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视频:中医护理方案操作涂药法

中医护理技术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3.00
&&¥3.00
&&¥3.00
&&¥3.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中医护理技术论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您的位置:
中医常用内治八法及施护
http://www.39.net     时间:日
&&&中医常用的治法较多,除了辨证立法,选用内服的方药之外,还有针灸、刮痧、贴敷、熏洗、割治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本节主要论述按辨证论治常用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法及施护。&&&&汗法&&&&&&汗法,亦称解表法。即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表邪随汗而解的治法。&&&&1、应用要点(1)解表:通过发散,以祛除表邪,解除表证。由于表证有表寒、表热之分,因而汗法也有辛温、辛凉之别。辛温解表代表方有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辛凉解表以桑菊饮、银翘散等代表方。(2)透疹:通过发散,以透发疹毒。如麻疹初期,疹未透发或透发不畅,均可用汗法。代表方有升麻葛根汤、竹叶柳蒡汤等。(3)祛湿:通过发散,以祛风除湿。故外感风寒而兼有湿邪者,以及风湿痹证,均可酌用汗法。代表方有麻黄杏仁苡仁甘草汤等。(4)消肿:通过发散,可祛水外出而消肿,更能宣肺利水以消肿。故汗法亦可用于实证水肿而兼表证者。代表方为麻黄附子甘草汤等。&&&&2、施护要点(1)表证者多有畏寒、恶风,应注意避风保暖。尤忌汗出当风,以防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2)注意不可过汗:用汗法治疗外感热病时,要求达到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以周身微汗为度,不可过汗或久用。以防汗出过多,而耗伤津液。(3)助汗护理:凡方中单用桂枝发汗时,要求啜热粥或温服以助药力,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宜助,药重不需助,其意乃在使汗出适度。(4)使用汗法,要注意因人、因时、因证而护。体质虚者,汗之宜缓,体质强壮,汗之可峻;暑天炎热,腠理开泄,汗之宜轻,冬邻严寒,腠天致密,汗之宜重;表虚证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属于轻汗,而表实证用麻黄汤发泄郁阳,则属峻汗。(5)对表证兼有风湿者,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6)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7)汗法用于表证时,忌用冷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法。以免因冷而致汗孔闭塞,汗不易出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吐法&&&&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呕吐排除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和毒物等有形实邪,以达治疗之目的的一种方法。包括峻吐法、缓吐法和外探法三种。&&&&1、应用要点(1)峻吐法:用于体壮邪实,痰食留在胸膈、咽喉之病证。如痰涎壅塞胸膈的癫痫,宿食停留上脘之证。代表方有三圣散、瓜蒂散等。(2)缓吐法:用于虚证催吐。对虚证病人在痰涎壅塞非吐难以祛邪的情况下,可用缓吐法。代表方有参芦饮等。(3)外探法:以鹅翎或压舌板探喉以催吐。用于开担肺气而通癃闭,或助催吐方药迅速达到致吐目的,以及急性中毒的病人,在神志清楚的情况下作急救时用。&&&&2、施护要点(1)吐法多用于急剧之证,收效固然迅速,但易伤胃气,故虚证、妊娠、产后一般不宜使用。(2)吐法是临床应急情况下采用的方法,一般中病即止,不可久用。涌吐之剂,多属峻猛,应事先向病人交待有关事项,以取得合作。涌吐时,要观察呕吐物的内容、性质、颜色、量,并做好记录。(3)宿食停滞胃脘,应将宿食吐尽为度,吐后应控制食量。(4)涌吐时,应将病人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呛入气道而致窒息。(5)对服毒物中毒者,急用温盐汤灌服,应随灌随吐,直至毒物吐尽为止。对服后不吐,可配合外探法。(6)催吐之后,要注意调理胃气,糜粥自养,禁油腻、炙沟炔灰紫贰&&&&下法&&&&下法,亦称泻下法。即通过通便、下积、泻实、逐水,以消除燥屎、积滞、实热及水饮等证的方法。&&&&1、应用要点(1)寒下:里实热证,大便燥结,腹胀疼痛,高热烦渴,或积滞生热,腹胀而痛;或肠痈为患,腑气不通;或湿热下痢,里急后重特甚;或血热妄行、吐血衄血等。代表方有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和三黄泻心汤等。(2)温下:脾虚寒积,脐下硬结,大便不通,腹隐痛,四肢冷,脉沉迟;或阴寒内结,腹胀水肿,大便不畅等。代表方有温脾汤、大黄附子汤;也有酌选巴豆以湿逐寒积的,如备急丸。(3)润下: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或年老津涸,或产后血虚便秘,或习惯性便秘等。代表方有五仁汤、麻仁丸等。(4)逐水:水饮停聚体内,或胸胁有水气,或腹肿胀满,凡脉证俱实者,皆可逐水。代表方有十枣汤、舟车丸、甘遂通结汤等。2、施护要点(1)泻下药是以攻下通便、荡涤胃肠,达到排除病邪为目的。若应用及时,护理得当,收效甚佳。如里实热证,服用大承气汤数剂,通便2~3次后,高热渐退,谵语即止。舌润津复,达到釜底抽薪的良效。若邪虽入里而尚未成实,过早攻下,易生变证。若邪已入里成实,仍失时不下,从而使津液枯竭,使病势难以挽回。(2)生活起居护理:根据寒下药和温下药的病证性质不同,护理要求亦不相同。对里实热证,病人有高热、烦躁不安、口渴舌燥等表现,在安排病室调节温湿度方面应以“清”的护法。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利于静心养病;对脾虚寒积、脐下硬结、腹隐痛的温下病证,宜住向阳病室,注意保暖,使病人感到温暖舒服。同时,在饮食方面亦应有寒凉、温热性味之别。(3)煎服药护理:①寒下药中的大承气气汤,应先煎方中的枳实和厚朴,大黄后下,以保其泻下之功效。小承气汤则先以武火煎煮,待沸开后再煮15分钟即可。两药均以凉服或温服(冬天)为宜。服药后要观察燥屎泻下的坚实度、量、腹痛减轻的情况,及腹泻的次数。在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汤、糜粥等养界气之品。服药后3~5天忌食油腻、辛辣食品,以防热结再作。②温下药中的温脾汤,方中的大黄先用酒洗后再与其它药同煎,取其汁饭前温服。服药后亦应观察腹部冷结疼痛减轻情况,宜取连续轻泻。服药后,如腹痛渐减,肢温回缓,为病趋好转之势。③润下药一般宜早、晚空腹服用。在服药期间应配合食疗以润肠通便。对习惯性便秘病人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也可在腹部进行按摩疗法。④逐水药多用于胸水和腹水病证,服药后要注意心下痞满和腹部胀痛缓解情况。舟车丸,每日1次,每次3~6g,清晨空腹温开水送下。服药期间应禁食食盐、酱之品,以防复发。同时不宜与含有甘草的药物同服。十枣汤是将甘遂、大戟、芫花三味药研末,大枣10枚煎水与上述药末调和早晨空腹服下。(4)下法以邪去为度,不宜过量。,以防正气受伤。当病人大便已通,或痰、瘀、水热邪已去,即可停服下剂。&&&&和法&&&&和法,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表里的方药,达到和解半表半里证的一种方法。&&&&1、应用要点(1)和解少阳:适用于邪在半表里有少阳证。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薄脉弦等。代表方为小柴胡汤。(2)调和肝脾:适用于肝脾失调,情志抑郁,胸闷不舒,协痛,腹胀,腹泻等病证。代表方为痛泻要方。(3)调理胃肠:适用于胃肠功能失调,寒热往来,升降失司而出现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腹痛或肠鸣泄泻等证。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4)调和胆胃:由于胆气犯胃,胃失和降。证见胸胁胀满,恶心呕吐,心下痞满,时或发热,心烦少寐,或寒热如疟,口苦吐酸,舌红苔白,脉弦而数者。代表方为蒿芩清胆汤。&&&&2、施护要点(1)和法应用范围较广,不仅用于少阳证,也用于内伤杂病,若用之得当,疗效甚佳。若邪已入里,病人出现烦渴、谵语诸证,已非和法之例。若温病在表,未入少阳,误用和法,则变证迭生。护理上应仔细观察。(2)因证施护:①少阳证服小柴胡汤后,要观察寒热轻重之偏和发作及持续时间,及汗出情况。②服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2~4小时,并向病人交待有关事项。③肝脾不和者,应做好情志护理,以防情绪波动而加重病情,也可适当开展文体活动,以达怡情悦志,精神愉快,气机通利,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④对胆气不舒,横逆犯胃者,应加强饮食调护。宜给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三仙汤、神曲茶、桔饼、陈皮糕、茯苓粥等,以健脾行气消食。忌食生冷瓜果、肥腻厚味之品。&&&&温法&&&&温法,亦称温阳法。即通过扶助人体阳气,以温里祛寒、回阳救逆的一种方法。&&&&1、应用要点(1)温里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脏腑,或阳虚内寒而出现的身寒肢冷,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润,脉沉迟弱等。代表方为理中汤、吴茱萸汤等。若见腰痛水肿,夜尿频数等脾肾虚寒,阳不化水,水湿泛滥之证,宜用真武汤、济生肾气丸等方药。(2)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常经络,血脉不畅而见的四肢冷痛,肤色紫暗,面青舌瘀,脉细而涩等证。代表方选用当归四逆汤等。(3)回阳救逆:适用于疾病发展到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而见四肢逆冷,恶寒m卧,下利清谷,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代表方为四逆汤、参附汤等。&&&&&2、施护要点(1)辨别寒热真假:温法使用,必须针对寒证,对真热假寒之证必须仔细辨认,以免妄用温热护法,导致病势逆变。(2)本法用于寒证,根据“寒者热之”的治法,从生活起居、饮食、服药等护理均以“温”之护法。(3)服药护理:温阳补气之药,要文火煎煮,取汁温服,如理中汤、如理中汤、参附汤等;温经祛寒之剂,需煮沸后再文火煎15~20分钟,再取汁温服,如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对真寒假热证,温药入口即吐者,可采用温药凉服,以防呕吐。(4)饮食宜给性温的牛、羊肉、桂圆等。也可酌用桂皮、姜&、葱等调味品,以助药物的温中散寒之功效。忌食生冷瓜果和凉性之食品。(5)对阳气衰微,在使用回阳球逆法同时,要观察病人神志、面色、汗情、脉象及四肢回湿情况。如服药后,病人汗出,四肢转温,脉渐有力,为阳气来复,病趋好转。反之,汗出不止,厥冷加重,烦躁不安脉细散无根等,为病情恶化,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积极配合医生抢救。(6)里寒证中服温中散寒药同时,应注意保暖。对腹痛、呕吐、泄泻较甚者,可采用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对呕吐较剧者,可在服药前服姜汁几滴以止呕。&&&&清法&&&&清法,亦称清热法。即通过寒凉泄热的方药和措施,使邪热外泄,清除里热证的一种方法。1、应用要点(1)清气分热:适用于邪入气分,里热渐盛,出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口渴、烦躁、苔黄,脉洪大或数。代表方为白虎汤。(2)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诸证,如温疫、火毒内痈等。代表方为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和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等。(3)清热凉血,适用于邪热入营分,神昏谵语,或热入血分,见舌红绛,脉数及吐血、衄血、发斑等情况。代表方为清营汤、犀角地黄汤。(4)清热养阴:适用于热病后期,伤津阴虚,夜热早凉,或肺痨阴虚,午后潮热,盗汗咳血等证。代表方为青蒿鳖甲汤、秦艽鳖甲汤。(5)清脏腑热:适用于邪入于某一脏腑。如心火炽盛,烦躁失眠,口舌糜烂,大便秘结。代表方为大黄泻心汤。心火下移小肠,兼见尿赤涩痛者,用导赤散泻心火。肝胆火旺可用龙胆泻肝汤等。(6)清热除湿;湿邪为患,根据其病性病位不同选用不同方药。如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湿热黄疸用茵陈蒿汤;湿热下痢用香连丸或白头翁汤等。2.施护要点(1)注意寒热真假:清法必须针对实热证,对于真寒假热证,尤须仔细观察和辨明,切勿被假象所迷惑而误用清法,造成严重后果。(2)清法用于实热证,根据“热者寒之”的护法,护理上必须采用清、寒的护理措施。如饮食、室温、衣被、服药等均宜偏凉,并注意环境安静,以利病人养息。(3)煎服药护理:清热之剂,药物不同,煎药方法亦应有别,如白虎汤中的生石膏应先煎;黄连解毒汤中的“三黄”和栀子,先将药物加少量冷水浸泡后,再加水煎煮;普济消毒饮中辛凉之品,煎药时间宜短等。凡清热解毒之剂,均以取汁凉服或微温服。(4)服药后要观察病情变化。如服白虎汤后,体温渐降,汗止渴减,神清脉静,为病情好转。若高热不退,大汗不止,烦渴加剧,甚至出现神昏谵语,斑疹等,应立即通知医生。(5)对疮疡肿毒之证,在服药过程中,应观察肿毒消、长之势,若肿消热退,为病退之象。若已成脓,则应切开排脓。(6)对势入营血者,要观察神志,出血及热极动风之兆,一旦发现,立即处理。(7)热证病人一般脾胃运化失司,纳食不佳。饮食上应给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鼓励病人多饮水,还可给西瓜汁、梨汁、柑桔等生津止渴之品。&&&&补法&&&&补法,亦称补益法。是指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补益某一脏之虚损的方法。1、应用要点(1)补气:适用于气虚病证,如倦怠乏力、呼吸短促、动则气喘、面色白、食欲不振,便溏、脉弱或虚大等。代表方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2)补血:适用于血虚病证,如头眩目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面色无华,脉细数或细涩等。代表方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3)补阴:适用于阴虚病证,如口干,咽燥,虚烦不眠,便秘,甚则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代表方为六味地黄汤、左归丸、大补阴丸等。(4)补阳:适用于阳虚病证,如畏寒肢冷,冷汗虚喘,腰膝酸软,泄泻水肿,舌胖而淡,脉沉而迟等。2、施护要点(1)补益法适用于虚赢不足之证,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护理上重在扶正。由于虚证有气、血、阴、阳之别,在用补法时适当辨明,然后进行调护。(2)由于阳虚多寒,阴虚多热,护理上应根据阴、阳之虚不同,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护理。(3)煎服药护理:补益剂多质重味厚,煎药时要放水久煎才能出汁,采用饭前服下。对阿胶、龟板、红参、白参等贵重药品应品应另煎或冲服。(4)中医历来重视食补的重要性。在药补的同进应做好饮食调护。对阳虚、气虚证者可选用牛、羊肉和桂圆、大枣等温补之品,忌生冷瓜果和凉性食品;阴虚、血燥者应选用银耳、淡菜、甲鱼等清补等物,忌辛辣,炙怪贰(5)情志护理:虚证病人大多处在大病初愈或久病不愈等情况,由于病程长,加上疗效不甚理想,常易产生急躁、悲观、忧虑等情绪,应做好开导和劝慰等工作。(6)虚证者,卫外功能低下,很易受外邪所侵,要做好气象护理。&&&&消法&&&&消法,亦称消导法。即通过消导和散结,使积聚之邪逐渐消散的一种方法。1、应用要点(1)化食:即用消食化滞的方药以消导积滞。如见胸脘痞闷,嗳腐吞酸、腹胀或泄泻等证。常用药为大山楂丸、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2)磨积:如气积用良附丸;火郁用越鞠丸;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血瘀刺痛用丹参饮等。血积而言,以活血为主,如失笑散治真心痛及胸胁痛。破血,常用血府逐瘀汤、桃核承气汤及大黄虫丸等。(3)豁痰:风寒犯肺,痰湿停滞,用止嗽散、杏苏散;痰热互结,壅滞于肺,用清气化痰丸;痰湿内滞,肺气上逆,用射干麻黄汤等。(4)利水:根据水饮停留的部位不同,选用不同方药。如水饮内停中焦者,可选用茯苓、白术、半夏、吴萸等药物;其在下焦者,虚寒用肾气丸,湿热选八正散;水饮外溢,阴水选实脾饮、阳水用疏凿饮子等。2、施护要点(1)&煎药护理:消导之剂,要根据其方药的气味清淡、重厚之别,采用不同的煎药法。如药味清淡,临床取其气者,煎药时间宜短;如药味重厚,取其质者,煎药时间宜长些。(2)&服药:凡消导师类药物,均宜在饭后服用。中西药同服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如山楂丸与胃舒平不可同服。服药期间,不宜服补益药和收敛药。(3)&消导类药物,一般有泻下或导滞之功效,只作暂用,不可久服。一旦病人食消滞化,脾气得运,即应停药。(4)&服药期间,要加强病情观察。如大便性状、次数;水饮消退之势:腹胀、腹痛及呕吐的情况等。(5)&饮食调护:①&控制食量。②&给清淡易消化食物。③&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之气积证,应给山楂、桔饼等理气消食之品,并配合情志护理。④&小儿食滞可配合捏脊疗法。
如觉得本文有用,请向朋友推荐39健康网 |涂药法操作解说流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涂药法操作解说流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市中医院开展中医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活动_济宁市中医院_济宁新闻网_济宁新闻视频区域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
市中医院开展中医护理技能操作考核
来源:济宁新闻网 作者: 时间:12-07 16:58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医院内涵建设, 加强中医护理管理工作,强化“三好一满意”活动质量好行动,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突出中医特色护理,提供优质服务,济宁市中医院护理部近日开展了全院护士普及中医护理,规范技术操作培训和考核活动。
  市中医院全体护理人员结合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在熟练掌握艾炙、耳穴埋豆等中医护理操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熟练掌握了湿敷法、穴位按摩、涂药法、熏蒸法等多项中医护理操作。
  医院护理部按照标准,首先对全院护士长及中医技术护理骨干进行了培训,再由技术骨干担任各科室的带教、培训工作,护理部安排护士长进行分组考核。日前,医院护理部已完成全院护士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
  据护理部戴淑香主任介绍,开展此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旨在提高中医院护理队伍的中医护理专业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用于临床,给患者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
【责任编辑:亓亚婧】
Copyright (C)
jnnews.tv All Rights Reserved 济宁广播电视总台.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