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县 乡镇哪些乡镇发展较好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西充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 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发展
】 【来源:
四川新闻网-四川经济日报
  □ 西充县财政局局长 高壮志
  乡镇财政是我国五级财政最基层的一级,是我国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是缓解乡镇财政困难、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深化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的重要保障。
  为了进一步明确乡镇的事权和支出责任,理顺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充分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培植财源、自觉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的积极性,使乡镇权、责、利有机结合,确保乡镇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确保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确保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今年,我县实施了新一轮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明确了“核定基数,收支包干,定额补助,超收全留,短收短支”的体制框架和“统一政策,分级管理;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公开、公平、合理;统筹兼顾,财力适当向乡镇倾斜”的原则,保证了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科学性、规范性、公平性和合理性。
  明晰乡镇事权范围。从有利于乡镇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合理划分县乡事权,相应调整财权,将乡镇党政机关及机改后的各个部门(除公安、卫生、国土、畜牧外)划为乡镇事权范围,按事权确定支出范围,包括:农业、林业、水利、广播、科学、教育、文化、计划生育、民政等事业费支出,行政管理费、社会保障、抚恤和社会救济、城市维护费、安全、信访维稳和其他支出等。
  划分乡镇收入范围。县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委托乡镇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城市配套费的100%、电视收视维护费100%、环卫费100%、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45%),罚没收入、捐赠收入及其他收入的100%,乡镇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的100%,乡镇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80%,作为乡镇收入范围。乡镇税收收入不进入体制基数,只作为目标考核任务数。
  确定乡镇收支基数。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力变化情况,充分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增长潜力和财政支出状况等因素,按照公开、公平和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确定乡镇收支基数。收入基数按前三年收入总数剔除政策性增减后的平均数确定。支出基数按人员工资福利支出、公用支出、专项支出、村级支出、偿债支出的相关因素确定,特别是采取因素测算办法,变过去按人均安排公业务费为按系数确定基本公业务费(指办公用水、电、气以及电话费)和一般公业务费,既确保乡镇基本保障公平合理,又保障单位职能差异需要,力求乡镇预算安排科学化。在包干期内,收支基数每年核定。
  建立资金结算制度。乡镇各项收入必须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所有收入先缴入县财政专户,然后按体制分配使用。县财政按月进行收支算账并均衡调拨资金,乡镇短收则相应短支,严禁超调度。对基数性专项和应急支出所需资金,可不受时间进度限制及时专项调度。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按照激励约束并重的原则,分别设立协税奖、消债奖、平衡奖等奖项,乡镇可以在各奖项中安排20%的资金专项用于有功人员的目标考核奖励,乡镇土地出让净收益的80%可以用于集镇建设、经济发展及债务偿还等,为乡镇自我发展提供了财力支持,从制度上变过去干好干坏一个样为赏罚分明的考核办法,充分调动乡镇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对违规新增债务、弄虚作假骗取财政资金、超调度县财政资金的乡镇,将严肃追究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通过半年的运行,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对乡镇各项工作起到了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乡镇经济及社会事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改革成效显著。
  有效激活了乡镇发展意识。新体制将乡镇各项事务支出所需经费均纳入财政预算予以适当安排,再加上激励约束考核奖惩办法,使乡镇收支管理、经济发展与财力保障直接挂钩,基本理顺了县与乡镇之间的分配关系,“一级政府,一级财政”框架基本确立,为乡镇自主发展、自我积累、自求平衡提供了体制保障,乡镇领导不再象以往那样经常往县上跑,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发展、谋理财、谋民生上,自觉发展产业、调整结构、改善环境、招引项目,小城镇建设、城乡环境治理等品位工程建设速度加快,充国香桃、西凤脐橙、槐树鸡(蛋)、中岭葡萄、凤鸣紫薯等有机果蔬产业蓬勃发展。
  充分挖掘了乡镇收入潜力。通过开展税收宣传,切实加强税源管理和欠税清理,增强了纳税人和欠税户的纳税意识,个体户主动申报率较上年同期提高80%,乡镇税收完成51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0%。将乡镇除学校、医院收费外的所有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县级金库或专户,进一步深化了“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上半年非税收入(含土地出让金)较上年同期增长40%。
  有力规范了乡镇支出行为。根据县乡财政体制规定,将乡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综治信访维稳、场镇建设维护及环境治理、警务室、计生、偿债等支出项目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乡镇要对应安排相关支出,足额安排村级支出,当年超收非税收入中必须提取50%专项用于年终普惠制化债,有力规范了乡镇支出行为,上半年乡镇各类资金报告较往年下降90%,非生产性支出较上年同期减少300余万元。
  极大缓解了全县债务矛盾。通过安排“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经费、年度偿债指标和设立消债奖,进一步明确乡镇维稳、偿债的主体责任,严禁乡镇新增债务,乡镇不再象以往那样将矛盾上交县上,积极主动化解债务,千方百计消化矛盾,上半年涉及乡镇债务到县财政局上访的案件为零,极大缓解了全县债务矛盾。
  当前,乘着新一轮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东风,各乡镇由“向钱看”转变为“向前看”,瞄准风向标,深入研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全方位鼓干劲、抓财源、跑项目、谋发展、重民生,掀起了你追我赶、时不我待的新高潮,随着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乡镇财政困难状况将会得到有效缓解,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loading...
| 专家顾问团 | 网站招聘 |走进双龙桥 感受新农村田园风光――西充县凤鸣镇双龙桥村新农村综合体|工作动态|34|南充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网|中共南充市委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南充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办单位:中共南充市委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 南充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走进双龙桥 感受新农村田园风光――西充县凤鸣镇双龙桥村新农村综合体
双击自动滚屏      添加时间:      浏览次数:907&     信息录入:社会管理科&     【字体:
走进双龙桥 感受新农村田园风光
――西充县凤鸣镇双龙桥村新农村综合体
花园式小别墅让城里人羡慕
  &近年来,西充县按照“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思路,遵循“体现乡村田园风光、保留农村庭院生活情趣”的理念,沿国道212线从常林乡至义兴镇,总投资近10亿元,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了一批新村聚居点、新农村综合体,呈“一”字型走向,长20余公里,幅员61平方公里,惠及4个乡镇26个行政村7500户人家的2.1万人。近日,笔者走进2012年被纳入市级综合体示范点重点村、全市综合体样板村,并成为全省新农村亮点村建设的凤鸣镇双龙桥村采访,与该村村民分享新农村的幸福。
  8月6日,笔者来到双龙桥村采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环抱中,一座座白墙青瓦、富有川北民居建筑风格的新房错落有致,房前有花园式的小广场,新栽的绿化树青翠碧绿,屋后的菜地蔬菜满园。
  “这就是双龙桥村新村聚居点,该点分为A、B、C共3个区域,共建设了135幢川北民居建筑风格的新房。”据西充县农工办主任程忠良介绍,双龙桥村以“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房前有果园”的川东北民居风格,着力打造全省新农村综合体示范样板,并率先提出“微田园”的理念,也就是将别墅式民居以三合院、四合院式错落有致排列分布,在房屋间空地配套种植各种果树、菜园,实现民居建设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的有机融合。
  走进A区,门牌号为12号的房主杜仕芬告诉笔者,她家的房屋由于年久失修,经常漏雨。2012年6月,双龙桥村启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杜仕芬第一个报名建房。目前,她一边装修新屋,一边思考着今后的致富项目。
  跟随一搬家队伍,记者来到了刚刚搬进新房的何春之家。“我家分两层,面积有170平方米,楼顶有30多平方米的露台,我计划把它打造成楼顶花园。将来搞农家乐时,游客可以在上面品茶、观景、休闲娱乐。”何春一边带领笔者参观新家,一边描绘着将来的“致富梦”。
  “这里确实太漂亮了,我能在这里常住就好了,好安逸哟。”来此地观光的两位女士一边拍照一边喃喃自语。据了解,她们在县城居住,此地的风光让她们羡慕得很。
  转型产业工人后收入多元化
  在双龙桥村,80%的村民已经实现了从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型。也就是说,他们既是工人,又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有了这双重身份,他们在新村综合体的建设中干劲更足、热情更高了。
  这一变化得益于该村2010年引进台资企业双龙农牧公司,该公司重点打造台湾特色蔬菜、水果、中药材、牧业、水产、畜禽等六大种养区,建设有机种植基地1700亩,发展有机牧场200亩,年养殖有机畜禽1.2万头(只),成功地实现了“种养结合、循环利用”。
  “我现在的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土地的租金,还有就是打工所得的酬劳。”正在聚居点建设工地上干活的蒲成福告诉笔者,以产村相融的模式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村民们不失地也不搬迁,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家园也变美了。
  双龙桥村民房改造建设竣工后,该村将利用民房改造后剩余的乡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住宿、餐饮、宿营地、自驾车营地、文化娱乐、休闲运动等旅游服务设施。同时,该村将规范服务标准,结合村民各自的特长开展技能培训,让村民自主开展个性化的“农家乐”经营服务,同时择优录用有就业意愿的村民从事旅游服务工作。
  “3至5年后,这里将吸纳300多名村民就业,参与到旅游服务、种植业、养殖业中。”据该村村委会主任何春介绍,新村聚居点的建设,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条件,有机农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将为村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完善配套设施增强了幸福感
  夜幕降临,村里的广场上热闹起来,妇女们在灯下舞动身姿跳起健身舞,尽管舞姿并不是十分优美,但她们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一侧的健身区里,老人们正利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小孩子在大人间穿梭疯跑,定格成一幅安乐幸福的新村夜景图。
  在新建的“农家书屋”里,墙体洁白,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书桌上配有查找资料的电脑。据了解,该书屋共配备书籍1547册、电子音像制品137张、报刊30种。其中,农业科技、种养殖相关的书籍配备占80%以上,其余是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养老保健、营养烹饪、儿童读物等书籍。书屋建成后,村民的思想和生活观念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爱凑在一起搓麻将、打纸牌的人少了,有空就来书屋休闲的人多了。
  据介绍,在新村规划建设中,该县特别重视配套设施的完善。现在,完备的道路水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文化体育设施和医疗站、文化站、便利服务店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已建设完毕。
  “我们还特别重视村民素质的提高,制定了一系列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希望我们双龙桥村成为全面小康新村的示范样板。”何春介绍说,为鼓励村民人人争当先进,家家争当典型,营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气氛,该村每年都要评选“双文明户”、“五好家庭户”、“遵纪守法户”和“改进家庭户”。
“每个村民都有学法、知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积极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义务。自觉遵守公共道德,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笔者看见,在该村委会前的公示栏中,大红色的标题异常醒目――“遵守村规民约创建和谐新村”,这是由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制定通过的村规民约,从遵纪守法、公共道德、和谐文明、财产权益、家庭关系等方面做出规定,是所有村民的行为规范和村委会处理村民间各类问题的主要依据。
(南充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阅读907次)
主办单位:中共南充市委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 南充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电话:3 传真:3 邮箱: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页,建议使用分辨率 ,Internet Explorer 6.0或以上版本  蜀ICP备号-1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充县 乡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