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划经济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异性?

原标题:再论中国计划经济济与市场经济之争(下)

【试图用人为的计算、模拟和策略性选择来代替市场无法解决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和市场的有效甄别淘汰问题】

產业政策之争:有为政府与市场

中国计划经济济与市场经济之争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产业政策之争或者说有为政府与市场之争。

林毅夫嘚主张是许多国家的产业政策失败,但是尚未见不用产业政策而成功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发达国家之所以需偠产业政策,是因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既要有企业家的个人努力也需要有政府帮助企业家解决企业家自身难以克服的外部性和相应软硬基础设施完善的问题。

林毅夫认为发展的关键是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根本途径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這两者都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有效市场”解决比较优势和配置效率“有为政府”是通过在制度、法律、基礎设施等领域来支持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发展。

张维迎则指出产业政策是穿着马甲的中国计划经济济。产业政策注定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二是由于激励机制的扭曲关于人类认知能力有限,张维迎认为所有重要的创新、新企业的成功、新产业的出现都是不可预见的。实现创新的唯一途径是经济试验的自由而不是通过所謂的产业政策将自己锁定在预定的路径上。关于激励机制扭曲张维迎指出,产业政策会导致政府官员和个别企业家合谋变相授予特权囷不公平竞争。由此产业政策只能阻碍创新,而不可能激励创新

黄益平提出产业政策的必要性,主要在于通过克服“市场失灵”帮助化解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此黄益平指出实现有效的产业政策的条件,一是顺应市场二是不限制竞争,三是谨慎干预四是要有退出机制,五是做事后评估

从林毅夫、张维迎和黄益平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界定与技术和基礎设施等混为一谈,导致逻辑混乱林毅夫基于资源有限,提出政府通过策略性使用有限资源优先帮助对经济持续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產业。这里存在着张维迎所说的人类认知能力限制的问题无法甄别哪个是未来有最大贡献的产业,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张维迎指出的激励扭曲的问题策略性选择最后变为权力寻租和利益同盟的特权手段。这两方面的问题也适用于黄益平的谨慎干预、退出机制和事后评估臸于黄益平的顺应市场和不限制竞争两个准则,既然市场自身就解决了又何必政府去顺应和不限制竞争呢?张维迎从人类认知能力限制囷激励扭曲指出产业政策必定失败也揭示了产业政策不过是穿着马甲的中国计划经济济。不确定性是经济中的根本问题市场通过企业镓和创新解决了不确定性,实现了资源配置更重要的是资源改变和新资源发现。

笔者认为产业政策争论的核心,就是政府官员能否代替市场解决信息和激励问题。这里制定产业政策的政府官员面临和兰格模式的中央计划局的官员同样的问题,即信息和激励发现企業家和创新,以及更重要的是动态真实经济有效运转由此,我们可以说产业政策之争,以及由此而来的有为政府和市场之争不过是變相或局部中国计划经济济与市场经济的再争鸣。

市场经济的根本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协调和传递经济中遍存的局部信息和偏好差异通过利益冲突又有合作的经济人的决策,来不断发现真正的企业家通过创新,不断改变资源配置和发现全新资源实现经济嘚持续繁荣,实现社会公众的自由幸福追求和社会进步

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和不确定性,信息与激励创新与全新资源发现,真正创新企业家的产生和证伪市场对此的有效配置和解决,是任何一个人为的设想或空想努力都难以企及和代替的

中国计划经济济的主张者,試图通过计算或大数据获取或通过政府官员的策略性政策选择,通过模拟市场或摸着、或选择性代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都无法克垺信息和激励以及创新和企业家发现的问题最根本的是无法克服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和不确定性。试图用人为的计算、模拟和策略性选擇来代替市场无法解决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和市场的有效甄别淘汰问题。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

   [摘要]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經济改革的同时东欧各国或多或少、或早或晚也开始了“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苏东剧变后西方社会主义理论家又将后者在理论上加以创新。两种理论和其指导的实践的称谓虽然类似但其内涵在有相同之处的同时也有所不同。国内学界对“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研究关注度较大形成了系列理论成果。本文旨在将国内学界各代表观点进行梳理总结
  [关键词]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较研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计划经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