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是什么的实质.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存在什麽问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研究和正确解决的几个问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研究和正确解决的几个问题
&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犯过错误,甚至是很大错误。在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必须作认真的反思,总结既往经验教训,开辟出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笔者认为,如下几点特别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时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楚的”。“如果说,我们总结的经验有很多条,那末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3页)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多年了,虽然我们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广大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但是我国现在社会并不和谐:严重的两极分化,愈演愈烈的腐败,干群关系日益紧张甚至对抗,广大普通百姓的权利随时被践踏、侵犯。人们不禁要问:这就是我们所要的社会主义吗?有人说我国社会:资本主义不像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不像社会主义。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有一个简明的概括:“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9页)笔者认为,作为坚持社会主义的两条根本原则也许是对的,但是如果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则显然不全面,而且这两条没有揭示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在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程中,真真切切地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找准奋斗方向和目标,少走弯路,少付代价。毫无疑问,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可以说,这个问题过去没有搞清楚,现在依然还在探索中。
(二)如何认识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凡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一致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为基础。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建立起来的经济制度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放弃了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迅速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依然特别强调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我国目前来说,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实就是国有经济为主体和主导,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集体经济已经在衰弱了,有的甚至是名存实亡了。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的国有经济已经十分强大,但随之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国有垄断、国有腐败、经济资源掠夺与浪费,等等。这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认识和确立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目前就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和地位问题。
(三)如何认识“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我国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承担着较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多更重的职责:既要促进效率和发展,又要保障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社会主义国家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社会主义理论来讲,这种观点也许不无道理。但是在实践上就往往出现国家权力过渡膨胀的问题。所谓国家权力膨胀是指国家权力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向微观领域直接管制的扩张,市场调节、公民自治空间和作用日益缩小。而且社会主义国家直接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拥有绝对的支配公有制经济的无限权力,这使得国家权力更加强大,难以避免国家权力无限扩张的局面。国家权力过度膨胀的直接后果就是公民民主自由权利受到明显限制乃至侵犯。苏联的解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都明确提出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如何发挥“国家”的作用?我国虽然提出“有限政府”的实践理念,但迄今没有正确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四)社会主义制度与民主的关系。我们在理论宣传上大力标榜: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社会主义实践过程,却发现:广大人民当家作主只是“理论”上的光环,并没有真正成为现实,真正当家作主的是官员。所以有人说,社会主义是“官主”,而没有“民主”。这是件很吊诡的事:从理论和实践上讲,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政治上又有了执政为民的共产党的领导
,而且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切应当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但在具体实际中,人民“当家作主”往往是名存实亡,越是依赖于“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人们,越是没有独立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是“理论”上有错误,还是“实践”上出了问题?
(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时候,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可谓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乃至形成泾渭分明的全球性的两大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毛泽东曾这样说过: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毛泽东坚信社会主义(东风)必然战胜(压倒)资本主义(西风)。这是所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信念。然而世界形势的发展并不是资本主义“一边倒”,相反社会主义阵营因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而大为缩小。这样严酷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冷静思考:这一切是何以发生的?今天我国依然坚定不移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前进,这就非常严肃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对待资本主义?我国在早期的改革开放中,对资本主义采取了“海纳百川”的态度,大力提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一切先进科学的东西,但是此门一开,很快出现“全盘西化”倾向,大有西风压倒东风之势,于是我国开展了一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从此我们对资本主义的东西批判的多,特别是对资本主义民主,几乎接近“全盘否定”,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性再一次提到新的高度。当我们面对“民主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高调地声称:我们追求和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民主”,绝不要“资本主义民主”;这个世界没有永恒的适用于一切的“普世价值”;“资本主义民主”它是“极少数人享受民主,富人享受民主”(列宁语),它根本不适合于社会主义,不适合于中国国情。那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究竟对立性有多大?真的水火不容吗?
(六)执政党(共产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社会主义发展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明确地写进宪法里的,不容动摇的原则。苏联的解体,有人明确归结为是“放弃苏共领导”导致的结果。这是个非常严肃的敏感的政治问题,乱说不得,更昏说不得。邓小平主政以来,把解决党政关系问题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去抓。他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领导,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虽然我国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和成就,但是党政关系问题迄今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依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国合一,党委领导一切,包揽一切,高度集权。党委权力又主要集于“一把手”即书记,可以说是典型的党国绝对一体的政权体制。这样的权力配置机制,最大的弊端就是权力失去人民群众有效的监督,其结果必然是官僚作风盛行、权力腐败猖獗。而且党委如此高度集权,最易脱离群众、压制群众。毛泽东一再告诫全党: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因此这个问题从深层次说就是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果说资本主义社会是最讲效率而不公平的社会,那么社会主义就当兼顾公平和效率。公平与效率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始终的核心问题。从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来看,经常出现二者不能兼顾的片面问题。我国建国之后至改革开放以前,主要是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改革开放过程中又出现重视效率忽视公平倾向。而发展到现在,公平问题又成为关乎社会稳定发展的大问题。科学地认识和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发展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八)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能动性的关系。总结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我们看到社会主义国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大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推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过程中,还是非常强调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性的,特别强调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可超越性。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消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恩列斯论政治和政治制度》139页);“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恩列斯论政治和政治制度》127页)列宁依据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理论得出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结论。从此开了社会主义发展跨越历史阶段的先河,渐次发展到漠视社会发展规律,盲目冒进,这就是所谓的“极左思想”。斯大林时代、毛泽东时代这个特征最明显。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这种“极左思想”虽然在理论上得到了清算,但在实践中依然严重存在,干出了许多不尊重规律、不尊重历史的事情,例如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党中央一声令下(政策),各地立即掀起“城镇化”热潮,争相提前实现“城镇化”。结果会怎样呢?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一再会出现“极左”冒进事件呢?怎样才能避免呢?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来说,这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能科学解决,就会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极大危害,甚至导致社会主义事业功败垂成,前功尽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九)共产党执政与人民民主的关系问题。共产党在没有成为执政党之前的领导革命时期,一般都很重视“民意”、尊重“民意”,不是强制人民跟党走,而是顺“民意”而行。但自从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情况就逐渐发生改变:用强权逼迫人民群众“服从党的领导”,并将“服从党的领导”等同于“服从”党的具体领导机构和个别领导人。谁反对党的某个领导机构或某个领导人,就是反对党的领导,是严重的政治问题,必欲严加惩治。于是,人民成了“惟命是从”的顺民,所谓“人民民主”变成了“听从党的领导”、“跟党走”。这里就提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共产党执政与人民民主的关系是什么?也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问题。
(十)国家与市场、公民自治的关系。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强调高度集权的,都是把广大的民众置于执政者的绝对领导之下,对公民自由权利不仅不重视,而且总是想方设法加以限制约束,并将之视为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地方,美其名曰社会主义能够形成高度集中统一意志和行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基本上是处于这种状况。邓小平主持改革开放以来,大胆地推进市场经济,市场逐渐成为重要的调节器和手段,公民自治也被提上议事日程。摆在我国实践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协调市场调节与国家调控、公民自治的关系?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市场、政府、社会的关系问题。
(十一)人民民主与国家安全的关系问题。由于社会主义从一诞生就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存在,其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就是“消灭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就必然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处于对立状态,对资本主义世界来说,必然视“社会主义”为洪水猛兽,必欲置之死地,从世界力量对比看,“资本主义”处于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处于弱势。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国家安全”问题。这种状况决定取得建国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把强大国防力量作为生死攸关的头等任务去抓。那么如何强大国防力量,保障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呢?传统的作法,一是从物质技术上不断强化国防力量,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力扩充军备;二是强化对人民的统一意志教育和爱国教育,不断强化人民对国家的忠诚,加强国家的民族凝聚力。然而这样做,就必然使人民民主发展大受影响。因为民主愈发展,民族的凝聚力就会减弱。在整个世界还存在侵略战争威胁的背景下,强大国防力量显然具有优先考虑的战略地位。所以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如何处理发展人民民主与保障国家安全的关系至关重要。
(十二)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民主的关系。代议制民主是现代民主最具典型和普遍性的民主制度形式。英国学者密尔曾给予代议制高度的赞赏和肯定。但是卢梭却不这样认为。卢梭曾这样评价英国的议会制:“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短暂时间内,才是自由的,而议员一旦选出,他们就成为了奴隶,他们就失去了本应该属于自己的自由。”(《社会契约论》111)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实际上也是代议制民主。前苏联实行的是苏维埃代表制。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宪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实践来看,无论苏联,还是我国,都存在:“人民代表大会”能否真正有效“代表”人民意志,体现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和利益?其实这是一个更具根本性的问题:人民能否真正享有民主权利,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到现在,这个问题都存在。从我国实际考量,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敏感的问题,但又是必须给予正确解决的问题。
(十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与文化多元的关系。纵观各社会主义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存在文化专制的问题。毛泽东曾明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但是并没有真正贯彻执行。改革开放以来,提倡思想解放,我国迅速出现了思想、文化多元的局面,但由于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党中央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提出“指导思想”不能多元化的根据。依笔者的感觉,在我国,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一切其他思想、文化都是不能挺立存在的,更不能挑战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成了扼杀其他思想文化的政治大棒。在笔者看来,巩固和强化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固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作用,但是从根本上说,关键在于党能否真正“执政为民”。毛泽东有句名诗:“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如果真正做到执政为民,那么,任何其他思想文化的存在都不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相反,其他思想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党更好地“执政为民”。同时思想文化的多元存在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可以这样说,如何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与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成败问题。
(十四)民生与民主的关系。孙中山革命时期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新中国建国及其建设的发展,“民族”问题可以说已经解决或者基本解决。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民生”和“民权”(人民民主)问题。毛泽东时代,虽然十分重视“人民民主”问题,但那是一种缺乏“法治”的民主,这种“民主”基本上被改革开放否定了。“民生”问题,在毛泽东时代,被认为是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重点,可以说是很有成就的,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收入严重不平衡,出现“两极分化”趋势。这个问题决不可小觑,它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党中央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大政方针,前景还是十分看好的。但是“民权”即人民民主问题,在笔者看来,我国始终未能解决好。目前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程中,有一种重“民生”轻“民主”的倾向,在实践上,总是集中力量解决“民生”问题,而常常忽视了“民主”建设问题。官方理论振振有词:“民生”是基础,没有生存权,何谈“民主”?这样“民权”或“民主”就成为我国的软肋,常遭国际社会批评甚至谴责。官方于是就拿我国“民生”的巨大成就对抗国际压力。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目标来说,“民生”和“民主”二者缺一不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社会主义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就是要使全体人民生活富裕、自由平等幸福。唯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才能生活富裕,唯有发展好“民主”,人民才能真正“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也才有自由平等可言。这二者既不可偏废,也不可分开推进,必须是并驾齐驱。特别在我国目前“民生”成就很大,而“民权”问题却日益严重的环境下,解决“民权”问题,推动人民民主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我国现在社会的许多矛盾的产生积聚以致激化,都与“民主”问题有直接的关系。只有人民真正享有民主权利了,社会积聚起来的矛盾才能缓和,怨气才能释放,社会才能走向和谐。
(十五)集权与民主的关系。列宁创建苏联共产党就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组织原则。这个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而且,民主集中制成为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原则。因此民主集中制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坚持这个组织原则,“民主”是基础,“集中”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但在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在实践中,“民主”往往是幌子,成了“走过场”,而着力强调“集中”,所谓“集中”就是由领导决定一切,由此走向权力高度集中,从而形成高度“集权”。这种状况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性,前苏联是这样,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直困扰于这样一个问题:强调民主,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局面,离心离德,一盘散沙,为此必须强调“集中”,强化“集权”;但强调“集权”,“民主”就受到挤压,甚至被取消。权衡利弊,强调“集权”比“民主”更为稳妥,可以减少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风险,于是来个“丢卒保车”,“集权”当先了,“民主”吗,是在其次的问题。如果不加掩饰,我国目前似乎就陷入如此境地。从胜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来讲,这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必须加以正确解决的问题。
(十六)自由与统一意志的关系。在现代民主理论中,自由具有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同样重视自由问题。它们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更具意义的问题,就是人民意志统一的问题。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里,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过分强调集中统一,而忽略民主,忽视甚至压制自由。在中国也存在这个问题
新中国建国后,毛泽东就开始探讨自由与统一意志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把他希望达到的目标概括为:“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1957年7月。】但要使两个方面真正达到统一,恰当地结合起来,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要有许多条件,包括健全的法制、正确的政策以及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等等。我国目前陷入的困境是:强调市场机制作用,就必须给予一切市场主体、公民个人充分的自由自主权利;但这样一来,就难免要削弱人民的统一意志,削弱党的集中领导。这又会危及国家统一和政局稳定。
&以上诸多问题笔者认为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并且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必须加以正确解决的问题。笔者自知能力不及,根本谈不上正确解决这些问题,但如果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也就知足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同步题
题型:问答题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0121
题型:材料题
材料1: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长期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控制世界。苏联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强国,从50年代后期起,也开始推行霸行主义政策。两国都走上了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80年代,美苏控制世界的能力下降。美苏关系由对抗转为对话,从紧张走向缓和。东欧发生变以后,1991年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同年年底苏联解体。以美苏对峙和东西方冷战为特征的旧世界格局不复存在了。材料2:1991年6月,南斯拉夫的两个共和国斯洛文亚和克罗地亚宣布独立。此后,南斯拉夫人民军同这两个共和国的武力量在克罗地亚发生大规模冲突。近年来,巴以冲突不断。在亚洲,有印巴之争,南海领土之争。材料3: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出兵,轰炸南联盟,我驻南使馆也遭到轰炸,造成重大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日,美国飞机撞毁我战机,我飞行员王伟壮烈牺牲,事后,世界人民对美国的这一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阅读上述三则材料,回答下面问题:(1)根据材料1,请你说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世界产生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2说明世界新旧格局交替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3说明世界新旧格局交替过程中,世界还是动荡不安的。你认为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此看来,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什么?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同步题
题型: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88年5月,邓小平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时指出:“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4期材料二: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 “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答《世界知识》记者问时的发言请回答:(1)20世纪80年代,面对经济困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以匈牙利改革措施为例说明改革的成效和失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国和东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曾经存在过什么问题?中国和东欧是如何对待这一问题的?后来又分别导致了怎样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8年5月,邓小平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时指出:“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
——《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4期
材料二&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答《世界知识》记者问时的发言
(1)依据材料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并指出东欧剧变的实质。
(2)中国和东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曾经存在过什么问题?中国和东欧是如何对待这一
问题的?后来又分别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科目:初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8年,苏联的市场上90%以上的食品、服装和鞋脱销,出现了“面包荒”“肥皂荒”“香烟荒”和“药品荒”,人们抢购成风。
材料二:从1989年1月到1991年1月,苏共党员由人降至人,足足减少了290万人,更不用说发展新党员。如在切良斯克地区,1986年有6000人入党,1989年为750人,1990年81人,1991年仅有4人。到199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5车间党组织、1/2的党小组或解散、或停止了活动。苏共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
(2)有人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欧剧变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