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s和4c区别及对市场营销 4c理论有何指...

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4Ps营销组合理论的演进及争论解析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4Ps营销组合理论的演进及争论解析 2009年7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ul.,2009第32卷第4期 Joum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V01.32 No.4·经济学研究·4 Ps营销国舍理论饷演(苎厦净论舒斩孟慧霞1’2(1.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山西太原.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433)摘要:4P8与4Rs在营销理论框架中的地位是争论的焦点。从严格的营销组合定义看,二者不属于同一研究范畴。从麦卡锡提出4P8组合的本意和交易营销与关系营销的关系看,“卖方思维”、“不能穷尽复杂的营销变量”及“关系营销范式下4Ps的失效”等三个4鼬反驳4Ps的主要理由并无坚实的立论基础。故4Rs取代4Ps在营销理论构架中核心地位的结论不成立。二者的关系是:4Rs是对4Ps在新的营销环境下的发展,二者解释不同产品服务关联的企业行为,关注交换的不同层面。关键词:营销组合;4Ps;4Rs;交换;关系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56一06—4Ps营销组合理论的演进随着营销思想的演进发展,在营销职能学派的基础上诞生了营销组合理论并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一)4Ps组合的提出及其地位的确立1953年,尼尔·博登(Neil Borden)首次使用了“营销组合”一词。【11 1956年,哈里汉森(Harry H粕·鸵n)将营销变量分为产品政策、分销、广告、人员推销、定价和销售活动六大类,并第一次用类似于4P组合式的方法编写教材,可谓4Ps组合理论的雏形。旧J1960年,E·J麦卡锡(E.J.McCanhy)将营销组合简化为4Ps组合,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四要素。HJ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在第l版《营销管理:分析、规划和控制》中,以4Ps组合作为市场营销的策略构架。随着以麦卡锡和科特勒为代表的营销管理学派权威地位的树立,及其营销专著的热销,4Ps理论在营销学界得到广泛地传播和引用。(二)4Ps组合的发展4Ps一度被奉为无可争议的营销范式,但也不乏学者从营销环境的变动趋势中窥得4Ps的不足,并尝试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补充、修正和发展。1.对4Ps组合的补充一些营销学者认为4Ps组合的理论价值值得肯定,但对基本要素的概括尚显不足,故对其进行了若干补充。最为普遍的做法是增加更多的“P,,内容。具有代表性的有布姆斯(Booms)和宾特内(Bitner)根据服务特性提出的7Ps组合。菲利普·科特勒在“大市场营销”中提出的6Ps组合。之后,又将营销组合扩展为包括营销战略4Ps和“人”在内的1l Ps组合。页德(Judd)主张增加“人员(pe叩le)”为第五个P。约翰逊(Johnson)将4P8扩展为12Ps。…也有一些学者试图摆脱“P”的思维桎梏,为4Ps增加了一些非字母P开头的变量。如1985年,特拉诺(’rra),nor)将“研究(research)”视为第五个变量;1990年,贝瑞(Berry)在4Ps的基础上增加了“服务(senrice)”、“顾客灵敏度(customer∞nsitiv时)”和“顾客便利性(customer convenience)”三个变量oHl2.对4Ps组合的修正肯特(Kent,R.A)和沃尔特·范·沃特斯库特(walter V觚waterschat)等学者认为,4Ps组合是以思辨演绎而非严密归纳的方法列出的营销要素清单,各变量之间存在相互交错的缺陷,仅加以补充是不够的,还应适当修正。【5“1典型的观点有三种:其一,维持4Ps内容不变,改变各变量名称。如科特勒就曾经尝试重新定义每一个P的基本功能,他分别用结构、价值评估、渠道、销售促进和象征取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上海财经大学现代市场营销研究中心第三期重点招标研究项目(加04—30一5正)作者简介:孟慧霞(1974一),女,山西交城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现代市场营销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56 万方数据第32卷第4期孟慧霞:4Ps营销组合理论的演进及争论解析代经典的4Ps【7 J,但分析内容不变;罗文坤和吴金明分别提出了4V组合理论,前者的4V组合是指产品的多样性(Ve啪tility)、价格的价值性(Value)、通路的复合性(V撕ation)、推广的互动性(Vibmtion);后者的4V组合则指“差异化(V撕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共鸣(Vibra-tion)”。【B1从两位学者的阐释中,可知4V只是对传统4P组合理论的重新表述和完善。其二,在保持4Ps模型的基础上,用不以P开头的营销变量来修正4Ps的个别变量。在这类研究中,尤以对第4个P(Promotion)的质疑最多。如沃特斯库特比较了“促销”与“沟通”两个变量的异同,认为“促销”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它的消极定义;一。麦卡锡和科特勒将“促销”更名为“沟通”(communica-tion),但其内容与原来的四种促销工具并无二致,只不过是同义词的代换。¨0。11’李飞和王高除了将第4个P改为传播之外,还将人员销售和人为直接营销列入分销策略部分,将4Ps改为3Ps+C模型。【12J其三,突破4Ps的固有框架,从不同的视角研究营销组合。早在20世纪50年代,哥本哈根学派就试图从经济学视角,以参数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动态营销组合,但因不及4Ps简洁而未得到学界认同。1961年,弗瑞(Frey)将所有的营销决策变量划分为供应品、方法或工具两类;【31尼尔·博登提出了营销组合的十二项因素;¨刮庄贵军应用约束方程对其4Ps营销组合模型的不足加以修正,提出目标函数需求组合模型。【20这些研究与4Ps的主旨一致,均是为寻找关键的营销变量,但研究方法明显突破了4Ps的固有框架。3.对4Ps组合的取代1990年,罗伯特·劳特朋(Robert buterl)om)发表的《4P退休,4c取代》一文,是“4Cs取代4Ps”观点的起源,在他与舒尔茨(Don E.Schultz)等人合著的《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中,又强化了这一观点。u41所谓4Cs组合,即消费者问题的解决(Con-sumer solution),消费者成本(consumer 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姗unication)。1996年,舒尔茨提出4Rs组合理论,即市场反应(Reaction)、顾客关联(Relativ时)、关系营销(Relation8hip)和利益回报(Retribution)。¨刮对4Rs营销组合的另一种表述,是2003年美国学者艾洛特·艾登伯格(ElliottEttenberg)在《4Rs营销——颠覆4Ps的营销新论》一书中提出的关系(Relationship)、节省(Retrench-ment)、关联(Relev釉cy)和报酬(Reward)。¨刮埃弗特·麦古逊(Even Gummesson)还进一步提出以关系、网络、交互为特点的30Rs“关系组合”。¨刮这三个Rs理论的变量尽管有所区别,但均立足于关系营销的分析视角。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将这三者视为同一理论观点,简称4Rs理论。(三)4Ps营销组合争论的焦点在营销组合理论的发展演进中,由于4Ps、4cs与4Rs的影响最为深远,因此这三者在营销理论框架中的地位也就成了争论的焦点。对此问题,一些学者们持取代论,认为4Ps已经过时¨4。,应“颠覆4Ps”;另一些学者则认为4Rs并不是对4Ps的颠覆,而是对4Ps的创新发展。如菲利普·科特勒自《营销原理》第七版起,在“营销过程”一节中吸纳了劳特朋的4Cs理论;【l刊王成慧提出一个将4Rs与4Ps相融合的营销理论框架。¨列通过营销功能的仔细比照,我们发现4Cs的每个变量与4Ps具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只是产品视角与顾客视角的形式差异而已;且其与4Rs均可溯源到整合沟通,具有理论承继关系。因此,我们的分析仅聚焦于4Ps与4Rs之间的争论。二4Ps与4Rs争论解析(一)从两个焦点问题解析4Ps和4Rs争论要从众多争论中剥现问题本貌,其思维逻辑为:首先从根本上厘清各种争论是否属于同一命题,以确认有无争论的必要;在该前提下,再聚焦争论观点,剖析其立论依据能否成立。对4Ps与4Rs争论的分析概莫能外。1.是否属于同一研究命题4Ps组合理论源自于“营销组合”理论,为此,要探寻4Ps和4Rs的争论有无必要,应该首先认识营销组合的本质特征。麦卡锡将营销组合界定为“企业组合起来用以满足目标市场的可控变量”。一1沃特斯库特认为营销组合“是为了获得目标市场的一定反应而组合的一系列和需求紧密联系的可控制要素”,他尤其强调列入营销组合的要素应该是可以直接影响需求的。[61菲利普·科特勒认为营销组合“是企业用于追求营销目标的可控制营销变量的组合。”【170因此,营销组合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其关键在于其中的变量是否具备两个关键特征,其一是可控性,其二是有助于营销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4Ps和4Rs是否符合这两大特征。首先,关于“可控性”的特征,沃特斯库特界定为能确立营销要素的价值。【6 o显然,这就要求行为主体能完全把握“何时何地由谁怎样”来实施营销57 万方数据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7月组合。有关4Ps的行为多由企业利用自身资源,由营销部门及相关部门来具体实施完成,所以4Ps的计划、组织、实施等都在企业的掌控之中,其价值可由具体的投入产出计算而得;而4Rs很多变量的作用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互动的结果。如古麦逊(Gummeson)所言,参与人员既有营销部门的专业人员,也有企业内外部的“兼职营销人员”(part—timem盯keters),且后者在数量上多于前者。【I副这些参与者与企业并无紧密的契约关系,企业对其控制力自然与4Ps不可同日而语。其次,关于“实现营销目标”的特征,沃特斯库特将其严格界定为“可直接影响需求”。【61显然,4Ps的各变量分别解决了顾客满足需求过程中存在的“所有权”、“价值”、“空间”、“信息”【51等障碍,是可以直接影响需求的要素,且有具体的衡量指标用以量化各变量对实现营销目标的作用;相形之下,4Rs变量则比较抽象,参与者超越了企业边界,难以采用严格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其对营销目标的作用。但4Rs的内在逻辑与关系营销相互契合,而以“关系”为基础的顾客资产对于营销的助推作用已经得到格鲁努斯、古麦逊等学者的认同。这也正是4Rs能得到一些学者与实践者的支持,并挑战4Ps营销地位的原因所在。综上分析,4Rs组合不符合营销组合定义中“可控性”特征的严格要求,从而不满足营销组合的一般共性,不属于其研究范畴,自然也不存在取代与否的问题。2.4Rs取代4Ps的立论基础能否成立正由于4Rs具备了“实现营销目标”这一特点,利益相关者考虑到相互之间的利益制衡,会形成日益紧密的合作,4Rs的“可控性”特点将随之突出体现。因此,如果我们退而求其次,放宽“营销组合”的定义要求,方可将4Rs和4Ps视为同一研究命题。这样,学者们对4Ps的质疑能否成立就成为“取代论”的症结所在。在对4Ps的众多质疑中,学者们普遍认为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其变量数目选择是否合适,而是其理论基础松散。凡登·布尔特(Van den Bulte)将4Ps的理论缺陷归纳为九条。【61其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抨击了4Ps,其中三个问题可谓众矢之的。一是4Ps是产品中心论,忽视了顾客的需求;二是4Ps太过简单,有很多对营销目标实现有所作用的变量并未纳入其框架,无法在4Ps中找到对应位置;三是4Ps和4Rs分别对应“交易营销”和“关系营销”范式。在58营销范式转变的前提下,4Ps自然应被4Rs所取代。针对这三大质疑,我们可从两方面逐一解析。其一是麦卡锡提出4Ps组合的本意;其二是“交易营销与关系营销”在营销理论构架中的关系。(1)麦卡锡提出4Ps组合的本意首先,4Ps组合是否为产品中心论。关于4Ps组合是卖方思维、“产品中心论”的责难,其实只是断章取义。因为早在1978年麦卡锡所提出的4Ps组合模型中,“顾客需求”就是4Ps所围绕的中心,而且麦卡锡很明确地提出“顾客不是营销组合的部分,它是所有营销努力的目标,””1这表明他并未忽视顾客的需求。而且还将顾客的地位牢牢锁定在了4Ps的中心位置上。显然,以此质疑4Ps营销地位的观点并不成立。其次,4Ps组合太过简单。麦卡锡最初提出4Ps组合时,只是认为企业有许多可行的办法来满足顾客需要,在变量众多的情况下,试图帮助企业决策并简化营销组合的选择。既然是出自简化企业营销行为的本意,就有天然的两面性。其一是以简明、易于把握和记忆的方式,为营销管理提供了考虑营销变量的思路;其二也为4Ps带来了悬而难决的天然缺陷,即太简洁的变量清单不足以涵盖所有的营销变量,也不可能尽现营销现实的复杂全貌。针对这些责难,首先应明确,麦卡锡只是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可行办法中选取了极具代表性、多数企业会涉及的因素,并不是将企业的所有营销活动都强行归类于这四类因素。4Ps组合虽然具有一般性,但是并不排斥基于行业差异、企业特性、环境变化、消费者个性等因素而产生的特殊营销组合。对此不足,“营销管理学派”毫不避讳,他们已经在4Ps的每一个P下又加入了很多具体的变量,扩展成为4Ps营销组合体系。这样,“许多未涵盖在营销组合4Ps中的活动,事实上已经包括在其架构中。”【l“其次,一种新理论要取代旧理论的地位,必然具有弥补旧理论不足,超越其瑕疵的优势。事实上,4Rs的研究视角虽然有别于4Ps,但二者的内在逻辑却都是通过列示决策变量来简化市场关系。既然复杂的营销现实不可能在任何一个具体模型中得以穷尽,那么4Rs区区的四个变量也同样无力解决这一难题。从这个角度看,4Rs对4Ps及营销管理学派的范式并未形成实质威胁,以此作为4风取代4Ps营销地位的立论依据,并非顺理成章。(2)“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的关系万方数据第32卷第4期孟慧霞:4Ps营销组合理论的演进及争论解析其一,营销范式革命。1991年,克里斯丁·格鲁努斯(Christi锄Gr6nmos)以“交易营销”与“关系营销”作为“营销战略连续流”的两端,并明确地将营销管理学派及4Ps组合和服务营销学派分别贴上了“交易营销”和“关系营销”的标签。【l副此后,一些学者将4Ps与4Rs视为对峙的两类范式。根据托马斯·库恩(,I'Ilom艄Kuhn)的观点,我们可知,不同范式的最大区别在于“词汇表”的差异。在营销范式中,显然这个“词汇表”所指的是核心概念。故对4R暑真的“革了4Ps的命”这一命题,我们可从二者核心概念人手作深入分析。其二,“交易营销”与“关系营销”的核心概念。在交易营销范式中,早在1957年,奥尔德森(Alder-∞n)就将交换作为营销的基础。1975年,里查德·P·巴哥蔡(Richad.P.Ba90劢)认为应将交换视为“定义市场营销行为的一个重要框架”。¨钊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和美国营销协会在1984年、1985年对营销的定义都强调了交换的核心地位。麦卡锡在对经济发展八阶段的分析中,以是否有交换行为作为营销存在的内在原因,并将营销的核心作用确定为“使得交换更为便捷”。[31自从贝瑞(Be唧)提出“关系营销”的概念,工业营销领域的学者莱维特(kvitt)、坎贝尔(campbell)和服务营销领域的代表格鲁努斯(G墒nmos)就分别从“交易完成后”、“转换成本”、“营销战略序列”等视角关注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的区别。【l8’驯尽管各种陈述相对分散,系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但将“关系”确定为关系营销范式核心概念的基石,却是学者们的共识。其三,“交换”与“关系”的关系。显然,4风能否取代4Ps,其核心问题就在于,“关系”可否替代“交换”营销核心概念的地位。对此问题,即使关系营销学派内部,学者们也是各执一词。杰克逊(Jackson)等学者对关系营销的定义抛弃了交换概念,[2¨而另一些学者则持不同见解,如贝克(Bal【er)认为营销关心的是交换关系的相互满足;格鲁努斯(G墒nroos)认为:“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建立、维持、强化客户关系并使之商品化,以便所涉及各方的目标都能够实现,其办法是彼此交换并实现自己的承诺。”…摩根南得(Morganand)和亨特(Hunt)认为:“关系营销是指所有目的在于建立、发展和维持同顾客成功的交换关系”。…对此分歧,我们可从两方面加以解析。首先,从将交换视为营销核心的立论基础分析。将“交换”视为营销的核心概念,是从“顾客获得所需所欲之物的方式”角度提出来的,与之并列的方式是自给自足、乞讨与抢夺三种方式。由于后三者缺少市场交易,故不列入营销的研究范畴。那么,“关系”是否是一种有别于交换的满足顾客需求的新方式呢?格鲁努斯(‰nroos)的“营销战略序列”分析中,“交易营销”与“关系营销”分别适用的是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l引但是,巴哥蔡指出“交换是有形的或无形的,实体的或象征的”,【l列这表明与关系营销对应的“无形服务”本来就是交换的研究对象,“关系”与“交换”具有内在关联,并非取代关系;同时,巴哥蔡也未将交换限定为一次交易,而是按照参与者的数目将交换划分为严格的、广泛的和复杂的三大类;按照动机划分为功利的和象征性的两大类,从而将所有与交换有关的活动及交换现象的因果关系囊括在内。【I引显然,“关系营销”虽然在时间维度、主导的营销功能、质量的主要维度、顾客满意的衡量等八个方面嵋。区别于交易营销中有形的、功利的严格的交换,但却与无形的复杂的象征的交换含义不谋而合,它只是长期的多次的多人参与的特殊交换,是包含在交换之中的。同时,在对“关系”的阐释中,无论是关系营销代表格鲁努斯(‰nroos)所提到的“顾客关系生命周期”,还是营销管理学派代表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所指的“顾客发展过程”,都强调了关系建立的过程性。显然,如果企业不能吸引首次购买者“完成交换”并“完成好交换”,则会失去与该顾客发展“长期关系”的可能,更不可能使这种交换转变成能为企业带来持续利润的资产。可见,实践中的“关系”是以“交换”为基础的。其次,从企业的本质分析。关于企业本质,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企业是分工所创造的生产函数;制度经济学将企业视为市场的一种替代经济组织;新制度经济学派强调了企业的“契约”性质;管理领域的学者则试图从“创新”、“风险”、“团队”、“管理协调”等角度作出合理解释。这些解释都统一于一个假设前提,即企业是经济人,其逐利本性并不会随环境发生质的改变。而企业的利润,正是通过“交换”这一行为的“惊险一跃”才得以实现。关系营销关注终身顾客,强调“内部营销”及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交互整合。从表层看,其初衷在于建立、维持和强化与各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关系,但从企业的本质看,如果这些行为不能带来交换价值,则企业的关系价值与顾客资产都将成为一纸空文,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可见,“关系”这一概念以“交换”为基础和目的,是交换的延伸。59 万方数据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7月可见,从关系营销取代交易营销的角度作为“取代论”的立论依据同样不成立。综上所述,从严格的营销组合定义看,4Ps与4Rs不属于同一研究范畴;其次,即使放宽定义条件,在三个矛头直指的问题上,“取代论”亦无坚实的立论依据,故不成立。(二)4Ps是稳定的营销理论框架的组成部分既然关系营销建立在交易营销基础之上,“交换”依然是关系营销范式中的核心概念。那么,从“产生交换的条件”着手,通过对实现企业交换所必须考虑的变量分析,就可明确4Ps与4Rs的营销地位。基于交换产生的必备条件,1972年,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对应纳入营销组合的变量做了概括,即:构造对目标交易方有价值的某种东西;决定目标交易方需要为此付出什么;吸引目标交易方对所提供的物品的注意;将产品或服务置于目标交易方的控制下。【l引显然,这四个必备变量正好与4Ps的变量相互对应。这说明在以“交换”为核心的现代营销活动中,4Ps变量是实现“交换”的必备要件,所以它依然是营销理论框架中稳定的组成部分。在营销理论构架中,4Ps理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理论,而是与环境分析、SrllP战略相辅相成的,从系统而非孤立的视角去分析4Ps,更能彰显其真正的理论价值。三4ps与4Rs的关系承认4Ps在营销理论构架中的稳定地位,并非停滞不前地看待4Ps,更非否认4Rs的营销意义。(一)4Rs是对4Ps在新的营销环境下的发展4Rs与关系营销范式一脉相承,都是基于营销环境中的“反常”而出现的。这种“反常”来自于愈演愈烈的竞争压力下企业的实践变迁。1987年,布热尔(Bu毖e11)和盖尔(Gale)发现市场份额扩大与企业利润提高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已大大降低,顾客忠诚度较市场份额更能准确表达企业的竞争优势。1990年,里兹汉德(Reichheld)和塞瑟(Sasser)的研究也表明,顾客流失率的降低对利润的影响是成本降低、规模提高等传统交易模式所不能达到的,具体数字虽因行业而异,但总体趋势却完全~致。[2¨这些“反常”凸显了4Ps相对微观、内向和短期的不足,从客观上促使企业和学者同时关注顾客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效率,将“交换”的关注点从时间、空间等角度拓展延伸,由此诞生了以维持顾客长期关系为主旨的关系营销和4Rs之说。故4Rs并未游离于4Ps的固有思维之外,核心概念的紧密关联将二者打上了同样的理论烙印,4Rs以4Ps为基础,是4Ps60在新的营销环境下的一种发展。(二)4Ps与4Rs解释不同产品服务关联的企业行为1991年,格鲁努斯(Christian G哺nmos)在“营销战略连续流”的分析中,以“技术质量”与“职能质量”为界,分析论证了纯粹“交易营销”或“关系营销”只适合纯粹的产品或服务,在产品服务连续流两端之间,起作用的是二者的混合物。¨副这一观点很具启发性,在“服务经济”的背景之下,一些学者敏锐地发现制造业内涵发生了变化,提出“制造一服务关联”的“新制造业”、“服务增强型制造业”等概念;1977年,萧斯塔克提出“产品/服务连续谱系图”;2000年,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以无形服务与有形物质的比重为标准对产品进行了五种分类。这些研究表明,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服务与产品均不再是二分的“异在物”,而是以产品一服务混合体为多。这表明,能真正解释现实的既非交易营销与4Ps,也非关系营销与4Rs,而是二者的整合,它们适用于解释产品服务关联度不同的企业营销实践的问题。(三)4Ps与4Rs关注交换的不同层面作为对产品一服务混合体的营销选择,4Ps与4Rs对企业实现交换、维持关系不可或缺。但仔细分析这两组变量,可知二者并非交换的同层次问题。其实早在1986年,菲利普·科特(Philip Koner)勒引入4Cs时,就已然一语道破二者关系的玄机。他认为“营销人员若是能先考虑顾客的4Cs,然后再构建4Ps框架,将可事半功倍。”¨¨从中,可知4cs和4Ps分别对应交换的“战略导向”和“战术操作”两个层面,考虑到4Rs与4cs在理论上一脉相承,我们可以推论4Ps与4Rs之间的关系与此大致相似。在交换的实现过程中,有两大问题需要考虑,其一是“如何完成交换这一具体行为”;其二是“怎样的交换才能兼顾企业内外部效率与盈利率”。显然,4Ps是聚焦具体的交换问题,因而更具“操作性”,是企业内部的战术性营销职能;而4Rs每一变量都将“长期关系的建立”牢牢锁定为交换行为准则,使庞大的交换系统中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企业内外资源网络的调动和不同时间维度下交换行为的协调都服从于这一思维导向。因而4Rs更具“抽象性”、“系统性”和“战略性”,是企业交换的“行为导向”。综上,我们认为,4Rs不是对4Ps的取代,更非颠覆,二者的关系是围绕在营销核心——交换问题的战略战术两个层面,用以解释不同关联度的产品服务现万方数据第32卷第4期孟慧霞:4Ps营销组合理论的演进及争论解析象,并共同服务于长期交换关系的实现与维护。参考文献:[1]Christi柚Gr6nr∞s.Fmm Marketing Mi】【to RelationshipMaLrketirlg—tow町ds aParadigm shift in MarI【eting[J].M锄agement Decision.【Dnd∞:,ks.4;pg.322—350.[2]庄贵军.四P营销组合模型的不足及其修正[J].北京商学院学报,—24.[3]E.J.Mccanhy.B鹳ic MarketiIIg:A M粕agerial Appm北h[M].sixtll ed.Richard.Irwin,I∞,]BeⅡy,D.Marketing Mix f矗the 90s’adds蚰S蛐d 2 c8 totlIe 4Ps[J].Marl【eting N哪,24 Decemb盱,]Kent,R.A.Faitll in F0llr Ps:An altem“ve[J].Joumal0f Marketing M舳ageII抡m,V01.2 No.2,4.[6]V如wate码h00t,w,V粕den Bulte,C.仆e 4P cl鹪sifica.tion of tlle Marketing Mix Revisited[J].Joumal of Market-堍,V01.56,October .[7][美]菲利普·科特勒.科特勒精选营销词典[M].北京:***出版社,2004.[8]吴金明.新经济时代的“4V”营销组合[J].中国工业经济,—75.[9]沃尔特·范·沃特斯·库特.市场营销组合[M]//[美]迈克尔·J·贝克(Mich艚l J.Baker)主编.市场营销百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7.[10][美]小威廉·D·佩罗特,E·J.麦卡锡.基础营销学第十三版(学生版)[M].梅清豪,周安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1][美]菲利普·科特勒.科特勒谈营销[M].高登,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李飞,王高.4Ps营销组合模型的改进研究[J].管理世界,7—149,167.[13]王成慧.市场营销理论的演进逻辑与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4][美]舒尔茨,劳特朋,等.整合营销传播[M].吴怡国,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15][美]艾登伯格.4RB营销——颠覆4Ps的营销新论[M].文武,等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16]Evert G岫mm∞s∞.Relationship MarketiIlg∞a P哪digmshm:Some c∞clusions钿m the 30R Appmach[J].M蚰·agement Decision.bnd∞:199r7.VoL 35,Is8.4;267—272.[17][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第八版)[M].梅汝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c¨sti锄G哺nr∞8.鸭e MarketiIlg s饥ategy Continuum:aMarketing Concept for tIIe 1990s[J].M锄agement Deci—sion,V01.29 No.1,199l:7—13.[19]理查德·P·巴哥蔡.市场营销的交换问题[M]//[美]本·M·恩尼斯,等.营销学经黄权威论文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0]西奥多·莱维特.交易完成后;奈杰尔·坎贝尔.从互动的角度看待企业的购买行为[M]//[美]阿德里安·佩恩,等编著.关系营销——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21]chdsti锄G啪咖.From scientmc M咖肾ment to SeⅣiceM蛐age眦nt[J].Intematio枷Jounlal of seryice Indus田M粕agem即t, Issue l,5—20.The EVolution and Debate of 4Ps and Marketing MixMENG Hui—xial,2(1.sc胁DZ旷踟,lo啊口以B螂i嬲s Admi,I厶讹t如凡,鼽口删i踟妇倦蚵,死iy∞,l 030006,仇i舱;2.&IIlooZ矿胁emof幻船Z曰凇i,娜s Admi旆tmt幻,l,航口,神口i踟觇瑙砂矿屁,l口心口以Eco,lo彬,‰啦斫200433,吼i眦)Abstmct:Different 8cholars belieVed that the theory of 4PS and marketing mix should be supplemented,modi6ed orsubstituted.Among these Views,tlle roles 0f 4Ps粕d 4Rs in marketing theory are a hot topic.In this paper,we aIl-aly舱that 4Rs is not included in the concept 0f marketing mix躺4Ps is.we focus on the debate over 4Ps觚d 4Rsf而m t}lree perspectiVes锄d conclude that 4Rs should not substitute 4Ps.The three pe瑙pectives include,whether4Ps i8 sener—oriented,whether 4Ps i8 too 8imple t0 include aH marketing variables and whether under the paradigIll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4Ps h鹊been out dated.At l酗t,tlle relationship be附een 4Ps粕d 4Rs is discussed.Key words:marketing m奴;4Ps;4如;relationship(责任编辑石涛)61 万方数据4Ps营销组合理论的演进及争论解析作者: 孟慧霞, MENG Hui-xia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433刊名: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2次参考文献(21条)1.沃尔特范;沃特斯库特市场营销组合 19982.吴金明新经济时代的&4V&营销组合[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菲利普科特勒科特勒精选营销词典 20044.Van Watersbeot W;Van den Buhe C The 4P Classification of the Marketing Mix Revisited 19925.Kent R A Faith in Four Ps:An alternative .Berry D Marketing Mix for the 90s' adds an S and 2 Cs to the 4Ps 19907.Christian Gronroos From Scientific Management to Service Management .西奥多莱维特;奈杰尔坎贝尔从互动的角度看待企业的购买行为 20029.理查德P巴哥蔡市场营销的交换问题 200010.Christian Gronroos The Marketing Strategy Continuum:a Marketing Concept for the (01)11.菲利普科特勒;梅汝和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 199712.Evert Gummesson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s a Paradigm Shift:Some Conclusions from the 30R Approach.艾登伯格;文武 4Rs营销--颠覆4Ps的营销新论 200314.舒尔茨;劳特朋;等;吴怡国整合营销传播 200115.王成慧市场营销理论的演进逻辑与创新 200316.李飞;王高 4Ps营销组合模型的改进研究[期刊论文]-管理世界 .菲利普科特勒;高登科特勒谈营销 200218.小威廉D佩罗特;EJ 麦卡锡;梅清豪;周安柱基础营销学(学生版) 200119.E J McCarthy Basie Marketing:A Managerial Approach 197820.庄贵军四P营销组合模型的不足及其修正 .Christian Gronroos From Marketing Mix to Relationship Marketing-towards a Paradigm Shift inMarketing 1997(04)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1. 4PS营销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期刊论文]-现代商贸工业)2. 谢春昌.XIE Chun-chang 营销组合理论的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商业研究. 杨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营销组合理论探析[期刊论文]-中国商贸. 马惠萍.MA Hui-ping 试论市场营销组合4PS向4CS的转变[期刊论文]-昆明大学学报)5. 晏国祥.Yan Guoxiang 营销组合理论发展探新[期刊论文]-当代经济管理)6. 魏光兴.WEI Guang-xing 营销组合的一个理论综述[期刊论文]-商业研究. 魏中龙.Wei Zhonglong 营销组合理论的发展与评析[期刊论文]-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 吴金明新经济时代的&4V&营销组合[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1(6)引证文献(2条)1.白海鹰浅谈&工作过程&在营销组合中的体现[期刊论文]-经济师 .肖艳玲基于&4PS&理论的梧州六堡茶的营销策略研究[期刊论文]-梧州学院学报 2010(1)本文链接:http://d.g./Periodical_sxdxxb-zxsh.aspx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4Ps营销组合理论的演进及争论解析.pdf
文档介绍:
4Ps营销组合理论的演进及争论解析 2009年7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ul.,2009第32卷第4期 Joum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V01.32 No.4·经济学研究·4 Ps营销国舍理论饷演(苎厦净论舒斩孟慧霞1’2(1.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山西太原.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场营销 4c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