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财务混乱,excel账务处理系统包括各个科目都是错的,如何从自己来开始界定清楚,能不能重新开始?

基于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红字”分录应用-会计论文发表
财会论文发表
财务论文发表网 高级会计师评审
财务论文 高会评审
职称评定评审 论文发表网站-财会论文网
当前位置: &&
基于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红字”分录应用 作者: 钞天虎
仇志强 财会通讯
发布时间: 点击数:1371  正文:【
】 简介:  一、手工条件下“红宇”分录的应用
  手工条件下,“红字”分录通常应用于错账更正。应用“红字”分录所更正的错账,一般限于年度内发现的因会计科目填制错误或会计科目使用正确但金额多计而导致的错账。对于前一种情形的错账,具体更正方法是首先用“红字”填制一张与原 ...   一、手工条件下“红宇”分录的应用
  手工条件下,“红字”分录通常应用于错账更正。应用“红字”分录所更正的错账,一般限于年度内发现的因填制或科目使用正确但金额多计而导致的错账。对于前一种情形的错账,具体更正方法是首先用“红字”填制一张与原分录相同的,再用“蓝字”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后文简称“红字冲销蓝字订正法”);而对于后一种情形的错账,具体更正方法是只就多计的金额填制一张“红字”记账凭证(后文简称“”)。“红字”的作用,是通过对错误账录的抵减而达到错账更正的目的,只不过“红字冲销蓝字订正法”下的“红字”是对错误记录的整体冲销而“红字冲销法”下的“红字”仅限于对多计金额的冲销。
  “红字”会计分录不仅广泛用于错账更正,在特定的账务处理程序下还用于改变科目的记载方向。簿记系统将所有科目分为左右两个方向、并针对科目性质赋予一方为增加时另一方必为减少的这种技术特性,决定了通过“红字”金额可改变发生额的记载方向。如在“”账务处理程序下,为满足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需要,实务中通过编制“红字”分录将本应与“”或“”同一记账方向的科目发生额转化为与其方向相反的对应科目发生额(但在登记入账时却以“蓝字”记入“红字”分录的相反方向)。典型实务是对的处理,当在收到工程结算凭证并按扣除质保金的数额支付工程款时,其一般会计处理是借记“”(蓝字),贷记“——质保金”(蓝字),“”(蓝字),但在“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下却要编制成借记“在建工程”(蓝字),“其他应付款——质保金”(红字),贷记“银行存款”(蓝字)。这里“红字”分录的作用,仅在于为满足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需要而改变科目的记载方向。
  二、会计信息化数据处理特点和复式的修正
  原始数据是以数据库记录的方式储存于各个数据库文件中,各类总账、明细账、辅助账、汇总表、余额表以至于最终会计报表,均是对数据库文件的筛选、汇总。从数据储存的角度看,手工条件下记账凭证的凭证类别、凭证编号、凭证日期、摘要、借方金额、贷方金额等凭证要素,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转化为凭证数据库文件的不同字段;而以纸张为载体并应按照特定账务处理程序汇总的记账凭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转化为凭证数据库文件中相互独立但又通过凭证编号关联的一条条数据记录;而从数据处理的角度看,手工条件下从记账凭证到账簿记录再到会计报表的数据处理流程,转化为依据设定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对凭证数据库记录的筛选、汇总。
  数据库记录的决定了信息化会计系统不仅可以接受“一借一贷”式简单会计分录和“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式复合会计分录,即使出现如“多借多贷”式复杂会计分录和“同借”、“同贷”式会计分录,只要满足“借贷相等”这一条件就不影响系统对数据的存储和加工。这一技术特点不仅为“红字”分录的应用拓宽了空间,更重要的是也对传统下的复式记账规则提出了挑战。当记账凭证所涉及的科目发生额均可记在借方并且至少有一个科目的借方发生额为负数从而使所有科目的借方发生额之合计为零时,系统默认该记账凭证的贷方为零;相反,当所涉及的科目均可记在贷方(系统默认借方为零)时,至少有一个科目的贷方发生额为负数并使所有科目贷方发生额之合计为零。可见,能为电算化会计系统所接受的会计分录只须满足“借贷必相等”而无须强求“有借必有贷”。
  三、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错账特点和“红字冲正法”的运用
  软件的管理化趋势使得信息化会计系统的数据库文件及其所含字段的数量,既要满足基本核算需要又要满足内部管理或其他方面的需要。如凭证数据库文件所含的字段,既有为满足基本核算需要而设置的凭证日期、凭证编号、摘要、会计科目和借方金额、贷方金额等字段,又有为满足辅助核算、、银行等内部管理需要而增设的个人往来、部门核算、核算、额度等字段。如果将构成数据库记录的每一字段取值所占用的存储空间称为一个储存单元,数据库文件和数据库文件字段的增加将导致存储单元成几何级数增加,而存储单元的增加和数据输入的代码化必将增加错账发生的。虽然涉及内部管理或其他方面的存储单元出错不影响构成法定会计档案的、会计报表的编制,但从保持数据库记录与所附单据的一致性考虑也应当予以更正。
  数据库记录的独立性决定了基于修正的借贷记账规则而编制一张“同借”或“同贷”会计分录,其中“红字”记录用于对错误记录予以冲销而“蓝字”记录用于反映正确的会计处理,就能对绝大数会计差错实现留有痕迹的更正。另外,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方法还有助于规范会计处理和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如对过期转账的更换,习惯作法是不做账务处理但应撕下原记账凭证所附着的支票存根而代之以新开支票的存根,并将作废支票与原存根粘贴在一起于期末装订于最后一本银行凭证的后面。如在信息化条件下沿用这一处理方法,必将出现凭证数据库记录与所附原始凭据不符,进而影响银行对账功能的实施。因为系统中存储的是已作废的原支票号码,而作为实际付款标识的却是新开的支票号码。但如果采用“红字冲正法”而编制贷记“银行存款,原支票号码”(红字),“银行存款/新支票号码”(蓝字)。并将作废支票和新开支票存根作为纠错凭证的附件,不仅完整的数据记录能使错账更正过程清晰明了、随证附件还可有效避免作废支票丢失。
  四、信息化数据处理对科目记载内容的影响
  现行和教材,对于会计科目借、贷方向核算内容的界定,应该说还过多地受传统处理习惯和手工账务处理程序的影响。而正是这种影响严重阻碍着财务软件的开发和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以“”科目为例,传统的科目界定是贷方反映实现额而借方反映诸如销货退回及折让等原因所引起的收入冲减额和销售净收入结转额。如果在信息化条件下仍遵循传统的科目界定和业务处理习惯,那么应将定义为“贷方发生额——借方发生额”时,损益表就只能在收入结转之前生成(因为收入结转后借贷发生额相等从而导致取数为零);而当采用对“本年”增设明细科目的方式解决收入结转后的报表取数问题时,且不说因违背明细科目设置原则(属于损益计算账户的“”一般不设明细科目)和“本年利润”下明细科目在期末有余额而不符合基本会计规范,仅就增加科目数据库和凭证数据库记录而占用系统资源来说,也是一种不合适的处理方法。 Total:21 责任编辑:做审计 3 年了,为什么我还是有很多困惑?能不能谈谈你们的审计之路?
做审计也快三年了,为什么我还是有困惑?现流表只能编一些小单位的,大一点的单位,一旦涉及调账很多的,我就头大了。存货底稿涉及生产单位的生产过程倒轧,还有收入成本的毛利波动分析,我也头大。合并还不会做,市场面分析也不太会,这么说起来还真有点loser啊~还有往来款,除了发函询证、抽查凭证、审阅合同,怎么觉察不出其他东西了啊?没在四大干过,不知道四大的工作是否会更严谨,要求更高,流程更清晰?不知道四大的客户是不是比我们的优质,内控更明晰到位,账务看起来会更清楚?没进过顶尖的事务所,也许这些疑惑我永远解答不了。怎么办呢?
按投票排序
恕我直言,这些和大所小所没关系,和客户优质劣质也没关系(事实上劣质客户更能培养解决细节问题的能力)只是题主不爱思考罢,缺乏耐心,害怕挑战罢了。像现流表这种东西,原理看看公式就能懂,剩下千头万绪都是时间问题,给你一整天时间慢慢做,找对了思路,多少调整分录也能搞下来。成本分配就更简单了,客户愿意教,两下就会了。所有跟账务处理有关的技巧,都无非是手熟罢了,你怕,只不过是做的不够多。带一百个调整分录的合并现流表你做过吗?做过几次就不怕了,第一次不都是硬着头皮上的么。我尤其反感题主把期望寄托在大所优质项目上的这种心态,大的ipo,两三百家子公司,有的人做了三年就做一个科目,哪有机会接触到现流表?有的项目负责人第一次做现流表就被要求并一百个分公司的表,资质不够耐心不够定力不够,直接就被刷下去了。还有的客户自身会计水平非常优秀,方方面面都打理好了,这种项目做多了,你真的确定你会有进步?大所出来的孩子可能在大局观上比较有优势,但在基本功的培养上,尤其是对悟性不够的孩子,没有比小所小项目(千万级别)更适合培养基本功和全局观了。所以题主别抱怨了,埋下头来好好看底稿吧。你的困惑和解答就在眼下。说说我自己的例子:我直到上周的时候,对少数股东权益的理解还停留在合并时股权比例以外的部分,直到我们经理提醒我要看合作协议是否存在对入股作价及利润分配的特殊条款,说真的我以前只对借款/销售/采购合同等业务类合同比较熟悉,成立项目公司的协议往往非常复杂,且不规范,我对此一无所知。本周我花了3天时间看了近40份合同,摞在一起大概三本CPA书那么厚,每份合同写了近100字的业务简介和特殊条款标识。现在我可以说我看合同已经有点看小说的惬意了。这就是我的审计之路。这和大所小所幼稚劣质没有关系,就是静心。至于真的会计审计高手,哪里是牛在技术上,往往是牛在创意上。成立共同项目公司来实现表外融资,或者分步并购减少商誉等等等等,完全是想象不到的做法,才是真的高手。直到这时候,你才可以说:没进过顶尖的事务所,也许这些疑惑我永远解答不了
先谢邀。楼上有几位已经说得很好了,估计题主年龄还比我大,资历也比我老,在审计技术这块我也真不好意思班门弄斧。那就说点其他的吧。其实我没真正做过审计,只是业务上和审计的有来往。@Phoenix 提出的观点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在四大所的时候,我所在的是审计旁边的税务部门。工作了一年,有些感受与Phoenix所说的一样。很多时候,你不能总要求环境或者旁人给你主动提点什么,你需要做的是自己主动挖掘、尝试。你的困惑实际上可能不是困惑,只是你心急的一种表现。同时你又找不到解决办法,或者说根本没想着要解决,于是干着急。据我所知,我们公司的审计小伙伴们在前三年基本上就做一两个科目的底稿,除非项目太小,很缺人手。直到第三年升了senior之后,他们才会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底稿,负责更多的事情。当然,四大的senior就是FIC,已经在带队做实际工作了。相比之下,你三年内已经接触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了。四大的工作流程是很规范,也很细致,所以在最初的成长期,小朋友负责的事情也是细的。所谓的“严谨”“要求高”“流程清晰”,那是从公司的审计流程来说的,是公司在宏观层面上设定好的标准,跟你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没直接关系。在四大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你的上头很有可能在不告知你的情况下,修正了你的成品中的不足和错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给他的上头答复。即使你这三年是在大所,也同样会有这样的困惑。你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而别人什么都懂。有关客户质量的问题。如果客户的账做得漂亮,我们的工作量自然是会减轻的。但你不要忘记,我们是为客户服务的专业人员。客户不会算,我们帮他算;客户的账做得不好看,我们就理顺了再做。反过来说,客户什么都懂、合乎规范,还花一大笔钱请你干什么?哦不对,外审还是得找外人来干的。现流表只能编一些小单位的,大一点的单位,一旦涉及调账很多的,我就头大了。存货底稿涉及生产单位的生产过程倒轧,还有收入成本的毛利波动分析,我也头大。合并还不会做,市场面分析也不太会,这么说起来还真有点loser啊~还有往来款,除了发函询证、抽查凭证、审阅合同,怎么觉察不出其他东西了啊?你说了很多头大,但我根本看不出你头大在哪里,也许你自己都没去找过原因,就用一个“头大”带过了。于是你永远都弄不明白解决办法是什么。会计的思路还是比较直的,数额从一个地方出来,就必定要到一个地方去。掌握的过程就是你从仅仅知道到哪去,到你知道为什么要到那去。以我的浅见,现流也好合并报表也好,无论是哪个地方的调账,基本道理就是这个。调的原因不外乎数额不准确、确认时期不对、分类错误——也就是不符合准则。再往高深的说,就是Phoneix说的创造性了,如何在合准则的前提下为客户优化账目,甚至提出财务上的建议。我们这一届税务部门的新人普遍认为,在做税务审阅时,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需要理解审计底稿甚至调整分录的部分。有时你还得找出审计底稿中对税款计算有误的地方,自己重新做一个计算公式出来。我的senior可能是比较信任我吧,经常将这些东西直接扔给我做,让我自己找办法解决。像一句话“这公司的年折旧额和税法的不一样,你帮我看看”。然后我要从多至十年的折旧数据中找出问题,看看审计用的算法跟我们的算法有什么不同,差异在哪里,最后给出调整建议。在头几次,感觉一头雾水是很自然的,头也确实很大。但事情必然是一步一步解决的,不可能一下子到位。用我恩师管卫东老师的话来说,就是“题目要解出来,你写下去就是了”。要解决问题,你得先去做。继续前面的例子。首先你是知道税法是怎么计算折旧的。一般情况下适用直线法,不同类型的资产对应不同的折旧年限。找到有差异的一年,看看审计怎么做的计算,是不是用直线法,年限是否正确,同项资产有没有少/重复计算。一步步走下来,基本上原因就都找到了。表面上看起来很复杂,大公司的折旧数据甚至成千上万行,实际上道理都一样。折旧处理其实不难,我只是随口举个例子。在你将一件事情做熟之前,你总会觉得自己“不会”“不懂”,其实真相就是,你还没上手罢了。以一个门外汉的眼光来看,我一直觉得审计在流程上是个劳动密集型的活儿,真正高深的在于风险评估之类的注重“控制”的东西之中。所以敢做并且多做是不二法门。水平有限,见笑了。
个人感觉,审计之路的前两年,更多的还是完成既定的,上级交代的审计程序,但是在第三年担任高级审计员(特别是自己开始出项目之后),很多问题就是资源管理和职业判断才能解决的了。这个时候也很能看出来不同人做审计时思路的差异。以下是我公众号上约稿的《进进出出四大人——心中一直热爱,只是必须离开》的第五篇(前四篇就不整理连接在此了,可以去公众号Careerchoice职业发展咨询上的"他山之玉"版块查看)。作者是我在四大期间的经理,现在已经去到企业从事财务工作。正文如下:第五篇·管理困境重返A所之后,作为Senior
2,我就固定为项目的外勤负责人了。相比于离开A所之前,我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离开A所之前,我更多地属于技术成长型的阶段——即对于给定的审计对象,尽可能高效、规范地完成既定的审计程序;重返A所之后,我感觉就转向了管理成长型的阶段——即对于给定的审计项目,运用有限的管理资源以实现审计效益的最大化。概念说起来比较抽象,让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看看具体的区别。很多人都知道,对于货币资金、银行借款这些与银行相关的会计科目,发送银行询证函几乎是不可替代的审计程序。而在A所以至“四大”,发送银行询证函的标准要求是针对已知的银行账户全部发送,而且必须在审计师的直接监控之下发送和收取。在实务中,客户的出纳人员经常会热情地要求我们让其把银行询证函带去银行盖章确认,这种做法就使得银行询证函脱离了审计师的直接监控,从而降低了其有效性。“四大”内部一般都会规定,这种经客户人员发送的询证函必须在审计师的直接监控下重新发送,否则不得使用。话说到这里,自然就产生一个问题:如果一份信息完整、银行印章也十分清晰的银行询证函摆在面前,一般人如何辨别它是客户的出纳人员带去银行盖章、还是确实在审计师的直接监控下发送和收取呢?对,很多时候无法辨别!对于审计师而言,鉴于外勤工作时间紧张等诸多原因,难免有人将客户出纳带回的询证函视同自己亲自收发的询证函一样归档为正式的审计底稿。这种情况,业内有个通俗而生动的专有名词,叫做“放飞机”。对于“放飞机”的行径,我在离开A所之前一般将其归因于项目时间管理不善所致,因此希望通过提升Excel使用技能、增强对一手材料的职业判断能力加以改善。在某些不得已“放飞机”的场合,我也一般会跟Senior或者Manager如实相告——即使算上免费的加班,项目的工作时间也远远不够,于是只好在工作质量上打点折扣了。领导们一般也会默然包容。在重返A所以后,我的观点慢慢发生了变化,事因身为外勤负责人的我发现,几乎每个项目都不可能完整规范地执行所有审计程序。我就曾经参与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审计,其分店几乎遍布珠三角的各个城市,而且在一个城市中的布局也非常分散,一家分店通常开设有两三个银行账户,全公司加起来共有两百多个银行账户。更加要命的是,这些银行几乎都不接受用快递形式收发询证函,而是要求审计人员亲自上门递送函件,有些甚至要求客户的出纳人员陪同。如果依照标准的审计流程,针对这些银行账户必须100%在审计人员的直接监控之下发送和收取银行询证函,那么我将面临一个崩溃性的后果——仅仅为了完成货币资金的审计程序,我就不得不把整个团队超过一半的人力资源投入进来,而且这还是基于所有询证函都能一次搞定、不需返工的假设!这种情况下我该如何决策呢?有些人可能想到应该向领导要求增派资源,可是一来这个项目的盈利能力本来就低,增加人力投入很可能意味着造成项目亏损,申请难以得到支持;二来当时正值整个公司人手最为紧张的1月份,即使领导咬着牙给你加人,估计也不可能从其他项目调配得过来。这时候,“放飞机”自然就成了迫不得已的选择,但飞机如何“放”也大有讲究:大多数银行账户只用于缴纳税款或水电费等支出,一般都不会有大额的存量,因此在检查银行对账单原件后,银行询证函让客户的出纳人员代为收发;用于缴存营业现金的一般户日均存量较大,但通常开设有网银功能,我们在检查网银系统核实账户流水以及余额后,银行询证函让客户的出纳人员代为收发;通过向公司总部求证核实,公司的贷款都是通过总部的银行统一管理,下属分店的银行账户不存在银行贷款或其他需要函证的业务,而且总部的银行账户负责整体的资金归集,日均存量巨大,因此总部的银行询证函均由审计人员亲自收发。以上就是我们针对这家连锁超市银行存款真实的函证程序。因为公司总部的银行账户都集中在公司附近,我们只花了不到一天时间就全部完成函证,其他大量银行账户的审计工作合计也只花了三四天时间,相比标准的审计程序可谓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而且我认为实质的审计风险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种方法在审计专业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就是“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型”;与“放飞机”对应,我在私底下给它起的名字是“放遥控飞机”,意思在于“放飞机”的同时必须好好掌握手中的遥控器,稳定控制飞机的高度和走向。如果说上述银行询证函的例子还可以通过单纯地增加人力投入完成标准的审计程序,那么面对一项涉及到深度职业判断的业务,情况则可能更为复杂。在前篇关于“审计之道”的叙述中,我曾经提到在一家外资制药企业碰到过一笔特殊的费用凭证,当时带队的Senior判断这是一笔商业贿款,随后又发生了什么呢?——Senior竟然让我将这笔特殊的福利费在审计底稿中删除,同时更换为另外一笔正常的差旅费作为正式的测试样本!我还清楚记得当时Senior对我的解释:第一,
我们已经查阅过公司的费用明细账,这类费用全年也就在百万级的金额,而且最近两三年的变化不大,相信公司对此有着明确的预算,而且支出金额相比公司的规模在合理范围。第二,
私底下已经跟财务经理有过交流,她口头上确实也承认了费用的业务实质,但在官方的口径上,这就是一笔不规范的福利费。即使我们深究不放,也不可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去证明其业务实质。第三,
如果我们将自己的怀疑完整地记录在审计底稿上,那么就必须扩大抽查样本,并约谈管理层甚至总经理,让其对此作出官方解释。一系列审计程序下来耗时耗力不说,关键是跟现在更换样本的做法相比,并没有实质性地降低审计风险。说到这里,对于一个“四大”的外勤负责人而言,其面对的管理困境相信大家就比较清楚了——如果完全执行标准的审计程序,一般不可能得到足够的人力资源,照书硬做视同“等死”;如果执行所谓的“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型”,由于难以得到公司的正式认可,而且每个外勤负责人的水平参差不齐,有时候难免错误或遗漏操作真正关键的审计程序,冒险巧做视同“找死”。这时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在公司层面不把这种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型作为官方的审计程序正式发布呢?其实,我个人在A所的时候也经常对公司多有抱怨,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站在公司层面,非不想也,实不能也。原因可以简单分析如下:第一,来自监管层的压力。面对中国资本市场还比较猖狂的财务造假行为,监管层自然倾向于更为严格的审计程序,而且往往要求“四大”做出表率。第二,来自同业竞争的压力。如果A所率先跳出来说,我们对于银行账户不是100%发询证函,哪怕这在审计上是一种更为专业的做法,但在面对具体的客户时,相比其他三家竞争对手难免给人留下一种投机取巧的印象。第三,来自操作层面的压力。从上面举的例子可以看出,100%发送银行询证函的程序简单可行、容易核验,而“放遥控飞机”则需要深度的职业判断,而且在书面程序上难以做出简单规定,在实践中容易走样,从而引起外界的质疑。此处稍微岔开话题,讨论一下最近随着互联网创业的兴起而衍生的一个关于企业管理的话题——去中间化。对于麦当劳、肯德基这类高度标准化的企业而言,因为连炸薯条要炸多少秒都在机器中设定好了,一名中层干部(例如店长)在不在、由谁来当,其重要性确实比较低。但在上面列举的例子中,对于一名“四大”的外勤负责人而言,其关键要诀在于“冒险巧做”四个字,作为中层干部承担着巨大的职业风险,而且在上下级之间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如果一家企业真的割舍这类中层干部,我认为无疑形同自杀。就是在这样充满管理困境的艰难中,通过一年半时间的“冒险巧做”,我取得了大家都认可的工作业绩——客户满意的专业水平、上级放心的管理能力、下属认可的成长导师。同时,我在重返A所一年后顺利而又幸运地完成了CPA的全科考试。因此,当我完成了职业生涯的第六年,我正式晋升为A所的审计经理!2016年广告位继续留给自己:微信公众号:Careerchoice职业发展咨询(微信号:careerchoice)专注金融/财务/法律/MKT/HR方面的个人职业发展,欢迎关注:)
俗话说懂得越多才发现不懂的更多进公司第一年,经常会有 “审计好无聊啊,就这么点东西嘛” 这种想法现在只觉得要学的好多困惑越来越多 是走在路上的表现不会 就去学嘛忘了说了个人认为 审计在很多人口中说
门槛低门槛低。大家都觉得慢慢做上手熟练了就好了。其实不然审计的瓶颈恰恰就是在理论基础上。项目永远做不完,实践机会多得是,但是会计准则熟悉嘛?审计准则和方法熟记并理解嘛?理论基础加上实践,才能突破~
没必要在实施标准审计程序上纠结,你依样画葫芦总会做成。最终的方向是利用程序去识别企业的风险所在,甚至自发设计针对性的程序查到要害。笼统地说也不着边际,况且我自己也不是科班出身,也很讨厌这份工作状态。把你已列举的问题说说我自己的拙见吧。Q:现流表只能编一些小单位的,大一点的单位,一旦涉及调账很多的,我就头大了。A:审计人员编CFS的目的是验证企业编制的表是否合理。所以都是用粗略的公式法来。当然国内审计行业代客编表写附注已经是潜规则……调账不可怕,拿审定表编呗。公式法关键是识别往来科目的余额性质是经营性还是筹投资,将其发生额调整相应的CFS项目。其实CFS跟试算表一样,有借有贷借贷相等:直接法中经营性与筹投资之间调整,间接法也跟着动,在初步间接法已平的基础上每次调整一个内容都保证表平,就不会混乱了。不知道我说的能否让你明白……Q:存货底稿涉及生产单位的生产过程倒轧,还有收入成本的毛利波动分析,我也头大。A:生产过程倒钆是啥?成本倒钆表?现在那表在我看来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了,对应科目分析而已。毛利波动分析也只是会计师的一种死板方法。难道你是想为客户找到变动的原因,而不是让客户解释,你去验证真伪?不知道有什么可头大。毛利率无非源于单价产量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企业有多种产品的话,产品结构变动也会引起总毛利的变化。Q:合并还不会做,市场面分析也不太会,这么说起来还真有点loser啊~A:第三年还不要求会合并吧。长投复杂的即便是高级审计人员也要看看书……这种东西做几次就会做了,没啥高精尖,这技术与审计无关。市场面分析我也不会做帮不到你。(那是啥?)Q:还有往来款,除了发函询证、抽查凭证、审阅合同,怎么觉察不出其他东西了啊?A:审计为何走向风险导向,是因为有针对性,直击要害。企业或者管理层业绩要求就是它舞弊的方向。销售没达标?虚开票虚出库,应收变得大!要藏利润?暂估成本和应付款啊!往来在我看来,其他应收款中藏匿着隐含的成本费用,其他应付款中则藏着隐含的收入和利得。结合企业的困境,去把猫腻挖出来。Q:没在四大干过,不知道四大的工作是否会更严谨,要求更高,流程更清晰?不知道四大的客户是不是比我们的优质,内控更明晰到位,账务看起来会更清楚?没进过顶尖的事务所,也许这些疑惑我永远解答不了。A:这个我回答不了呢……并非来自四大,坐等四大的大神进来我膜拜。毕业当年被会计师事务所的光环吸引,混了多年市场越来越差,才发现自己的兴趣根本不是这里。可惜不学无术天天刷知乎,进退两难等死状态。或许我的回答层次很低,还有很多狗屁不通误人子弟的地方,手机码字,觉得有趣点个赞吧。
同三年,先占坑,下班后回答干了一夜,中午下班了,来回答一下。我就只想问题主:你有把自己逼到极限么?你有彻夜不休研究报表么?你有把所有能获取到的资料仔细阅读过么?如果你没有,那就不要说是流程或者公司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不行了,我要去睡了,祝所有同行审运昌隆。
手机怒答。记得我刚进事务所的时候,我们老板告诉我,会计审计行业三年才算入行,六年才能刚看出门道。我这也干审计八年了,也不能看清所有,原理都是相通的,但技术处理各有各的不同。以前在事务所干代理记账和年报审计,怎么说呢,付出很多时间去钻研。如果题主觉得基本的表还编不出来那只能说明你的量变数量还不够,达不到质变。这和四大不四大没有任何关系,和企业账务规不规范也没有关系,因为报表是平的,不管怎么处理都能找到对应的地方。再说说我后来离开事务所的原因,感觉确实瓶颈了,因为根本不懂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或者说只懂皮毛,审计只是根据程序走过场,对于风险真的难把握。所以我就跳槽去企业做内审。为什么不做财务?因为财务分工太细,要想快速全面接触流程,审计来的更快。后来我才知道数据来源,内控关键点,对于报表的理解感觉踏实多了。要睡觉了,回来补充。-----------------------------------------------应小伙伴的要求接着答-----------------------------------这一觉睡的有点长啊!内部审计涉及的面太广了,但总体概括就是风险导向,这个和财务报表审计有相通之处。可能刚进事务所的人,经理只会让你们按照流程填底稿,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你们讲解底稿的缘由,怎么利用底稿发现问题,估计也有很多人都不清楚为什么要填这些底稿,感觉再走形式做无用功。其实你说对了,填写底稿很大一部分都是给注协看的,因为你发表的是无保留意见,很多函证啊复印啊都是拿来证明没有问题的,所以你怎么会发现问题呢?而内部审计,主要就是发现问题的,所以没有底稿照样发现一堆问题。以我个人经历,总结一下经验供大家参考吧:1、首先要了解经营的每个关键环节,对内控要有概念。我到企业之后编制过内控评价手册,涉及采购、生产、销售、资金、固定资产每个环节的管控,根据日常审计项目发现的问题,总结可能出现的风险,然后考虑设计对此风险的管控。比如如何审批、如何授权、岗位如何制衡以及流程设计的先后顺序。2、内控的结果最终会在财务报表上反映。这也是为什么财务报表审计每次都要先做内控评价,因为内控管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财务错报的可能性。这其中的关系就不一一细说。总之,要想发现问题,二者始终要联系在一起。3、排除法。审计不是说你考个CPA、CIA就能干的了,主要还是多做项目,例如遇到毛利波动大什么之类的,第一反应就是销售价是否按照价格政策执行是否有什么特价或者协议价之类?成本结转有无人为调节的可能,或者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涨?要么就是有退货,未及时清账?等等每一个因素都要考虑到,然后一一排除。当然这些因素的考虑都要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然后取得证据才能予以确认的。4、内部审计大多是先学后审。我有提到内审涉及面广,但我们毕竟不是全面通,很多情况下是先学后审。学的是某一领域的操作流程、管控点、设计初衷,审计则结合COSO的五要素逐一进行评价。也可以说是用审计通用的方法去套具体的业务。这也是为什么看起来啥都能审的原因。
看了点赞最多的回答和排名比较靠前的几个回答,观点还是比较认同的,但不完全认同,因为太集中于“题主自身的态度问题”。作为一名同样做了三年审计的人,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先占个坑,毕竟忙季。吃过晚饭休息时间中,继续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不论什么工作,做到一个阶段,总会遇到所谓的“瓶颈期”,包括我自己,现在也正面临这个瓶颈期。所以我特别能够理解题主的感情状态。迷茫,困惑,以及对自己深深的怀疑,是否适合做这个工作,是否能够在这个行业做出自己的风格,对,很多人都觉得财会问题是有规律可循且中规中矩的,然而审计人员会发现,不同的企业做账方式千差万别,更不用说不同的行业的核算差异了。不仅仅是工作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因人而异。说实话,每一年年审结束的时候,我都会反思,是否还应该继续做下去。 针对楼主的问题,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楼主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自己所做的企业。首先了解企业所从事的业务,然后了解企业会计的记账方式。看楼主的提问方式,不知道是楼主现在真的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状态还是本身的思路缺乏条理性,我想,在深入了解以上两点之后,对企业不同循环/科目的记账首先是明确了的,现金的走向自然而然就有了脉络。记得有一次我们部门开讨论会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现金流量表究竟难不难编。最后得出的答案是,编平了简单,编准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个答案几乎可以用于所有楼主提出的问题。如果只是看书,看理论,哪怕是看别人做好的底稿,都会觉得,好像这件事很简单,但是实际做起来就会发现,磕磕绊绊,反复修改,甚至重大疏漏。不过我觉得审计的精髓就在这里,会不断发现新东西。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了解企业,在了解企业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跟企业人员沟通、交流的过程,如果和企业的会计人员、甚至业务人员相处融洽,相信我,在很多时候,会省很多“事”。另外,在繁忙的年审期间,要注意休息,调节自己的情绪,忙于工作的同时也要抽空放空一下自己,说不定灵光一闪就能解决一个纠结已久的问题。我是分割线----------------------------------------很多时候,在知乎看到一些人的提问,偶尔心里也会想,怎么这么弱智的问题也问。包括在和企业人员接触的时候,一些会计人员的问题也稍显幼稚,不过,一想到,每次我问别人问题的时候,对方的耐心解答,自己就很感动,也就自然而然地去回答这些问题。真心感谢在工作中遇到的良师益友们。没有恶意,但是有的时候觉得,提出问题,得到的回答是“你还不够努力”、“你的态度还不够认真”,这样的回答,心里不免有些受伤,可能是从小我们受到的成功学就是这样“你失败了就必须坚持和更加努力下去”,却从来没得到想要的安慰。最近看了《爆裂鼓手》,得到很多人称赞的电影,却并不能理解其中的价值观。成功固然重要,完美也是我追求的目标,可是,偶尔,哪怕只有很短暂的时间,我也想,在繁忙的工作中,得到休憩。我也想,从我追求和努力的事情中,获得快乐。
题主有困惑,觉得头大。这很好啊 去解决了就好。学游泳最快是跳水 但是容易死学审计不会死的 !像现流、合并、倒轧这些手艺,等淡季借本底稿自己做几下就可以。分析和职业判断是平常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能吟。有些客户太优质,有问题也是隐藏的非常深,很多都还是审计出身,小朋友做那种业务,就像和吴清源下棋,差距太大,没有收获。同事曾戏称:就是去复印材料的,一张纸十块钱,复印的好欢逊
知识就是这样,往往越博学的人越谦虚,因为阅历越丰富、学识越渊博就越能清晰的刻画出世界刻画出自己,知识本身就是个无底洞,往下挖的越深越没有底气,对于不明白的地方,只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excel账务处理系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