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像中国阿坝州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或者偏远...

民族(有共同语言文化及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有共同语言文化及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收藏 查看&民族(有共同语言文化及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mín zú]
民族(英Ethnic group或Ethnicity);是世界各国民族的总称。四大:亚洲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非洲人种(黑种人)、大洋洲人种(棕种人)。
民族(英Ethnic group或Ethnicity)是指一群基于、、、、、生物而与其它有所区别的。民族有“”的特质,这些特质可能包括地域、语言、宗教、外貌特征或共同祖先,也包括“”的特质,特别是人们对其民族性认知和感情。[1]
虽然古籍中早已有“民族”一词来指涉人群,早在公元六世纪《》列传之三十五《高逸传·顾欢传》中,有“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语句,但中国现代民族观念主要受到日译西书的影响,据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学者郝时远考据,古汉语“民族”有可能在近代传入日本,然而现代意义的主要是在日译西书(主要是德人著作)中对应了"Ethnic group"和"Nation"等名词。[1]
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按照官方的划分,中国目前有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满族等。汉族是的主体,地域分布最广的民族。汉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中南、甘陕以及云贵川渝等地区。根据2010年第六次,在大陆总人数中汉族占91.51%。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藏族主要分布在、、和等地;满族分布在东北;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回族主要分布在;壮族主要分布在。当局将大陆通称的台湾高山族称为,并将其划分为12个民族。[2]
中国民族分布图民族指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的龚永辉教授认为,该给民族所下的定义过于封闭和呆板,几乎没有现实意义。根据他的研究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是社会发展到时代的必然产物,但民族的要素是资本主义以前的时期逐渐形成的。当全世界实现后,经过一个很长时期,高度发展,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各民族将形成为一个共同的整体。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用来表达类似「民族」概念的语词,为数不下数十种,既有「民」、「族」、「种」、「部」、「类」等单音词,也有「民人」、「种人」、「民群」、「民种」、「部族」、「部人」、「族类」等双音词,独独未见「民」「族」二字连缀并用成词者。(韩锦春、,1984:36)目前已知汉语中最早使用「民族」一词者,见诸1837年西洋编纂之《》所刊&乔舒亚降迦&一文。2(,2002:2)兹后王韬与所编《强学报》中,分别都曾使用过这个词汇。(,)不过,「民族」一词在中国之广泛流传,则是迟至二十世纪初期之事,而此时一般所使用者,却与上述的语言先例略无瓜葛,而是借自明治维新时期知识分子拼凑「民」、「族」二字,以对译西文Nation一词所成的汉语新词。之,吾人今日习用之「民族」一词,实为一翻译名词,也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西、日等不同文化系统间跨语际(Translingual) 文化实践的特殊产物。(Liu, 1995)
“......学术界普遍认为:作为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和概念根源于西方。这便是今人探讨和解读“民族”术语和概念时大多先从西方“民族,术语说起的原因之一。现代英文、法文、德文中含义为“民族”的术语有“People”、“Nation”、“Nationality"、“Race "、“Ethnic group" ,"Yolk”等,它们大多起源于、古意大利语和拉丁语。英文“People”一词(现代含义包括人、、民族、人类、、民众、种族、黎民、百姓等)源于“Populus”一词。西方一般认为拉丁文“Populus”一词来源于现已消失的(意大利中西部古国语)。由于伊特鲁里亚语的语源关系一直未得到解明,因而无法解明拉丁文“Popu-lus”出自伊特鲁里亚语的何词。"Populus”一词的本义为“震动、颤抖、沙沙响、沙沙声”,与的"Pallo"嘈杂、喧哗、沙沙响、沙沙声)同义;而“Popu-lus"引申义指“人、人民、市民”,一般指“在公共广场上聚会于树荫下的人”。......【摘自遗稿 甘文杰、甘文豪整理《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一)》,,2008年第1期(总第151期)】
正因传统汉语中并无足以适切表达「民族」概念的语汇,中外学界对于前近代中国是否有过堪称「」的政治 / 文化概念,遂亦不免各持一辞,相争不下。一般来说,中文学界的学者大都根据《》「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严夷夏之防一类的话语,认为中国人的与文化之自我辨识(Self-identification)确立甚早,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远溯先秦;因而晚清以来的民族主义思想,「并不是由西方NATIONALISM一字直接译来」,而是「一种时代的醒觉与反应」,其效应所及,殆不过「使传统民族思想之内容有所扩充」而已。(,,229;李国祁,1980:21)然而,如所指出者,「族类」观念所构成的「夷夏之辨」,并非如近代「民族」概念对外深拒固闭的严格界线(Hard boundary),而是因势而异,漂移不定的柔性界线(Soft boundary)。《左传》上固然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同时却也明白宣示「入于夷狄则夷狄之,入于中国则中国之」的,易言之,这种观念原即揉杂着「种族」与「文化」两层不同意涵,何者较占优势,端视汉族与其它族群相对势力的强弱而定。大略而言,历代汉族政权强盛时,常常是以文化优劣作为区分的标准;反之,季世势衰,则转而强调血统的传承,以「」。(罗志田,)就此而言,族类,充其量只是一个高度含混,难以明确界定的概念。也正由于族类观念内在的暧昧性,倾向中国民族主义自发论的论者,也往往偏好刻意彰显传统中国「」中包容性相对较强的文化侧面,乃至视之为一种「原型的」(Proto)文化民族主义。3 (,)
民族(Ethnic group;Ethnogenesis;Ethnos;Nation;People;Race)
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一词使用非常广泛。但不同场合,其所表达的含义也有所不同。一种是广义的,泛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土著民族等,甚至氏族、部落也可以包括在内。或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美利坚民族等。另一种是狭义的民族,即指各个具体的民族。如人、德意志人、法兰西人、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等。[1]
民族属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范畴,不是在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当人类历史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就会消亡。民族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民族语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生活,即民族文化、民族特征形成的过程。民族形成之后,各民族在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过程中,共同性必然越来越多,差异性越来越小,、的因素也就逐渐增加,最终达到民族差别的消失,即民族融合的实现,人类又恢复到无民族差别的状态。但这不是恢复到史前史期那种无民族差别的状态,而是在高级形态上的恢复和发展。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曾有许多民族活跃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和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今天汉族和55个并存的局面。
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和,无论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时期,始终把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把尊重、团结和帮助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繁荣作为主主义革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立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了一个空前的、各、团结的社会主义民族。
中国共产党的族政策主要包括:民族平等和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政策、少数民族人口政策、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建设政策、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尊重和发展的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等等。
为广泛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及各级都设立了民族事务委员会等主管民族事务的工作部门。在建立了3级150多个。在北京等地建立了、《中国民族》杂志社、《民族画报》社等多家民族类新闻出版和宣传机构,出版了大量的优秀图书和报刊杂志。在北京等地建立了13所和众多的民族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涌现出大量科研成果。
从世界范围来看,作为一个多民族大国的唯一,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被其认为是较为科学而完善的。尽管因为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中国仍然存在一些民族问题,中共还是在努力维持各民族团结一体的局面。中共宣称,间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是稳定而牢固的。因此中共相信,在它的英明领导下,中华民族的未来将更加辉煌灿烂。的民族论:  共同成长于某一文化生态环境的劳动群体是为民族。民族是人在人类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某种共性的情感意识的劳动群体的概括。文化的类别是为民族,民族是作为人类文化类别的存在概念,民族的形成是历史的作用,民族的是文化的产物,民族是自然出现的。动物有群居,人是族居动物。在原始社会劳动时期,受制于生物演化的客观规律,人类祖先只能以自然及血缘的关系组合的形式共同劳动生活,族群内的每一个成员都受其它成员的影响,同时其它成员也受族群成员的影响,成员间都以本能意识自然地维系着相互间的关系。到人类文化开始时期,原始社会的人们有了生产劳动的行为,生产劳动的出现发掘了人的思想,群体内的成员具备了相当的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行为习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共同生活的人们有了类似的生活方式,有了相似的风俗文化。因自然生活环境和族群成员具备的先天条件的不同,受地域的限制,使处于一定文化生态环境里共同生活的成员有了和其它地域成员间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风俗文化的区别差异,在人成长为人的历程里,这种区别和差异的存在通过共同生活的整个族群体现出来,这种族群与族群之间所存在的区别差异就是各个民族所具备的民族特色,处于各个民族特色之内共同生活的劳动群体就是民族本身,民族成员个体意识情感里的这种群体特色就是民族意识。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是民族内部的凝聚剂。在原始社会,促始成员共同生活的原动力是迫于生存的需要,受制于劳动者本身的劳动能力,单个的成员很难生存,使处于一定地域内的成员自然地汇集在一起共同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族群内部有了一定的风俗文化,处于族群的单个成员受族群风俗文化的影响,在精神寄托上自然地倾向于本民族,从此,民族和民族文化就成了民族内部的凝聚剂。人是社会的主体,民族是国家的主体,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标志,国家是民族意志的产物,民族意志的形成来自于生存的需要。[3]①指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这4个基本特征。每一个基本特征都具有特定的内容,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形成发展中的原因,各种特征具体在每个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
②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亦称“民族起源”。指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时间及其在产生前的发展过程,亦可指某个具体民族的起源与形成过程。民族并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人类最早的社会集团是原始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才结成稳定的集体——氏族。当时,最现实、最方便的纽带是血缘关系。几个亲属氏族又结合成部落。二次社会大分工破坏了氏族部落内部的血缘关系,在更大规模上以地缘关系结合成规模更大的共同体——民族。氏族→胞族→部落→→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关于民族的形成时间,由于国内外学者对“民族”一词涵义理解的不同,主要有4种不同的意见:
①原始社会形成说。认为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
②形成说。认为民族形成于奴隶社会,或比会稍早的时期。
③形成说。认为民族形成于封建社会。
④形成说。认为民族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在此以前不存在民族。四大:亚洲人种()、()、非洲人种()、大洋洲人种()。亦称黄种。主要特征是黑色且较为硬直的头发,眼有内眦褶,体毛不甚发达,肤色中等。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东部以及位于南北美洲的大陆。亦称黑种。主要特征是黑色呈小卷曲状的毛发,一般分成南非和北非两个类型,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鼻矮,通常为圆颅型,肤色相对较深;后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北的地区,鼻高唇薄,通常为长颅型,肤色相对较浅;总体肤色较深。亦称白种。主要特征是呈大波浪状且较为细软的毛发,毛发颜色主要有:白、金、红、棕、黑等主要的五种大色调,颧骨不明显,鼻高唇薄,通常为长颅型,肤色较浅。白色人种主要起源自白人化之后的北非土著,后来经过长期的演化和定居,扩散到北非、西亚、中亚、南亚、欧洲以及16世纪以来逐渐扩散至整个大洋洲和南北美洲。亦称棕种。主要特征是黑色呈小波浪状且较为粗糙的毛发,鼻高唇薄,通常为长颅型,肤色中等。主要分布在位于远东大洋洲上的岛屿上,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例如新西兰北岛上的毛利人等。一般的衣物是用稻草编织而成的,而在建筑物的周围则一般会采用石雕来做装饰,海岛文明显著,在文明上主要是继承了隶属于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
根据基因库网站信息表明,2002年Hurles et al.和2006年Ghiani etal.论文显示:Y-Q1a3a存在于波利尼西亚群岛,包括东部岛屿,显示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迁徙到了这个区域!而这也为几百年来的大洋洲人种的来源之谜的争论划上了句号。民族生活方式以聚居方式为主,聚居是针对民族杂居、散居而言的,指同一民族比较集中居住的,可以理解为民族共同地域,是构成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聚居区,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间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在一个民族聚居区里还杂居、散居或聚居着其他民族,从而形成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民族自治地方就是在民族聚居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
知识的历史犹如一只伟大的复音曲,在这只曲子里依依次响起各民族的声音。 ——
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理想无非就是逻辑的最高峰,同样美就是真的顶端。艺术的民族同时也是彻底的民族。爱美就是要求光明。 ——着汉民族服饰的标准汉族美女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中华”一词,与“中国”、“”相通,兼有族名、国名等多重含义。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至近代,用以指称包括历史上居住于当时中国境内的一切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中华民族包括和、、、、、、、、、、、、、、、、、、、、、、、、、、、、、傈僳、、、、、、、、、、、、、、、、、、、、、、、、、高山族56个民族,另有一些未识别的民族存在。共有126583万人,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少数民族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在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从分布来看,汉族聚居,遍布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56个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在中国,除汉族以外的其他各民族的统称,即人口数量上占少数的民族。具体包括已识别的族、、、族、、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族、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55个少数民族及一些未识别的民族。总人口约1064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41%(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2]指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民族,或将以前的民族,包括的民族、的民族和的民族,统称为古代民族。“古代民族”的提法是相对于“现代民族”而言的,通常是按照和现代史的分期来划分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带有该、反映该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通常是指精神文化方面,主要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等。当民族共同体在人类历史上形成并区别于其它各种人们共同体的类型以来,文化总是表现为各不相同的乃至千差万别的民族文化。任何文化与文化创造都是以民族与民族社会为根基的,没有民族社会生活的沃土,文化便无由生根。文化使民族与民族社会得以形成,为它提供最广泛的物质和精神以及其它方面的基础,并以其整体的内部结构和完整的外部面貌执行民族区分功能。在民族文化的内部结构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背景,阶段、阶层、等级、各种利益集团以及语言、宗教等等,都可能导致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但只要一个民族或民族社会仍然存在,它就总会具有某种共同的民族文化。
狭义上的中国民族音乐指的是,简称“”。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也有着很多的样式和内容,如、蒙古族音乐、壮族音乐等。
是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立发明,其成果如车条之辐辏,汇入世界音乐理论之轴心。琴曲《》、《》、《诗经》、《楚辞》、《广陵散》、《霓裳羽衣曲》等无数历史悠久,意蕴深厚的名曲。
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歌曲旋律优美辽阔、婉转动听。藏族音乐大体上可以分为和民间音乐。佛教音乐中最著名的是唱的无词的歌颂曲调。
藏族民歌高亢嘹亮,听起来就有高原蓝天辽阔的气象,曲调悠扬,但也是以五声为主。形式有“果谐”、“果卓”()等。藏族音乐的一些元素被汉族和所吸收。有一些汉族歌曲作者模仿藏族音乐的特点创作了一些诸如《逛新城》、《》一类的歌曲。近年来,西藏的藏族歌曲也融入了其它音乐的元素。著名的藏族歌手除了和主要演唱汉语歌曲的韩红外,还有、、等大量在藏区知名度很高的歌手。
正规方面,现在已经挖掘整理演出了藏族传统歌剧《》。
中国的东北和北京等地是满族的聚居地。满族最有名的民间乐器是源自清朝的八角鼓。满族的摇篮曲《悠悠扎》等作品很著名,经常被用现代的汉语翻唱。
朝鲜族音乐和朝鲜、的音乐基本相同,主要乐器有和。伽倻琴类似汉族古代的筝,比汉族现代的筝小,弹法也不一样,是放到盘坐的膝盖上弹。音乐旋律有其独特的风格。
蒙古族音乐
分“民歌”和“短调民歌”。 “长调”有许多无意义的谐音字拉长唱腔,有草原空阔的风格。最有特色的乐器是马头琴,是一种,由于琴柱上一般都雕刻一个马头装饰,所以由此命名。
壮族聚居区广西是民歌的故乡,男女青年经常对歌,有人甚至说壮族人一生唱歌的时间比说话的时间长。壮族民歌基本和汉族相似,以五声音阶为主。歌词有明显的对仗格式,内容则以象征、比喻等手法表述,以生活中的交流为主,有时歌词也引用中国古事和典故。 壮族音乐可以在电影音乐剧《》中一窥其妙。
傣族音乐和地区缅甸、的音乐风格类似,曲调婉转柔美,典型的乐器是葫芦丝和,葫芦丝独特的音色一演奏就是傣族的音乐风格。
纳西古乐是在云南纳西族老人中间演奏的音乐,据说是从明朝时中原地区传入的,由于当地原来交通不便,和外界交往不多,始终原汁原味地流传下来,现在只有一批老人可以演奏,正在培养接班人,是中国14世纪音乐的活化石,受到音乐界的广泛关注。
侗族“大歌”是中国唯一采用的民歌系统,基本为女声无伴奏合唱,由各声部嗓音的和声配合非常和谐,曾在国际引起轰动,并多次获奖。
维吾尔族音乐基本是风格,非常注重节奏,用可以打出多达几十种不同的节奏,乐器主要是弹弦乐器、和。维吾尔族的《》包罗万象,是许多民间音乐的源头。
塔吉克族音乐也呈阿拉伯音乐风格,和汉族音乐有较大的区别,善于运用半音,旋律婉转多变,如同高鸣,最典型的是作曲家为电影《》配的歌曲,完全运用了塔吉克民歌的调子。中国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在边疆地区,汉族多与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独具特色,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人口约为1,231,261,000 (2005年)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分布于全国各各地。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省,连山、贵州、江华等地也有分布。人口1700余万(2005年)。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等省区。人口480.684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蒙古族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新疆、、、、、吉林、等省及北京、等城市。人口860.297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居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第三位。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和、四川、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人口45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天山以南的、一带和、地区,其余散居在以北的等地,少量居住在桃源、等地。人口721万(1995年)。
苗族现苗族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大苗山、及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739. 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布依族妇女现有人口657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于云南、、贵州省和。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人口二百五十四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辽宁和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人口为192.0597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国的朝鲜族是十七世纪时由迁徙过来的。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最多。另外,在、、、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兰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人口达982.11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
侗族来源于时期的“”。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从江、、天柱、,湖南的、靖县、和广西的、等县。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及四川。
瑶族老人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龙山、保靖、以及湖北省、、鹤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
据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之间地区、镇源、、、等县。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以及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及乌鲁木齐等地,少数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等地。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余县。
黎族聚居在镇、、乐东、东方、琼中、、、昌江、宦县等地哈萨克族老人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地区定居下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和僳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迪庆、德宏、大理、等州、县和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县。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
畲族是中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称“”,“哈”是客人的意思,意为住在山里的客人,传说畲族的祖籍是。畲族服饰[4]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现主要分布在福安、霞浦、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高山族是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测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现主要聚居在贵州省,其余分部在、荔波、、榕江等县和广西北部地区的、、环江等地。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高山族同胞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的回族人和。聚居在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和。甘肃的兰州、定西地区和新疆、宁夏也有分布。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其余分布在维西、、宁蒗、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等地。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和甘肃天祝等地。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县。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等县,其余散居在罗城附近的、柳坡、等地。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等地。正刺绣的羌族少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外还有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都江堰市、绵阳市北川县以及贵州少部分地区有居住羌族人。
布朗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的勐海景洪县和的双江、永德、、耿马,思矛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沿岸的青海省地区。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其余分布在广西、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仡佬族即中国古代“”,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黔西、六枝、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等县。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和、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义县、、新民、、、内蒙东部以及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等县。其余分布在盈江、龙陵等县。
普米族人民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和。
塔吉克族虽然属于,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克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其余分布在沙车、、叶城和等县。塔吉克族人民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独龙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僳僳族自治县等地。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喀什、莎东、叶城、乌鲁木齐等地。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县和内蒙古自治区。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聚居于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和军弄等地,散居在德宏、保山、和思茅地区。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内大河家、列集一带。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地区,其余居住在黄泥堡地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族自治县江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及钦县。
塔塔尔族(鞑靼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
独龙族曾被称独龙族为“俅人”、“曲人”、“洛”、“曲洛”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逊克、爱辉、嘉阴等县。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黑龙江、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数散居于、依兰、三县和佳木斯市。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林芝、等县。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少数聚居于、墨脱、察隅、、一带。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及其附近地区。
【民族名称歌】
汉满傈僳景颇壮, 高山普米锡伯藏
毛南布依维吾尔, 仡佬仫佬蒙古羌
乌孜别克俄罗斯, 保安独龙京东乡
彝苗鄂伦春, 裕固朝鲜傣阿昌
鄂温克水德昂怒, 基诺赫哲土
塔塔尔白回土家,畲篱落巴
拉祜塔吉克, 哈萨克佤瑶撒拉
中国民族五十六, 柯尔克孜侗门巴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分、自治州、(旗)三级。据1990年统计,中国已建立了154个民族自治地方,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9个自治县(旗)。基本形式有三种:①以一个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如、四川;②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云南省拉祜族布朗族佤族傣族自治县;③以一个较大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其中包括级别不同的若干较小规模的其它民族聚居区而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如,又包括有和等。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民族自治地方,都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是历史发展形成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自治地方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3%,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
中国共产党运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总原则和总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
①各民族有先进与落后、大与小之分,没有贵贱、优劣之分。各民族劳动人民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都对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②民族问题(民族关系)发展上的两个历史趋向要求坚持民族平等、团结,这样才能有利于民族的发展繁荣;
③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自由的,不能获得解放的。无产阶级只有消灭一切压迫(包括民族压迫),只有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
④各民族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和联合斗争,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同样,各民族的团结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犹其如此。因而,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并把它作为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其内容涉及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具体体现在规定、法律法规类规定、行政法规、命令、指示决定中。还在实际生活中采取保障措施,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结果,又是进一步实现民族真正平等的保证。所谓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的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力、利益的平等;民族团结则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没有民族之间的平等,就不能有真正的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由少数民族实行区域性的民族自治,享有管理和决定本民族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法定权力,享有根据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政令的自主权的政策。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首先以国家统一为原则,任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国家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级自治政府机关,同时又是中央政府的一级机关。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及其自治机关,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系列规定,享有一定的自治权。第三,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是民族自治,还在于区域自治,是民族与区域相结合的自治。这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其优越性和积极作用在于:
①它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的灵活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愿望和要求;②它能充分调动少数民族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③它利于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保障整个国家的独立和繁荣,也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和的政权。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政策】
指党和政府于1951年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建立后,少数民族还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发展阶段。要使他们摆脱阶级压迫,走上,就必须废除封建地主经济的土地占有制度、农奴制度和,以及其他形式的人身依附和超经济剥削,进行社会改革。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采取了慎重稳进的方针,区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政策、方法和步骤。社会发展程度和汉族地区基本相同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和汉族地区基本相同的方法和步骤。在封建农奴制、地区,采取了和平协商改革的方法。对还保留着浓厚原始公社制残余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和文化事业,使他们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对少数民族牧业区的改革,采取了比农业区更为和缓的方式,即对牧主实行赎买和 “不分、不斗、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随着民主改革的完成,少数民族地区也先后进行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致经历了从互助组、初级社到的发展过程。在多民族杂居地区,除建立单一民族的合作社以外,还组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的农民参加的民族联合社。在半农半牧区,也有单一的民族或不同民族成员联合组成的农牧结合社。到1956年底,西藏以外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完成,牧区稍迟于农村完成。接下来开始对城市私营工商业以及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除西藏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私营工商业几乎全部或大部分实行了,一部分实行了合作化。
【少数民族人口政策】
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少数民族人口状况和少数民族制定的少数民族人口政策:
①积极推行“人口兴旺”、鼓励生育的政策(50年代至70年代)。主要内容为鼓励和提高生育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人口数量,控制人口下降的趋势。
②探索、酝酿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年)。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有利于发展人口的政策。同时为保护妇女、儿童的健康,也积极宣传、普及妇幼卫生、节育等科学知识,对子女多、间隔密,有节育要求的夫妇给予指导和资助。
③对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生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对于少数民族,也要提倡计划生育,在要求上可适当放宽一些。具体规定由民族自治地方和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报上一级人大常委会或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由于民族划分的统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复杂情况,如世界上还同时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人们共同体,有民族、部族、部落集团,甚至还有部落、氏族等,而人们对民族含义尚无统一的认识,故未能有统一的统计标准;同时有些和地区也尚未进行过人口普查等等,所以缺乏有关世界民族成份的完整调查材料。(据苏联科学院1975年统计材料,世界约有2,000个大小不同的民族,人口在一亿以上的有7个(汉族、印度、美利坚、俄罗斯、、大和、等民族),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2%以上;)。人口在5,000万~1亿的有9个(德意志、、意大利、爪哇、、泰卢固、英吉利、朝鲜族等民族),约占全球人口的12.5%。全球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民族共约550余个,其人数合计占总人口的9.9%。人口较少的民族有的仅百人或几十人。(如印度的安达曼族和明戈比族,的托瓦拉族等等)。
此外,民族有时也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等。同时,还有其它更广泛的用法,如中华民族、美利坚民族等。汉族最多,少数民族最多的是是壮族,有1617.88万人。[3]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阿坝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