数千年前,至今这些地方仍存在出现紧张局势的可能性。合理分配用水,保护现有水源、开发新的水资源已迫在眉睫。 5.海洋遭到污染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长期以来,人类把海洋视之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据统计,7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产业产值每10年就翻一番,估计2000年可达到1.5万亿美元。   随着人口的增加,开发利用海洋的强度加大,进入海洋中的污染物质会越来越多,海洋成为人们藏污纳垢的无底洞。当前,农药等有机物和无机元素,以及汞、铅等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的重金属均被大量排入海洋。世界每年向海洋倾倒的废弃物达几十亿吨。排入海洋中的油类达数百万吨,其中通过河流排入约500万吨,船舶排入约50万至100万吨,海上油田排入约100万吨。   大量的污染物毫无节制地排向诲洋,使沿海河口、海湾以及沿海大中城市毗邻的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海洋环境质量逐年下降,近海污染范围扩大。海洋的污染造成海洋环境灾害不断发生,海洋资源与生态破坏严重,海洋生物物种减少,一些世界上著名的渔场基本上不再形成鱼汛,对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有或长或短的海岸线,也面临着海洋污染问题。例如赤潮五、六十年代只发生在工业发达国家的沿岸水域,现在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环境灾害;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   对海洋构成另一种威胁的是温室效应。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温升高、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据测算,海平面每上升100厘米,意味着人类生命、财产将蒙受巨大损失:如在中国,这将危及沿海地区7000万人口的生存;在埃及,人口的七分之一将被迫迁移;孟加拉国受害人口将高达60%;而马尔代夫和马绍尔群岛共和国等海岛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   6.生物物种减少   人类的生存与动植物的命运密切相连。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最重要因素。   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动物和植物?目前人类尚不知详。据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的粗略估计,世界已识别的物种(包括各类动物、鸟类、鱼类、植物、昆虫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共计139万种;加上尚未命名和识别的,总计超过3352万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预测,20世纪90年代世界生物物种的5%至15%将消失,每天可能有40至140个物种灭绝;未来20至30年内将有25%的物种有灭绝的危险。热带森林生物灭绝最为严重。由于中美洲、南亚和东亚的原始森林遭到砍伐烧毁,数以万计的昆虫、动物和植物已经绝迹,数以万计的物种也面临绝种的危险。估计,今后30年内大约有5%-10%的热带森林物种可能消失。在地中海气候区,如非洲南部、智利中部等地方,至少有10%动植物处在危险之中。   同时全球淡水系统物种消失也十分惊人。墨西哥流域所有本地鱼类已经绝灭;马来西亚原有266种鱼,现已灭绝了一半。与陆地相比,濒临海洋的各国状况稍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出现了“全球性危机”,大马哈鱼、海龟、海鸟、鲨鱼等海洋生物正在遭到大量捕杀;河湾、盐沼、海草层等沿诲生态系统已严重退化,威胁着赖以生存的沿海动植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人类最紧迫任务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课题。   7.能源消耗增长迅速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世界能源消费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发达国家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大幅上升。1995年世界能源消费量达36490万亿热单位,比15年前增长了将近77%,其中发展中国家整体能源消费量增长了近252%,而亚洲国家和地区增幅高达268%。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率仅为48%。石油、天然气和煤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三大主要能源。   石油素有现代经济的“血液”美称。在两次石油危机冲击下,发达国家因能源效率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石油需求减缓。而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增长却持续强劲。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由7.46亿吨增至11.41亿吨,年增长率为4.3%,为世界平均年增长的3倍。尤其是,亚太地区消费剧增,10年间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高达5.4%,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预计,今后10--15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量的一半以上将来自亚太地区,并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   国际能源机构预计,今后15年内由于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化工以及火力发电等高能耗工业,其能源消耗将超过发达国家。到2010年,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可达到每天万桶;发展中国家消耗的原油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将从目前的三分之一上升到约二分之一。   据美国能源部的报告预测,在未来20年内,煤仍是世界发电以及诸如钢铁、水泥和化工等工业的主要能源;到2015年煤消费量将达13470万亿热单位,年均增长约1.9%。煤的消费增长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和印度就占了煤消费增长的82%。   虽然在工业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也在努力实现能源多样化,但是石油以外的能源开发和利用遇到来自资金、技术以及社会方面的制约。例如,在全球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和防止温室效应的呼声下,进一步增加煤炭的消费日益困难;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核能的发展也受到限制。至于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海洋能、风能和生物能,需要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今后除非技术上出现重大的突破,否则难以广泛、大规模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如何选择利用能源问题上,何去何从,对发展中国家将是一个难题。   8.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有限   目前,世界各国抛弃的垃圾越来越多,甚至被认为全球净土的珠穆朗玛峰、南极,都有垃圾“光顾”。近年来,垃圾又在太空“落户”。在太空轨道上高速运转的太空垃圾,成为危险的“飘游炸弹”。   世界上产生垃圾最多的是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仅美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垃圾就达20亿吨以上。发展中国家所产生的垃圾问题也相当严重,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许多城市产生固体废物超出了它们能够收集和处理的数量。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处理城市废物的费用常常要占到市政预算的1/5到1/2,即使这样也还有大量废物待处理:雅加达(印尼)30%、卡拉奇(巴基斯坦)2/3、达累斯萨拉姆(坦桑尼亚)4/5的垃圾被随意弃置,没有收集和处理。   虽然贫民区产生的人均固体废弃物数量相对少些,但是这些地区收集和处理废物的服务也最弱、最差。即便市政当局为收集废物安排足够的费用,但安全处理废物仍然是个问题。还有,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处理方法仍是露天倾置堆放和场地填埋。因此,由废物燃烧造成的大气污染、气体泄漏、甚至爆炸,时有发生。   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有毒废料还不是一个普遍问题;但是随着工业发展,这类物质的数量会不断增加:泰国有2.6万多家工厂产生危险废物,是10年前的三倍。近年来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西方工业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急需外汇的心理,把被称作有“致命危险”的工业有毒废料运往亚非拉等地。发展中国家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危险废物的堆放地。国际舆论愤怒地指出说,亚非拉“不是富国的垃圾箱”。一些有识之士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一道来解决这个可能遗患后人的全球问题。   9.自然灾害仍频   20世纪90年代被联合国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旨在通过一致的国际行动,将当前世界上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失减轻到最小程度。随着科技发展,目前人类已经有一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尽管如此,自6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愈加频繁,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没有减少,反而有上升趋势。据统计,60年代大型灾害16起,70年代19起,80年代则有70起;造成的经济损失,60年代估计为100亿美元,70年代则为300亿美元,80年代高达930亿美元。   80年代非洲大干旱至今令人难以忘怀。那次大干旱持续时间达4年之久;旱灾覆盖地域波及非洲34个国家,总面积占非洲大陆的44%:从东非的非洲之角,横贯中部非洲,到西非沿岸,北起撒哈拉沙漠,直至南部非洲;受灾人口达1.5亿,约占非洲总人口的1/3。这场20世纪罕见的特大旱灾造成无数良田颗粒不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84年非洲谷物总产量比正常年景减产20%。80年代后期,非洲大部地区气候转人正常,但又遇到前所未见的蝗灾。   20世纪90年代,气候异常又是颇为引人注目的。以洋流水温上升为特征的厄尔尼诺刚刚离去,以洋流水温下降为特征的拉尼娜又迅猛袭来。厄尔尼诺、拉尼娜对热带地区,尤其是对太平洋地区的影响最为强烈。太平洋东岸的智利、秘鲁等南美国家暴雨(大雪)成灾,洪水泛滥,大片农田被淹;而加勒比地区的海地、洪都拉斯却发生了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在太平洋西部地区,印尼、菲律宾等国遇到了最严重的干旱,干燥的气候还导致了大范围的森林火灾;非洲许多国家自1997年10月以来多次发生严重洪水,数十万人被迫离开家园。拉尼娜现象通常是紧随着厄尔尼诺之后出现,主要与飓风、大暴雨和严寒的气候相联系。   世界气象组织认为,厄尔尼诺一拉尼娜的影响已超过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全球气候异常的主要因素。环保专家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实际上是人类长期破坏地球自然环境造成的恶果,是人类咎由自取,并且祸害无辜的下一代。   10.人口压力巨大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口作为基础。1994年在开罗举行的联合国第三次人口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口号是人口、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待续发展,把人口、发展、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   目前,世界大约80%的人口居住在发展中国家,而有74个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在今后30年里人口翻一番的局面。联合国估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5亿,其中新增人口的90%将在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虽不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困化的根本原因,却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使贫困化问题更加严重。人口的增长增加了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但也对自然资源形成额外的压力。尤其在城市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其承受能力,如住房、医院和其他基础设施等。更多的人还将产生更多的废弃物,生活环境更加恶化,传染性疾病更易流行。联合国人口委员会预测,2006年世界城市人口的一半将生活在城市中;到2015年,全世界将有26个城市跃入特大城市行列,其中22个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展加重了地球的环境污染。   环境恶化还推动了人口迁移。人们称之为“环境难民”。生活在“危急区”的居民是“环境难民”的主要来源。所谓“危急区”是指气候条件恶劣的高原或高山地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巴西东北部、非洲萨赫勒地区、纳米比亚和莫桑比克之间干旱带、也门和印度德干高原。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危急区”人口达11.65亿。随着全球变暖,亚非拉一些岛屿、沿海地区以及河流三角洲将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这会促使更多的人弃家而走。人口增长将加重温室效应,加快全球变暖。仅这一因素就会使埃及16%、孟加拉国10%的人沦为环境难民。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是如此密切,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就成为制止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环节之一。   综上所述,21世纪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已开始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尚不能阻止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态势。可持续发展是利在当代、惠及千秋的事业。为了保持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了创建一个人类共有的美好家园,发展中国家应该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任重而道远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21世纪对于农业来讲,是充满机遇、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同时又是充满挑战、充满竞争、充满困难的世纪,农业将实现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为支柱的科学化、以增加大量外部投放、开放式的用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物质投入武装起来的高效化、产前、产中与产后紧密结合、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综合化、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商品化、由科学文化素质高的农业生产者经营管理的企业化的现代化。农业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化)、高新技术化、信息化、市场化、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挑战,这既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内容;既有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利因素,也有影响农业稳定发展的不利方面。因此,农业发展必须未雨绸缪,抓住机遇,主动出击,迎接挑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业的健康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讲,农业发展将面临以下问题:   一、农业面临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世界经济一体化,可以促进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配置,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为各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因此,我国将进一步加速国际化的进程。作为中国经济一部分的农业也将摆脱过去的封闭,步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目前我国已经参加了许多世界农业组织,如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理事会等,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将大大提高农业的外向度,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份额,大量的引进、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改造我国的传统农业;有利于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管理和发展农业的政策和经验,加快现代农业的进程;有利于改变以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打破旧观念、旧思想,提高农民素质,为我国农业参加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合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长期看,促使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依据国际农产品市场信号进行调整,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协调发展。但同时看到,加速国际化进程一方面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国际化要求各国只能通过关税措施对农产品进口进行限制,不能再使用非关税措施,这样我国就得逐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国外一些优质低价的农产品有可能涌入我国市场,影响国内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另一方面,对国内农产品生产将会带来影响。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粮食)已接近或高于国际市场,国内农产品将面临国际市场低价农产品的冲击。如处理不好,会引起国内市场农产品市场价格下跌,引起市场波动,增加国内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加重国内主要农产品“卖难”矛眉,引起流通的混乱,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二、农业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继20世纪农业机械技术、农业化学技术和有性杂交技术三次重大技术变革后,21世纪的农业正面临着新的一次技术革命的到来,这就是基因技术革命,即采用包括遗传工程、细胞工程等在内的现代生物技术,通过无性繁殖和变异方式创造新的生物类型或不同生物的优良性状结合到一起,定向改变生物遗传特性,培育出光合作业好、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和种植成本低的优良动植物品种,从而使农产品品质大大改善,单产较大提高,农业生产以更快速度增长。一些外国专家认为这次变革比前几次变革有力得多,基因技术将是21世纪农业最现实、前景最为广阔的一次技术突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预言,下一个世纪,农业将是知识最密集的产业。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农业。目前农业科技已开始向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全面拓展。从微观看,生命技术研究占有主导地位,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应用起关键作用。从宏观领域看,现代管理技术,如信息、电脑开始运用农业。因此,21世纪技术进步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技术进步程度成为农业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我国能否抓住机遇;成为我国农业能否以资源为基础的农业进入到技术为基础的农业,从而摆脱现实自然、人口、经济因素束缚的关键所在。   三、农业面临经济信息化的考验。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已成为与物质、能源一样宝贵的资源。由于它能促进物质、能源消耗的降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因而被称为软资源。硬资源不能再生,是有限的,但软资源可以不断再生。正是信息这一特性,使一些国家走上了信息化的道路。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指用信息化创造智能型、强大型的社会生产力,改造更新和装备国民经济的各部门,通过快速、高效、低能耗的信息传递,把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管理与决策中运用信息的层次,加快知识、技术、人才和资金的流动,缩短时间和空间,建立国民经济的稳定有序动态,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我国进人“九五”时期,农业已开始步入商品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市场的导向性、科技与知识的密集性以及发展的开放性。随着“三性”的推进,农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农业系统与外部各相关系统间的信息交流数量将成倍的增长,交流的方式将异常地复杂化。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数量成倍增加,而且对信息的种类和服务的领域提出了更加广泛的要求,不仅需要提供政务、农情信息,而且需要提供市场信息、科技信息;不仅需要提供各种静态的信息,而且需要提供各种动态的信息,以及相关行业的信息,乃至国际农业信息等,为农业信息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以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的农业信息化将是对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农户微观经营的科学决策,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利于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改变农业产业的弱质性,经营场所的闭塞性、分散性,生产手段的落后性。但我国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信息的生产、存储、加工、传递落后,面向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收集与开发不全面,农业信息人才不足,对农业的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四、农业将受到市场化的影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理论就是“市场最大化”理论,它的目标是实现最大限度的市场占有率和最大限度的增值,从而追求最大限度利润。这一经营目标的变化,必将导致已十分激烈的竞争更加白热化。从国内讲,按照中央的决策要求,到2010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体制。这个新体制的总目标,就是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实现市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这个目标,标志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将在国家宏观调控和保护下,全面走向市场化。在国际国内对市场争夺激烈、成为继产品质量竞争之后的“二次竞争”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分散经营的农户进行新的联合和合作,提高组织化程度,解决其与市场的连接和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的经营地位问题;如何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对市场化的适应程度;如何发育农村各种要素市场;如何规范农村市场行为,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经进入买方市场,消费者开始由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适应不了这个要求,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提高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五、农业面临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的挑战。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剩余日益突出,农民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受产业比较利益的驱动和市场的拉动,广大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很高,农村工业化步伐将更加放快,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为农业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有利于向农业提供大量的廉价优质的现代生产要素,从而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且加强城乡之间的协作和经济文化交流,从而逐渐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状态。但是,工业化的有些阶段,特别是早期阶段,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配置的产业障碍,工业化进程往往对农业产生不利影响。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发展都曾经历了一段停滞乃至萎缩时期,如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等。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快速发展阶段,今后5年至15年,将向工业化中期成熟阶段迈进,但这一时期对我国来讲,农业仍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一时期,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加大,不仅要解决好吃饭问题,还要为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初级产品原料,从而制约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效益比较低,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将会由农业转向工业,尤其是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转移,将会加剧本来就存在的资源约束,从而对农业发展产生影响,若处理不好,对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目标形成威胁。 --------------------------------------------------------------------------------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不仅要看到此次危机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 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投资、进出口、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劳动就业、经济增长、经济地位等层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蕴含着难得的机遇。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不仅要看到此次危机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那么,在我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投资、进出口、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劳动就业、经济增长、经济地位等层面都会产生哪些影响,又会蕴含哪些机遇呢? 第一个层面,海外投资。一方面,危机发生后,海外资本市场出现暴跌,对我国较多海外投资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也不可忽视,一些项目可能面临着资产价格缩水、投资收益下降、投资回收期延长等一系列风险。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历史低位;一些公司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一些国家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创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潜在机会。国际金融危机延续时间越长,破坏程度越大、经济恢复越慢,我国海外投资的潜在机会就会越多。 第二个层面,进出口贸易。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的目标地也主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这次危机对我国进出口将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将会带来冲击,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资金回收困难、订单减少的风险。我国一般性贸易出口收入、贸易顺差、外汇收入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可能都会发生重要变化。 就我国进口而言,一些国家基于生产自救可能会出台一些有利于产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关税、降低出口价格、放松技术封锁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铜、铁矿石等价格大幅调整降低了我国进口相关商品的成本,这些都有利于相关商品的进口。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扩大技术类、资源类、短缺类、价格优势类商品的进口。 第三个层面,金融证券保险业。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联动、汇率波动及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的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对银行贷款业务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传导到其设置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上来。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股价波动及其对证券机构经营、业绩和对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影响;股价波动对市场融资功能的影响及其对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的影响。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波动对保险业经营及业绩的影响;资本市场波动对保险业投资收益的影响。 就影响程度而言,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对外有所开放但尚不充分,这就决定了此次危机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相对有限。一方面,在国际金融、证券市场没有稳定之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单边行情。另一方面,影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仍是国内的市场环境和运行机制。今后我国仍会坚持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发展路径,但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会进一步加强。 第四个层面,房地产业。这次危机从源头上看是房地产市场危机。因此,由房地产市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我国几个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有可能面临一些海外投资客抛售房产、抽离资金的情况;其次,基于美国这次房地产市场危机的深刻教训,我国未来会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控制房地产虚假需求的扩大和价格的暴涨暴跌,以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引发金融业系统性风险。 第五个层面,旅游业。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受危机影响较深的国家,基于发展本国经济、增加就业的需要,可能会出台促进本国旅游业发展的举措,以吸引更多境外游客。因此,我国居民出国旅游可能会更加便利,国内旅游业面临着旅游人数分流的潜在压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影响,海外入境的人数可能会明显减少,这对涉外旅游会产生较大影响。 第六个层面,劳动就业。此次危机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放缓,新增就业机会可能相对减少。因此,未来一定时期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二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失业金融从业人员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我国面临着引进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国内金融业也可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竞争的态势。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人才竞争对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七个层面,经济增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会对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同。同时,我国经济仍是投资推动型经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网、城市基础实施、新农村建设等领域仍有巨大的投资空间。一旦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深而出现GDP增速下降较多时,我国投资型经济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八个层面,经济地位。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恢复经济的复杂程度、困难程度会比我国大得多。因此,在未来几年增速趋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总量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将会缩小,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将会上升。具体而言,一些大宗商品的定价可能会考虑“中国企业谈判因素”,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行业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