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地位?如果他...

美国为何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中国囤积了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美国屡屡公开抨击中国搞重商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还常常称中美顺差导致美国大量工人失业。但问题是,美国为何宁愿保持逆差而乐此不彼,原因很简单,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通货帝王的地位,将世界各国的黄金白银、资源、产品都转移到了美国,美元已经失去了资产的基础,沦为纯粹的债务符号。如果美国真得愿意解决贸易逆差的困境,他们就不会故意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的地位,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的地位,他们才可以大搞贸易保护主义,维持其美元的地位,维持现行的美国金融在全世界占有分享资源、劳动、产品、科技的优势。所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指出,去年12月奥巴马总统宣布对164个国家给予了贸易许可例外待遇,但是中国被排斥在这 164个国家以外,这种做法跟胡锦涛主席今年一月访美后,两国元首制定的新关系、新定位、新的加强合作的状态是相左的。更为恶劣的是,美国对华企业存在另外的戒心,陈德铭表示,中国的一些企业向中国政府反映,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对安全审查不公开不透明,中方希望美国能够公正对待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包括对中国的国有企业。不透明和不公开才能随意解释,明显的违背程序公开的原则,这说明,美国从根子上就不想给中国企业以其他国企业公正的待遇。相反,美国企业在中国以前,还享受超国民待遇,我们为了引进外资,给他们各种各样的好处和利益,虽然我们也得到了发展,但是,这也给国内企业造成了不公平机会条件。如果美国人想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就应该放宽对华出口管制。原因很简单,你大量设置了很多中国缺乏的东西,非要卖给中国已有甚至过剩的东西,这违背了贸易的基本原则&&互通有无的意义。限制某些技术和产品对中国出口,实质上就是明显的重商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中国积累起来的万亿的美钞,最终是要兑现为现实的东西,是一种债权索取。你不准中国买美国的企业、资源、中国稀缺的技术和产品,等于是否认了美元的效力。这种有悖于市场经济规则的事实,竟然在张口闭口自由主义的美国身上显现,岂不是天下最大的笑话吗?因此,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9日在华盛顿呼吁美方明确落实两国对话成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切实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实际上,往往将问题政治化方向发展,正是美国这个正在衰落的霸主自己常常挑起的纠纷。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明明就是向全世界宣布,美国正在印钞票向全球债权人赖账,稀释债权人的财富。美国所有的向中国限制出口的政策,以及大搞所谓的贸易摩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开动金融机器,对中国大搞纸币战争,最近一些专家宣扬的&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解决通胀论&,就是其中最危险的一步。人民币升值恰恰是导致中国资产价格和物价系统上涨的罪魁祸首。从2006年到2008年那次人民币升值近25%,中国楼市股市就发烧发狂了,中国高物价格局彻底奠定就可以看出,那种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解决通胀的大张旗鼓的撒谎言论,是多么的可悲。货币主义的教条,没有解救他们脱离高房价和高物价的泥潭,十几次的疯狂上调准备金和加息,反而将中国大量中小企业逼得破产,高房价和高物价仍在嘲笑可怜货币主义教条。因为他们没有从根本上看到,这次物价上涨和高房价来的真正过程及动因:企图通过印钞票的方式,来解决产品过剩带来的危机,结果在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在将房价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的同时,将大量的实业企业推向死亡的深渊。
这样的事实在日本上演过,在美国上演过,在中国依然正在上演,这是一场人间粉墨登场的悲喜剧,剧本的中心思想是一样的,但是在各国表现的危机,却是千奇百怪。日本的股市泡沫破裂、美国的次贷危机、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一场一场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一场又一场地宣告了货币教条主义的破产,但是,这些破产的教训,还没有惊醒梦中人&&一次又一次地加息、上调准备金,在忙碌中只是让本已危险的境况,变得更加复杂。无论是货币内生论,还是外生论,都没能抓住其中的本质,这就是美国不愿意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原因,就是让货币主义的&瘟神&,来缠斗中国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记住美国前财长康纳利的话: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问题。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网易声明:网易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网易通行证: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财经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3545条
评论2141条
评论2035条
评论1525条
评论1319条
网易财经推荐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登录下次自动登录
美国又拿“市场经济地位”说事儿
原标题:美国又拿“市场经济地位”说事儿
新华网北京12月29日电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年后,“市场经济地位”最近成为热点。英国《金融时报》29日报道,美国警告欧盟不要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为什么这时候争论“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欧盟最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美国为何一再作梗?
“非市场经济地位”一直是困扰中国对外贸易的问题之一,涉及的最核心问题就是“替代国”歧视做法。由于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在出口对象国实施的反倾销调查中,倾销幅度的确定不以中国的实际成本数据为依据,而是援引“替代国”的数据,从而导致不合理的高额反倾销税。
“我们希望相关国家和地区尽早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放弃使用对华反倾销中的‘替代国’做法,”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前不久表示。
事实上,中国入世以来一直致力于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并努力争取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已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国家,但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和发达经济体却一直未承认。
沈丹阳说:“无论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的相关条款,反倾销‘替代国’的做法自日起都将失去多边法律依据,必须如期终止。”
但是,目前来看,市场经济地位的获得,并非到了期限就能简单“自动获得”。条文本身的模糊带来一些不确定性,欧美在相关问题上的立法程序也使问题更加复杂。
欧盟若要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必须得到欧洲议会和欧洲各国政府的支持。
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欧洲各国立场分化。德国总理默克尔和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都支持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倾向于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立场,欧洲的钢铁、陶瓷和纺织品等传统产业也都强烈反对。
&原标题:美国又拿“市场经济地位”说事儿
《金融时报》说,欧盟委员会拒绝就其决定置评,官员们表示该机构仍在考虑。“然而,参与这个过程的外交官和商界人士表示,目前正在形成的势头意味着,该委员会在2016年第一季度很有可能做出同意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决定。”
“在美国工业界的欢呼下,奥巴马政府正在倡导不作为的政策,”报道评论说,那将迫使中国在世贸组织发起挑战,从而使中国承担举证责任,证明中国经济模式满足了市场经济地位的所有标准。
除了“市场经济地位”,美国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和治理改革等问题上也都在跟中国“较劲”。
由中国倡议成立、57国共同筹建的亚投行25日正式成立,这是国际经济体系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但美国对亚投行的态度一直很消极。
为了更好体现IMF成员在全球经济中相对权重的变化,IMF董事会2010年12月通过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约6%的份额将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将成为IMF第三大成员国。但这一改革方案被美国拖延多年,直至今年12月18日美国国会才通过。
美国财长雅各布&卢近期接受采访时承认,亚投行的筹建以及欧洲盟友不顾美国反对加入亚投行,正是美国国会改变态度、最终批准IMF份额和治理改革的原因之一。(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来源:新华网)
(责编:tibet)
用户名密码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不得承认 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据英国媒体近日报道,美国政府警告欧盟不要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称此举无异于“单方面解除”欧洲对中国的贸易防御。按照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款,中国将在2016年年底自动取得市场经济地位。据报道,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内的一些欧洲领导人支持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欧盟将在明年一季度做出最后决定。实际上这不是美国第一次因涉华事务而对其欧洲盟友粗暴干涉。有报道说,几年前欧盟曾想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甚至连时间表都列出来了,但华盛顿从中作梗,纠集欧洲内外的一些势力,让解禁一事最终流产。明眼人都看得出,美国在纠集力量阻挠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利用有关条款的模糊之处大做文章,不放弃这一从经贸上制衡中国的手段。人们注意到,就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亚投行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之时,美国就曾纠集个别“小伙伴”抵制亚投行。近年来,美国一直在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美方在其中的“算盘”,可谓路人皆知。美国这么干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显然是试图维持其所谓的“领导地位”。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最近在一篇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似乎美国说了算,其他国家只能跟着美国走。一旦美国认为其他国家偏离了其所定义的国际或者区域秩序,美国就会以为这些国家是在挑战现存国际秩序。如果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就会加以施压或者打压。”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股票/基金&
邓聿文:中国为何非要他国承认其市场经济地位
作者:邓聿文
和讯专栏作者 邓聿文
  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副外长在农历新年出席第5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时有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一番表态引发关注。傅莹说,一些过时的观念已失去存在的意义。比如说,欧盟一直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现在中国贸易额已经排在世界第一位,承认与不承认还有什么意义?
  傅莹的这个表态赢得了许多中国人的喝彩,但也有人批评她对市场经济地位的理解错得离谱。不管喝彩还是批评,对傅莹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见解,我们首先需要注意其身份和讲话场合。傅是个外交家,不是经济学家,因此不能要求其像经济学家一样来理解市场经济地位。另外,她这番话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讲的,慕尼黑安全会议是个谈国际安全与合作的场合,傅莹也是从这个角度谈到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用她的话说,在国际格局和范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过去的许多思想、观念和治理方式都面临如何适应变化和如何相应改革的问题,因此,制定新的规则和议程,或者修改国际规则时,不能再去试图建立新的堡垒,人为地把世界重新切割成不同的部分。
  尽管如此,傅莹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表述并非没有问题。过去的许多思想、观念和治理方式确实面临着一个如何适应变化和如何相应改革的问题,一些过时的观念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可傅的这个表态会让人误以为市场经济地位属于过时的观念,从而把它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若这样来理解和看待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显然不妥。道理很简单,市场经济地位的前提是市场经济的实行,要是市场经济地位过时了,那岂不是市场经济也过时了,而如果市场经济过时了,中国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也就没有必要继续进行了,它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否定中共迄今为止的所有改革努力。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的一揽子市场化改革措施看,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是行百里半五十,中国不仅需要市场经济,而且是不带社会主义限定词的市场经济,因此,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不仅必要,且很迫切。不过,有一点需要强调,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不是为了让别人承认,而首先是为自己,也即中国只有成为一个不是靠权力而是靠人的才能、知识、勤奋、努力当然也包括运气在内去参与的市场,中国的市场改革才算完成。
  这样去理解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就不会为欧美是否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焦虑,坦率地说,过去几年,在这一问题上,中国有些过于焦急。假如取得一张“入市券”的目的,是为了倒逼国内的改革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这个焦急还有些价值,但一方面,中国抱怨西方没有给自己市场经济地位待遇,用有色眼镜看中国;另一方面,中国自己对某些违背市场经济的做法又迟迟不改正,而是把它作为特色保留下来。
  当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博弈中,西方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不完全把它作为一个纯经济的现象来考量的,以欧盟为例,它早就公开说过,考虑提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目的,是在市场经济地位“仍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将其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要求中国向欧洲公司开放更大市场,尤其是在服务领域。欧盟曾提出判断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五条标准,它们基本涉及体系性、制度性问题,无疑,中国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达到。
  所以,从减少反倾销等实用目的来考虑,中国若能在适当时机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可以努力去争取,但千万不能把这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外交目标,以免一些国家以为拿捏到了中国的“软肋”,从而对中国狮子大张口。
  另外,既然中国不想让步,也不要抱怨西方不承认自己的市场经济地位。从时间上来看,欧美是否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已经不重要,或者如傅莹所说,“没有意义”,因为根据入世达成的有关规定,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只在入世后的15年内有效,15年一过,中国自动获得这一地位。中国是2001年入世的,15年的时间也就是到2016年,中国将自动成为市场经济地位国家。
  从欧美的角度看,把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作为一张牌来打,任由其单方面对中国整体经济运行进行市场化程度的评判,可以体现其主导国际贸易和经济秩序甚至国际政治的能力。中国自然是不愿认可欧美此种主导权的。既然过去欧美拿这张牌都没卡住中国,现在中国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更不可能唯其马首是瞻。因为对中国来说,欧美这样做法的潜在危险是,使得一桩并无国际管辖权的事情,通过美欧的所谓评判,赋予了它们国内法以治外法权性质。在这种单方面认定的情况下,即便中国通过构建所谓市场化综合评判指标来抗辩,也无济于事,欧美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或其他目的,总会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视而不见,而把视线有意引向不利于中方的个别规定上。
  国家间的博弈,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贸易,最后是以“实力”为原则的。这就是国际现实。中国如今有实力去抗衡欧美对中国不合理的要求,但这并不等于不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中国需要改正的地方太多,从贸易、经济、社会到人权与政治,总的原则,是保证每个人的自由选择权,从这个意义说,中国离人们通常所说的市场经济尚远,因此,中国需要市场经济地位来证明自己,但这个市场经济地位的评判者是中国的百姓,而非西方国家。
  作者简介:,供职于中央党校学习时报,民革中央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香港天大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问题观察者,多家报刊专栏作家,知名评论家,《幸福的权利》、《中国必须赢》(访谈)、《中国经济大突围》等书作者,主要关注和从事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改革研究。
&&& 本文内容为作者应和讯网专栏之邀发布。和讯网邀请各界名家开设专栏,为读者提供趣闻博见。敬请读者关注更新。
02/14 09:57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