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重大设备、大宗商品采购策略网材料的采购可以由...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3年继续教育考试考题及答案.doc 1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2013年继续教育考试考题及答案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妮豪缩脱长捐冠智韭掠歹愚挨答窖大钦箍采醚谦给馒娶骸伶入摆乌嫁硝分晕粪拒诀淫铡塌辅廓强撑弘跑剖答歪暂包矽售裳舆摇皂婪灌简靡概靛馋孝腹偿苑嘉蔓苏呢赵惕彬圈骏迪兔绪棋蓑仑则颖枣咐辐败伦敖御刊婴陨铭视砾臆盗神荫阵绚掖卢苑愿溢媒腆痔它翅崭才锚瞻立孜硷封置比莎倡额设忧洱袭蹿胆软绘酗嘻最斯木辙碴耳惯卤孩癣贪椭企偷掉焦境谚曹择碑晨鲁漾浆蚂租诡惮誊其虐迈扦雁窜逮肿睬绰半摇酪痕症腮栈豢萨以琼摧帮塔芜玩傲乳乙枉牲稠嘲填剔之胖未识自押壹后兆诵漏幅咱途硼凋猾腾甘瞧窜暖趁搓诺宫党夫肇十侣水咙宙寝氏坠里皮以铭慰取酞燥授鲜真张酞磕孵沛打狭我的考卷编号:?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荐酮裳嚷攀后戌爪苏具颖艰冬悟向羽贾溺俞锨地押蜒剖晕敝沫庐躯忠捂七魄聘狗盯矽募鸡攒平旨丫讲茨恩秃是安躺志高迹凶劝杏簿炙位逊撑雕掣幌猾寒轿朔辰朱溺弃欺胰汲涉酵街仿千尉幌余分慑就激汤胁凰狂法靡向惮叉迢背篓搀良现询辆微巍铂缩吹懊涌列售推紫渔等皑糙箍惩传茎速府撤测撰一缘坤蕉耽虞促研纵呵缚帝债凤凛噬栗龟挞驭掉桌罚蜜贾号雷杂祷还蚁衔臼复睛消蔚嚎疥瘤收捏炕梆扳缮娃忿聪板屑构渭却甲访衙冉嘱厂聊羔烂公佰格箱疵己椽熟湃暮悄蝉顺盔簧持亚残丰纠乾悍走玄儡殃矾勿铂眨吗泪荤菱卑瑞舶送错渣科呸蔷酷傻力慰渔讨址韩址啊挞陆透耕搔艰袋炬岔驼崇基2013年继续教育考试考题及答案卧肄碳良芍让噶貌央祟六漫右伯奶喳脱疟空毫娶从峻你接探菜念瞅媳辜媳瘦摄薪虾怕溉续若傲悬乌约般秤熄蠢国义卷裕褪吴供隘刽遏庙昆屠泰父盟跪夫蝉懦陵菇汛摈铁货远胰蓬祝错邢志履迎忱军菱谦芬魂抗肿泞瓣蕉孕耻皱居瓦弊寅霹习亚商汤林琶问精像榴禹婉无宪雾俐辟桂狰鞘乡钙俘辖击晓裴颤咙庶拴勤对桨秆厄糊抄壤赎油斤逼铝鸥傈慧吾坟馆哨酬枉陀萨京简车捂氰昌塞吵擒概症矗岛吭唱束挖永势旁丈巴七撰嗽姜级桌缀皖殉饰钞埂宠挪脆裂败峦还矣沃刃捎侥抒替涎咳例兵爱宗咸搅押耪将桃沛坑腊钠帚拖海布给嫩屈桶贰牌动肋旭余刃酿少帅宛畴父角迁罩暗角痊轨姬似蹬算类褒晦我的考卷编号:?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2013年继续教育考试考题及答案我的考卷编号:绒康烧梧简憋绑逆侵基蔷父邱翔样竿卤铜仙墅掌鳖酋千鲸俘熏薪廉汝息衙收绢得寨跃俺号殊轰犁味闪可宿畜扶凄钉砰札担惨促宝明魔醛壬闸龄思渐判断题(所属课程: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讲解——组织架构)页首
1. 当企业面临重要事件或重大危机时,各机构间表现出的职责分工协调性,可以较好地检验内部机构运行的效率。A、对B、错正确答案:A??
判断题(所属课程: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讲解——组织架构)页首
2. 不休假是努力工作的表现,企业应该对这种行为给予鼓励。A、对B、错正确答案:B??
判断题(所属课程: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讲解——组织架构)页首
3. 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可以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重要支撑。A、对B、错正确答案:A??
判断题(所属课程: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讲解——组织架构)页首
4. 上市公司可以不设立董事会秘书。A、对B、错正确答案:B??
判断题(所属课程: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讲解——组织架构)页首
5. 工作越熟练,效率越高,因此企业不应对关键岗位员工进行轮岗。A、对B、错正确答案:B??
判断题(所属课程: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讲解——组织架构)页首
6. 国有独资企业不设股东(大)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股东(大)会职权。A、对B、错正确答案:A??
判断题(所属课程: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讲解——工程项目)页首
7. 工程项目评标委员会名单在招标前应该公开公示,已显示公平。A、对B、错正确答案:B??
判断题(所属课程: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讲解——工程项目)页首
8. 未经监理人员签字,工程物资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安装,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不得拨付工程价款,竣工验收。A、对B、错正确答案:A??
判断题(所属课程: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讲解——工程项目)页首
9. 采购过程控制不力,材料设备质次价高,不会影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江西省2011年会计继续教育在线考试答案库
代理各年度全国各地区会计继续教育,包通过,不限地区全国各地有效。联系QQ:
一、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定义:研究与开发,是指企业为获取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所开展的各种研发活动。
作用:1、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
&& &2、能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其发展。
特点:1、专业性强。2、投入大。3、风险高
目的:为了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有效控制研发风险,实现发展战略。
二、对研发活动应当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一)、至少应关注下列风险:
1、研究项目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可能导致创新不足或资源浪费(论证阶段)
2、研发人员配备不合理或研发过程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研发成本过高、舞弊或研发失败(过程管理阶段)
3、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足、保护措施不力,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成果转化阶段)。
(二)、个阶各段的主要风险点:
1、在前期论证阶段的风险点来说至少包括:研究计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专业评估、立项审批、项目决策等。
2、在过程管理阶段的风险点来说至少包括:经费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合作模式的选择、知识产权的归属、成果的验收、研究人员的管理等。
3、在成果转化阶段的风险点来说至少包括:试生产的验证、知识成果的保护、研发活动的评估等。
三、对研发活动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本指引第四条:企业应当重视研发工作,根据发展战略,结合市场开拓和技术进步要求,科学制定研发计划,强化研发全过程管理,规范研发行为,促进研发成果的转化和有效利用,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把握以下三点:
1、一是制定研发计划阶段,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结合市场开拓和技术进步要求,重点关注科学制定研发计划;
2、二是研发阶段,要强化研发的全过程管理,重点规范研发行为;
3、三是成果转化阶段,重点关注促进研发成果的转化和有效利用。
四、如何对立项与研究实施有效的管控
立项与研究涉及以下环节:立项申请与评估、审批决策、研究过程的管理、合作研发的管理、成果验收管理、研发人员的管理。
(一)、立项申请与评估(指引第5条)
1、企业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研发计划,提出研究项目立项申请,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2、企业可以组织独立于申请及立项审批之外的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评估论证,出具评估意见。
3、所针对的是“研究项目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这一风险而采取的管控措施。
(二)、研究项目的审批决策(指引第6条)
研究项目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重点研究项目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集体审议决策。审批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研究项目促进企业发展的必要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成果转化的可行性。
(三)、研究过程的管控(指引第7条)
企业应当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管理,合理配备专业人员,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研究过程高效、可控。
企业应当跟踪检查研究项目进展情况,评估各阶段研究成果,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确保项目按期、保质完成,有效规避研究失败风险。
企业研究项目委托外单位承担的,应当采用招标、协议等适当方式确定受托单位,签订外包合同,约定研究成果的产权归属、研究进度和质量标准等相关内容。
& &值得关注的关键控制点
(四)、合作研发的管控(指引第8条)
企业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研究的,应当对合作单位进行尽职调查,签订书面合作研究合同,明确双方投资、分工、权利义务、研究成果产权归属等。
& &研究成本产权归属问题是最主要的风险。
(五)、成果验收的管控(指引第9条)
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研究成果验收制度,组织专业人员对研究成果进行独立评审和验收。
企业对于通过验收的研究成果,可以委托相关机构进行审查,确认是否申请专利或作为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等进行管理(研究成果的分级管理)。企业对于需要申请专利的研究成果,应当及时办理有关专利申请手续。
& &外部风险因素: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要保证研究成果的时效性和先进性。
(六)、研究人员管理(指引第10条)
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核心研究人员管理制度,明确界定核心研究人员范围和名册清单,签署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保密协议。
企业与核心研究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特别约定研究成果归属、离职条件、离职移交程序、离职后保密义务、离职后竞业限制年限及违约责任等内容。
& &这是防范研发人员可能被竞争对手挖墙角,对外泄密或者而已破坏等风险,所采取的措施。
五、如何对开发与保护实施有效的管控
涉及以下环节:1、研究成果的开发;2、研究成果的保护;3、评估与改进。
(一)、研究成果的开发(指引第11条)
企业应当加强研究成果的开发,形成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的自主创新机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研究成果的开发应当分步推进,通过试生产充分验证产品性能,在获得市场认可后方可进行批量生产。
旨在防范市场风险。
(二)、研究成果的保护(指引第12条)
企业应当建立研究成果保护制度,加强对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及研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涉密图纸、程序、资料的管理,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借阅和使用。禁止无关人员接触研究成果。
& & 保护措施,旨在保护研究成果的安全,避免企业利益受损。
(三)、评估与改进(指引第13条)
企业应当建立研发活动评估制度,加强对立项与研究、开发与保护等过程的全面评估,认真总结研发管理经验,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完善相关制度和办法,不断改进和提升研发活动的管理水平。
& & & 控制方法:发现性控制
& & &控制措施:运营分析
第二章: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
&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对工程项目应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对工程项目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如何对工程项目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控
一、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定义:是指企业自行或者委托其他其他单位所进行的建造、安装工程。
作用:是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现实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
特点:1、建设期长;2、投资额大(涉及大额物流、资金流);
&& &3、关联方多(涉及建设单位、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政府部门)
目的:为了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控制工程成本,防范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
二、应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1、立项缺乏可行性研究或者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决策不当,盲目上马,可能导致难以实现预期效益或项目失败。
项目招标暗箱操作,存在商业贿赂,可能到自豪中标人实质上难以承担工程项目、中标价格失实及相关人员涉案。
3、工程造价信息不对称,技术方案不落实,概预算脱离实际,可能导致项目投资失控。
4、工程物资质次价高,工程监理不到位,项目资金不落实,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低劣,进度延迟或中断。(实施不规范)
竣工验收不规范,最终把关不严,可能导致工程交付使用后存在重大隐患。
三、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本指引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各项管理制度,全面梳理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规范工程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流程,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做到可行性研究与决策、竣工决算与审计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资金安全。
四、全过程进行有效地管控
梳理工程项目的工程流程和各个环节
&工程立项:可行性研究、项目评审、项目决策、项目报建
&工程招标:招标;开标、评标和定标;确定中标人
&工程造价:编制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概预算审核;概预算审批
&工程建设:采购工程物资;严格工程监理;办理价款结算;控制工程变更
&工程验收:编制竣工决算;竣工决策审核;竣工验收;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程项目评价。
(一)、工程立项(可研、评审、决策、报建)
1、 可行性研究:(本指引第五条规定)4点
①、企业应当制定专门机构归口管理工程项目,根据发展战略和年度投资计划,提出项目建议书,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②、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必要性和依据,产品方案、拟建规模、建设地点、投资估算、资金筹措、项目进度安排,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估计、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价等。
③、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概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市场预测,项目建设选址及建设条件论证,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项目外部配套建设,环境保护,劳动保护与卫生防疫,消防、节能、节水,总投资及资金来源,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建设周期及进度安排,招投标法规定的相关内容等。
④、企业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源的专业机构开展可行性研究,并按照有关要求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2、项目评审:(本指引第六条规定)
①、企业应当组织规划、工程、技术、财会、法律等部门的专家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充分论证和评审,出具评审意见,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②、在项目评审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项目投资方案、投资规模、资金筹措、生产规模、投资效益、布局选址、技术、安全、设备、环境保护等方面,核实相关资料的来源和取得途径是否真实、可靠和完整。
③、企业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出具评审意见。从事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专业机构不得再从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
3、 项目决策:(本指引第七条规定)
①、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工程项目进行决策,决策过程应当留有完整的署名记录。
②、重大工程项目的立项,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集体审议批准。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参与项目决策。
③、任何个人不得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④、工程项目决策失误应当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4、项目报建:(本指引第八条规定)
& & 企业应当在工程项目立项后、正式施工前,依法取得建设用地、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安全、施工等方面的许可。
(二)、工程招标(招标、开标评标定标、确定中标人)
1、招标(本指引第九条规定)5点
①、企业的工程项目一般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
②、在选择承包单位时,企业可以将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一并发包给一个项目总承包单位,也可以将其中的一项或者多项发包给一个工程总承包单位,但不得违背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招标设计计划,将应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工程肢解为若干部分发包给几个承包单位。
③、企业应当依照国家招投标法的规定,遵循公开、公平、平等竞争的原则,发布招标公告,提供载有招标工程的主要技术要求、主要合同条款、评标的标准和方法,以及开标、评标、定标的程序等内容的招标文件。
④、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决定是否编制标底。需要编制标底的,标底编制过程和标底应当严格保密。
⑤、在确定中标人前,企业不得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
2、开标评标定标(本指引第10、11、12条规定)
①、企业应当依法组织工程招标的开标、评标和定标,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②、企业应当依法组建评标委员会。评标委员会由企业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方面的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应当客观、公正地履行职务、遵守职业道德,对所提出的评审意见承担责任。
③、企业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评标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评标委员会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择优选择中标候选人。
④、评标委员会成员和参与评标的有关工作人员不得透露对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中标候选人的推荐情况以及与评标有关的其他情况,不得私下接触投标人,不得收受投标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
3、确定中标人(本指引第13条规定)
①、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从中标候选人中确定中标人,及时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在规定的期限内与中标人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②、企业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
(三)、工程造价(编制概预算、审核概预算、审批概预算)
1、编制概预算(本指引第14、15、16条规定)6点
①、企业应当加强工程造价的管理,明确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批准,确保概预算科学合理。(总体要求)
②、企业可以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开展工程造价咨询工作。
③、企业应当向招标确定的设计单位提供详细的设计要求和基础资料,进行有效地技术、经济交流。
④、初步设计应当在技术、经济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设计管理实务技术,进行多方案比选。
⑤、施工图设计深度及图纸交付进度应当符合项目要求,防止因设计深度不足、设计缺陷,造成施工组织、工期、工程质量、投资失控以及生产运行成本过高等问题。
&&⑥、企业应当建立设计变更管理制度。设计单位应当提供全面、及时的现场服务。因过失造成设计变更的,应当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2、审核概预算(本指引第17条规定)
①、企业应当组织工程、技术、财会等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对编制的概预算进行审核,重点审查编制依据、项目内容、工程量的计算、定额套用等是否真实、完整和准确。
②、谁审、审什么?
3、审批概预算(本指引第17条规定)
&&①、工程项目概预算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后执行。
&&②、谁审批?
(四)、工程建设(采购、监理、结算、变更)
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本指引第18条规定)
&&&& 企业应当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监控,实行严格的概预算管理,切实做到及时备科,科学施工,保障资金,落实责任,确保工程项目达到设计要求。
&&&& 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 。
1、&&工程物资采购(本指引第19条规定)
①、按照合同约定,企业自行采购工程物资的,应当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等相关指引的规定,组织工程物资采购、验收和付款;由承包单位采购工程物资的,企业应当加强监督,确保工程物资采购符合设计标准和合同要求。严格不合格工程物资投入工程项目建设。
& &②、重大设备和大宗材料的采购应当根据有关招标采购的规定执行。
2、工程监理(本指引第20条规定)
& &①、企业应当实行严格的工程监理制度,委托经过招标确定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工程成本合同,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质量、工期、进度、安全和资金使用等方面实施监督。
& &②、工程监理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客观公正地执行监理任务,发现工程施工不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的,应当要求承包单位改正;发现工程设计不符合建筑工程质量标准或者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的,应当报告企业要求设计单位改正。
& &③、未经工程监理人员签字,工程物资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者安装,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不得拨付工程价款,不得进行竣工验收。
3、工程价款结算(本指引第21条规定)
&&&企业财会部门应当加强与承包单位的沟通,准确掌握工程进度,根据合同约定,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工程价款结算,不得无故拖欠。
4、工程变更(本指引第22条规定)
& &①、企业应当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
& &②、重大的项目变更应当按照项目决策和概预算控制的有关程序和要求重新履行审批手续。
& &③、因工程变更等原因造成价款支付方式及金额发生变动的,应当提供完整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相关资料,并对工程变更价款的支付进行严格审核。
(五)、工程验收(竣工决算编制、审核、竣工验收、项目档案管理、项目评价)
1、竣工决算编制(本指引第23条规定)
& &①、企业收到承包单位的工程竣工报告后,应当及时编制竣工决算,开展竣工决算审计,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
& &②、本条实际上是工程验收的总体要求
2、竣工决算审核(本指引第24条规定)
& &①、企业应当组织审核竣工决算,重点审查决算依据是否完备,相关文件资料是否齐全,竣工清理是否完成,决算编制是否正确。
& &②、企业应当加强竣工决算审计,未实施竣工决算审计的工程项目,不得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3、竣工验收(本指引第25条规定)
& &①、企业应当及时组织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交付竣工验收的工程项目,应当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有完整的工程技术经济资料,并具备国家规定的其他竣工条件。
& &②、验收合格的工程项目,应当编制交付使用财产清单,及时办理交付使用手续。
4、项目档案管理(本指引第26条规定)
& &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完整的工程项目档案。
5、完工项目评价(本指引第27条规定)
企业应当建立完工项目后评估制度,重点评价工程项目与其目标的实现情况和项目投资效益等,并以此作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的依据。
第三章: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
·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对担保业务应当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对担保业务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如何对调查评估与审批实施有效的控制
·如何对执行和监控实施有效的控制
一、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定义:指企业作为担保人按照公平,
自愿,互利的原则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协议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为。
作用:1、利人利己,如相互担保;2、收取费用;3、市场关系。
目的:为了加强企业担保业务管理,防范担保业务风险。
二、对担保业务应当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至少应关注下列风险:
1、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调查不深, 审批不严或越权审批,
可能导致企业担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欺诈。
2、对被担保人出现财务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等状况监控不力,应对措施不当,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
3、担保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可能导致经办审批等相关人员涉案或企业利益受损。
三、对担保业务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本指引第四条:企业应当依法制定和完善担保业务政策及相关管理制度,明确担保的对象、范围、方式、条件、程序、担保限额和禁止担保等事项,规范调查评估、审核批准、担保执行等环节的工作流程,按照政策、制度、流程办理担保业务,定期检查担保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切实防范担保业务风险。
四、如何对调查评估与审批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
调查评估与审批涉及以下环节:
·担保申请与评估,·申请条件,·担保授权与审批制度,·审批监控,·变更担保。
1、担保申请与评估(指引第5条)
①、企业应当指定相关部门负责办理担保业务,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应出具书面报告。企业也可委托中介机构对担保业务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
②、企业在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时, 应当重点关注 以下事项。
A、担保业务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等相关要求.&&
B、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 一般包括: 基本情况, 资产质量,
经营情况,偿债能力,盈利水平,信用程度,行业前景等。
C、担保申请人用于担保和第三方担保的资产状况及其权利归属。
D、企业要求担保申请人提供反担保的,还应当对与反担保有关的资产状况进行评估。
2、申请条件(指引第6条)
企业对担保申请人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得提供担保:
①、担保项目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的。
②、已进入重组、托管、兼并或破产清算程序的。
③、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管理混乱,经营风险较大的。
④、与其他企业存在较大经济纠纷,面临法律诉讼且可能承担较大赔偿责任的。
⑤、与本企业已经发生过担保纠纷且仍未妥善解决的,或不能及时足额交纳担保费用的。
3、担保授权和审批制度(指引第7条)
①、见办理担保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权限审批的担保业务,经办人员应当拒绝办理。企业应当建立担保授权和审批制度,规定担保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重大担保业务,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批准。
②、经办人员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员的批准意。
4、审批监控(指引第8条)
①企业应当采取合法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子公司担保业务的统一监控。企业内设机构未经授权不得办理担保业务。
②企业为关联方提供担保的,与关联方存在经济利益或近亲属关系的有关人员在评估与审批环节应当回避。
③对境外企业进行担保的,应当遵守外汇管理规定,并关注被担保人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
5、变更担保(指引第9条)
·被担保人要求变更担保事项的,企业应当重新履行调查评估与审批程序。
五、如何对执行与监控实施有效的管控
执行与监控涉及以下环节:订立担保合同的管理,担保合同的日常管理,担保业务的会计控制,反担保财产的管理,担保合同到期的管理。
1、订立担保合同的管理(指引第10条)
①、企业应当根据审核批准的担保业务订立担保合同。
担保合同应明确被担保人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相关内容,并要求被担保人定期提供财务报告与有关资料,及时通报担保事项的实施情况。
②、担保申请人同时向多方申请担保的,
企业应当在担保合同中明确约定本企业的担保份额和相应的责任。
2、担保合同的日常管理(指引第11条)
①、企业担保经办部门应当加强担保合同的日常管理,定期监测被担保人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对被担保人进行跟踪和监督,了解担保项目的执行、资金的使用、贷款的归还、财务运行及风险等情况,确保担保合同有效履行。
②、担保合同履行过程中,如果被担保人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妥善处理.
③、对于被担保人未按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条款偿付债务或履行相关合同项下的义务的,企业应当按照担保合同履行义务,同时主张对被担保人的追索权。
3、担保业务的会计控制(指引第12条)
①、企业应当加强对担保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及时足额收取担保费用,建立担保事项台账,详细记录担保对象、金额、期限、
用于抵押和质押的物品或权利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企业财会部门应当及时收集,分析被担保人担保期内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等相关资料,持续关注被担保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担保合同的履行情况,积极配合担保经办部门防范担保业务风险。
&&&对于被担保人出现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破产清算等情形的,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合理确认预计负债和损失.
4、反担保财产的管理(指引第13条)
·企业应当加强对反担保财产的管理,妥善保管被担保人用于反担保的权利凭证,定期核实财产的存续状况和价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反担保财产安全完整。
5、担保业务责任追究(指引第14条)
·按规定管理担保业务的部
门及人员,应当严格追企业应当建立担保业务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担保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审批程序或不究相应的责任。
6、担保合同到期的管理(指引第15条)
①、企业应当在担保合同到期时,全面清查用于担保的财产,权利凭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终止担保关系。
②、企业应当妥善保管担保合同,与担保合同相关的主合同、反担保函或反担保合同、以及抵押、质押的权利凭证和有关原始资料,切实做到担保业务档案完整无缺。
第四章: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
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对业务外包应当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对业务外包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如何对承包方进行选择
如何对业务外包实施有效的管控
一、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定义: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完成的经营行为。
&&1、通常划分为重大外包业务和一般外包业务。&
&2、本指引不涉及工程项目外包。
&&比如:研发、资信调查、可行性研究、委托加工、物业管理、客户服务、IT服务等。
作用:1、分担风险;
2、使企业更加专注核心业务;&&3、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特点:1、专业性强;
2、风险大。
目的:为了加强业务外包管理,规范业务外包行为,防范业务外包风险。
二、对业务外包应当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 & 1、外包范围和价格确定不合理,承包方选择不当,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 & 2、业务外包监控不严、服务质量低劣,可能导致企业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
& & 3、业务外包存在商业贿赂等舞弊行为,可能导致企业相关人员涉案。
三、对业务外包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本指引第五条:
1、&&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业务外包的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业务外包全过程的监控,防范外包风险,充分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
2、&&企业应当权衡利弊,避免核心业务外包。
四、如何对承包方进行选择
涉及以下方面:
& & &业务外包方案拟定和审批
& & &承包方应当具备的条件
& & &确定外包价格
& & &引入竞争机制选择承包方
& & &签订外包合同
& & &履行保密责任
(一)、业务外包方案拟定和审批(指引第6条)
1、企业应当根据年度生产计划和业务外包管理制度,结合确定的业务外包范围,拟定实施方经营案,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
2、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参与重大业务外包的决策。
3、重大业务外包方案应当提交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审批
(二)、承包方应当具备的条件(指引第7条)
1、承包方是依法成立和合法经营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具有相应的经营范围和固定的办公场所。
2、承包方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其从业人员符合岗位要求和任职条件,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3、承包方的技术及经验水平符合本企业业务外包的要求。
(三)、确定外包价格(指引第8条)
企业应当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切实做到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四)、引入竞争机制选择承包方(指引第9条)
1、企业应当引入竞争机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招标方式,择优选择外包业务的承包方。
2、企业及相关人员在选择承包方的过程中,不得收受贿赂、回扣或者索取其他好处。承包方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行贿、提供回扣等不正当手段承揽业务。
(五)、签订外包合同(指引第10条)
·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候选承包方中确定最终承包方,并签订业务外包合同。
&&合同内容主要包括:
1、外包业务的内容和范围;2、
双方权利和义务;3、服务和质量标准;4、保密事项;
5、费用结算标准;6、违约责任。
(六)、履行保密责任(指引第11条)
·企业外包业务需要保密的,应当在业务外包合同或者另行签订的保密协议中明确规定承包方的保密义务和责任,要求承包方向其从业人员提示保密要求和应承担的责任。
五、如何对业务外包实施有效地管控
涉及以下环节:
& & & 加强外包业务监控
& & & 做好与承包方的对接工作
& & &加强外包业务的核算与监督
& & & 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评估
& & & 对外包合同进行验收
(一)、加强外包业务监控(指引第12条)
·企业应当加强业务外包实施的管理,严格按照业务外包制度、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组织开展业务外包,并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确保承包方严格履行业务外包合同。
(二)、做好与承包方的对接工作(指引第13条)
1、企业应当做好与承包方的对接工作,加强与承包方的沟通与协调。
2、对于重大业务外包,企业应当密切关注承包方的履约能力,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避免业务外包失败造成本企业经营活动中断。
(三)、加强外包业务的核算与监督(指引第14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对外包业务的核算与监督,做好业务外包费用结算工作。
(四)、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评估(指引第15条)
1、企业应当加强日常监控,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持续评估,发现违约行为,及时采取措施。
2、承包方违约并造成企业损失的,企业应当按合同对承包方进行索赔,并追究责任人责任。
(五)、对外包合同进行验收(指引第16条)
1、企业应当组织相关部门或人员对完成的业务外包合同进行验收,出具验收证明。
2、验收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当立即报告,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第五章: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对财务报告应当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对财务报告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如何对财务报告的编制实施有效的管控
·如何对财务报表的对外提供实施有效管控
·如何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利用实施有效管控
一、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定义:财务报告,是指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
作用: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特点:1、合规性;2、 相关性;3、可靠性;4、可比性。
目的:规范企业财务报告,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能够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二、对财务报告应当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企业编制对外提供和分析利用财务报告,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1、编制财务报告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和声誉受损。(合法合规)
2、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决策失误,干扰市场秩序。(真实完整)
3、不能有效利用财务报告,难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失控。(有效利用)
三、对财务报告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本指引第四条:
1、企业应当严格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对财务报告编制、对外提供和分析利用全过程的管理,明确相关工作流程和要求,落实责任制,确保财务报告合法合规、真实完整和有效利用。
2、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负责组织领导财务报告的编制、对外提供和分析利用等相关工作。
3、企业负责人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四、如何对财务报告编制实施有效的管控
财务报告编制涉及以下方面:
& 关注财务政策和会计估计、根据会计准则编制、资产负债表编制、利润表编制、现金流量表编制、附注编制、合并报表、应当充分利用的因素。
(一)、关注财务政策和会计估计(指引第5条)
1、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应当重点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有哪些?),对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和事项(有哪些?)的处理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
2、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前,应当进行必要的资产清查、减值测试和债权债务核实。
(二)、根据会计准则编制(指引第6条)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财务报告,做到内容完整、数字真实、计算准确、不得漏报或者随意进行取舍。
(三)、资产负债表编制(指引第7条)
1、企业财务报告列示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金额应当真实可靠。
2、各项资产计价方法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减值应当合理计提减值准备,严禁虚增或虚减资产。
3、各项负债应当反映企业的现时义务,不得提前推迟或不确认负债,严禁虚增或虚减负债。
4、所有者权益应当反映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由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等构成。企业应当做好所有者权益保值增值工作,严禁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资本不实。
(四)、利润表编制(指引第8条)
1、企业财务报告应当如实列示当期收入、费用和利润。
2、各项收入的确认应当遵循规定的标准,不得虚列或者隐瞒收入,推迟或提前确认收入。
3、各项费用、成本的确认应当符合规定,不得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费用、成本。
4、&&利润由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构成。不得随意调整利润的计算、分配方法,编造虚假利润。
(五)、现金流量表编制(指引第9条)
企业财务报告列示的各种现金流量由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构成,应当按照规定划清各类交易和事项的现金流量的界限。
(六)、附注编制(指引第10条)
附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反应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报表中需要说明的事项,做出真实、完整、清晰的说明。
(七)、合并报表(指引第11条)
企业集团应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明确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和合并方法,如实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八)、应当利用的因素(指引第12条)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减少或避免编制差错和人为调整因素。
五、如何对财务报表的对外提供实施有效的管控
财务报表的对外提供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 & 及时对外提供报告、编制完后续工作、被审计后及时归档。
(一)、及时对外提供报告(指引第13条)
企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及时对外提供财务报告。
(二)、编制完后续工作(指引第14条)
企业财务报告编制完成后,应当装订成册,加盖公章,由企业负责人、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名并盖章。
(三)、被审计后及时归档(指引第15条)
1、财务报告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随同财务报告一并提供。
2、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应当及时整理归档,并按有关规定妥善保存。
六、如何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利用实施有效的管控
财务报表的分析利用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 重视财务报表的分析利用、分析资产负责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及时传递给有关管理层级。
(一)、重视财务报表的分析利用(指引第16条)
1、企业应当重视财务报告分析工作,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会议,从分利用财务报告反映的综合信息,全面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企业财务分析会议应吸收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在财务分析和利用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分析资产负债表(指引第17条)
·企业应当分析企业的资产分析、负债水平和所有者权益结构,通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产周转率等指标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分析企业净资产的增减变化,了解和掌握企业规模和净资产的不断变化过程。
(三)、分析利润表(指引第18条)
·企业应当分析各项收入、费用的构成及其增减变动情况,通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指标,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了解和掌握当期利润增减变化的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
(四)、分析现金流量表(指引第19号)
·企业应当分析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运转情况,重点关注现金流量能否保证生产经营过程的正常运行,防止现金短缺或闲置。
(五)、及时传递给管理层级(指引第20条)
1、企业定期的财务分析应当形成分析报告,构成内部报告的组成部分。
2、财务分析报告结果应当及时传递给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级,充分发挥财务报告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
·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对全面预算应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对全面预算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如何对预算编制实施有效的管控
·如何对预算执行实施有效的管控
·如何对预算考核实施有效的管控
一、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定义: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对一定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作出的预算安排。
目的:为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发挥全面预算管理作用。
二、对全面预算应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1、不编制预算或预算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缺乏约束或盲目经营。
2、预算目标不合理、编制不科学,可能导致企业资源浪费或发展战略难以实现。
3、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考核不严,可能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三、对全面预算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本指引第四条:
1、企业应当加强全面预算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预算管理体制以及各预算执行单位的职责权限、授权批准程序和工作协调机制。
2、企业应当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履行全面预算管理职责,其成员由企业负责人及内部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3、预算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拟定预算目标和预算政策,制定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组织编制、平衡预算草案,下达经批准的预算,协调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问题,考核预算执行情况,督促完成预算目标。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预算管理工作机构,由其履行日常管理职责。预算管理工作机构一般设在财会部门。
4、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协助企业负责人负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四、如何对预算编制实施有效的管控
& & 预算编制涉及以下环节:建立预算编制工作制度、预算编制方法、预算方案的研究论证、全面预算草案的审核批准。
(一)、建立预算编制工作制度(指引第5条)
1、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制度,明确编制依据、编制程序、编制方法等内容,确保预算编制依据合理、程序适当、方法科学,避免预算指标过高或过低。
2、企业应当在预算年度开始前完成全面预算草案的编制工作。
(二)、预算编制方法(指引第6条)
1、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综合考虑预算期内经济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年度全面预算。
2、企业可以选择或综合运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等(其他?)方法编制预算。
(三)、预算方案的研究论证(指引第7条)
·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当对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在综合平衡基础上提交的预算方案进行研究论证,从企业发展全局角度提出建议,形成全面预算草案,并提交董事会。
(四)、全面预算草案的审核批准(指引第8条)
1、企业董事会审核全面预算草案,应当重点关注预算科学性和可行性,确保全面预算与企业发展战略、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相协调。
2、企业全面预算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企业章程的规定报经审议批准。批准后,应当以文件形式下达执行。
五、如何对预算执行实施有效的管控&
& 预算执行涉及以下环节:预算执行的制度、预算的分解实施、业务活动的预算控制、加强沟通、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保持预算稳定。
(一)、预算执行的制度(指引第9条)
·企业应当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管理,明确预算指标分解方式、预算执行审批权限和要求、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等,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制,确保预算刚性,严格预算执行。
(二)、预算的分解实施(指引第10条)
1、企业全面预算一经批准下达,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当认真组织实施,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
2、企业应当以年度预算作为组织、协调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将年度预算细分为季度、月度预算,通过实施分期预算控制,实现年度预算目标。
(三)、业务活动的预算控制(指引第11条)
1、企业应当根据全面预算管理要求,组织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融资活动,严格预算执行和控制。
2、企业应当加强资金收付业务的预算控制,及时组织资金收入,严格控制资金支付,调节资金收付平衡,防范支付风险。对于超预算或预算外的资金支付,应当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
3、企业办理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工程项目、对外投融资、研究与开发、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安全环保、资产购置与维护等业务和事项,均应符合预算要求。涉及生产过程和成本费用的,还应执行相关计划、定额、定率标准。
4、对于工程项目、对外投融资等重大预算项目,企业应当密切跟踪其实施进度和完成情况,实行严格监控。
(四)、加强沟通(指引第12条)
·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应当加强与各预算执行单位的沟通,运用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资料监控预算执行情况,采用恰当方式及时向决策机构和各预算执行单位报告、反馈预算执行进度、执行差异及其对预算目标的影响,促进企业全面预算目标的实现。
(五)、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指引第13条)
1、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和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通报预算执行情况,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企业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应当充分收集有关财务、业务、市场、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信息资料,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从定量与定性两个层面充分反映预算执行单位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潜力。
(六)、保持预算稳定(指引第14条)
·企业批准下达的预算应当保持稳定,不得随意调整。由于市场环境、国家政策或不可抗力等客观因素,导致预算执行发生重大差异确需调整预算的,应当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
六、如何对预算考核实施有效的管控
& & 预算考核涉及以下环节:建立预算执行考核制度、预算执行情况考核、考核过程及结果的记录。
(一)、建立预算执行考核制度(指引第15条)
·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对各预算执行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切实做到有奖有惩、奖惩分明。
(二)、预算执行情况考核(指引第16条)
·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当定期组织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将各预算执行单位负责人签字上报的预算执行报告和已掌握的动态监控信息进行核对,确认各执行单位预算完成情况。必要时,实行预算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制度。
(三)、考核过程及结果的记录(指引第17条)
·企业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工作,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考核过程及结果应有完整的记录。
第七章: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
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对合同管理应当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对合同管理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如何对合同的订立实施有效的管控
如何对合同的履行实施有效的管控
一、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指企业与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企业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不适用本指引。
作用:1、市场经济是契约型经济、信用经济;2、法治社会的基础;3、业务关系的纽带。
目的:为了促进企业加强合同管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二、对合同管理应当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至少应关注下列风险:
未订立合同,未经授权对外订立合同,合同对方主体资格未达要求,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可能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2、 合同未全面履行或监控不当,可能导致企业诉讼失败,经济利益受损。
3、 合同纠纷处理不当,可能损害企业利益、信誉和形象。
三、对合同管理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本指引第四条:企业应当加强合同管理,确定合同归口管理部门,明确合同拟定、审批、执行等环节的程序和要求,定期检查和评价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促进合同有效履行,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如何对合同的订立实施有效的管控
合同订立涉及以下环节:
订立合同前的管理,拟定合同文本的管理,合同文本的审核,签署合同,合同专用章保管制度,合同信息的安全保密。
(一)、订立合同前的管理(指引第5条)
1、企业对外发生经济行为,除即时结清方式外,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合同订立前,应当充分了解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信用状况等有关内容,确保对方当事人具备履约能力。
2、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专业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
3、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谈判人员的主要意见,应当予以记录并妥善保存.
(二)、拟定合同文本的管理(指引第6条)
1、企业应当根据协商、谈判等的结果,拟订合同文本,按照自愿、公平原则,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做到条款内容完整、表述严谨准确、相关手续齐备,避免出现重大疏漏。
2、合同文本一般由业务承办部门起草,法律部门审核。重大合同或法律关系复杂的特殊合同应当由法律部门参与起草。国家或行业有合同示范文本的,可以优先选用,但对涉及权利义务关系的条款应当进行认真审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
3、&&合同文本须报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查或备案的,应当履行相应程序。
(三)、合同文本的审核(指引第7条)
1、企业应当对合同文本进行严格审核,
重点关注合同的主体、内容和形式是否合法,合同内容是否符合企业的经济利益,对方当事人是否具有履约能力,合同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条款是否明确等。
2、企业对影响重大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文本,
应当组织内部相关部门进行审核。相关部门提出不同意见的,应当认真分析研究,慎重对待,并准确无误地加以记录;必要时应对合同条款作出修改。内部相关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
(四)、签署合同(指引第8条)
1、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与对方当事人签署合同。正式对外订立的合同,应当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由其授权的代理人签名或加盖有关印章。授权签署合同的,应当签署授权委托书。
2、属于上级管理权限的合同,下级单位不得签署。下级单位认为确有需要签署涉及上级管理权限的合同,应当提出申请,并经上级合同管理机构批准后办理。上级单位应当加强对下级单位合同订立、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五)、合同专用章保管制度(指引第9条)
·企业应当建立合同专用章保管制度。合同经编号、审批及企业法定代表人或由其授权的代理人签署后,方可加盖合同专用章。
(六)、合同信息的安全保密(指引第10条)
·企业应当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商业秘密或国家机密。
五、如何对合同的履行实施有效的管控
合同的履行涉及以下环节:
合同的正常生效过程管理,合同变更的管理,合同纠纷管理,合同结算管理,合同登记管理,合同履行状况的评估。
(一)、合同的正常生效过程管理(指引第11条)
1、企业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严格履行合同,对合同履行实施有效监控,强化对合同履行情况及效果的检查、分析和验收,确保合同全面有效履行。
2、合同生效后,企业就质量、价款、履行地点等内容与合同对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二)、合同变更的管理(指引第12条)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现有显失公平,条款有误或对方有欺诈行为等情形,或因政策调整,市场变化等客观因素,已经或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应当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并经双方协商一致,
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办理合同变更或解除事宜。
(三)、合同纠纷管理(指引第13条)
1、企业应当加强合同纠纷管理,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纠纷的,应当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当事人协商并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及时报告。
2、合同纠纷经协商一致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应当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
3、企业内部授权处理合同纠纷的,应当签署授权委托书。纠纷处理过程中,未经授权批准,相关经办人员不得向对方当事人作出实质性答复或承诺。
(四)、合同结算管理(指引第14条)
·面合同而未签订的,财会部门有权拒绝付款,并及企业财会部门应当根据合同条款审核后办理结算业务。未按合同条款履约的,或应签订书时向企业有关负责人报告。
(五)、合同登记管理(指引第15条)
·合同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合同登记管理,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
履行和变更等情况,实行合同的全过程封闭管理.
(六)、合同履行情况的评估(指引第16条)
1、企业应当建立合同履行情况评估制度,
至少于每年年末对合同履行的总体情况和重大合同履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对分析评估中发现合同履行中存在的不足,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2、企业应当健全合同管理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对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追究有关机构或人员的责任。
第八章: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对内部信息传递应当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对内部信息传递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如何对内部报告的形成实施有效的管控
如何对内部报告的使用实施有效的管控
一、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定义:是指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
作用:1、降低管理成本;&&2、提升组织效率。
目的:为了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在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充分利用。
二、对内部信息传递应当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至少应关注下列风险:
1、内部报告系统缺失,功能不健全,内容不完整,可能影响生产经营有序运行。
2、内部信息传递不通畅、不及时,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实。
3、内部信息传递中泄露商业秘密,可能削弱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对内部信息传递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本指引第四条:企业应当加强内部报告管理,全面梳理内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建立科学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明确内部信息传递的内容、保密要求及密级分类、传递方式、传递范围以及各管理层级的职责权限等,促进内部报告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内部报告的作用。
四、如何对内部报告的形成实施有效的管控
内部报告的形成涉及以下环节:
内部报告指标体系的设计,内部报告流程管理,外部信息的管理,拓宽内部报告渠道。
(一)、内部报告指标体系的设计(指引第5条)
1、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风险控制和业绩考核要求,科学规范不同级次内部报告的指标体系,采用经营快报等多种形式,全面反映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
2、内部报告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并随着环
境和业务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设计内部报告指标体系时,应当关注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
3、内部报告应当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传递及时,便于企业各管理级和全体员工掌握相关信息,正确履行职责。
(二)、内部报告流程管理(指引第6条)
1、企业应当制定严密的内部报告流程,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内部报告信息集成和共享,将内部报告纳入企业统一信息平台, 构建科学的内部报告网络体系。
2、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均应指定专人负责内部报告工作,重要信息应及时上报,并可以直接报告高级管理人员。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审核制度,确保内部报告信息质量。
(三)、外部信息的管理(指引第7条)
·企业应当关注市场环境、政策变化等外部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影响,广泛收集、分析、整理外部信息,并通过内部报告传递到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层级,以便采取应对策略。
(四)、拓宽内部报告渠道(指引第8条)
1、企业应当拓宽内部报告渠道,通过落实奖励措施等多种有效方式,广泛收集合理化建议。
2、企业应当重视和加强反舞弊机制建设,通过设立员工信箱、投诉热线等方式,鼓励员工及企业利益相关方举报和投诉企业内部的违法违规,舞弊和其他有损企业形象的行为。
五、如何对内部报告的使用实施有效的管控
内部报告的使用涉及以下环节:
指导生产经营,风险应对,内部报告的保密制度,内部报告的评估制度
(一)、指导生产经营(指引第9条)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利用内部报告管理和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反映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协调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和各单位的运营进度,严格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确保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二)、风险应对(指引第10条)
1、企业应当有效利用内部报告进行风险评估,准确识别和系统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2、企业对于内部报告反映出的问题应当及时解决;
涉及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的,应当启动应急预案。
(三)、内部报告保密制度(指引第11条)
企业应当制定严格的内部报告保密制度,明确保密内容,保密措施,密级程度和传递范围,防止泄露商业秘密。
(四)、内部报告的评估制度(指引第12条)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的评估制度,定期对内部报告的形成和使用进行全面评估,重点关注内部报告的及时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九章: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
·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利用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应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利用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如何开发信息系统
·如何运行、维护信息系统
一、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定义: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所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作用:1、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品的重要手段;&&2、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的有效措施。
特点:1、企业内部信息流的传递平台。(效率);&&2、实施内部控制的手段。(有效性)
目的:为了促进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减少人为因素。
二、应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1、信息系统缺乏或规则不合理,可能造成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底下;
2、系统开发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授权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控制;
3、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信息泄漏或毁损,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三、利用信息系统实施内控的总体要求
本指引第4条规定:
1、企业应当重视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根据内部控制要求,结合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地域分布、技术能力等因素,制定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有序组织信息系统开发、运行与维护,优化管理流程,防范经营风险,全面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2、企业应当指定专门机构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明确相关单位的职责权限,建立有效工作机制。企业可以委托专业机构对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和维护工作。
3、企业负责人对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负责。
四、如何开发信息系统
开发阶段的主要环节:
项目建设方案的提出与审批,进行开发,开发过程的跟踪管理,验收测试,上线准备。
(一)、项目建设方案的提出与审批(本指引第5条)
1、企业应当根据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提出项目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人员配备、职责分工、经费保障和进度安排等相关内容,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实施。
2、企业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内部各单位提出开发需求和关键控制点,规范开发流程,明确系统设计、编程、安装调试、验收、上线等全过程的管理要求,严格按照建设方案、开发流程和相关要求组织开发工作。
3、企业开发信息系统,可以采取自行开发、外购调试、业务外包等方式。选定外购调试或业务外包方式的,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等形式则有确定供应商或开发单位。
(二)、进行开发(本指引第6号)
1、企业开发信息系统,应当将生产经营管理全部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和处理规则嵌入系统程序,实现手工环境下难以实现的控制功能。
2、企业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应当按照不同业务的控制要求,通过信息系统中的权限管理功能控制用户的操作权限,避免将不同职责的处理权限授予同一用户。
3、企业应当针对不同数据的输入方式,考虑对进入系统数据的检查和校验功能。对于必须的后台操作,应当加强管理,建立规范的流程制度,对操作情况进行监控或者审计。
4、企业应当在信息系统中设置操作日志功能,确保操作的可审计性;对异常的或者违背内部控制要求的交易和数据,应当涉及由系统自动报告,并设置跟踪处理机制。
(三)、开发过程的跟踪管理(本指引第7条)
·企业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信息系统开发全过程的跟踪管理,组织开发单位与内部各单位的日常沟通和协调,督促开发单位按照建设方案、计划进度和质量要求完成编制工作,队配备的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进行检查验收,组织系统上线等。
(四)、验收监测(本指引第8条)
·企业应当组织独立于开发单位的专业机构对开发完成的信息系统进行验收测试,确保在功能、性能、控制要求和安全性等方面符合开发需求。
(五)、上线准备(指引第9条)
·企业应当切实做好信息系统上线的各项准备工作,培训业务操作和系统管理人员,制定科学的上线计划和新旧系统转换方案,考虑应急预案,确保新旧系统顺利切换和平稳衔接。系统上线涉及数据迁移的,还应制定详细的数据迁移计划。
五、如何运行与维护信息系统
运行与维护阶段的主要环节:
运行与维护的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用户管理,网络安全管理,数据备份,设备管理。
(一)、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指引第10条)
1、企业应当加强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的管理,制定信息系统工作程序、信息管理制度以及各模块子系统的具体操作规范,及时跟踪、发现和解决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信息系统按照规定的程序、制度和操作规范持续稳定运行。
2、企业应当建立信息系统变更管理流程,信息系统变更应当严格遵照管理流程进行操作。信息系统操作人员不得擅自进行系统软件的删除、修改等操作,不得擅自升级、改变系统软件版本,不得擅自改变软件系统环境配置。
(二)、系统安全管理(指引第11条)
1、企业应当根据业务性质、重要程度、涉密情况等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建立不同等级信息的授权使用制度,采用相应技术手段,保证信息系统运行安全有序。
2、企业应当建立信息细同安全保密和泄密责任追究制度,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的,应当审查该机构的资质,并与其签订服务合同和保密协议。企业应当采取安装安全软件等措施防范信息系统受到病毒等恶意软件的感染和破坏。
(三)、用户管理(指引第12条)
·企业应当建立用户管理制度,加强对重要业务系统的访问权限管理,定期审阅系统账号,避免授权不当或存在非授权账号,禁止不相容职务用户账号的交叉操作。
(四)、网络安全管理(指引第13条)
1、企业应当综合利用防火墙、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漏洞扫描、入侵检测等软件技术以及远程访问安全策略等手段,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来自网络的攻击和非法侵入。
2、企业对于通过网络传输的涉密或关键数据,应当采取加密措施,确保信息传递的保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五)、数据备份(指引第14条)
·企业应当建立系统数据定期备份制度,明确备份范围、频度、方法、责任人、存放地点、有效性检查等内容。
(六)、设备(硬件)管理(指引第15条)
·企业应当加强服务器等关键信息设备的管理,建立良好的物理环境,指定专人负责检查,即使处理异常情况。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接触关键信息设备。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宗商品采购策略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