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好的小额投资项目目,可是长久发展下去?

投资控股公司应该属于什么行业?
投资控股公司应该属于什么行业?
10-03-05 &匿名提问 发布
一、关于国有投资控股公司今后发展应坚持的原则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国有投资控股公司应该坚持科学发展的方向不动摇,立足于实际,创造性地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乎企业长远生存的根本问题。实践表明,坚持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国有企业肩负着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大历史使命,国有投资控股公司还承担着政府赋予的投资引导和项目带动的职责。经过近20年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认为,国有投资控股公司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特性,以“是否有利于投资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是否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利于以人为本、广大干部职工自身发展”为我们工作的衡量标准,这三个“有利于”的原则,符合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的实际,统筹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我们必须坚持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的定位,即国有投资控股公司是政府定位和市场定位的统一体。从政府角度讲,是政府的投资主体,代表政府行使投资职能,要体现政府投资意图。从市场角度讲,同时又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这是关系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定位。要发挥政府投资主体的作用只有通过市场,要实现自身的发展也只有通过市场。二、关于国有投资控股公司在开发经营上走什么路径的问题过去我们对投资控股公司“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何种程度?” 这一系列问题,理解的不透彻,执行的不够“职业”,结果很多时候也并不如人意,归根结底在于对投资控股公司开发经营的思路、目标和流程不明确,缺乏一条清晰的主线。鉴于此,我们按照国有投资控股企业发展的原则和定位,结合多年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投资控股公司开发经营应当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 的路径:即从开发资源入手,依托资源投资项目、建设企业,通过经营管理好企业,采取引资、合作、出让等方式实现资本的不断流动和增值,对优势企业则通过运作最终实现上市,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断地投资项目,又不断地退出,使项目不断地转化为资本,并在资本市场中流通和增值,才能实现资本的良性循环,使资本在流动中不断扩张和优化。这一流程,归纳起来就是 “三化”,投资控股公司的投资、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都应依照这一路径。经过十余年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我们对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的过程作了一些尝试,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目前,最薄弱的应该说是资本证券化这一环节。因此我们提出要“执其两端用其中”,即在做好资产经营、资本运作的同时,一方面努力争取资源,另一方面积极推动资本证券化,通过强化首尾两环节,保持中间环节的优势,打通整个“三化”路径,实现公司内部资源、资产、资本的最优配置。三、关于资本的退出我们是投资公司,不是实业公司。没有通畅的退出机制,我们就会由经营企业变为经营产品,由资本运营变为资产经营,终将演变为实业经营公司的型态。“三化”路径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资本市场转让股权,实现投资收益。退出是投资控股公司资本壮大、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当前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树立“舍得退出,敢于退出,退出以后让别人有钱赚”的理念。同时,我们认为必须纠正过去对退出的简单理解,退出并非是“一卖了之”,而是综合考虑行业生命周期特征、公司自身实力、发展定位等多种因素,通过资本在投资控股公司体系内、外不断流动、转化、扩张,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的手段。从公司股权架构的层面理解,对母公司来说,只要母体退出、股权变现或者能够变现即达到了退出的目的;对子公司来说,就是归属不同的母体,即告别了母公司。从退出途径选择的层面理解,既可以在资产资本化以后,直接转让资本所有权,也可以在资本证券化以后,透过资本市场进行股权交易,具体来说:一是把子公司经营好、卖掉,以合理的增值(或减值)收回投资。这种方式是我们过去常见的方式,实际操作也比较多,类似于以物易物,是较低层次的退出;二是把子公司做优做强,成为行业或者区域的龙头企业,并推向资本市场成为上市公司,实现股权流动,使资本通过资本市场变现。同时,母公司把自己的同业资产或者公司装入上市公司,使二级的行业板块整体进入资本市场进而构成了母公司不同行业或者产业的子控股公司。这种方式效果也是最好的,应该是我们下步主要的努力方向;三是把子公司注资参股到相应行业的上市公司中去,母公司实现股权的流动,按照相关规定,母公司的股权在锁定一定期限后择机在资本市场变现。这三种方式对母公司而言,其选择不应是唯一的。对于母公司参股且在行业中影响力小的应以第一种为主,对于母公司控股且在行业中影响力大的应以第二种为主,对于上不了市,但有一定影响力的可以采取第三种方式。何时以何种方式退出,取决于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在“三化”路径中的节点定位。我们认为,国有投资控股公司发展的基本方向应当是认真选好支柱行业(3—5个),在每个行业做好做强龙头企业,推动其通过资本市场上市,成为母公司在产业内的控股上市子公司,再以此为基础装入同业资产,整合行业资源,构建投资控股公司系统内同业资本的退出渠道,实现资本的不断流通和增值。四、关于阶段性持股的问题近年来,关于国有投资控股公司阶段性持股的问题有着广泛的争论,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阶段性持股会陷入悖论,即一方面,对外投资不可能永远持有某个项目股份,甚至也不可能永远经营某个行业;另一方面,对外投资又强调“控股”要求,人为地增加了阶段性持股 “进入”和“退出”的难度。我们认为,长期控股是相对的,阶段性持股是绝对的。阶段性持股是投资类企业经营的主要特征之一,任何一个项目都有其生命周期,包括投资控股公司本身这种形态,因此,一旦行业进入成熟期或发现其它更具发展前景的行业,即应着手准备退出。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地强调阶段性持股,对关乎公司长远发展的支柱性行业或生命周期很长的行业,应考虑相对长期的持股,否则,频繁地转移投资主导方向,卖出优质资产,投资控股公司就丧失了发展的基础和生存的本钱,不可能做大做强,也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我们认为,母公司对产业控股公司的股权应该是长期持有,而对该产业(行业)其他公司及发展前景不明朗的公司应当是阶段性持股。这样,母公司根据资源获取情况,对发展前景看好的行业进行投资,完成资源——资产的转化。将该行业内经营良好、业绩领先的子公司作为产业控股子公司,把新投项目不断装入其中,完成资产——资本的转化,在系统内实现资本的退出。一旦该产业控股公司成为上市公司,完成资本——证券的转化,则母公司不再投资于该行业,而主要是通过资本运作做大做强该产业控股公司,支持该公司在资本市场不断成长壮大,并择机转让股权,实现资本在系统内外的流动增值。对于一些非主业的参股企业,有时我们是为了发挥投资引导的作用,这类企业如果有相关的企业来投资,达到目的即可退出。五、关于国有投资控股公司应长期持有什么样的项目问题我们认为,国有投资控股公司应长期持有的项目主要有三类:一是能够完整实现上述“三化”路径的项目,即能够比较流畅地完成资源——资产——资本——证券转化型态的项目,持有此类项目,可以快速完成资源向资本的转化,并且通过资本市场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二是现金流充沛的项目,即不因出现一定亏损就导致现金流紧张甚至资金链断裂的项目,也不是企业虽然赢利但现金流很小的项目;三是具有资源垄断性的项目,资源垄断性的项目一般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并且易于推向资本市场、便于退出或者易于做成产业控股公司,在扩张资本总量的同时,有利于系统内同业资产的流通。对于竞争程度高的行业或者项目,只要通过努力,争取使项目成为行业龙头或者领先企业,进而推向资本市场,那么也可以长期持有,否则就果断退出。六、关于国有投资控股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能投会卖”是国有投资控股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判断标准,能投就是能及时准确辨析出适合长期持有的项目,会卖就是能在最佳时期选择最优退出渠道,实现资本的流动增值。因此,对国有投资控股公司来说,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我们认识资源、判断资源、整合资源进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认识资源就是我们首先要懂得什么是资源,如果当大家都认识到这是资源时,我们也就没有优势可言了。比如过去我们对煤炭、天然气、土地等一些自然资源的认识,都是随着这些资源的日渐紧缺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而增强和提高关注的,没有前瞻性的认识,使我们错失了很多机会。判断资源是对未来资源周期性的判断,也就是我们要把握什么资源在可见的未来能够成为市场的宠儿。而整合资源就是如何让已有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能,包括产业控股公司的建立、发展、上市以及产业内资源的整合,这也是现阶段我们经营工作的核心。这三个环节做好了,国有投资控股公司也就自然而然的具有竞争优势了。七、关于国有投资控股公司资产经营目标如前所述,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由于自身的特性和定位,更加侧重的是资本经营,其目的是资本的增值和投资的回报,而资产经营强调的是通过资产运作实现其保值增值和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按照“三化” 的开发经营路径,资产经营应服务于资本经营,即资产经营的目标是通过对企业各类资产及其结构进行优化配置,使资产具备达到进入资本市场或者能够便利的通过其他方式退出的条件,也就是要始终按照 “三化”的路径来经营。如果所属企业无法完成这个路径,则要加强管理、规范运作、提高效益、择机退出。以上是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陕西省投资集团公司的实际,对国有投资控股公司发展的一些问题的看法。当前一些行业控股公司“投资”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客观上挤压了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的生存空间。国有投资控股公司要有地位,就必须要有作为。相信只要我们把握住科学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固有的优势,国有投资控股公司一定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下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谈股论金
值班斑竹: 彼岸落花
&&论坛声明:本帖由网友上传,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转帖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如相关单位或个人发现问题,请直接与我们联系(传真电话:010-),中介或代理机构勿扰。
【振兴金国】在白银投资中,怎样做才能长期生存下去?
&于& 10:46 &发表
你在我就在。你赢,我陪你君临天下,看一场盛世繁华;你输,我陪你左右,伴你东山再起。
如果你还在白银投资市场里面亏损,或者还在为找不到一个有实力和有责任的老师而发愁,可以联系本人,先实力,肯定实力和服务后一切合作水到渠成.投资只为盈利,别的都是虚的,赚钱才是王道.
新年近在咫尺,为回馈广大新老顾客,近年来对本人的支持与厚爱,本人在此特开放实战喊单裙,免费为各位投资者朋友提供喊单服务,诚邀有志者一同共享盛宴!!!
白银市场风起云涌,盈利空间大的同时,风险也是不容小觑的,散户福利,7注明,振兴!每天都有大批的投资者被淘汰,所以要想在白银市场中生存下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来谈谈如何做最有利于在白银市场中站稳脚。
一、正确分析走势很重要
若感觉行情不明朗的话,最好是保持观望为妙。否则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白银投资中,有时会为了强争几个点而误事,有的人在建立头寸后,给自己定下一个盈利目标,非得要等到赚够了多少多少钱以后才愿意平仓,散户福利,7注明,振兴!有时价格已经接近目标,机会很好,只是还差几个点未到位,本来可以平仓获利,但是碍于原来的目标,在等待中错过了最好的价位,坐失良机。正确的分析白银价走势是盈利的重要前提,而控制风险则是盈利的必要手段,投资者在入场操作前,需心中有数,才能在关键点位做出正确选择,最终得以获利。
二、掌握建立头寸、斩仓和获利的时机
选择适当的白银价格水平以及时机建立头寸是盈利的前提,如果入市时机较好,获利的机会就大。“斩仓”是在建立头寸后,突遇白银价下跌时,为防止亏损过高而采取的平仓止损措施。有时投资者死拿着单不肯平,坚持等待下去,散户福利,7注明,振兴!希望白银价回头,这样当白银价一味下滑时会遭受巨大亏损。另外,“获利”的时机比较难掌握。当银价已朝着对自已有利的方向发展时,平仓操作若太早,获利不多;平仓太晚,可能延误了时机,白银价走势发生逆转,不盈反亏。
三、掌握加码的时机,“白银字塔”
“白银字塔”加码的原理是跟“金字塔”加码一样,在第一次买入白银之后,白银价上升,眼看投资正确,若想加码增加投资,应当遵循“每次加码的数量比上次少”的原则。这样逐次加买占用的资白银会越来越少,就如“白银字塔”一样。因为价格越高,接近上涨顶峰的可能性越大,危险也越大。
在买入或卖出白银后,遇到市场突然以相反的方向急进时,有些人会想加码再做,这是很危险的。例如,当白银价连续上涨一段时间后,交易者追高买进了该种货币。突然行情扭转,猛跌向下,交易员眼看赔钱,便想在低价位加码买一单。散户福利,7注明,振兴!企图拉抵头一单的白银价,并在白银价反弹时,二单一起平仓,避免亏损。这种加码做法要特别小心。如果白银价已经上升了一段时间,你买的可能是一个“顶”,如果越跌越买,连续加码,但白银价总不回头,那么结果无疑是恶性亏损。
  本人一直强调团队合作永远比自己埋头苦干来的容易,选择一个好的分析师不如选择一个对的舍身为你着想的分析师,跟对一单只能赚一单,跟对一人就能获利一生.
  要想在这个市场里长久持续的走下去,老师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交易体系,包括仓位技巧、风险控制和技术体系,这样的话,能在震荡行情中,给你明确的指引,即便利润小,但是很轻松,也很有成就感;单边行情中,能让你胸中有趋势,如果看对了,争取利润最大化,而看错了的时候,能控制好风险,并能客观调整思路,顺着趋势扭亏为盈,而不是盲目主观的坚持自己的思路,盲目加仓反向码单,置仓于风险边缘。
  如手里还存在亏损状态或手里有任何套单锁单、或盈利不佳的,一一为你解决问题!给您最合理的解套方案===免费为你解单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80 个阅览者
&于& 15:00 &发表
理财市场是有经验的人获得更多金钱,有金钱的人获得更多经验的地方!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80 个阅览者
&于& 15:29 &发表
顺应趋势,花全部的时间研究市场的正确趋势,如果保持一致,利润就会滚滚而来!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80 个阅览者
&于& 17:05 &发表
投资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东西!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80 个阅览者
&于& 11:48 &发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80 个阅览者
&于& 16:00 &发表
损要牢记,亏损可减持。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880 个阅览者
(当前可输入字数:50)
&上传单张本地图片 许可格式:jpg, gif, png 许可大小:小于1024K
&&&&更多功能
通过论坛短消息
&&&&&&&&&&&有什么好的投资项目,可是长久发展下去?_百度知道
有什么好的投资项目,可是长久发展下去?
我有更好的答案
绝对的好项目,目前国内市场前景很大 ----动力坦克,
其他类似问题
投资项目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自由软件运动能长久发展下去吗?(2)——软件工程专家网软件工程频道软件工程专家观点栏目
自由软件运动能长久发展下去吗?(2)
 作者:孙玉芳 来源:中科红旗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日
三、开放源码的由来与自由软件发展状况
Linux的发展与自由软件是分不开的,而从上一节二中可知,开放源码与自由软件是密不可分的。要清楚开放源码的由来,就有必要先了解自由软件运动的发展历史。
3.1自由软件的发展历史
1)1968年,ARPANET建立。 ARPANET是第一个横跨美国的高速网络。由美国国防部出资兴建的一个实验性质的数字通讯网络。它逐渐成长成联系各个大学、国防部承包商及研究机构的大网络。各地研究人员能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与灵活性交流信息,超高效率的合作模式导致科技的突飞猛进。
虽然ARPANET的设计目的是使研究人员在合作一个项目时可以共享代码和信息,但是它也成为了自由软件可行性的一个展示。 ARPANET的建立也奠定了现今飞速发展的Internet的基础和先导。围绕Internet的故事实在太多了,这里不可能展开,但有一点请特别留意,自由软件运动的发展特别是我们本专题的主角Linux的发展,以及它所获得的今天的成功和明日的辉煌,都依赖于Internet。
2)1969年,AT&T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Ken Thompson编写了UINX的第一个版本,这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整个七十年代,它都在免费传播。它迅速成为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很流行的系统。
UINX的贡献非常之多,与本专题论述相关的几点是:第一,它是第一个成功突破操作系统必须用汇编语言来写的禁区,用高级语言C来编写并有较高的运行效率的系统。今天谈开发源码,所谓源码主要指的就是用C等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而不是汇编语言更不是二进制串。第二,在整个70年代UINX以免费形式传播,是今日“自由软件”运动的先驱。第三,基于UINX国际上制订了一系列标准,也是第一批围绕操作系统的国际标准,“开放”的理念在80年代大为盛行,始于UINX,而今日的开放源码更是继承和发挥了这一理念。最后,Linux及一批自由软件都是基于UINX及与之相关的实用程序(utility)发展而来的。
UINX和C对于计算机、软件甚至整个工厂的发展贡献如此之大,以至Ken Thompson(UINX的第一位作者)和Dennis Ritchie(C语言的主要作者)是唯一获得图灵奖(人们把它誉为电脑界的诺贝尔奖)的两位工程师(其它的获奖者都是学者)。
上述1968年和1969年所诞生的ARPANET和UINX奠定了Linux、自由软件运动和开放源码世界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基础。
而笔者刚好在10年之后的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起始年,作为“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从北京大学计算中心进入了中科院研究生院,一年后在仲萃豪导师的指导下,踏入了UINX大门。从此20年,与UINX休戚与共,特别是与中国“开放系统”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息息相关,直至1999年推出了力作——红旗Linux,进入了笔者人生新的转折点。
3)1971年,开放源码的先驱Richard Stallman加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专门研究免费软件的组织。作为Emacs文本编辑软件的开发者,他后来建立了GNU。
4)1972年,TCP/IP协议提出,它成了Internet网络的基础。十年后,美国国防部为Internet命名,并要求其上的计算机都使用本协议。
5)1979年,AT&T宣布使UINX商业化。加州大学伯克利的学生Eric Allman,开发了sendmail,今天Internet上75%的E-mail服务使用这个开放源码的程序来发送邮件。
6)1983年,R.Stallman为反对软件所有权私有化建立了GNU计划来推进免费软件的发放。并开发了免费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开发工具。更重要的是GNU建立了“通用公共许可证(GPL)”即Copyleft,它成为了许多开放源码的软件所采用的模型。
7)1987年,Andrew Tanenbaum开发了Minix。这是一个为PC、Mac、Amiga及Atari ST设计的UINX版本,同时带有完整的源码。在其推出后的两个月中,世界范围内就有超过40000的用户通过网络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新闻讨论组,无数的电子邮件在这个讨论组里反复讨论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为它添加这样或那样的功能。
其实Minix系统从实用的角度讲并不算是一个具有使用价值的操作系统,而仅仅只是为用来说明几个操作系统中最基本概念而制作的一个模型而已。Tannebaum博士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创造了一个多么高明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而在于他将那些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最基本的概念合并到了一个独立的UINX系统中。而这个系统对于全世界以玩计算机为乐的发烧友们来说,却具有了相当深刻影响--Minix不仅能告诉你操作系统是什么,还能告诉你那是为什么,进而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去发展自己的操作系统了。
T. Linus正是沿着这条路前进得最远的一个人。他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进行试验,把Minix当做一种基础来开发一种新的系统。
8)1989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学生Linus Torvalds为超越Minix发布了一个UINX的变种——Linux。三年后,Linux正式接受了GPL。今天全球大约已有2000万Linux用户。
9)1993年,FreeBSD1.0发布。这个系统以BSD UNIX为基础,FreeBSD许可不需要开发者反馈任何东西。
BDS的全名是Berkelery Software Distribution,意即(加州)伯克利软件发行版。它的特点非常之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开发了一套内部支持ARPANET协议的软件,让UNIX可以轻松上网。在UNIX发展史上,一度AT&T
UNIX与BSD UNIX分庭抗挣,最突出的例子是SUN Microsystems的SUN OS及Solaris就主要源于BSD UNIX,而其余公司的UINX则主要源于AT&T
UNIX。不过到了1990年AT&T UNIX与BSD UNIX版本已难明显区分,因为彼此都采用了对方的新发明和新技术。
原有的BSD UNIX是CA伯克利分校尝试用来重制完全免费的BSD UNIX,一些特别(但封闭)的开发团队生产出FreeBSD。其它与FreeBSD不同意见的就生产出不同版本的开放源码BSD
UNIX,如:OpenBSD、NetBSD和BSDI等。
10)1994年,Marc Ewing建立了Red Hat Linux,用以解决Linux易用性问题。Red Hat包含Linux、第三方软件、文档及初级技术支持,售价50美元。它迅速发展成为Linux的领先发行者。从此,各种发行版本问世,比较有名的还有:TurboLinux、Caldera
OpenLinux、SUSE Linux、Corel Linux、Debain Linux、VA Linux、Slackware Linux等。
11)1995年,Apache Group建立了一种新的Web服务器Apache,这种免费的Web服务器成为最流行的HTTP服务器。
12)1997年,Eric S .Raymond发表了《大教堂和集市》的文章,对比了商业开发模型以及开放源代码开发模型,该文章成为了网景(Netscape)公司开办Mozilla.org的灵感之源。
13)1998年,Netscape宣布Communicator5.0免费,并开放其源码。几个重要的软件厂商,包括CA、Corel、IBM、Informix、Interbase、Oracle及Sybase,宣布了支持Linux的计划。
商业硬、软件厂商加入支持和开发Linux的阵营是1998年Linux世界的亮点和转折点。这表明Linux已从主要是黑客、学校、研究及兴趣者的圈子里走向了商业社会。与UNIX的发展有类似之处,一个系统要想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并对社会产生重大作用就是要得到社会主流的关注。在IT行业,这么多商业厂商关注Linux,表明Linux进入了商业应用,Linux的发展到了一个重大转折点。陷入反托拉斯诉讼的Microsoft引Linux为例说明其在操作系统方面没有垄断地位。不久,万圣节文档——一系列Microsoft内部讨论开放源码软件和Linux威胁的备忘录被泄露给了开放源码团体,并在Web上公布。
14)1999年,Linux2.2发布,UNOME1.0发布,支持Linux的Red Hat 6.0发布,IBM及HP宣布支持Linux,
Intel注资Linux。在COMDEX ’1999上一批厂家推出它们的Linux新版本或新的发展计划。
Linux也在中国的有了发展:中文版TurboLinux、XtermLinux、BluePoint、COSIXLinux及红旗Linux等Linux操作系统发行版应运而生。
15)2000年,IBM发表“全面拥抱Linux”战略, 成立了专门负责与Linux业界交流与合作的部门,硬软件产品全面采用Linux或支持Linux。Intel在IA-64体系结构中全面支持Linux。虽然,NASDAQ股市震荡,TurboLinux由于两个创建者的离开而对其商业运作有所影响外,全世界Linux界仍是一片兴旺。在中国,XtermLinux发布了类似于Windows的Linux安装界面Lindows,
TurboLinux公司进军高端集群领域。BluePoint偏重于嵌入式系统开发,COSIXLinux新版本在网上发布,重点在于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而红旗Linux在COMDEX’
2000/Beijing上推出其可用于并行处理的高性能Cluster服务器。6月15日继1999年推出ALPHA64位服务器中文红旗Linux
1.X版之后,又推出了UltraSPARC64位服务器中文红旗Linux1.0版。继而于8月4日推出具有全面支持互联网、全中文图形界面、符合国际化/本地化标准、处理2万多汉字、采用XIM协议的中文输入法、强大的商务办公套件和中文处理软件、上网娱乐等特色的桌面版红旗Linux
2.0。这一版本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中国也是国际上第一套可以和MS Windows XX匹敌的台式机系统。
3.2开放源码运动的现状
3.2.1 Linux
  虽然“开放源码”这个术语直到1998年2月才由Eric Raymond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提出并启动了opensource.org这一网站,开始正式推进Linux的商业应用,但是GNU和自由软件基金会(FSF)则是分别在1984年和1985年就由Richard
Stallman发起和建立的。
  GNU计划进行至1991年时,几乎完成了大部分的系统程序,但是缺少一个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核心(Kernel),当时撰写的核心是以卡内基大学(CMU)所研发的MACH作为GNU操作的核心技术,名为
“Hurd”,它是一种相当先进的设计,采用微核心(Micro Kernel)技术,比起传统的系统核心更容易移植到不同的硬件平台上(微软的Windows
NT也是采用这种架构)。Hurd越写越大,但也开始遇到一些问题,发现这个设计难以除错,就在这个同时Linus Torvalds写出了Linux的核心。其早期的版本禁止一切的商业行为,但在Linux快速成长之时,大家希望可以将其推广,甚至压制成CD-ROM,而FSF这边也认为可以看看是否有些什么可以跟GNU计划加在一起的地方,因此Linux开始以GPL的方式发布,也就成为后来的GNU/Linux(说到微核心和MACH,笔者与之打了10年的交道,我们的自主版权的操作系统COSIX
V2.X就是以MACH微核心技术为模式,按POSIX国际标准来编写的,虽然基本成型,但几乎没在市场有什么影响,反而导致了我们转向Linux开发并推出了红旗Linux,其历史进程真有点象这里描述的Hurd)。Linux的出现抢走了人们的注意力。事实上Linux除了核心之外,大部分都是使用GNU的软件,然而除了FSF外,已没有多少人在意所使用的究竟是GNU还是Linux(FSF也并没有放弃对Hurd的持续研究,它除了设计先进外,能支援的机器也比Linux多,不完成实在非常可惜)。但早期的Linux仍只是一些研发部门、学校甚至黑客们的宠物。到了1998年情况发展产生了一个转折。
  可以说,1998年是Linux的“品牌认知年”。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国际上几个最著名的电脑软硬件企业,纷纷宣布在自己的产品上支持Linux。首先在这个领域形成规模化舆论攻势的是几个大型的数据库系统提供商。1998年5月份,前身为Borland公司的Inprise公司推出了Linux版本的Interbased
4.0,这是一个高性能的SQLServer,虽然小巧,但功能强劲。而仅仅只过了不到四个月,在9月14日,Inprise公司就又迫不及待地推出了Interbase
5.0 for Linux的商业版,因为其它数据库系统巨头的行动不允许它再迟缓了。
  日,Oracle决定向Linux平台的Oracle8提供正式技术支持,另外,Oracle还将Linux平台上开发Oracle的应用软件包,并将于1999年第一季度交货。
  日,Informix推出Linux版本的InformixSE。
  日,IBM和Sybase宣布支持Linux, IBM当时预计在98年年底完成DB2普通数据库(UniversallDatabase);Sybase则为Linux平台免费提供AdaptiveServerEnterprise(ASE),下载该软件的站点一度出现了阻塞。
  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日,Intel、Netscape向Linux主要套件发行商RedHat软件公司投资。
  更具喜剧色彩的是,微软公司在1998年中发布其Windows98的前几天,网络上的各大文件传输服务器(FTPServer)也经历了一次冲击,就连世界上最大的文件下载服务器()在这时也常常由于达到了它的最大用户数而拒绝向后来的网络浏览者提供服务。这一切都是因为著名的操作系统Linux的一个发行版本DebianLinux2.0正式发布,如同Windows用户蜂拥购买Windows98一样,全世界的Linux用户正忙于从这些站点进行下载,因而造成了拥塞。
  一时间,Linux从一个在网络上徘徊多时的无免幽灵,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信息产业风云代表。只要是有关Linux的话题一出现在网络上,必然会被各大网站刊登在头条上。与此相配合的则是来自网络方面的大量评论文章,无论是类似信息产品销售推荐门户的cnet(et.com)还是象Yahoo()这样的综合类门户网站,都开始在自己相关栏目里连篇累牍地讨论Linux的话题、探究众多厂家突然集体转向的原因。
  如此众多的企业开始将自己的产品乃至发展的命运押宝在Linux上,不是没有理由的感性冲动。事实上早在1998年年初,上面提到过的所有这些企业就已经在与Linux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接触,而来自Linux阵营的一些代表人物和企业也曾经与世界上最大的1000家大企业与大型软件企业,就Linux在这些企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国际信息业的领袖企业如IBM、Compaq、Dell以及HP等都对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要对Linux予以大力支持。而这种表态在当时其实还都仅仅只是一种姿态,因为根据当时调查的数据,从1996年至1997年,Linux在全球单位的销售量成长还仅仅只有20%,而其在整个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占有率也还远远不足以形成一种规模而独立存在。更坦白地说,就是还不足以与今天在电脑行业中的软件霸主,操作系统方面的巨无霸微软形成抗衡。因此,在此期间纷纷有所表示的众多企业中,虽然包括了重要的硬件厂商如IBM、Compaq、HP、Sun,数据库软件厂商如Oracle、Sybase与Infomix等,以及Linux的供应商如Redhat与Slackware等,但无论是在影响力上,还是在号召力上,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这么多厂家把宝押在Linux上,除了直接的经济因素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因素呢?这一点只要略微回顾一下1998年世界IT行业发生的大事,我们就不难发现Linux的兴起与微软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
  日,美国联邦政府和20个州的地方法院联合起来,就反托拉斯法案正式向软件巨人微软公司提出诉讼。但是尽管有美国联邦政府出面要制裁微软,可是已经与微软打了多年欢喜冤家的各个美国信息产业巨头,他们自己比谁都明白:要想彻底摆平微软这头无敌的霸王龙,除了在市场上寻找一个新的替代者外,别无它法。微软是一个企业,一直以来虽然其竞争手段不令人恭维,但也毕竟没有超过商业竞争的大框架。因此,靠市场获得的也只能靠市场来剥夺。竞争的存在必须通过一个具体的竞争对手来体现,而Linux这个遵从GPL版权协议的操作系统乃至软件体系,其根基在软件行业中是第一个不依赖于某个企业的特例,因此也就根本不用在乎微软惯常采用的那些市场打压手段,所以IBM、SUN、Intel等等企业最终将自己的赌注下在Linux身上也就顺理成章了。
  特别要提到的是,到了今年8月4日,IBM企业系统部技术策略副总裁Irving W. Berger(博格)先生第二次来中国并与笔者共进早餐时就简要地阐述了“IBM全面拥抱Linux”的战略:把Linux看作新一代互联网与电子商务进化的关键,软硬件产品全面支持Linux,以Linux来补充完善IBM的UNIX战略,抓住Linux带来的新商机。博格先生认为Linux是继互联网、电子商务之后第三个可以改变世界的技术。
  虽然IBM的Linux战略最近才发布,但是早在两年前,它就开始有支持Linux的行动。IBM今年1月就成立了Linux部门,专门负责与Linux业界交流与合作。IBM四条服务器硬件产品线已全面采用Linux操作系统。IBM在S/390的Enterprise
Server上安装Linux最是引人注目(笔者所在的中科红旗公司已完成了红旗Linux中文版在S/390上的开发)正在测试即将正式发布。在软件方面,DB2通用数据库、WebSphere、Lotus
Domino、Lotus Notes、ViaVoice等,都已经支持Linux。
  IBM扩大其在欧洲的Linux投资,决定注入两亿美元资金,用于欧洲的Linux中心建设。IBM认为,Linux将在未来成为中国主流操作系统之一,它愿意积极推动Linux及其相关应用产品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今年8月31日,IBM亚太区副总裁Mark
J. Hennessy在“IBM与Turbo、中科红旗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在亚太区也投入2亿美元,支持7个Linux开发中心,其中三个是北京、上海和台北。IBM也将在中国成立Linux部门,专门负责IBM与中国Linux业界的联系与合作。
  另一个对Linux社会至关重要的支持者是微电子和CPU芯片的霸主Intel的态度,人们都知道 “Wintel”,Windows与Intel,即微软与Intel的孪生体曾经统治几乎整个一个年代。现在可能是Lintel(Linuxx与Intel)时代的到来。
  1999年LinuxWorld大会中一个主题是对Linux的支持。展示会上,Intel的主席Andy Grove向业界传递了这样一条大家预料之中的信息:Intel未来的IA-64
Merced处理器和Linux的结合将成为下个世纪电子商务经济的骨干力量。
  在这次展示中,Intel第一次(以仿真形式)向世人展示了在该公司下一代处理器IA-64上运行Linux的情况。Intel公司副总裁Maloney还宣布IBM将加入该公司的Trillian计划——一项旨在将Linux移植到IA-64上架构上,由包括的Intel、SGI、VA
Linux System和Cygnus等众多厂商参与的计划。同时,他还强调了Intel对开放源码团体的承诺——邀请那些能够参加基于Merced芯片Linux应用软件开发的与会者申请Intel风险资金计划的资助。
  今年4月,Intel在与中国国内包括中科红旗公司在内的七个Linux发行商的“建立Linux支持中心”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诺支持中国的Linux发行版在包括IA-64在内的Intel芯片族上的开发和服务。后来又与中科红旗公司签署了在IA-64上开发适合中国用户使用的红旗Linux各种版本的协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额投资项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