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竞争比垄断性竞争好 从经济角度回答

查看: 725|回复: 5
阅读权限14威望0 级论坛币9 个学术水平0 点热心指数2 点信用等级0 点经验163 点帖子4精华0在线时间6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 积分
权限: 设置帖子权限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开心签到天数: 1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
垄断竞争的特点之一是厂商生产规模比较小、进入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但是房地产市场门槛高,并不满足这一特点,为什么房地产市场属于垄断竞争市场呢?房地产是垄断竞争市场又怎么解释房价高的问题呢?
载入中......
, , , , , ,
阅读权限30威望0 级论坛币8732 个学术水平12 点热心指数14 点信用等级13 点经验7443 点帖子580精华0在线时间910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1490, 距离下一级还需 735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设置帖子权限, 隐身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道具: 沉默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开心签到天数: 163 天连续签到: 2 天[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不是在开玩笑吧,第一次听人这么理解垄断竞争,问一下自由竞争是什么?
阅读权限14威望0 级论坛币9 个学术水平0 点热心指数2 点信用等级0 点经验163 点帖子4精华0在线时间6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 积分
权限: 设置帖子权限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开心签到天数: 1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
zhaorui888cn 发表于
楼主不是在开玩笑吧,第一次听人这么理解垄断竞争,问一下自由竞争是什么?不好意思,我刚学微观经济学,各方面知识都很欠缺,见笑了。不过我们的书上总结垄断竞争的三个特点,第三点的原话就是:厂商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
阅读权限30威望0 级论坛币8732 个学术水平12 点热心指数14 点信用等级13 点经验7443 点帖子580精华0在线时间910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1490, 距离下一级还需 735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设置帖子权限, 隐身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道具: 沉默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开心签到天数: 163 天连续签到: 2 天[LV.7]常住居民III
抱歉,我确实不怎么看市场特征的,因为特征都是市场发展演化后的结果。
根据你的定义,房地产市场是可以成为垄断竞争市场的,主要的特点是差异化和可替代性强。
现在房市差异化还是有的,比如地段,价位,布局,环境,交通等,替代性表现在可有可无,可以退而求其次
房地产的门槛并不是很高,有的就是做完几块地之后就停止了,退出很容易的,现在很多大的地产都在寻求转型,做娱乐和广告之类的
阅读权限20威望0 级论坛币91 个学术水平3 点热心指数4 点信用等级3 点经验3181 点帖子69精华0在线时间36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1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匿名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开心签到天数: 37 天连续签到: 2 天[LV.5]常住居民I
lovesahara 发表于
不好意思,我刚学微观经济学,各方面知识都很欠缺,见笑了。不过我们的书上总结垄断竞争的三个特点,第三 ...目测地产业不能算垄断竞争吧。。我更倾向于寡头。。。
阅读权限24威望0 级论坛币58 个学术水平1 点热心指数2 点信用等级1 点经验111 点帖子142精华0在线时间43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2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4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抢沙发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苦逼签到天数: 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
我觉得房地产行业应该算是寡头,寡头行业的特点是,厂家数量较少,生产的产品差异较大,进入门槛较高,从整体上理解偏向于垄断。
而垄断竞争就偏向于完全自由市场。
我建议楼主学习不要太死,对于经济学更注重于理解。
论坛好贴推荐看了这个问题的其他几个答案我觉得这道题,不答不行。最近有点进入毒舌模式,请各位做好心理准备。&br&为什么我强烈反对这些答案?大家说的其实80%是事实。但是,&b&用中国人的标准去衡量日本的现象,这正是绝大部分在日过得极其不快乐的中国人的通病&/b&。而且要命的是,用中国人标准去衡量日本也就算了,为什么只看工作时间的时候这样衡量,而不看日本人从小学到高中都下午三点放学而我们上课到八九点呢?片面的比较得出的结论只能是误导人。&br&&br&下面正面回题主的问题:&br&&b&1. 日本生活压力大吗?&/b&&br&东京等大城市地区:物质压力不大,精神压力因人而异整体略大&br&大城市圈以外地区:物质压力和精神压力都很小。&br&&br&物质方面:&br&拿一个不精准的数据来说吧,联合国2013的全球富裕指数,日本全球第10名,中国全球第101名。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往往会忽略乡村地区的真实生活水平的。&br&&a href=&/view/2863359.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全球富裕指数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8970270.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联合国报告:全球富裕指数挪威居首 中国第101-搜狐财经&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具体消费支出呢?仍旧数字说话。总务省2013年统计的单身人士每月平均收入与支出。收入平均32万日元,支出平均23.7万日元。其中兴趣爱好娱乐3万日元。也就是说一个月正常租房子交税放开了吃喝玩乐之后可以平均剩下1/3的工资。&br&&br&&img src=&/0d811013ffb8a_b.jpg& data-rawwidth=&1357& data-rawheight=&2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57& data-original=&/0d811013ffb8a_r.jpg&&&br&以上数字证明的是物质方面在日本毫无压力。还是那句话,发达国家,正常。&br&只要不是太差的公司,工作第一年发个奖金什么的随便买几个lv香奈儿巴宝莉无压力。&br&&br&其次是精神压力。为了不凭自己的印象随便断言,我查找了一下资料,发现联合国有一个全球幸福指数。评判标准是六项指标: real GDP per capita, healthy life expectancy, having someone to count on, perceived freedom to make life choices, freedom from corruption, and generosity (Table 2.1).&br&&a href=&http://unsdsn.org/resources/publications/world-happiness-report-201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i class=&icon-external&&&/i&&/a&&br&日本43位,中国93位。&br&这个结果还挺意外的,因为我印象中中国人似乎更容易过得快乐点。事实上还有一个“地球幸福度指数”Happy Planet Index&,是英国一个团体一直在统计的指数。在wiki列出的这个指数中,中国在2006年和2009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远远超越日本(而且还是日文wiki)。但是当我去官方网站查阅的时候发现去年的分数和wiki上的大相径庭,中国排名较低。不知道是5年内指数发生了巨变还是数据搞错了,心存疑惑所以没有举出这个统计。希望有懂得的朋友可以指点。&br&wiki:&a href=&http://ja.wikipedia.org/wiki/%E5%9C%B0%E7%90%83%E5%B9%B8%E7%A6%8F%E5%BA%A6%E6%8C%87%E6%95%B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地球幸福度指数&i class=&icon-external&&&/i&&/a&&br&官网:&a href=&http://www.happyplanetindex.or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appy Planet Index&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好了,我举出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a href=&/people/Phantomkid& class=&internal&&周瀚潇&/a&知友的答案所表达的并不全面。日本的加班工作时间长是事实,但是这并不等同于断言整体社会压力大。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物质和精神方面发展比较成熟是必然的。&br&有的朋友看到这里肯定一肚子气了,你举出这么多数字,都是涨别人志气,好像我国家们很烂似的,你到底爱不爱国啊?&b&其实要真说不爱国,那也是这么想的你,而不是我。&/b&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起步晚,这种排名比别人低也是正常的,没什么可否认也没什么可自卑的。反而硬要梗着脖子跟比我们发展多那么多年的发达国家比这比那,还不承认自己没发展到那个阶段,那才是奇怪呢。&br&&br&其实我觉得在发达国家里,日本比起欧洲一些地方还是要差不少的。&br&&br&但是数字毕竟是数字,我想很多人还是想了解一下日本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那就简单介绍一下我所知道的情况吧。&br&正如其他答案里所描述的事实一样:&br&&b&日本公司加班多吗?简直加班成风。&br&真的是别人不走你也不能走吗?绝大多数公司都是的。&br&中国人不习惯吗?大部分都不习惯。&br&“周围的人都这样,规矩就是这样的”,这个是日本社会最病态的地方吗?完全正确。&/b&&br&&br&&br&日本当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工作大于家庭”。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在职场上总是怨言颇多的根本原因。对于日本人来说,工作是首位的。男人这么认为,男人的妻子也这么认为。这是几十年来延续下来的传统。所以他们习惯长时间在公司呆着,把公司当做是理所当然长时间停留的地方,归属感简直可以比拟家庭。这造成了日本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小孩和父亲的疏远。但,这就是日本文化。&br&&br&这样的文化在近年也有所缓解。比如一些公司鼓励男性多重视家庭,我认识的日本人里面很多人都在帮助妻子带小孩,平时走在路上也能看到很多日本爸爸背一个抱一个的,很有爱。但是总体来讲,日本人,尤其是职场上占大多数的男人,对于家庭的倾注主要还是以挣钱养家这种方式,而不是参与到实际的家庭活动中。他们对于家庭的归属感,和中国人完全不能比。对中国人来说,工作就是挣钱用的。到了该下班的时候就想赶紧回家。自然不习惯这样的公司文化。&br&&br&日本人讲究“合群”。据说是因为日本多灾难,所以逐渐造就他们把合群作为一种美德的价值观。在日本人心里,别人不走,那我自然就是不应该走。前辈在努力,那我作为后辈自然就不能偷懒。大家都那么拼,我一个人先走是怎么回事?他们是发自内心这么想的,就算自己想走,也清楚的知道这会造成自己在公司处境不佳,因此不会觉得奇怪。但是中国人,尤其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基本是和美国相近的教育,不会有这种合群的思想。我想走凭什么你在我就不能走?对于日本公司的种种,中国人不满实在是太正常了。&br&&br&对于&a href=&/people/Phantomkid& class=&internal&&周瀚潇&/a&知友提到的一些情况我想特别说明一下。&br&&blockquote&“朝九晚十一是常态,加上通勤时间,吃饭洗澡的时间,一天剩下六个小时睡眠也就是人生了。”&/blockquote&日本一共也没多少公司是这种工作模式,而且大多数都是高薪的金融,咨询行业。我现在所在的公司是全日本论忙数得上数的,基本上前辈们也就是早10-晚10,我一个新人基本上就是十点上班七八点走,自己的事情干完了就ok。和我一起开始工作的另外一些同学,在相对较轻松的制造业什么的,完全就是六七点下班,每天没事情做闲的要命。&br&以上是我自己的印象。 &a data-hash=&226eeaa9b6170eaa23abe& href=&/people/226eeaa9b6170eaa23ab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赵巡越& data-tip=&p$b$226eeaa9b6170eaa23abe&&@赵巡越&/a& 的答案中提到了统计数字,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日本加班时间比中国略多,但是在亚洲算不上最多的,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即使是在中国,部分公司加班时间极长的情况也是有的,但并不能代表整体水平。&br&&br&&blockquote&导致很多很多男性员工35岁了还没对象,晚婚晚育,接了婚男性也天天不着家,压力大,不生了,人口负增长,老龄化加剧,没有私人时间,没有爱好,出去旅游八成都是“为了旅游而旅游”&/blockquote&&br&这一点反映了日本社会的问题,但是略有夸大之说。根据统计东京日本人男性平均结婚年龄是31岁。难道35岁没结婚的都跑你们公司去了……完全是夸大事实。我认识的日本人男性基本30-32岁就结婚了。也有老大不结婚的,都是少数。而且日本人很看重个人兴趣,基本上大家自我介绍都是要说自己兴趣是什么,我反倒发现中国的小伙伴们包括我自己说不出什么兴趣。因为在中国我们都是什么都玩一点,什么都很浅,没有什么称得上是特别专精的兴趣。&br&他们的爱好五花八门,热爱运动的人很多。足球和棒球,还有高尔夫球很受欢迎。最近我才头一次去和前辈们玩了高尔夫球,很有意思。下了班大家经常一起去吃吃饭喝喝酒,有时候找学生时代的朋友去玩个飞镖逛个街什么的,那都不是事儿,过得就是一正常人的生活好吗!完全没有私人时间的,除了自己创业的和外资金融这类全世界都很变态的企业,我还真没听说过谁因为前辈不走自己也走不了导致毫无私人时间的……&br&&br&日本的公司文化中,前辈培育后辈这一点特别好。前一段知乎有个问题是你会花时间教自己公司的后辈吗比较火。日本无论是学生时代的部活还是公司里,都是由前辈直接教授后辈的,会有专人带你。如果是比较重视培养人才的公司,专人还要把你的培养计划和成果上报给上司的,我就听说过好几次上面的上司打听是谁带我,带的怎么样。在我眼中这样有人情味的公司在这位知友眼中是这样冷冰冰又凄惨,不知道是你们公司的遗憾还是你的不幸。&br&&br&&br&我的结论就是这样,日本公司有被动加班的特性,但是公司职员的人生没那么凄惨,&b&过得好不好还是看个人。看自己适不适合,会不会作出相应的努力罢了。&/b&有兴趣来日本工作的朋友可以在评论里提问,我会尽量解答。&br&另外推荐 &a data-hash=&664d35b5a61593dbc3ba6bef83e54efe& href=&/people/664d35b5a61593dbc3ba6bef83e54ef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诗云& data-tip=&p$b$664d35b5a61593dbc3ba6bef83e54efe&&@诗云&/a& 的答案,我在的IT企业如果说风气比较开明的话,那么在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大手制造业的他看到的就是典型的传统日企的实况。大家可以比较着看,了解的可以更全面。&br&&br&下面简要回答题主的另两个问题。&br&&br&2. 日本社会竞争激烈吗?&br&&br&很遗憾,日本这一代早就不是baby boom了,而是被称为“ゆとり世代”,你可以理解为弱爆了世代。&br&弱爆了到什么程度呢,曾经有一段时间,学校里面的运动会都不设置一二三名,只要参加了都是第一名。因为怕很多家长脆弱的小心灵接受不了“我们家孩子那么努力凭什么不给他名次”这个事实。&br&日本孩子从小就是上学上到下午三点四点,然后就是参加社团活动。他们进了大学本科基本不会拼学习,能找到好工作的大多都是自己办社团,办NPO团体,参加实习那部分人,天天泡图书馆做研究的不是做律师医生这种专家就是走科研道路的人。&br&弱爆了世代接受弱爆了教育,然后到大学里,大学教授是当年的baby boom加撑起日本经济的那一代啊,也就是我们这竞争到帅毙了这一代,他看不惯年轻人没有拼劲太正常了。&br&最不激烈的也许就是竞争了,在日本。&br&现在很多媒体啊日本人啊都在嚷嚷着我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判断基准不一样。举个不准确的数字,他们原来的竞争激烈程度是10,现在增加到了20而已,而生存在竞争激烈程度为200的世界的我们优雅的一笑就可以了。找不到工作的日本人去麦当劳便利店每天站8小时拿到的工资也有一个月20多万了,只不过临时打工没有各种保障而已。&br&&br&btw所以日本人总是会为来留学的中国人的牛b而跪拜。我们当年都是手撕黑熊拼搏出来的,能一样么。所以要是来日本能够在认知到他们社会的规则并且在那个基础上努力的话,中国人其实能过的很好的。&br&&br&&br&最后写给 &a data-hash=&1d02bbc28297cedf326f0d6b6e3efb25& href=&/people/1d02bbc28297cedf326f0d6b6e3efb2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周瀚潇& data-tip=&p$b$1d02bbc28297cedf326f0d6b6e3efb25&&@周瀚潇&/a&知友,不清楚你是第一次答题,所以之前针对性比较强,不好意思。现在知乎的答题环境没有以前好了,所以可能大家没有意识到下面这一点:&br&&b&知乎不是论坛或者贴吧,而是具有一定信赖度的知识普及与分享网站。&/b&&br&鉴于这一点,所以我觉得我们在答题的时候最好尽量考虑看到这个答案的人们会因为这个答案产生什么样的印象。你如实的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固然很好,但是既然不是从全体角度回答日本整体的问题,加上一句说明”这只是我身边的情况,不代表日本大多数企业“的话就更好了。我想评论和其他答案产生很多反对你的原因,是因为在答案的言辞之中很多表达方式都指向了整个日本社会和全体白领,而事实是这只是一部分人。&br&&br& 评论里的&a data-hash=&4c024c2e9bdb8ea554bb& href=&/people/4c024c2e9bdb8ea554b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RAKU RO& data-tip=&p$b$4c024c2e9bdb8ea554bb&&@RAKU RO&/a&老兄你说的两点其实也很中肯。第一点,我不是否认第一名答案里面的事实,而是否认它代表着全体社会。可以说和你的意见本质相同吧。第二点我觉得很有趣,因此想放到答案里提一下。&br&&不知道楼主你在什么公司什么部门工作,但是看样子你的感受是轻快如意的,这是好事。希望过几年后,你在日本的公司文化里面多熏陶几年后仍然维持目前的积极状态。&&br&&br&这位老兄的忠告让我想起三年前当我刚来日本的时候,刚踏上这片土地,特别兴奋,每天因为各种事情和各种人很开心。然后我认识了一些留学生前辈,他们在聚会上不断抱怨日本的社会规则和种种现象,很看不起日本人和日本社会,聚会的话题很大部分都是他们认识的人在国内过得怎么怎么好。他们中很多人跟我说,&br&”你刚来,看到什么都喜欢,挺正常的,我们刚来的时候也一样。但是一般过了一段时间习惯了以后就会发现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你就知道这个社会的真实情况了。日本其实没那么好,大家来之前期望很高罢了。“&br&当时我点点头接受了这个建议。因为我自己也的确没经历过,我想前辈的话应该是对的。&br&就这样三年多过去了,从读研究生到入学,到找工作,到写论文,很累的时候当然很多,但是奇怪的是我这种热情和开心始终没有消退。我不知道是不是前辈们所说的”一段时间“还没到,或者是我本身比较奇怪?&br&现在类似的情况又出现了,很多已经工作的前辈对于我在这里生活的很快乐这件事,表示”恩,学生时代都蛮快乐的。等你工作了,就能看到真正的日本了,到时候你的想法就不一样了。“&br&我带着这些前辈的建议进入了工作。到目前为止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是快乐和兴奋程度没减反增……一定是哪里不对!&br&我甚至有点希望他们的预言将来会准确,这就可以证明我也是个正常人了。&br&&br&——对不起上一句是胡说。我希望自己永远保持这种兴奋和满足的状态。&br&那些前辈所说的其实一点也没有错。他们只是把自己真实的感受传达给了我,但无论如何这只是&b&他们&/b&真实的感受。这些人里面后来大半都回国了,我觉得他们是属于那种很适合国内社会的类型。他人的经验并不适用于每个人,这也是为什么我建议大家多看各种答案的各种视角,以避免过于片面的印象。&br&&br&为什么我要强调这里的好,去激烈的反对对日本社会和职场的消极描述?&b&因为我不希望同我一样,本来向往这里,可以在这个社会里很开心的享受生活的人,因为看到这些而打退堂鼓。&/b&&br&&b&那些拥有梦想的人有资格知道更多信息,来激励他们去尝试实现梦想。&br&&/b&我们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谁也无法保证谁适合哪里。而且我也不能大言不惭的说我在现在的环境里过一段时间也能保持现在的心态。但是,我希望自己&br&&br&无论在哪里,都能去&b&努力&/b&保持这种心态。&br&都能去&b&努力追求可以保持这种心态的环境。&/b&&br&&br&&br&&b&世界是什么样子,取决你想看到的它是什么样子。&/b&&br&&br&&br&谢喵。
看了这个问题的其他几个答案我觉得这道题,不答不行。最近有点进入毒舌模式,请各位做好心理准备。为什么我强烈反对这些答案?大家说的其实80%是事实。但是,用中国人的标准去衡量日本的现象,这正是绝大部分在日过得极其不快乐的中国人的通病。而且要命的…
改开餐厅……我是认真的,另外几家逃生出来的人一定很饿。
改开餐厅……我是认真的,另外几家逃生出来的人一定很饿。
1)微软和Facebook肯定都是谷歌的竞争对手。但是Eric说:&Facebook不是竞争对手,因为他们承诺不做搜索,而且广告领域不同,而微软有巨大的财力,人力,和全球范畴,才是真的竞争对手“(&a href=&/news/33913/Google-s-Main-Competitor-is-Microsoft-Not-Facebook-Schmidt/&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news/339&/span&&span class=&invisible&&13/Google-s-Main-Competitor-is-Microsoft-Not-Facebook-Schmidt/&/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这句话仅仅是一个公关说辞,不能轻信。&br&&br&2)公关说辞的目的很简单:今天明白人都认定了Facebook是谷歌的克星(就像微软是IBM的克星,谷歌是微软的克星),所以作为谷歌的董事长,他希望引导舆论,从一个打不赢的仗,转移到一个打得赢的仗。&br&&br&3)谷歌与微软肯定是有竞争的。微软下定决心投入Bing,收购aQuantive,推出 WP7等当然都是针对谷歌的。而从最近“抄袭搜索”的公关闹剧也可以看出谷歌并没有轻视Bing。&br&&br&4)但是谷歌和Facebook的竞争更严峻,尤其在未来:&br&&ul&&li&如果Facebook成功地把社交链和内容变成一个私有的,搜索不到的“Facebook proprietary content“,这就直接严重威胁了谷歌的业务。一个搜索引擎,搜不到世界最大网站上的内容,如何立足?一个以“整合全球内容”为己任的公司,让它无法达到自己的使命,情何以堪?&/li&&li&从谷歌的收入来说,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来自广告。虽然Facebook广告属性和搜索广告有差别,但是每个公司的广告预算是一个零和游戏,而且现在Facebook在广告主的心目中的mindshare是惊人的。何况谷歌收购Doubleclick之后,主推的新广告业务就是品牌广告。所以要说Facebook没有威胁谷歌的广告业务,这是不能相信的。&br&&/li&&li&高科技的竞争,没有比人才更重要的。美国硅谷文化就是人流向最火的公司,而人流去后,它不强大都很难。谷歌的人,上百地跑到Facebook。我到Facebook演讲,来听的全是熟悉的面孔。谷歌开出天价留任何到Facebook的人,就像微软告我来吓倒想去谷歌的人一般。这些措施都是恨得痒痒又无奈的公司才会做出来的。&/li&&/ul&&br&&br&5)微软和谷歌的对立曾经是白热化的,是你死我活的。这个可能没有人比我更清楚,因为我在两家公司都看到。但是,今天的微软看到的最大挑战是来自于vmWare和salesforce,因为他们真正地动了微软的奶酪 -- 它的enterprise business。同样的,根据上面的分析,Facebook也真正地动了谷歌的奶酪。所以谷歌慢慢地已经成为微软的第二或第三号对手。而对谷歌来说也一样,微软一定是敌人,但是已经早已从第一号敌人变成第二号敌人了。
1)微软和Facebook肯定都是谷歌的竞争对手。但是Eric说:"Facebook不是竞争对手,因为他们承诺不做搜索,而且广告领域不同,而微软有巨大的财力,人力,和全球范畴,才是真的竞争对手“()。这句话仅仅是一个公关说辞,不能轻信。2)公…
永远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揣测不了解的人,「与世无争」的人当然有,他们活在「他们」的世界里。&br&&br&维特根斯坦,年轻时一天到晚想着自杀,倒不是因为什么生活不顺(他是个超级富二代),而是一直怀疑他的才华不够以至于他的生命无法为人类文明作出什么贡献,直到他遇到罗素,罗素肯定了他的哲学天赋后,他自杀的心才收了起来。后来他父亲病逝,他和几个兄弟姐妹每个人都得到一份丰厚的遗产,他第一时间想到去拿出一笔去资助艺术家,又过了几年,他嫌打理钱麻烦,把他的钱全部给了他的兄弟姐妹,自己剩的一干二净,导致之后他自己的哲学著作没人读得懂只能自费出版的时候连出版的钱都拿不出来只能四处去借。你看,这种人还真是「韬光养晦」啊!&br&&br&哥德尔,从纳粹那里好不容易逃到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安顿了几年,准备入美国籍了,按照要求必须要学习美国的宪法,因为入籍仪式的时候还要考试,可惜这人太一根筋了,竟然发现了美国宪法里面的一个逻辑漏洞,证明在某种情况下,一旦这个漏洞被利用,美国会一下子变成独裁国家,于是跟法官当场争论了起来,好在爱因斯坦在一边急得拼命打圆场,不然这美国籍可是就泡汤了!你看,这种人还真是「韬光养晦」啊!&br&&br&埃尔德什,一代数学大师,一辈子发表了两千多篇数学论文,跟世界各地的无数数学家合作碰撞灵感,有些年轻数学家窃取了他们的合作成果,独自发表论文,没署他的名,他一笑了之。拿了沃尔夫奖,5万美元,立马捐给教育基金,自己只留720。一生中到处寻找数学神童,鼓励、引导、资助他们,救济穷学生、流浪汉、拉玛努金的遗孀,只留极少的勉强生活费用。一生未婚,没有遗产,思考数学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你看,这种人还真是「韬光养晦」啊!&br&&br&维特根斯坦把一生献给哲学,哥德尔把一生献给逻辑学,埃尔德什把一生献给数学,他们是真正的与世无争的人,但他们为这个世界贡献了太多宝贵的东西。&br&&br&(推荐阅读:《天才之为责任——维特根斯坦传》《逻辑人生——哥德尔传》《数字情种——埃尔德什传》)
永远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揣测不了解的人,「与世无争」的人当然有,他们活在「他们」的世界里。维特根斯坦,年轻时一天到晚想着自杀,倒不是因为什么生活不顺(他是个超级富二代),而是一直怀疑他的才华不够以至于他的生命无法为人类文明作出什么贡献,直到…
楼上说得都挺好的,但可能他们未必有过这样的体会。我是有过类似的体会,并且为此付出一定代价的,所以我想来谈谈我的感受:&br&&br&我高中时跟你一样,看到别人比我勤奋,尤其是&b&身边的、最好的朋友&/b&比我勤奋,我就会心理失衡。&br&&br&高三时,我是住校的,晚上住在宿舍,11点强制关灯,一关灯就没法再学习了,舍管管得很严。&br&我那时最好的朋友由于家离学校不远,所以晚上他都回家睡。家里无需强制关灯,所以他每天可以学到12点。&br&如题主所言,他“每天比我多努力一个小时”这个事实,让我“心里紧绷一阵”。&br&你猜我后来怎么做?&br&我TM为了赶上他,直接申请退宿,在学校外面租了个房子,每天刷题刷到12点多!&br&后来你猜怎么了?&br&后来,由于长期晚睡早起,我在冲刺高考阶段有点力不从心,有点无心恋战的感觉。当时脑子里就是想着:“高考快来吧,早考完早解脱。”&br&最后高考考得不理想——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br&&br&我们当时是很好的朋友,无话不谈。我从小一直比较较劲、不服输。我那个朋友,则是个温顺、敦厚、体贴的暖男。当时各种模拟,我都是班里+年级第一,他班里第二+年级前三。&br&&br&可是我却在“要比他努力”的偏执中彻底身心失衡,而且,我表露出来的过于明显的竞争意识(当时已经有种“恶性竞争”的意味了),也让我这个敦厚的好朋友感觉到了不友好,也间接影响了他的高考发挥。结果高考时,我依然班里第一,他第二,只是,我们在年级里的排名都下跌了。&br&但是,我们都知道,我们本能做得更好!&br&&br&后来我自己进行了反省和总结。我觉得症结在于:&b&眼界太小,格局太小!&/b&&br&&br&&b&人都习惯于把身边的人都当做对手,而非战友。越是熟悉、距离越近、越要好,这种意识越强。&/b&&br&&b&但等你回过头来,你会发现,他们都不是你的对手,而是你的战友。&/b&&br&&br&所以我至今记得班主任当时反复叮嘱我的一句话:&b&你要有大将风范。不要总看着旁边,看着当下。&/b&&br&&br&总结:&br&(1)我想我是明白题主的心情的。受过了教训,也学习到了很多道理,也改变了我好争的本性。后来我算是彻底拜托了这种跟身边人较劲的心态,会为身边人的努力和优秀而欣慰,然后根据自己的步伐做出调整。但是嘛……我觉得现在自己有点平和过度了,过度得有点像老庄了……&br&&br&(2)那句话说得好“我听过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有些道理告诉你,你也懂了,可依然是没办法运用于实践。可能确实是需要受过教训才能痛定思痛大彻大悟的。即使如此,道理还是告诉你了,题主,放下屠刀,敞开胸怀,去拥抱比你努力的人吧。
楼上说得都挺好的,但可能他们未必有过这样的体会。我是有过类似的体会,并且为此付出一定代价的,所以我想来谈谈我的感受:我高中时跟你一样,看到别人比我勤奋,尤其是身边的、最好的朋友比我勤奋,我就会心理失衡。高三时,我是住校的,晚上住在宿舍,11…
&p&这是我知乎第一个答案,是昨天郁闷了一天躺在被窝里,正好看到关于日本人勤奋云云的问题,一时兴起发的一篇牢骚。用ipad码的字,也挺累也不容易编辑,也不容易回头再审视。&/p&&p&首先我必须道个歉,这篇答案有些跑题,而且掺杂太多个人情感&/p&&p&所以难免有过激部分。而且明显是说着说着越来越飘。。这是我个人的老毛病,该治&/p&&br&&p&我的本意并不是抨击所有日本企业的所有上班族&/p&&p&我只是指出,日本的勤奋背后是存在一种现象的&/p&&p&至少是一个倾向,那就是『&b&周围的人都这样,规矩就是这样的&/b&』&/p&&br&&p&没想到有这么多的关注度。当然其中也有很多完全不同意我的声音&/p&&p&这个太正常了,在中国网络上想要赢得所有人的赞同&/p&&p&比理性全面客观分析日本人的通病要难的多。。。&/p&&br&&p&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我10年前还在高中阶段,就开始抵触和周围人谈论日本相关问题&/p&&p&这个和别的问题还不一样,中国人对日本的种种看法分歧太多,太大&/p&&p&有历史的原因,中国人谈起日本人总是先入为主的负面看法,基本无法交流&/p&&p&有因为不了解,所以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全是推测臆断,不知道该信谁的&/p&&br&&p&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反抗全家人意思的决定:&/p&&p&来日本留学&/p&&br&&p&我要用我自己的眼睛看看日本人&/p&&p&是不是真的不待见中国人&/p&&p&是不是真的小心眼抠门爱算计&/p&&p&是不是真的表面正直内心变态&/p&&br&&p&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社会&/p&&p&没有谁能看穿它,总结它,站在高点说『他们是怎样的,有什么问题,有什么优点』&/p&&p&我说出来的,自然是发生在我周围的人和事,遇到的事情&/p&&p&令我产生了这样的观念,是我在我这个圈子中,自然形成的想法&/p&&p&&b&而且我还是在牢骚状态中注明了“传统的日本企业”,“传统的日本工薪族”&/b&&/p&&p&&b&着重强调“传统”的,是因为他们的通病就是机制陈腐,工作效率低,生产性低,&/b&&/p&&p&&b&为什么日本传统大企业在衰退,我想比我专业的分析说的足够多了&/b&&/p&&p&所以说,我自然不会为我说的任何一句话脸红&/p&&p&我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还能判断出我只是为了黑日本。。还写手。。&/p&&p&那我也无需多言&/p&&br&&p&=================================================================&/p&&br&&p&至于苏菲的答案&/p&&p&我大体上认同的,和你对其他答案的认同比例差不多,80%&/p&&p&可能致使你专门写了一篇长答案来反对我的原因还是因为我太偏激了&/p&&p&我能理解,是我的问题&/p&&p&只不过如果你能理解我的本意是想表达日本的一个现象or倾向&/p&&p&而并非一棒子打死,的话,是否我们的某些意见就有点像了?&/p&&br&&blockquote&基本上前辈们也就是早10-晚10&br&日本一共也没多少公司是这种工作模式,而且大多数都是高薪的金融,咨询行业。我现在所在的公司是全日本论忙数得上数的,基本上前辈们也就是早10-晚10,我一个新人基本上就是十点上班七八点走,自己的事情干完了就ok&/blockquote&我认为好像和朝9晚11差距不大对吗,对于日本人来说早上并不重要,晚上多耗一个小时太简单了&br&我想说的就是有些前辈,而不是说所有人&br&我也想说除了金融咨询,其他行业忙的也很多&br&&p&而且工作时间不会是固定的,一年到头365天都10点下班的人估计很少&/p&&p&但是一年中有那么几个月就是忙到一个月加班100+小时,那就太多了。。大量,真的&/p&&p&加班100小时是什么概念?这一个月内,每天加班到11点,这是一天4个小时(中间系统是要刨去休息时间的),工作日大概是20天(各种非常规的节假日),那么还有20个小时是需要周末加班的&/p&&p&前辈还有过180个小时的存在,我就想问问这个要怎么算?&/p&&br&&br&&blockquote&日本无论是学生时代的部活还是公司里,都是由前辈直接教授后辈的,会有专人带你。如果是比较重视培养人才的公司,专人还要把你的培养计划和成果上报给上司的,我就听说过好几次上面的上司打听是谁带我,带的怎么样。在我眼中这样有人情味的公司在这位知友眼中是这样冷冰冰又凄惨,不知道是你们公司的遗憾还是你的不幸。&/blockquote&&p&我从没说过我公司前辈冷冰冰不培养我啊。。别这样&/p&&p&&b&公司前辈对待后辈都很好,没得说。&/b&&/p&&p&&b&但是几乎任何人,都很在意其他人什么时候离开公司,这也没得说&/b&&/p&&p&我并没有完全的讨厌日本公司的一切好不好,我只是形容日本传统工薪族有这样那样的毛病&/p&&p&大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后果。&/p&&p&&b&我很喜欢我的很多前辈,但并不代表我需要喜欢他们这样过的生活&/b&&/p&&p&&b&我由衷的替我的很多前辈每天每年的生活内容,感到悲哀&/b&&/p&&br&&blockquote&&p&&b&日本公司加班多吗?简直加班成风。&/b&&br&&/p&&b&真的是别人不走你也不能走吗?绝大多数公司都是的。&br&中国人不习惯吗?大部分都不习惯。&br&&/b&&b&“周围的人都这样,规矩就是这样的”,这个是日本社会最病态的地方吗?完全正确。&/b&&/blockquote&&br&&p&谢谢帮我总结,就算是我嘴笨吧。。&/p&&p&但我整体语气要是再平静点,再客观点,那整片文的中心思想不恰恰就是这几句话吗?撇开成见再看一看,我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呢?&/p&&br&&p&就是因为上述的一些现象,导致晚婚晚育,少子化,人口负增长这些社会现象。&/p&&p&而实际上是所有日本人都甘愿过这样的工作致上人生吗?据我所知不是的,尤其是年轻人&br&&/p&&p&还是有很多人觉得成天工作挺没劲的,挺想多点时间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p&&p&挺想多点时间陪陪家人,挺想多有点朋友,多有点私下的活动&/p&&br&&p&但是就因为周围的人都是这样的,你不这样就是生存不下去&/p&&p&所以他们被迫只能成为和周围的人一样的样子&/p&&p&缺乏个性,缺乏活性,缺乏激情,缺乏想象力&/p&&br&&p&真的忍不住,再偏激一次&/p&&p&日本的传统工薪阶层男性,多多少少都有这几个属性&/p&&p&缺乏个性,缺乏活性,缺乏激情,缺乏想象力&br&&/p&&br&&p&再次为我的偏激和片面的言论(牢骚)道歉,这毕竟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场合&/p&&p&但是我真的只能说,无论喜欢,不喜欢,习惯,不习惯日本文化的人&/p&&p&只要在这边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自然会懂我写的这些,并不是虚假之词&/p&&br&&p&我不打算骗自己,我会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的方向&/p&&p&我不会像大部分日本人一样,进入了我这样又稳定福利又好的大企业就不动窝了&/p&&p&谢谢你的忠告&/p&&br&&p&就这样……再说又多了……言多必失&/p&&br&&p&==================================================================&/p&&br&&br&&p&原答案:&/p&&br&&br&&p&他们勤奋并不都是为了经济...而是因为“&b&周围的人都这样,规矩就是这样的&/b&”,这个才是日本社会最病态的地方&/p&&br&&p&因为大家看起来都很勤奋地加班到深夜,我要是走了他们会觉得我是个废物(实际如此)所以如果领导的风格是如此,那导致的就是一整个组基本都是在比着加班,先走的都得满脸歉意地说“不好意思,我先回去了”。搞得一副大家都那么努力还没吃饭还没回家,我却要先走了,的一副氛围。一个个主任,课长,部长,没有说爬得高了就可以享清福了,家里有妻有子的,身体也不好,晚饭也没吃,大十一点的了,还在以饱满的精神对着电脑打字,翻着成山的资料,你说你作为一个刚入公司一两年的人,用什么理由先走?工作还没干完(事实上工作根本干不完,早干完早有新活,而且一半都得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为了做而做的,毫无意义的“工作”),到最后结果也不完美(事实上没有完美可言,对于日本人来说一件一礼拜期限的任务,即使在第一天就提出了很好的方案,没有全力冲刺到最后一天深夜的态度的话是没有人认可的),在这个时候,你作为一个刚进公司一两年的人,要用什么心态在8点多就拎着包往外走?仔细看看前辈们的脸,就发现上面写着不屑和不满。传统的日本企业,传统的日本工薪族,恐怕很难有能够逃离这个怪圈的。新人进公司就会被这样熏陶,反正年轻又为了加班费加班也就加班了,但是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就再也出不来了,朝九晚五?不,朝九晚十一是常态,加上通勤时间,吃饭洗澡的时间,一天剩下六个小时睡眠也就是人生了。问题是他们丫的上班基本就不会犯困,至少表现出来的样子都是干练的元气满满的,但这样一周下来,周末还有精神干别的吗?顺带一提周末也经常有人加班的。导致很多很多男性员工35岁了还没对象,晚婚晚育,接了婚男性也天天不着家,压力大,不生了,人口负增长,老龄化加剧,没有私人时间,没有爱好,出去旅游八成都是“为了旅游而旅游”,去另外一个城市泡个温泉吃顿当地美食就回来了,只为放松一下,根本无暇看风景。互相之间聊天的内容都是那么空洞无聊,干笑两下,继续转回工作的话题。不抱怨工作,不抱怨上司,偶尔赖一赖外包公司而已。有话都憋在心里,不能跟老婆跟同事跟老妈说,都没有能够倾诉的对象,只能在有时早下班了之后去居酒屋狂喝一场,笑的没心没肺,再摊在电车上睡过站,第二天还得保持饱满的精神来上班。我真心为这帮无聊又无奈的人的人生感到可悲。&/p&&br&&p&简单总结日本上班族勤奋背后的原因&/p&&p&那是因为他们都习惯了&b&骗自己&/b&&/p&
这是我知乎第一个答案,是昨天郁闷了一天躺在被窝里,正好看到关于日本人勤奋云云的问题,一时兴起发的一篇牢骚。用ipad码的字,也挺累也不容易编辑,也不容易回头再审视。首先我必须道个歉,这篇答案有些跑题,而且掺杂太多个人情感所以难免有过激部分。而…
再长大一点。&br&&br&你就不会眼红别人努力学习了。&br&&br&而会眼红别人投胎技术高超。&br&&br&珍惜现在的单纯时光吧。
再长大一点。你就不会眼红别人努力学习了。而会眼红别人投胎技术高超。珍惜现在的单纯时光吧。
赞各位的回答,我觉得很多人回答的都非常棒了!&br&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再补充一点我的看法&br&&br&你没有办法接受别人的优秀,是因为你还没有弄清&b&本质&/b&和&b&形式&/b&的区别&br&&b&你的生命没有理想,你的生活没有追求&/b&&br&&b&你还没有找到你生命的本质,你人生的意义&/b&&br&&b&所以你只有关注一些形式上的东西&/b&&br&比如别人获了什么奖,比如别人成绩怎么样,比如别人赚了多少钱&br&因为从小到大,别人都向你灌输,这些东西,似乎是衡量一个人存在有意义与否的唯一形式&br&&br&你好强,所以你想在这些形式上超过别人&br&这是正常的,不是么&br&&br&但,这些其实不是。&br&这些都不是衡量一个人存在有意义与否的唯一形式,也没有唯一形式&br&无数人都说过,当你追求更为本质的东西,这些形式上的东西都会顺道而来。&br&&br&如果有一天,你打心底里开始相信自己有一个理想,我假如个喜闻乐见的:用互联网改变某个领域&br&你会用生命的力量来关注互联网上发生的一切,开始总结,开始反思&br&你的心里会念叨&br&“我如何知道更多的东西”&br&“我如何了解更多的规律”&br&“我如何找到更多一起奋斗的伙伴”&br&你看人的时候看到的他身上闪闪发光的地方,你会渴望看到他眼里跟你一样闪烁着熊熊光芒&br&你会极度渴望与最牛逼的人在一起干活&br&因为只有与他们在一起,你才会实现你生命的理想:用互联网改变某个领域&br&而这,正是你生命的追求,才是生命的本质,不是么&br&&br&你好强,但是你还没找到人生的追求,这种追求才是指导你好强的方向&br&找到你的人生理想,找到你生命的本质&br&你会开始抛弃这世俗一切的形式的约束&br&开始享受这人生的旅途
赞各位的回答,我觉得很多人回答的都非常棒了!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再补充一点我的看法你没有办法接受别人的优秀,是因为你还没有弄清本质和形式的区别你的生命没有理想,你的生活没有追求你还没有找到你生命的本质,你人生的意义所以你只有关注一些形式上的…
很多人都搞错的一点: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br&&br&自我矮化并不是谦虚,是一种自卑,不自信的表现。你把自己想的很糟,就等于把别人想的很好。&br&&br&相反的。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br&&br&我见过很多成功人士都非常谦虚。我记得一位互联网大亨和我说过:你现在别崇拜我,等过几年也许你成熟了就会开始鄙视我了。&br&&br&这种深厚的谦虚不是一个只知道炫耀自己的长处的自大狂能够驾驭的。也不是一个长期自卑的猥琐男可以承载的。从这句话的背后我看到的是厚德,是经历,是沉淀。&br&&br&很明显,通常拥有自由心态的人更谦虚,因为他们经历过大风大浪,享受的了荣华富贵,也忍受的了一贫如洗。在这一切的一切之后,他们懂得每个人都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苦难。&br&&br&所以,他们更容易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感受他人的情绪。当你也能做到这样的时候,你就是个谦虚的人了。
很多人都搞错的一点: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自我矮化并不是谦虚,是一种自卑,不自信的表现。你把自己想的很糟,就等于把别人想的很好。相反的。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我见过很多成功人士都非常谦虚。我记得一…
财经杂志上的回答:请忘记你的对手,专注于你的客户。
财经杂志上的回答:请忘记你的对手,专注于你的客户。
不会。&br&因为自然的变化是不可预期的,保持充分的多样性,才是物种得以延续的最佳法宝。&br&&br&举个例子,人的肤色主要是为了阻挡紫外线的伤害,颜色越深,对紫外线的阻隔越好,在热带一个肤色偏白的得皮肤癌的可能性非常大,按这个标准,皮肤白的人基因确实不好。&br&&br&然后有一天,人类赶上了冰川期,走到了欧洲,那里紫外线极不充分,黑色的皮肤有阻隔了紫外线,缺乏紫外线,人无法形成足够维生素D,导致钙的吸收率大幅降低,于是原本基因好的黑肤色人,纷纷得了佝偻病,死掉了,现在很多化石能够证明这件事儿,但皮肤白的人,因为阻挡的紫外线足够少,维生素D得以合成,活了下来,所以最终人类在欧洲活了下来,还干掉了尼安德特人。&br&&br&多一种基因就多一个冗余量,种族的繁衍就多了一份保障,如果人类的基因都只剩下“好的”,也就是适应当前环境的,一旦环境发生一点点变化,人类这个物种就是灭顶之灾。&br&&br&一个飞机四个发动机,如果扔掉两个,照样能飞,而且还省油呢……为什么没人省这个油?
不会。因为自然的变化是不可预期的,保持充分的多样性,才是物种得以延续的最佳法宝。举个例子,人的肤色主要是为了阻挡紫外线的伤害,颜色越深,对紫外线的阻隔越好,在热带一个肤色偏白的得皮肤癌的可能性非常大,按这个标准,皮肤白的人基因确实不好。然…
成功玩过了那几家,才能玩你这里。顿时逼格蹭蹭往上涨。
成功玩过了那几家,才能玩你这里。顿时逼格蹭蹭往上涨。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特意又将以下两本书翻看了一遍,各位如有兴趣,可以自己找来看看。&br&&img src=&/2e165d5fadbc35d3cba810d_b.jpg& data-rawwidth=&435& data-rawheight=&3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5& data-original=&/2e165d5fadbc35d3cba810d_r.jpg&&&br&&b&为什么世界总是有两个对头的公司或者产品等事物?&/b&&br&&br&我依然想,先将问题换一种方式提出。&br&&b&为什么我们的世界中,在一个品类之下,总被两个,或三个产品(或品牌)垄断?&/b&&br&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只需要记住其中两到三个便可。&br&&br&这样的两到三家,处于品类垄断型品牌(请注意,我在垄断前面,加上了品类二字),其实是被我们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与认知,培养出来的。&br&&br&--------------------------------------------------------------------------------------------------------------------------------------&br&&br&在《定位》一书中,特劳特先生早年便提出,人类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我们每日接受大量的资讯,而对于资讯内容,除了消化吸收外,忘记与屏蔽和筛选,则是我们大脑更重要的一项功能。&br&&br&&b&忘记、屏蔽、筛选,是为了方便我们更好的做出选择。&/b&&br&&br&人类的购买动机,这是一个曾被不少人误读的行为。不少人会认为,我们先看中某件商品后,再来阅读商品属性与内容,如果匹配得当,便会产生消费,而这样的理解是一种错误的。我们正确的购买心理活动是,发现自身某种需求需要被满足,然后再从记忆里,搜寻满足我们需求点的产品来进行匹配。&br&&br&&b&举个例子:&/b&&br&&br&男人逛街,目的性明确,就是要买一件御寒的羽绒服,在挑选的过程中,通过对产品属性、价格、品牌等多方面比较,最终产生购买。&br&&br&女人逛街,看似目的性并不明确。但“逛”与“看”和“买”的行为,看似只是行为,但实则是目的。满足她们这类心理需求的,不是一件具体的商品,而是购买这个行为方式。&br&&br&所以,我们的购买行为,是先产生需求,再去满足需求的一个过程。&br&&br&--------------------------------------------------------------------------------------------------------------------------------------&br&&br&之所以,在前面说到购买动机与需求这概念,是为接下来所说“定位”而铺垫。&br&&br&&b&什么是定位?&/b&&br&定论理论相当繁琐且复杂,在此就不展开细说,只说说站在消费者角度理解的定位。&br&&br&站在消费者角度,简单通俗的解释,就是这个产品或品牌,在你的认知中,&b&你认为,它能够满足你的什么需求,或者解决你的什么问题。&/b&&br&&br&&b&举几个例子:&/b&&br&1. 你最近头屑较多,想换个有去屑功效的洗发水,你大脑第一反应是哪个品牌或产品?&br&2. 气温刚刚变冷,你的衣橱里,需要一件看起来不那么臃肿的羽绒服,你大脑第一反应是哪个品牌或产品?&br&3. 三五好友去吃火锅,你打算喝什么饮料?&br&4. 你的头发刚刚烫过,有点毛躁,你想买个有滋润功效的洗发水,你会想到哪个品牌或产品?&br&&br&&b&海飞丝、清扬,将自身定位成去屑功效独特的洗发水品牌。&/b&&br&&b&优衣库的轻羽绒,是你渴望保暖且不想臃肿的第一选择。&/b&&br&&b&王老吉、加多宝,是你在吃辛辣食物时对抗上火的良方。&/b&&br&&b&潘婷与多芬,是你修护受损头发的救星。&/b&&br&&br&&b&以上,便是消费者眼中最直观理解的定位。&/b&&br&&br&--------------------------------------------------------------------------------------------------------------------------------------&br&&br&问题补充说明中所提到的品牌,又或者不少答案里提到的品牌(或产品),皆是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清晰且明确定位的。&br&&br&回过头来,我们再来审视一下题目,为何世界上总有两家对立的品牌或产品,答案是否明确了?&br&&br&&b&因为在一种明确的需求之下,消费者只需要,只愿意,只能够记住两个,而最多不超过四个。&/b&&br&&br&这便是题面的基本答案。&br&&br&以上,是引用《定位》一书的相关内容,来做出的基本解答。接下来,我再说说《大单品品牌》这本书。&br&&br&--------------------------------------------------------------------------------------------------------------------------------------&br&&br&《大单品品牌》这本书,是站在定位理论上而生的一本营销类书籍,着重讲到的,是有关定位细分和需求细分。&br&&br&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我们的需求,会越来越具体,并且会越来越细分化。&br&&br&买电器,上哪个网站?&br&买图书,去哪个网站?&br&&br&京东与当当,之所以可以从淘宝嘴里抢出一块肥肉,就在于充分把控了消费者心智细分的需求。&br&&br&&b&未来的商业,是细分化的,具体化的,垂直化的。谁能够迅速的占领消费者心里正确的心智定位资源,谁才能取得成功。&/b&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特意又将以下两本书翻看了一遍,各位如有兴趣,可以自己找来看看。为什么世界总是有两个对头的公司或者产品等事物?我依然想,先将问题换一种方式提出。为什么我们的世界中,在一个品类之下,总被两个,或三个产品(或品牌)垄断?其实答…
这用得上一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里可以有两重意思:一是受优秀者影响,向其学习,得其帮助而长进;二是哪怕觉得是嫉妒心理也罢,以他为参照,暗暗较劲,比着来,甚至想,别得意,某天我会超过你,结果自己真的大有长进了。&br&&br&打乒乓球,老是和比你差的人打,你的水平,高不上去,和比你强的人打,慢慢的,你的水平也就高上去了。&br&&br&问题只在于,你是自强的人,还是自弱的人。如果自弱,无解,如果自强,你迟早会和他一样优秀,甚至超过他。&br&&br&别自怨自艾,认为是什么心理疾病,换一个思路,可不治而愈。&br&&br&好强的人,还生怕身边没有优秀者来常较高低呢。想想,假如没有他,你还没发现自己的不足哩。&br&&br&谢谢采铜邀答,你偷懒了。
这用得上一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里可以有两重意思:一是受优秀者影响,向其学习,得其帮助而长进;二是哪怕觉得是嫉妒心理也罢,以他为参照,暗暗较劲,比着来,甚至想,别得意,某天我会超过你,结果自己真的大有长进了。打乒乓球,老…
谢谢邀请,谈谈个人浅见。&br&知人论世,往往要具体分析,泛泛而言,则自然有多种可能。为了讲清“与世无争”的人,不妨从“争”的人说起:&br&&br&1、有的人,眼中看到名利,便争着挤着去拿,毫无策略,往往拿不到。欲速者常不达,单打独斗者常败,这不仅是社会法则,甚至也是丛林法则。连猴子争王都知道要韬光养晦,等待时机。这样的人,既无助于社会,也无益于自己。&br&&br&2、有的人,眼中也有名利,但心中更有策略,懂得克制,注重合作,当让则让,最后往往收益不菲。不至于处处相争,但自然也不算是“与世无争”。这样的人,自然是有私心,甚至比争来争去者更“竭尽所能”,只不过方法聪明一点,境界高明一点,甚至对社会的和谐运转也有益一点。&br&&br&3、有的人,当初何尝不想得到名利,奈何无计可施,觉得自己不是那种人,干脆不想那么多了,老老实实干好自己的事情,结果未必不好,甚至名利双收。比如,某人想考名牌大学,又觉得争不过别人,干脆自己学好自己的,结果还真考上了。那你说,最后得到这种好处,算不算他本意?&br&&br&有没有这种情况?当然有。为什么会有?其一,因为人总难免会有所计较,同时也就更喜欢与不计较的人合作,领导也往往觉得不争者更放心。其二,因为不争者往往更能专心致志,纷扰更少,就像赛跑,不推挤别人,更能一马当先。这种情况必然嘛?当然又未必。&br&&br&4、有的人,眼中看透了名利的虚浮本质,心中自然也就失却了争的动力。有人说,关键在于降低期望,不争了,知足了,也就快乐了。难道只要眼光放低一点,就会更满意吗?不然。恰恰只有更上层楼,眼光足够高,才能真正领会到,原来所欲求之物也没什么了不起。只有看透了熙来攘往,而不是遮住眼睛不看,才会真正理解,原来名利没有那么值得争抢。换句话说,看透名利,是与世无争的前提;看透,需要积淀,也需要智慧。而心灵鸡汤往往反过来说,只有与世无争,才能换来内心平静。哪有那么容易。&br&&br&这样的人,得到好处与否,对他来说,已经无所谓了。我们又何必替他计算?&br&&br&总而言之,所谓“与世无争”的人,若论表现上的“不争”,可分三种:2,3,4;若论内心状态的“不争”,可分两种:3,4;若论人生境界的“不争”,则3和4又有差别:前者未必无欲无求,只是内心在“争”与“不争”之间选择“不争”,聊以解脱,倒更接近鸡汤文的境界;后者是看透世间无可争之物,在他的字典里,“争”字已经消失了,自然无需抉择。老子说,不争,则莫能与之争,从2,3,4不同层面可以有不同的理解。&br&&br&若论哪种人值得肯定,可以有不同的价值评判:可以说2是懂社交,讲合作,也可以说2是虚伪阴险不老实;可以说3是实在人,有好报,也可以说3是傻人傻福运气好。等等。&br&&br&若论究竟哪种人能得好处,哪种人会吃亏,其实,1,2,3,4皆不必然。但更重要的是:别太关注人家的收益结果,更不能由此反推人家的内心品性。那样,恐怕也理解不了“与世无争”的真义。
谢谢邀请,谈谈个人浅见。知人论世,往往要具体分析,泛泛而言,则自然有多种可能。为了讲清“与世无争”的人,不妨从“争”的人说起:1、有的人,眼中看到名利,便争着挤着去拿,毫无策略,往往拿不到。欲速者常不达,单打独斗者常败,这不仅是社会法则,…
请分清事业单位编制和公务员编制的区别&br&&br&原题目是《公务员即将破除终身制,这会对哪些领域有影响呢?会加大社会竞争吗?》,我的回答针对的是那个问题。&br&——————————————————————————————————————————————————————————————————————————————————————&br&下面开始针对后改的问题,也就是事业单位破除终身制的影响。&br&我国的事业单位编制人员为3153万人,单位机构111万个。首先要说明的是,事业单位是社会公益性质的从事教科文卫等方面的社会服务组织。&br&事业单位包括有:&img src=&/9a57a3ca579b87c502f95f9ac82b3648_b.jpg& data-rawwidth=&323& data-rawheight=&31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3&&&br&1、教育系统:&b&高校、高中、义务教育学校&/b&、成人教育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br&2、科研系统:各种&b&研究所&/b&(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科学等)和其他科研事业单位。&br&3、文化系统:演出机构、艺术创作机构、&b&图书馆&/b&等文献系统、&b&文物保护&/b&系统、群众文化系统、&b&广播电视&/b&系统、报刊杂志&b&新闻出版&/b&系统等。&br&4、卫生系统:&b&医院&/b&等医疗单位、卫生防疫单位、血液系统、计生系统、卫生检查系统等。&br&5、社会福利系统:托养事业、康复中心、殡葬行业等。&br&6、体育系统:体育竞技单位、&b&体育设施&/b&单位等。&br&7、交通系统:公路系统、&b&公路运输&/b&系统、交通费用征收、&b&航务&/b&等。&br&8、城市公用:园林绿化、&b&城市环卫、&/b&市政维护管理、&b&房地产&/b&服务事业单位、&b&市政设施&/b&维护管理事业单位等。&br&9、农林牧渔水:技术推广事业单位、良种培育事业单位、综合服务事业单位、动植物防疫检疫事业单位、水文事业单位等,&br&10、信息咨询:信息中心、&b&咨询服务中心&/b&、计算机应用中心、价格信息事务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企业经济调查队、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br&11、中介服务:技术咨询事业单位、职业介绍(人才交流)事业单位、&b&法律服务&/b&事业单位、经济监督服务事业单位等。&br&12、勘察设计:勘察事业单位、&b&设计事业单位&/b&、勘探事业单位、其他勘察设计事业单位。&br&13、地震测防:地震测防管理、地震预报等。&br&14、海洋事业:海洋管理事业单位、海洋保护事业单位等。&br&15、环境保护:环境标准事业单位、环境监测事业单位、其他环境保护事业单位。&br&16、检验检测:标准计量事业单位、技术监督事业单位、质量检测事业单位、出入境检验检疫事业单位等。&br&17、知识产权:专利事业单位、商标事业单位、版权事业单位等。&br&18、其他单位:机关后勤服务事业单位、工程项目指挥部等等&br&&br&所以事业单位也是整个国家最重要的体系结构之一,你的老师、医生,看的电视、书籍,出去旅游、博物馆,包括上的大学、坐的公交车、火车,路边扫大街的大妈等都是事业单位人员。&br&&br&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基础工作人员,不存在楼下很多人说的有没有竞争力的问题,可能刨除这些人员和公务员,剩下的多数为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包括私企员工等,我觉得从某些角度来说,事业单位的很多从业者是该行业的泰斗和精英。&br&&br&从制度来说,事业单位的改革主要有这四个方面:&br&第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br&第二,央企负责人薪酬公开。&br&第三,职称制度改革。&br&第四,事业单位人员纳入社保。&br&&br&&blockquote&&b&《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7月1日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条例规定,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三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一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b&&/blockquote&&br&而今天探讨的题目就是第一个和第四个,聘任制和事业单位人员纳入社保。改革后事业单位以往的一些弊病会得到一定的解决,比如吃空饷、在编不在岗、停薪留职等问题都有所改善。&br&&br&其实事业单位的合同聘任制度从2002年就已经有了,只是并不是主体而已,而且缺乏法律依据。这次7月1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出台从国家法律层面确定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破除终身制,其实就是实行聘任制。《条例》的实施使得用人双方具有平等的人事主体,通过聘用合同来确定人事关系,是用人法制化和制度化的良好进步。&br&&br&另一方面,杜绝了因人设岗的弊端,变成因事设岗,人员和岗位相互适合,岗位变动了薪酬也灵活变动。可以有效明确岗位职责、工作标准,提高工作效率,也为人员聘用和收入分配提供了依据。工资为岗位核定,而不像过去一样的待遇随人走,什么级别什么工资。&br&&br&采用合同管理而不是行政化管理使得人员进出更为灵活,也有利于事业单位录用一些有能力的人才,公开招聘也变得更加透明和规范化。&br&&br&社保方面,很多企业型事业单位很早就开始参加社保了,所以说3153万编制人员全部参加社保不够准确。而且在单位内部,编制内和编制外的人员的社保缴纳基数、单位账户补贴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事业单位之间、事业单位内部的不公,甚至可能诞生新的“双轨制”。&br&&br&难点是:&br&虽然具有退出机制,一些不能胜任岗位的人员进行清退下岗后,人员面临“出口”难题,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虽然聘任制层面的确能进能出了,但操作上还是很难实现。同时也存在着走形式、不落实的现象。&br&另外一些改制早的单位编内人员的高额缴纳基数的年限比较长,使得单位之间收入分化严重,想要达到一定的公平,至少得做到事业单位之间的相对公平,而这条路还很长。
请分清事业单位编制和公务员编制的区别原题目是《公务员即将破除终身制,这会对哪些领域有影响呢?会加大社会竞争吗?》,我的回答针对的是那个问题。—————————————————————————————————————————————————…
互联网并不是一片脱离现实的净土,现实有什么,互联网也会有什么,现实什么样,互联网也会什么样。我们所处的现实是,价值观等于赚钱,笑贫不笑娼,官员带头作恶,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英雄不问出处,流氓也能洗白……在这样的现实之上,互联网必须是、只能是你现在所看到的样子。大佬说:大家的屁股都不干净。还算有自知之明。
&br&&br&有次在创新工场,我很含蓄地问了开复一个问题:谦谦君子能打过流氓吗?开复的回答是,我们不流氓,但我们也不怕流氓,我们也会用流氓熟悉的方式对付流氓。
&br&&br&我不赞成互联网公司都去作恶,但遇到流氓确实得准备好应对手段。这不是一个受法律保护的自由市场,这也不是一个在合法前提下充分竞争的市场,这是一个除了意识形态管制,其他全无规矩的市场。你不能靠练防身术成功,但没有防身术,只是傻傻地以为专心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成功,你一定会吃大亏。
互联网并不是一片脱离现实的净土,现实有什么,互联网也会有什么,现实什么样,互联网也会什么样。我们所处的现实是,价值观等于赚钱,笑贫不笑娼,官员带头作恶,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英雄不问出处,流氓也能洗白……在这样的现实之上,互联网必须是、只能是…
1:微软&br&&br&2:可口/百事&br&&br&3:BAT&br&&br&4:毕马威/德勤/安永/普华永道&br&&br&5:仲量联行/世邦魏理士/戴德梁行/第一太平戴维斯/高力国际&br&&br&6:通用/福特/戴姆勒-克l莱斯勒/丰田/大众/雷诺-日产&br&&br&7:米高梅/派拉蒙/哥伦比亚/华纳兄弟/环球/20世纪福克斯/华特迪士尼&br&&br&等等…&br&&br&以上可见行业竞争的巨头数量其实各种都有,不能锁死在三吧…&br&&br&但是总体趋势是看该行业发展时间、是否属充分竞争行业以及行业特性。充分竞争行业巨头数量一般都不止三个,高技术壁垒和垄断行业一般都是两到三个。&br&&br&至于为什么三出现比较多,窃以为是大部分行业到后期都会兼并整合来博得规模效应,如果只剩一家显然违法了;只剩两家的话很容易达成行业托斯拉协议变相垄断;三家的话互相牵制,一家也不敢轻举妄动,不太容易出现独大的情况,否则另两家很可能结盟来对抗了。
1:微软2:可口/百事3:BAT4:毕马威/德勤/安永/普华永道5:仲量联行/世邦魏理士/戴德梁行/第一太平戴维斯/高力国际6:通用/福特/戴姆勒-克l莱斯勒/丰田/大众/雷诺-日产7:米高梅/派拉蒙/哥伦比亚/华纳兄弟/环球/20世纪福克斯/华特迪士尼等等…以上可见行业…
这个我觉得贴上《浪潮之巅》里的这一段就足以回答题主的疑惑了。&blockquote&&p&
我们在介绍风险投资的那一章中,介绍了一个科技公司如何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我们在这一章介绍一个科技公司成熟后的变迁过程。&/p&&p&
原苹果公司CEO斯库利(就是那位把乔布斯从苹果赶走的CEO)在失败地离开苹果后,写了一本书《奥德赛:从百事可乐到苹果》,总结了他在苹果的经验教训。在书中,他不经意地发表了许多关于商业竞争的观点。虽然公司的竞争和自然界的竞争大不相同,斯库利却用自然界的竞争来比喻商业的竞争,使得不熟悉商业的人更容易理解它。虽然我不太同意他将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等同起来,但是非常赞同他的一个观点,我就把它进一步扩展成70-20-10律。&/p&&p&
让我们顺着斯库利的思路,看看信息科技领域和自然界的一些共性:&b&当某个领域发展成熟后(而不是群雄争霸时期),一般在全球容不下三个以上的主要竞争者。&/b&这个行业一定有一个老大,斯库利把它比喻成一个猴王,它是这个行业的主导者。毫无疑问,它虽然想顺顺当当地统领好整个行业,就像猴王想让猴子们永远臣服一样,但是,它一定会遇到一两个主要的挑战者,也就是老二(也许还有一个老三)。剩下来的是一大群小商家,就像一大群猴子。老大是这个领域的主导者,不仅占据着超过一半,通常是百分之六七十的市场,并且制定了这个领域的游戏规则。老二有自己稳定的百分之二三十的市场份额,有时也会挑战老大并给老大一些颜色看看,但是总的来讲是受老大欺负的时间多。剩下的一群小猴子数量虽然多,但是却只能占到百分之十甚至更少的市场,它们基本上唯老大马首是瞻。老大总是密切注视着老二,并时不时地打压它,防止它做大。老大和老二通常都不会太在意剩下的小企业,这样就让这一群小的企业能有挣一些小钱的地方。这里面的百分比数字70、20和10是我加的,因为信息产业大公司之间的市场份额大抵如此。&/p&&p&
在我们熟知的微机领域,微软无疑是老大,苹果是老二(当然,现在的苹果和斯库利时代不同了,它已经不完全是计算机公司了)。微软控制着微机的操作系统,于是几乎所有的软件硬件开发商都必须跟在微软的后面开发应用产品,因此微软的地位就相当于猴王。苹果有时能够挑战一下微软,把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一两个百分点,但是,总的来讲它在微机领域一直受微软的打压。剩下来的公司,不仅很难挑战微软的霸主地位,和苹果也差得很远,因此要么替微软赚吆喝,比如各种小的兼容机公司;要么就避开微软闷头挣自己的小钱,比如应用软件开发商Adobe、Intuit和赛门铁克等,日子也过得下去。&/p&&p&
在微机处理器领域英特尔是老大,以前的老二摩托罗拉已经被英特尔逐出了微机处理器行业,现在由AMD坐第二把交椅。虽然AMD偶尔能从英特尔手里抢一些市场份额,但是基本上是在英特尔的阴影下发展,它的产品必须和英特尔兼容。这是华尔街对AMD总体并不看好的主要原因。由于在这个领域一个公司必须有足够的销量才能立住脚,因此现在连第三家做处理器的公司都没有了,一群小的半导体公司都在围着英特尔转,做微机里各种各样的其它芯片。在这个领域,英特尔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任何一个公司都无法抛开英特尔自己另搞一套,否则便是自寻灭亡。&/p&&p&
在其它领域,情况相似。在网络路由器领域思科是老大、Juniper是老二;在互联网领域Google是老大、雅虎是老二。在IT服务领域,IBM是老大,惠普和太阳是老二、老三。虽然每个领域的领头羊占得市场份额不尽相同,但是通常都是比其他所有公司的总和还多。&/p&&p&
当一个市场还处在群雄争霸的时期,一个商业模式适合这个市场,并且在技术上、管理上和市场上综合占优势的公司,无疑最有可能成为竞争的最终胜利者,并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当市场上一旦诞生了一个新的猴王,它就成为了这个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解释者,这时,市场就不可逆转地向着有利于这个主导者的方向发展。其它公司即使在技术上、管理上或者其它方面有一点优势,都不足以抵消主导者在规则制定和解释方面的优势。靠着制定和解释规则,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个王者就占了这个领域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市场。&/p&&p&
让我们通过微软和苹果的例子,来了解一下制定规则的作用。当微软占领了95%的微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后,软件开发商专门开发苹果软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设计和生产一种只能在5%的公路上跑的汽车。几天前我和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一位研究计算机安全的教授讨论信息安全的问题。我们在谈到以往的基于Unix内核的操作系统,比如苹果的OS,通常比微软的安全时,他向我介绍说,新的微软操作系统Vista现在已经比苹果的操作系统和Linux安全得多(我多少有点惊讶)。但是,微软的Vista仍然比苹果的操作系统容易受到攻击,因为后者的数量(或者说市场占有率)太小,以至于制造计算机病毒和间谍软件(Spyware)的人“懒得”去攻击苹果的计算机。这对苹果公司和苹果的用户是一条悲哀的好消息,它说明微软在操作系统上的统治地位多么强,就连造毒者都必须造微软的毒。事实上,苹果在早期一直标榜自己的产品在技术上和性能上比微软的强,现在连它自己都不觉得这是卖点了,另辟蹊径地追求酷了。&/p&&p&
当整个行业都开始遵守微软制定的规则时,全社会就出现了各种各样靠微软吃饭的人。有编写、翻译、出版和销售Windows编程书的人(只要到各个书店科技图书的柜台前看一看有多少这类的书就有体会了),还有从事各种微软软件培训或者微软证书考试复习的“专家”(只要在媒体上看看有多少这种广告就行了)。大家还能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改变微机行业的规则意味着这些从业人员的失业,他们就会首先跳出来反对新的规则并且力挺微软。这样,微软在微机领域的王位就变得几乎无法撼动了,至少不是在技术上能撼动的。同样的道理,Google也养活了无数做网站优化的人——这些人把各种网站优化成最适合Google的排名。如果一夜之间出来一个新的搜索引擎要挑战Google,不论它是否比Google好,这些人马上会出来反对。即使像思科公司那种不直接和终端用户打交道的公司,对社会的影响也远不止是卖一些网络路由器那么简单。当一个思科的证书成为求职的敲门砖时,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不可避免地必须掌握其相关技术,你可以想象这时思科的地位便稳如泰山。甲骨文的情况也和思科类似。&/p&&p&
在通信领域,规则比技术更有利于一个公司占领市场。随着奥运会的召开和苹果第二代电话iPhone的推出,第三代手机又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主导第三代手机技术的公司不是热门的iPhone制造商苹果公司,也不是今天最大的手机厂商诺基亚,而是曝光率并不高的高通公司(QualComm)。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高通公司是第三代手机和无线通信的规则制定者。虽然第三代无线通信的技术CDMA早在越战时就为美军使用,并且全世界掌握该技术的人非常多,但是将CDMA用于手机通信的最早解决方案(CDMA2000)是由高通公司提出的。CDMA2000很快便成为了国际标准。高通公司通过专利保护几乎堵死了任何绕过其专利的解决方案,进而达到了主导3G手机市场的目的。高通公司做事一向很霸道,专利费极其昂贵,它向每一个手机收四到八美元,超过一部手机所有芯片能带来的利润。这就逼着日本、欧洲和中国不得不搞出了自己的CDMA标准WCDMA(日本和欧洲)和TD-SCDMA(中国)(后来美国又加进了一个WiMax,这样全球共四个标准,但是现在大部分人认为WiMax属于第四代4G的标准)。这些后来的标准在技术上超过了高通公司的CDMA2000解决方案。但是,整个3G市场仍然被高通抢了先机。一方面,高通的CDMA2000以两倍于WCDMA的速度发展,另一方面高通公司在WCDMA中抢占了专利总数的大约30%,而且是最关键的专利(具体数字不是很准确,大致在这个范围)。欧洲以诺基亚公司为首的工业界也拥有大量WCDMA的专利,它们联合了高通公司的竞争对手博通公司(BroadCom)试图挑战高通的权威。高通公司采用擒贼擒王的办法先制住诺基亚,和后者打了很多年专利官司。最后,高通公司威胁不再做WCDMA的芯片,这样它将以WCDMA专利的净拥有者身份阻止诺基亚进入3G市场。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做法,但是高通公司输得起,因为它已经拥有了很大的3G市场,而诺基亚既不能绕过高通公司的专利进入3G市场,也不能从此放弃3G这个新兴的市场,它根本输不起。结果诺基亚不得不低头,今年七月二十五日,两家公司达成和解,高通公司将专利费做了下调。即使下调后,诺基亚仍将支付给高通公司巨额的专利费(细节没有公布,据估计诺基亚在今后十五年内,每部手机仍将付给高通几美元),高通公司从此将在WCDMA市场上唱主角。当天原本是高通公司公布业绩的日子,高通公司临时通知媒体业绩公布时间将推迟几小时,敏感的华尔街已经感觉到高通公司很可能搞定了诺基亚,股价在盘后大幅上涨。果然,几个小时后高通公司公布业绩时宣布了这个好消息,股价猛涨了近20%。而它的竞争对手博通公司的股价则一落千丈,标志着整个行业挑战高通的失败。虽然在欧洲、日本和中国,各自的手机厂家和运营商占有先天之利,但是其3G无线通信至今依然在高通公司的阴影下运作,因为后者的标准已经成为行业普遍遵守的规则。中国政府已经投入了数千亿人民币扶植自己的标准,但现在看来阻止高通主导中国市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欧洲、日本和中国的政府进行强制性干预,高通公司制定的3G的游戏规则将越来越强化。&/p&&p&
虽然微软在操作系统市场的优势和高通在3G市场的垄断是极端的例子,但是,即使在一般情况下,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的公司仍然能独占60-70%的市场。在处理器市场上,英特尔一年有近400亿的销售额,而第二名AMD仅有60亿。在网络设备市场上,思科销售额高达400亿,是它的对手华为(100亿)和Juniper(40亿)总和的三倍。&/p&&p&
IT领域的这种特有现象,在传统工业中很难看到。在石油领域,尽管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每年有高达四千亿美元的营业额和同样高的市值,它在世界石油市场连10%的份额也占不到。在汽车工业中,无论是昔日的霸主通用汽车还是新科状元丰田汽车,近三十年来也从来没有占有过世界市场的20%。在金融、日用品、零售业等诸多领域也是如此。因此在这些领域并不存在一个主导公司,各个竞争对手之间应该说是各有千秋。&/p&&p&
为什么在信息产业的公司比传统工业的容易形成主导优势呢?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的原因。首先是不同的成本在这两种工业中占得比例相差太大。传统行业研发成本低,但各种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是非常高的。研发成本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来抵消,而制造成本则不能。传统工业扩大一千倍生意通常意味着同时增加几百倍的成本。以石油工业为例,最主要的成本是获得油田的成本。由于地缘政治的影响,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公司获得俄国油田开采权的成本要比英国石油公司(BP)和英荷壳牌(Shell)高得多。因此埃克森美孚到一定规模后进一步扩展的成本就非常高。在汽车工业中,制造成本(还不包括研制、市场和销售)占汽车售价的一大半,即使销售额增加了一倍,也提高不了多少利润率。总的来讲,一个汽车公司要扩大一倍营业额,基本上意味着公司规模要扩大一倍,建大一倍的工厂,雇多一倍的人。这时公司就不可能有它规模小的时候效率高,利润率甚至可能下降。因此它扩张到一定规模后也会慢下来。&/p&&p&
科技领域则大不相同,制造的成本只占营业额的很小一部分而研发成本占大多数。对微软和甲骨文来讲,制造一份软件拷贝的成本和一百万份没有什么区别。因此,这两家软件公司的毛利润率高达80%以上。即使是以硬件销售为主的思科公司和英特尔公司,毛利润率也高达60%和50%。而在传统行业的通用汽车公司GM,2007年的毛利润率不到10%,就连世界上效益最好的丰田公司也不过15%左右。如果单看毛利率,科技公司的利润率可以用“惊人的暴利”来形容了。但是,科技公司的产品研发成本摊到每个产品上并不低。如果能扩大一倍的市场,就能将这部分主要的成本降一半。这时候一个科技公司并不需要更多的雇员,效率依然保持不变,总的利润率就上去了。&/p&&p&
虽然生物制药公司和信息科技公司一样有着低制造成本的特点,但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万灵药能治所有的病,甚至对于同一种病也不存在一种药能医治所有的人,因此就有很多大的生物制药公司并存。它们每个公司专门研制针对不同疾病的药物。因此前面所讲的主导性的公司在生物制药领域并不存在。&/p&&p&
其次,信息产品的生态链各环节之间的耦合性非常强。一个个人计算机用户一旦使用Windows,在上面安装了各种软件。即使一个竞争对手推出了十倍好用的操作系统,他也很难转而采用新的操作系统。同理,一个大公司或者政府部门,一旦选择了微软的操作系统,就很难放弃。当一个操作系统开始在市场上领先竞争对手,在整个生态链中它的下家就越来越多,在其操作系统上可用的软件就越来越多,使得其他孤军奋战的竞争者很难赢。这样主导的科技公司就很快占领了全球市场。在传统工业的生态链中,这种耦合关系非常弱。一个汽车公司这一次选择了米其林(Michelin)的轮胎,下次完全可以选择火石(Firestone)的。而对于客户也是一样,某运输公司这次买了一批福特的汽车,下次如果通用的好,它可以马上换成通用的。&/p&&p&
再次,不同用户对传统商品比如汽车的品味不同,对性能的要求也不同,使得它很难做到赢者通吃。一百年前,亨利福特试图用一种汽车(T型车)统一市场,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即使是日用品,有人喜欢强生(Johnson&Johnson)的,有人喜欢保洁(P&G)的,因为它们不太可比。对于科技产品,虽然不同公司的同类产品可能有所不同,但是,这些区别不足以左右主流用户的选择。对于主流的用户来讲,科技产品的性能指标是硬性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因此基本的功能、合理的价钱和良好的服务是他们选择一种科技产品的原则。没有人在意思科的路由器和华为的路由器哪个外观更好看,也没有多少人清楚微软的制表软件和莲花公司的有多大区别。这使得科技公司很容易做到强者愈强,直到赢者通吃。&/p&&p&
信息科技公司通常用很短的时间就达到了传统公司半个世纪才能达到的市场规模。英特尔和微软从上市起用了十年的时间确立了它们在微机领域的霸主地位,并达到百亿产值,而思科上市后只用了五年左右的时间就主导了网络硬件的市场,并达到百亿产值。Google更是在上市的第二年就超过了雅虎一跃成互联网的老大,第三个年头就进入了百亿俱乐部。&/p&&p&
虽然理论上讲,取得市场主导地位的公司可以通过恶意竞争和收购几乎百分之百地占领一个市场,但是当它占到60-80%的市场时,它的扩张基本上就到头了。这里面固然有作为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公司在某个局部领域(NicheMarket)做得比主导公司好的原因,比如苹果的图形界面和动画制作软件对艺术家来讲远比微软的同类产品好,更主要的是各大科技公司自觉遵守的风险控制原则和美国联邦政府对商业垄断行为的严格限制。&/p&&p&
作为一种技术产品下家的公司,比如惠普和戴尔是英特尔的下家,为了保证自己的长期货源不会被一家公司所垄断,通常会按一定比例同时采购两个上家的产品,即使一个上家给出的条件比另一个好。因此,我们看到惠普、戴尔和联想等公司总是既卖采用英特尔CPU的计算机,也卖AMD的。有些时候,一种产品无法同时选用两个公司的器件,比如苹果的iPhone每一代只能有一种处理器芯片。这时,公司就会在这一代产品中选某个供货商的,下一代选它竞争对手的。大部分公司和政府部门在大宗采购的选型中,常常是这一次选择公司甲的(比如思科的),下次选择公司乙的(比如Juniper的)。&/p&&p&
当一个主导公司非常强势,上述方法也无法阻止其垄断的形成时,竞争对手只好求助于美国的司法部和欧盟的反托拉斯委员会出面解决问题了。因此,聪明的主导者会让出一些市场给第二、三名,以免惹上反垄断的麻烦。通常70%是一个魔法数字。一个主导者愿意强调自己是行业的领导者,这样可以给投资者和用户信心,但是永远会否认自己有垄断地位,以免给自己找麻烦。它们在提交到证监会和其它政府部门的官方文件中甚至会列举一些小的不能再小的竞争对手,表示自己在公平竞争。比如微软在2008财政年度的年报中,居然把盈利只有它二百分之一的Earthlink公司(估计99%的中国读者都没听说过这家小公司)列为它的竞争对手写入到它给证监会的文件中。&/p&&p&
这样,在多方面扶植下,尤其是IT业界人为的帮助下,扶植出一个能稍微制约主导公司的老二(或者还有老三),它甚至可能占到20-30%的市场。再剩下的一点市场就给众多小公司去瓜分了。&/p&&p&
读者们也许已经在思考:当一个主导公司一直占领某个市场70%的份额,并且对第二名保持一定优势时,它岂不是将这个市场变成了它的万世基业了么?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随着产业的变革,一个主导公司不可能靠着吃老本而成为百年老店。在道琼斯工业指数中最早的三十家公司,现在只有五六家还在今天的三十家列表中。在科技工业领域,一些内在的规律加速了它的新陈代谢。&/p&&/blockquote&
这个我觉得贴上《浪潮之巅》里的这一段就足以回答题主的疑惑了。 我们在介绍风险投资的那一章中,介绍了一个科技公司如何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我们在这一章介绍一个科技公司成熟后的变迁过程。 原苹果公司CEO斯库利(就是那位把乔布斯从苹果赶走的CEO)在失…
我觉得仍是微软,而且近几年不会变。&br&&br&第一,搜索,看全球最有机会和实力挑战 Google 搜索的 目前还只有微软 Bing,况且微软 Bing 现在已经驱动 Yahoo! 搜索和 Facebook 搜索,Bing 也独家整合了 Facebook“赞”数据。Google 目前的感觉肯定是不好受的,搜索将直接影响广告收益。&br&&br&第二,企业生产力,Google Apps 和 微软 SharePoint、Exchange、Office 一系列的生产力产品始终是敌对,加上微软去年已经将这些产品的云服务版本打包成了 Office 365(清晰目标是 Google Apps),两家竞争关系更加明显。而这个领域也是相当赚钱的。&br&&br&第三,手机和电脑,Chrome OS、Android 可以说走的是微软的路线,即嵌入式和 PC 分成两个系统。我相信 Google 也清楚 苹果电脑或产品的用户忠诚度相当高的,不容易抢夺,从微软 Windows 的手里抢是最明智的。至于手机麽,Google 应该也清楚微软擅长反击,WP7 不会就换个界面推个开发平台就这么结束的。&br&&br&第四,浏览器,Google Chrome 最大的敌人还是 IE,虽然 IE 总体份额在下降,但 IE 8 利用现有的份额优势还能保持第一的增长的,况且 IE 9 上半年就要推出。Google 目标自然是 IE。&br&&br&第三、四两点虽然不是直接盈利的方面,但对 Google 搜索和广告业务和服务的推送都是间接促进的(云服务都需要载体送达至用户,现在操作系统、浏览器可以说就是载体 - 但是微软现在还有不小的优势)。&br&&br&至于 Facebook,恐怕也是 Google 的敌人(其实看中的是用户的数据和关系?),但没微软那么大而已,毕竟赚钱的大头还是在前面提到的。
我觉得仍是微软,而且近几年不会变。第一,搜索,看全球最有机会和实力挑战 Google 搜索的 目前还只有微软 Bing,况且微软 Bing 现在已经驱动 Yahoo! 搜索和 Facebook 搜索,Bing 也独家整合了 Facebook“赞”数据。Google 目前的感觉肯定是不好受的,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垄断性竞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