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 价值量得到...

苹果/安卓/wp
苹果/安卓/wp
积分 201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3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设置帖子权限, 隐身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道具: 沉默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对于《资本论》超额剩余价值理论的质疑陈才天 摘要: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在市场竞价实现的,对于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有创造论和转移论等多种观点。但创造论即“成正比”的观点不属于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范畴。超额剩余价值只能适用于采用相同原材料生产相同功能的同种商品。当新的生产方式普遍采用之时,也是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之日,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不是增加了,反而减少了,这在事实与逻辑上使超额剩余价值理论难以成立。关键词:超额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 个别价值& & 成反比& &同种商品
在《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中,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没有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就不存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个别资本家采取新的生产方式即提高劳动生产力(率)引起和决定的,但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成反比的观点决定了科技和机器生产是不创造价值的,而且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在市场上竞价实现的。这样,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就成为一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学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中国学者研究超额剩余价值理论形成了多种观点,可分别归属“创造”论和“转移”论。但“创造”论与上述成反比的观点相背离,它与误解马克思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论述有关联。并且,超额剩余价值生产适用范围,超额剩余价值理论能否成立,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首先,对于超额剩余价值通俗解释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率提高总是从个别资本家开始的,个别资本家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并不是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采用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可以缩减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但在销售商品时,采取略低于社会价值即价格出卖,于是个别的资本家就会比其余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叫做超额剩余价值。为了便于理解超额剩余价值概念,需要具体说明它形成的状况。我们假设:一个12小时工作日生产出来的新价值的货币表现为6元。又假定在12小时内,在社会平均的生产条件下,可生产12个商品,每一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由生产资料价值转移来的部分是0.5元,这样每个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1元(=0.5C+0.5V )。再假定有一个率先进行创新的企业,把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在12小时内不是生产12个产品,而是生产24个。假定这时每个商品中转移来的过去的价值依旧不变,还是0.5元,但12小时活劳动形成的新价值的货币表现6元,现在分摊到24个商品中,每个商品中的新价值的货币表现就不是0.5元,而是0.25元。这样,创新企业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只表现为0.75 元(-0.5C十0.25V),这一个别价值与市场价值(1元)之间的差额为0.25 元,就是单位商品中所能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的最大值。其次,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何处的问题。超额剩余价值是不是价值,回答是肯定的。根据《资本论》劳动价值理论,虽然超额剩余价值是企业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引起的价值,但科学技术和机器生产不能创造价值;那么,超额剩余价值从何而来就成了问题。洪远朋先生在(《资本论》难题探索)一书中介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就有5种观点,它们分别是:①一种看法认为,劳动生产率高的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比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劳动可以创造较高的价值,因而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这是价值创造的问题,简称本企业创造论。②另一种看法认为,劳动生产率高的劳动在相同劳动时间内能生产较多的使用价值,按社会价值实现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这个价值是由劳动生产率低的企业转移过来的,这是价值实现问题,简称外企业转移论。③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不管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动等量劳动创造等量价值;但是,在同一部门内部,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的劳动比劳动生产率低的劳动,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简称个别创造论。④再有一种看法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不管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相等,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特别高的个别企业,在同样多的劳动时间内比同类劳动创造更高的价值,从而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简称特殊论。⑤此外,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由于主观因素(包括劳动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强度等)所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由于客观因素(包括生产资料、技术条件和自然条件等)而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不能创造较多的价值。⑴154我把以上五种观点分为二个类型讨论如下:一、“创造”论①③④⑤都是认为超额剩余价值是劳动生产力(率)高的企业创造的价值,换言之,就是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成正比的观点。但这就违背了劳动价值论:“不管劳动生产力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⑵60观点。也违背了“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⑵54观点。不过,这表明中国学术界多数人主张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成正比的观点,虽然各有不同的条件限制。但是,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是成正比时,商品价值状态与超额剩余价值理论是不相符合的、是相违背的。因为在超额剩余价值关系中,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然而在“创造”论的成正比状态中,商品的个别价值是“高于”或“大于”它的社会价值的,换句话说,它就不属于超额剩余价值理论范畴了。《资本论》坚持以“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规律” ⑵354的理论,认为,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成反比,因此,不论是在不同的生产部门间的企业,还在同一生产部门的企业之间;不论是复杂的劳动,还是熟练劳动和高强度的劳动,劳动生产力(率)提高,就是单件商品劳动时间缩短,使单件商品价值量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只是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加倍了,这个总的劳动时间即总价值量分摊到单件产品上去,就是单件商品价值量减少,这样就形成了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然后,通过市场竞价销售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由此可见,“创造”论或是成正比的观点,在逻辑上不属于《资本论》超额剩余价值的理论范畴。二,“转移”论②观点认为,劳动生产率高的劳动在相同劳动时间内能生产较多的使用价值,按社会价值实现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这个价值是由劳动生产率低的企业转移过来的。这种价值转移论是符合《资本论》超额剩余价值“原理”的,即生产率高的企业产品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由于单位时间内产品数量增加数倍,它以低于社会价(格)值出售,使生产率低的企业产品滞销,或不得不降价亏损。这看起来很有逻辑性,在事实上也是如此发生过。但是,如果在理论上规定为这是一种价值转移原理,那么就是错误的。假设:甲企业400名工人日生产棉白布3万米,售价18元/米,剩余价值(利润)1.5元/米;丙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只需要100人,提高效率10倍,虽然不可变资本(机器)增加,但售价16元/米,剩余价值(利润)1.5元/米。这样,消费者购买丙企业棉白布,并迫使甲企业棉白布降价。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定国别条件下社会总价值量不变,又依据超额剩余价值理论,丙企业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由甲企业转移而来的。这样问题就来了:一是丙企业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不是该企业工人创造的,而是甲企业工人创造的;二是甲企业的价值被无形的无意识地转移给另一个企业;三是如果这种价值转移论成立,那么被剥削者不应是劳动生产率高的丙企业工人,而是劳动生产率低的甲企业工人,四是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通过消费者购买商品而实现了对劳动生产率低的企业创造价值的掠夺,消费者成为剥削者的“帮凶”;五是劳动生产率越低的企业越能创造出更大的更多的价值,所不幸的是被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高的资本家掠夺和被无偿占有。这岂不是经济学一种反科学技术的神话故事。三、马克思“自乘的劳动”是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马克思说:“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 ⑵354研究者不少人根据这句话语认为马克思虽然没有改变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的理论,但马克思“也多次指出了价值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成正比的关系。”⑷92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这句话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章论述“相对剩余价值概念”所用二个假定的第二个假定中一个观点性的句子,但本章论证最终的结论仍然是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的理论。研究者应当注意对这二个假定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马克思所依据生产商品主要数据是相同的,但采取分析的策略或视角改变了,所得出超额剩余价值二个不同的来源。第一个假定分析采取静态的“用金量来表示”的纯论理方式,得出的结论是“成反比”的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即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市场竞价销售实现的价值,它属于价值“转移”论;第二个假定分析则采取动态的“每件卖10便士”的实践方式,⑵354得出的结论是“自乘的劳动”即“成正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正如马克思接着所说:“可见,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可以在一个工作日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他个别所要做的,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时所做的。” ⑵354这是与马克思坚持“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⑵355、356观点相一致的。在这里,《资本论》表现出逻辑混乱,马克思用了“但书”回归超额剩余价值实现上面来了。这表明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但是却形成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逻辑矛盾,即超额剩余价值有了二个来源:创造论与转移论。并且,马克思一方面理论规定机器不能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则认为“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⑵445且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但没有说明相对剩余价值是不是商品价值?两者联系与区别是什么?这也是《资本论》理论逻辑上存在重要的自相矛盾之一。相对剩余价值是马克思用来阐明或证明资本剥削劳动的方式和程度的工具性概念;劳动生产力与相对剩余价值成正比,显然不是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但马克思说“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是把相对剩余价值等于商品价值,这是逻辑矛盾。因为如果将相对剩余价值等于商品价值,就承认了机器生产创造价值,就否定劳动价值论本身。这一点可以从马克思论述过程回到了超额剩余价值的轨道上来,仍然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⑵354的铁律,马克思后面的总结论是“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这样,因为它是由商品价值决定的。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 ⑵355 显而易见,一方面马克思坚守了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的理论,没有变化;另一方面,马克思没有将“自乘的劳动”作为普遍性来修改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的观点,如果说商品价值将随着新的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而增加,就承认了科学技术和机器生产是创造价值的,就直接否认了劳动价值论的原理,他必须坚持“一元论”的“工人的活的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论规定性不变。同时,劳动生产力与相对剩余价值成正比的观点,是一种揭露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加深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理论组成部分。从理论逻辑上讲,马克思这段话语是自相矛盾的,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观点;但人们被辩证法对立统一观念所迷惑,反而对论述者产生了辩证论证艺术的敬意感觉。
支持楼主:、
购买后,论坛将把您花费的资金全部奖励给楼主,以表示您对TA发好贴的支持
载入中......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经验 + 50&
论坛币 + 55&
学术水平 + 6&
热心指数 + 6&
信用等级 + 6&
剩余价值论本来就不成立。就是用:辩证法对立统一观念看也同样不成立。
辩证的看:剩余价值来自于“活劳动(可变资本)”。对立的看:资本家不断减少“活劳动”,直至是“活劳动”减少为0。那么,剩余价值是不成立的。如果把“死劳动(不变资本)”减少为0。那么,人空着两只手就什么都干不成了。原始人类打猎还得用石头呢。剩余价值还是不成立。
分析过程绕人晕
本帖最后由 激扬先生 于
00:30 编辑
& &剩余价值理论的错误源于劳动价值理论的错误。价值有两重涵义,其中一重是衡量财富的多少(财富量)的一种尺度。但价值并不是财富。财富更不是劳动。价值也更不是劳动。劳动剥削其实是剥削劳动创造的财富,而不是价值,更不是劳动。弄清了什么是价值,以及价值与财富的关系,剩余价值理论的错误就一目了然了。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激扬先生 发表于
剩余价值理论的错误源于劳动价值理论的错误。价值有两重涵义,其中一重是衡量财富的多少(财富量)的一种 ...请注意马对于超额剩余价值理论结论的意义,马是通过论证超额剩余价值来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一定要灭亡的理论目的。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先区别一下个别劳动生产力和社会劳动生产力。
转移论是正确的,数学证明或者实践证明都可以。
我说一个实践证明的。
中国沿海地区发展很快,这就是由于存在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不是来源于劳动效率的提升,如果劳动效率提升了,我们一个人可以当两个人用,那么这一个人的工作就是等于你两个人的工作,天经地义。超额剩余价值主要来源于产业创新,这种产业的发展不能独立存在,比如说广东省每年GDP增长很多,如果此时广东经济独立了,外省地位和外国是一样的,那么它的经济肯定不能这么快的发展,很多产业绝对不可能这么快的发展。所以中国沿海经济发展快的一个前提,是内陆经济发展慢,因为沿海吸收内地发展资源。
后面结论的几句话最精彩。马氏理论对这种生产率越高,单位产品价值越低的解释只能抛出一个天下掉下来的所谓“社会决定”,实质上跟“上帝决定”已没有多少差别了。
分析的有道理
总评分:&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本帖最后由 wzwswswz 于
20:28 编辑
社会上生产商品A的平均劳动生产力为6件/天,市场价为1元/件,因此,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力条件下每天劳动可收入6元。
假设你有较高的劳动生产力,为8件/天,因此,你每天劳动可生产8件商品A,按市场价销售可收入8元。与此同时,某甲的劳动生产力比较低,为4件/天,每天劳动只能生产4件商品A,按市场价销售只能收入4元。
请问,与社会平均收入相比,你每天多得的2元是你自己劳动创造的呢,还是由某甲劳动创造后转移给你的?
论坛好贴推荐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为做大做强论坛,本站接受风险投资商咨询,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合作咨询电话:(010)
广告合作电话:(刘老师)
投诉电话:(010)
不良信息处理电话:(010)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分类学习站点
2008年应试精华2000题试题解析(76)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22.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资本家为了提高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通常会采用的两种基本方法是:
A.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C.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D.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垄断市场和价格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家之所以能采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因为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它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变动。但是,靠绝对地延长工作日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有很大局限的。因为工作日的延长限度既取决于劳动力的生理界限,又取决于社会和道德的界限。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为了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由于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构成,并且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也随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本题的正确的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8页。
23.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保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它的获得是:
A.个别企业靠延长工作日和增加劳动时间的结果 &&&&&&&
B.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取途径。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条件的。首先,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不是个别资本家的行为,而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因为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减少雇佣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必须降低雇佣工人劳动力价值构成要素的价值。其次,雇佣工人及其家属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与生产它们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首先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还要提高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只有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才会使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才会下降。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赖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样才会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最终实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8页。
24.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指的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提高劳动强度从而绝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主要存在于:
A.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B.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
C.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期&&&&&&&&&&&&&&&&&&&&
D.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阶段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都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指出:"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日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就可以提供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提供和增加剩余价值。"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发展相对缓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占主要地位。此外,个别企业采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是一种绝对剩余价值。因为这种方法同延长工作日一样,工人也要消耗更多的体力和脑力,但并不能降低劳动力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8页。
25.(2002年文科第6题)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个别企业首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之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这样,生产它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能够比其他企业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从个别资本家来看,出于对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他必须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是当所有的资本家都仿效这一做法,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时,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也就不存在了。由于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根据单位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原理,生活资料价值随之下降;再根据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原理,劳动力价值会由此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所以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了,但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8页。
26. 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由于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则是:
A.个别企业靠延长工作日和增加劳动时间的结果&&&&&&&&
B.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在现实的经济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并不是降低劳动力价值,而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采用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可以缩减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在销售商品时,仍然按照社会价值出卖。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在本质上的仍然是剩余价值,而且只是个别企业获得的,所以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8页。
27. 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200万元,其中一次生产耗费不变资本100万元,购买劳动力部分为80万元,生产出商品价值300万元。该资本的剩余价值率是:
A.300%&&&&&&&&&&&&&& B.200%&&&&&&&&&&&&&&&& C.150%&&&&&&&&&&&&&& D.100%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剩余价值率的公式。
剩余价值率是由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形成的。它反映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可表示为m'=m/v。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增加可变资本总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率有提高的趋势。
要求出本题的剩余价值率,必须首先计算出剩余价值量:300-100-80=120万元。根据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m'=m/v,即m'=120/80=150%。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7页。
28. 在社会平均劳动率条件下,每个工人8小时内生产20个电子元件,每个电子元件生产资料价值为10元,工人活劳动创造的价值为10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某资本家企业率先采用新技术,并加强作业管理,使每个工人8小时内生产30个电子元件。这时,这家企业的每个工人完成的超额剩余价值为:
A.150元&&&&&&&&&&&& B.100元&&&&&&&&&&&& C.50元&&&&&&&&&&&&&& D.40元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计算方法。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由于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而取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而形成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考生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把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于说成是依靠商品的不等价交换获取的。这是因为:在使用新的机器时,如果大量生产还继续以旧的生产资料为基础,资本家就可以把商品高于它的个别价值出售。因为,这种情况似乎是,对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来源于出售--对其他商品所有者的欺骗,而不是来源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但是,这不过是一种假象。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个别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使他生产的商品中所包含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特别高的个别劳动,就可以化为较多的或者说是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从而形成更多的社会价值。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该企业雇佣工人提供的个别劳动就会成为倍加的社会劳动,从而就会形成更多的社会价值,为资本家创造出超额剩余价值。
根据试题提供的有关信息,考生必须首先计算出v和m。因为:v+m=100;m'=m/v=100%。从而可以计算出:v=50;m=50。因此,每个工人每天的个别价值=(20×10)(c)+50(v)+50(m)=300元。
每个电子元件的价值=300/20=15(元)。
采用新技术和作业管理后,每个工人每天的个别价值=(30×10)(c)+50(v)+50(m)=400元。
每个工人每天的社会价值=30×15=450(元)。超额剩余价值=450-400=50(元)。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8页。
29. 剩余价值的本质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商品所遵循的商品交换规律是:
A.把工作时间规定为法定的8小时&&&&&&&&&&&&&&
B.把工作时间规定为12小时
C.把工作时间规定为等于必要劳动时间
D.把工作时间设定为一个超过必要劳动的时间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和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而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就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例如,一个工作日为12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则m'=6/6=100%。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延长到15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到9小时,m'=9/6=150%。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其次,工作日的最高限度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生理因素是工人在一天中用于吃饭、睡眠等以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道德因素是工人用于家庭生活、文化活动和社会交往的时间,这种需要的范围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可见工作日的长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而劳动力的买卖关系并不能决定劳动力的使用时间。在这里,由商品交换的同一原则产生了两种互相对抗的权利,资本家要尽量延长工作日,因为他享有使用一天劳动力的权利;工人则反对延长工作日,因为工人要求工作日长度不损害他的健康,以便他能继续出卖自己的劳动力。马克思指出:"于是这里出现了二律背反,权利同权利相对抗,而这两种权利都同样是商品交换规律所承认的。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因此,资本家与工人两个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将最终决定工作日的长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8页。
30.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这是因为:
A.两者的生产前提条件不同&&&&&&&&&&&&&&&&&
B.两者的实现方式不同
C.两者的源泉不同&&&&&&&&&&&&&&&&&&&&&&&&&
D.两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31.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物质技术基础的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但不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A.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而获得的&&&&&&&&&&&&&&&
B.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C.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D.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命题说明]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与区别。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都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和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都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作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两者的联系是:首先,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只有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才能生产出绝对剩余价值,也才有可能以此为起点,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其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同时还是促进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因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为延长工作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新条件、新动机。
&&&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第一,它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不同方法,具有不同的技术基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不以生产技术的革命为条件,运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把它生产出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以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的根本变革为基础,主要运用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方法把它生产出来。第二,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的作用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相适应并发挥主要作用;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与资本主义生产较发达的阶段相适应并发挥主要作用。第三,它们所体现的劳动从属于资本的关系不同。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适应,劳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适应,劳动实际上从属于资本。第四,在剩余价值量相等的情况下,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更高的剩余价值率。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这两种方法同时并存,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意义。但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最具特征意义的剥削方法。
因此,第30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第31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8页;《大纲解析》第88页。&
想看更多与相关的文章?那就到主题集里瞧瞧,罗列更多与该主题相关文章,让你了解的方方面面。
精华文章推荐
考研资料下载
热门精华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生产率 价值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