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水浒传征讨方腊流寇,调度烦急,仍岁凶,正赋不足,交区画适宜

荆门古代、近代、现代学者 - 荆门在线 - 他乡荆门人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荆门古代、近代、现代学者
周(前1046-前256)
鬻(y)熊,楚人。文王时,鬻熊九十余岁,来见文王。文王说:“老也!”鬻熊说:“使臣捕兽逐麋(m),已老矣;使臣坐策国事,尚少也!”文王师之。著书二十二篇,名曰《鬻子》。武王尊为太师,封于楚。
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约公元前479年),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肇始人之一。楚国人,出生于康王时期,卒于惠王时期。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受困于陈、蔡,楚昭王迎孔子来楚国。孔子外出,遇其弟子。弟子返家,告诉老莱子:“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示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谁氏之子。”老莱子说:“是丘也,召而来。”孔子见面,向老莱子请教怎样辅助国君。老莱子训导:“你对世人的痛苦感到哀伤,却轻视你的作为给万代子孙带来的祸患,这究竟是贫乏无知还是无法达到目的呢?与其赞誉唐尧而非议夏桀,不如尧、桀而亡,收起那些褒贬,反乎自然必有损伤,不安不静必生邪恶。对人作事从容随物,故常成功。有什么办法,你自以为贤能啊!”要孔子改变那种志在经营四海,以贤能自负的态度。从中同时也流露出戒除骄矜,淡泊名利,亡却好恶,顺乎自然的思想主张。他还用“齿、舌”的比喻教孔子事君之道。这些语言,多为各国名家策士摘引。他的思想属“言道家之用”虽然谋求的不是治国之道,但仍有一定关注社会的内容。后来道家庄子“群人南面之法”。则扩大发展了老莱子消积、无为的一面。
  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隐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无前479年)发生“白公胜之乱”,继而陈国南侵,为避乱世,他携妻子逃至纪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阳,“葭墙蓬室,木床蓍席,衣蕴食薮,垦山播护。”楚惠王自驾车前往,迎接老莱子到郢都出任官职,辅助国政。他谢绝说:“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为避免楚惠王再来聘求,他弃去茅舍,渡过长江,至江陵江南地区栖身,过着“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之,据其遗粒足以食也“的隐居生活。
  遗著有《老莱子》16篇(一说15篇),汉魏时亡佚。有少数言论在《子书》、《战国策》等书籍中有所收录,从中可以管其生平和思想观点。
  老莱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子。孝养二老双亲,自己72岁时,为了使老父母快乐,还经常穿着彩衣,作婴儿的动作,以取悦双亲。后人以“老莱衣”比喻对老人的孝顺。唐代诗人孟浩然曾作诗曰:“明朝拜嘉庆,须著老莱衣。”
  宋 苏舜钦《老莱子》诗:飒然双鬓白,尚服五彩衣。
宋 玉 (约前290—前222),名玉,字子渊,号鹿溪子,郊郢(今钟祥市郢中镇)人。宋玉的遗迹、纪念性建筑及其自然文化景观,分布在湖北、湖南、重庆、河南等地,历代方志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宋玉宅、宋玉墓等就有二十余处之多。
宋玉出身低微,天资聪颖,才华出众,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通晓音律。经友人推荐,当上了一名宫廷侍臣,后任楚国大夫,曾陪同楚襄王浏览兰台(原址在今钟祥市一中校内)。
宋玉受屈原爱国思想影响,对当时楚国的衰败十分忧虑,曾劝楚王励精图治,收复失地。他以钓鱼为喻,劝楚王说:“善钓者不在乎鱼竿、鱼钩、鱼饵,而在乎兴利除弊,使天下归附,此尧、舜、禹、汤之钓也。”
宋玉口才敏捷,善文辞。登徙子嫉妒其才,在楚王面前屡接其短。有次,楚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不检点的地方吗?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没有正面回答楚王,而以郢中歌人自托,以瑰意琦行自诩(xǔ),以下里巴人、阳春白雪设喻,言其非世俗所能知,巧妙地应对了楚王的责难。又有一次,登徙子才是真好色,弄得登徙子很被动,留下千古好色的名声。还有一次,楚王要宋玉、唐勒、景差三人比口才。先比“说大”,宋玉:“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依天外。”楚王听了说,这不算,再比“说小”。宋玉说:“超于太虚之域,出于未兆之庭,视之渺渺,望之冥冥。”宋玉胜出。由此得到楚王的称赞,赐给他云楚之田。
才华横溢、卓尔不群、风流儒雅的楚国辞赋大家宋玉一生坎坷。他本只是楚国郢州乡下的一介贫士,在友人推荐下,好不容易才谋得一个小小的文学侍从位置,以图抒展自己的抱负。想不到遭人嫉妒,不久被入逐到云梦之田(今湖南临澧一带),从此便落魄终生。
宋玉被贬到云梦之田时,才30岁左右,因飘泊异乡,生活异常艰辛。但他意志坚定,性洁志廉,写诗述怀,在云梦澧水看花山上写下了长篇抒情诗《九辩》,抒发自己“失职而志不平”和“无衣裘以御冬兮”的志向和身世。
大约在他67岁左右时,秦兵攻破楚都,他就在楚国灭亡的兵荒马乱中无声无息地死去。对一个亡国逐臣、落魄文人的死亡和安葬,秦王朝胜利者是根本不屑也无暇过问的。但宋玉在澧水流域或道水河畔差不多度过了大半生,和当地的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看花山麓的老百姓和他的友人、学生们替他举办了简单的丧事。传说出殡棺木抬到浴溪河南岸山上准备掩埋时,突然风云骤变,大雨倾盆,出殡的人都躲雨去了。待到雨过天晴,人们发现放置宋玉棺材的地方已埋起了一个大坟堆。后人为了怀念他,遂在此立碑、筑城、修庙、祭祀。他住过的地方亦名宋玉城(今又名楚城)。他经常观花作赋的山,改为看花山,他放舟吟诗的湖,称为放舟湖。一代词苑精英,就这样默默无闻地长眠于临澧浴溪河畔。
宋玉以擅长辞赋著名,他的骚体诗继承和发展了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多采用楚国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经过提炼加工,塑造出许多具有巨大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并对当时社会政治作过一定程度的讽刺和批评,对屈原的遭遇表示了深沉的痛惜之意。有的作品则抒发了个人的消沉、哀伤之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辞藻华丽,结构奇美,文笔铺陈,描写细腻,状物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极富浪漫色彩。“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司马迁语),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成为一代新的文学形式——“汉赋”的开创者。
一般认为,宋玉是中国赋体文学的开创者和代表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全方位地描写女性形象的作家,是中国感伤主义文学、梦幻主义文学、艳情文学、山水文学、游戏文学的开山祖师。“汉赋”的开创者。
《汉书.艺文志》注明宋玉有作品有16篇,但多亡佚。现今相传为他所作的《九辩》、《招魂》两篇,见于王逸《楚辞章句》;《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徙子好色赋》、《对楚王问》5篇,见于箫统《昭明文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6篇,见于章樵《古文苑》;《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3篇,见于明代刘节《广文选》。但这些作品,真伪相杂,可信而无异议的只有《九辩》一篇。《招魂》颇多争议,一般认为是屈原所作。其他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徙子好色赋》、《风赋》等篇,也有人认为不是宋玉所作,不过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
唐(618-907)
尚颜(约公元八八一年前后在世)[约公元八八一年前后在世]俗姓薛,字茂圣,汾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中和初前后在世。出家荆门。工五言诗。尚颜著有诗集五卷,著《荆门集》(《文献通考》作供奉集一卷。此从《全唐诗》)传于世。
附:以下文章只看不说,今人《荆门集》序
《荆门集》的发掘和整理,让广大读者特别是荆门的父老乡亲了解到在唐代荆门建县伊始就有人以“荆门”来命名自已的文集了。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她既标示荆门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又借机宣传了荆门,有利于提高荆门的知名度。
《荆门集》的作者是晚唐荆门高僧尚颜。
说到尚颜,一般人也许不太清楚他是谁,但只要提到成语典故“棋逢对手”时,人们很快就明白了。
《唐诗纪事》卷七十七记载了“棋逢对手”这个故事:
相传尚颜非常喜欢下棋,因为同样的爱好,尚颜结识了同时期的诗人陆龟蒙。陆龟蒙(?~约八八一),字鲁望,姑苏(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宰相陆元方七世孙。陆龟蒙举进士不第,曾任湖、苏二州从事,后隐居松江甫里,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以高士召,不赴。李蔚、虞携素重之,及当国为相,召拜陆龟蒙任拾遗,诏方下陆龟蒙即卒。光化(八九八~九0一)中,赠右补阙。集二十卷,有《笠泽丛收》、《甫里集》等。今编诗十四卷。陆龟蒙过世后,尚颜非常怀念这位朋友,他写过一首著名的《怀陆龟蒙处士》诗,里边有两句是这样的:“事免伤心否?棋逢对手无?”在这个世界上,能不能避免伤心的事情呢?还能不能遇上下棋的好对手呢?言语之间可以清楚地看到尚颜对陆龟蒙这位老友的无限思念。
尚颜写完这首诗后,到宋代,另一个僧人普济也写下了“棋逢对手难藏行,诗到重吟始见功”的诗句,“棋逢对手”这个成语便渐渐流传开了。到后来,明代的《三国演义》中,因为出现了“棋逢对手难相胜,将遇良才不敢骄”的诗句,所以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又成为一句著名的口头语了。
尚颜,俗姓薛氏,字茂圣,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人,是晚唐工部尚书薛能的宗人。薛能,字太拙,登会昌六年(八四六)进士第。大中末,书判中选,补盩厔尉。李福镇滑,表署观察判官,历御史、都官刑部员外郎。李福徙西蜀,奏以自副。咸通中,摄嘉州刺史,迁主客、度支、刑部郎中,权知京兆尹事,授工部尚书,节度徐州。薛能僻于诗,日赋一章,有集十卷,今编诗四卷。乾符年间(八七四~八七九),尚颜曾经到徐州,依靠节度使薛能。后往荆州、荆门等地,并在荆门县唐安寺内出家为僧。这之后,景福年间(八九二~八九三)曾至京,访给事中陆希声。后仍归荆门。又曾卜居庐山、峡州(今湖北宜昌市)、潭州(今湖南长沙市)等地。光化间(八九八~九00),曾为文章供奉、赐紫。后梁太祖开平(九0七~九一0)以后卒,卒于岳麓山寺院。尚颜具体生卒年月不详。与其同游的荆州龙兴寺主持僧人齐己(八六0~约九四0)曾写过一首《闻尚颜下世》的悼诗,由此,我们可推知他生活的年代,应在公元九世纪中叶至十世纪初这段时间内,也就是约公元八四0~九二0年间。尚颜在荆门出家,工五言诗,是我国晚唐时期著名的诗僧。交友甚广,其中有著名的诗人陆龟蒙、方干、郑准、陈陶;有诗僧齐己、智栖等人,经常相与唱和。
尚颜《荆门集》共有五集,据《宋史.卷二零八.志第一百六十一 &http://www./datalib/2003/Literature/SHL-DL/SHL-DL-4963?searchterm=%E5%85%83%E4%BB%A3%E6%96%87%E5%AD%A6&》载:“僧尚颜《荆门集》五卷、僧曇域《龙华集》十卷、僧文雅集一卷、僧光《白莲社集》二十卷,又虎溪集十卷……”很可惜,《荆门集》五卷,早已佚失,祗在《宋史 &http://www./datalib/2003/Literature/SHL-DL/SHL-DL-4963?searchterm=%E5%85%83%E4%BB%A3%E6%96%87%E5%AD%A6&》中存目而已。经过我们多方广泛搜集整理,目前尚颜仅存的诗,只有三十五首。这是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荆门人应该格外珍惜。
尚颜是位诗僧。所谓“诗僧”一词,应代表僧徒在诗歌艺术上的自觉。诗于僧人,不仅仅是修佛余事或渡众方便而已。在中晚唐之前,僧侣固然也作诗,但大多把作诗看做明佛证禅的手段,并不把诗歌看成艺术。而比较起来,中晚唐诗僧往往有着迷恋艺术的创作动机。因为中晚唐诗僧专意为诗,认真寻索诗禅二者的矛盾、依存与主次关系,最后不仅不舍诗事,更以诗禅合辙的方式从事创作并归纳融会禅法于诗歌理论,尚颜钟情于诗又归心于禅,二者相成。诗僧的“见性忘情”表现于创作之中,便是对诗情的节制与淡化,它的直接结果是导致了僧诗气幽质冷的风格的产生。我们品味诗僧的作品,往往有着平和澹泊、静穆清冷之感,极少看到那澎湃的激情、飞动的意兴,这正是由于他们在创作中“见性忘情”所至。尚颜的作品,清雅幽峭,诗体的美学典型比较鲜明,是唐诗中可以登堂入室、神韵独隽的作品。尚颜诗传禅心,诗也因禅而透彻冰清。中国文学上,特别是诗歌与诗学上,诗禅共命的历史从唐代已奠定好基础。尚颜诗实践了诗禅之间由矛盾到统一的过程,成就了幽栖乐道的清幽诗作,蔚为唐宋以来文学风尚的林下逸韵,同时又以禅论诗,喻显诗歌幽微胜境,成为诗禅文化史上韵姿幽迥的生命,这是“诗僧”们在自觉贡献诗禅的精神,应是晚唐诗史上不可抹煞
不仅仅如此,诗僧尚颜还以“荆门”来命名自己的文集,就更难能可贵了。这说明,他作为一个外籍人和出家人,将自己与荆门紧紧地、而且永久地结合在一起了。这种对荆门执着的情感,实在令我们感动不已。这正是他受到后来人十分尊敬的地方,也是激励后来人前赴后继的亮点。
为了纪念这位仙逝了一千一百多年的荆门诗僧前辈,为了学习他那种热爱荆门、宣传荆门的崇高精神,为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充实象山文化旅游区唐安寺的文化内涵,推动地方经济文化旅遊建设,我们特将搜集到的尚颜仅存的三十五首诗,仍以他的原书名《荆门集》予以辑录整理出版。这次辑校,以清编《全唐诗》为工作底本,参校各种文献、笔记,除校勘、标点外,另加注释说明,以期完善。同时邀请荆门的书画家们为他的诗配以精美的绘画、书法,并选用唐宋元明清名画点缀其中,尽量做到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由于《荆门集》在时隔一千年之后重新编辑出版,资料严重缺乏,再加上我们的经验和学识不足,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方人士、方家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的编辑与出版,得到了中共荆门市委、荆门市人民政府和各县市区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唐安寺主持妙微法师、贵州安顺煤矿总经理卢玉堂先生的鼎力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值此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之际,谨以此书献给伟大的祖国母亲!
北宋(960-1279)
夏侯嘉正(953—988),字会之,荆门军长林县白阳(今沙洋县拾回桥镇)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出使巴陵(今湖南岳阳),写下《洞庭赋》5000余言,时人多传诵传抄。
孙 何(960—1004),字汉公,随父孙镛落籍江陵府荆门军纪山南侧红花港(今沙洋县纪山镇)。幼时在其父创办的“东山书院”攻读,十岁识音韵,十五擅文章。淳化三年(992)状元及第。
他平生笃古好学,著作有《两晋名贤赞》、《西垣集》及《孙何文集》(四十卷)等。
孙 仅(968—1017),字邻几,孙何之弟。与其兄孙何、弟孙侑,皆荆门人,史称“荆门三凤”。
孙仅少时在荆门东山书院攻读,勤奋好学,有名声。翰林学士王禹偁读了他写的文章后大为赞赏,特地写诗赠他“明年再就尧阶试,应被人呼小状元”。果然,孙仅在咸平元年(998)得中甲科状元。与其兄孙何先后中状元,震动朝野,荆门引以为荣。初为舒州(今河南汝南县)团练推官。升光禄寺丞,入集贤院供职。不久,派为浚仪(今河南开封)知县。
景德元年(1004)为太子中从现在舍,赐穿大红袍。北宋与辽国媾和,宋朝派遣孙仅为“国母生辰使”,前往辽国祝贺萧太后寿辰。归国后,历任开封府推官、右正言、知制诰,赐金腰带和紫蟒袍。同年冬,永兴(今湖北阳新)知军孙全照奏请免职,真宗钦点孙仅接替孙全照任永兴知军。
孙仅为人谦厚,施政过于宽容,为此,真宗曾下诏书告诫他。大中祥符元年(1008),升刑部员外郎,主管审刑院。任右谏议大夫和集贤院大学士,代理开封府。又任左谏议大夫,出任河中知府。返回朝廷,仍旧主管审刑院,不久,升为给事中。
天禧元年(1017)正月病逝,年四十九岁。著作被辑录为《孙仅文集》五十卷,另刊有《甘棠诗集》一卷。
孙 侑(10—11世纪),字公佐,北宋名臣。大中祥符年间中进士。孙侑官至殿中丞。著作不少,但都散失殆尽。
朱 震(),字子发,荆门军长林(今沙洋县)人。两宋交替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世称“汉上先生”。所谓“汉上”,即指朱震的籍贯(江汉边上)。所以清代在沙洋汉江西岸关帝庙旁修有“汉上书院”,以示纪念。
朱震在北宋政和年间进士及第,历仕州县。升任礼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建议派兵镇压守汉江中游七百里地带,召集流民垦殖,使军饷可自给。
南宋高宗时,为司勋员外郎,官至侍读、翰林学士兼资善堂翊善,是太子赵昚(sh鑞,宋孝宗)的老师,与范冲共同教授。岳飞听说后,大喜,说:“大宋之希望,寄托于此。”孝宗登基后,首先平反秦桧制造的“莫须有”冤狱,为岳飞等英雄恢复名誉,整顿吏治,励精图治,朝政为之一新,出现过“隆兴中兴”的局面。
朱震为官以清廉著称。南宋时期,金人南侵,宋廷偏安,苟且偷生。“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朱震及时提出了治虔对策:“使居官者廉而不忧,则百姓自安。”认为只要为官者廉洁自律,不扰百姓,人民自然安居乐业,安分守己。宋高宗采纳了朱震的“治虔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官吏中有贪墨者,他也敢于揭发。有个叫郭千里的,除将作监丞,朱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高宗听从了朱震的意见,收回成命,没有重用那位贪官。参知政事赵鼎力赞朱震“廉正守道,士人冠冕”。
朱震既是一代名臣,又是著名的哲学家。朱震学问深博,尤精于《周易》。尝请教于谢良佐。与胡安国交往密切。自称其学以程颐《易传》为宗,并综合诸家之说,其著作有《周易集传》、《周易卦图》、《周易丛说》等(即后人称为《汉上易传》)。
朱震处于二宋交替时期,其学术活动承上启下,他通过注释讲解儒家经典,综合前人的象数学的成就,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是象数派集大成者,在象数学的漫长传统中起了一个传递火把的作用。同时,他著作中的《易》图之多,开创了后代《易图》的先河,有利于读者对《易》的理解。历代学者都认为,朱震的著作保存象数学传统的资料是有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他本人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绍兴七年,朱震谢世。南宋皇帝十分悲痛说:“杨时物故,安国与震又亡,朕痛惜之!”加赠他为左中大夫,赐谥“文定。”
著作有《汉上易传》。今人王心田将宋版《汉上易传》及朱震的其他佚作,辑为《朱震集》。
桑梓(zǐ)乡亲为了纪念他,在荆门城区重修了他当年读书的“东山读书台”,在沙洋镇修建了“汉上书院”,作为凭吊他的名胜古迹。同时,还将他与陆九渊、胡安国同祀于“三贤堂”中。近年来,荆门市、沙洋县在开展廉政廉洁文化建设时,又将朱震的事迹,予以整理,陈列在荆门历代廉吏馆和乡贤馆中,中以教育广大干部群众。
李士瞻,字彦文,本居荆门,由河南行省贡士登进士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参知政事,封楚国公。至正间为枢密副使时,上疏二十条,极言时政。殁于官。著有《经济集》。
刘 巽(13—14世纪),字公敏,荆门人。宋末贡士出身。元初任南漳学正,后归方城。著有《荆门诗文集》68篇,皆有注。荆门人程廷玉为之刊行。其中存世十余篇。
陆九渊() ,号象山,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1190年至1193年任荆门知军。
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他以“心即理”为核心,创立“心学”,强调“自作主宰”,宣扬精神的动性作用。他的学说独树一帜,与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正宗理学相抗衡。1145年4月,他与朱熹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会晤,研讨治学方式和态度。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鹅湖大辩论”。陆九渊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著名学者郭沫若、马一浮都认为深受陆九渊思想的影响。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50岁的陆九渊被任命为荆湖北路荆门知军。次年九月初三,陆九渊千里迢迢从江西到荆门上任。当时,金兵南侵压境,荆门地处南宋边防前线。陆九渊看见荆门没有城墙,认为这个行政区域位于江汉平原,道路四通八达,南面捍卫江陵,北面支援襄阳,东面守护随州、钟祥,西面扼守宜昌;荆门巩固,四邻才有依靠,不然就会腹背受敌。于是,下决心修筑了城墙。
陆九渊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的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外地的商贩纷纷前来荆门做生意,使荆门的税收日增。他推荐或提拔下属,并不看重资历与出身。他认为,古代录用地方官员,由于不受资历和出身的限制,表现好坏便容易区别,后世斤斤计较资历和出身,有无政绩就不容易判明。
陆九渊清正廉明,秉公执法。有人告状,他不拘早晚,亲自接见受理。断案多以调解为主。如控诉的内容涉及隐私、违背人伦和有伤风化的,就劝说告状人自动撤回上诉,以便维护社会道德风尚的淳厚。只有罪行严重、情节恶劣和屡劝不改的才依律惩治。所以民事诉讼越来越少,到上任第二年,来打官司的每月不过两三起。
陆九渊在象山东坡筑亭,宣讲理学,听众往往多达数百人。荆门原先闭塞的民风和鄙陋习俗显著改变。各级主管部门交相列举陆九渊在荆门的政绩奏报朝廷。益国公、左丞相周必大曾强调,荆门军治理成效突出,可作地方长官“躬行”的榜样。
1193年初,陆九渊在荆门病逝,棺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满街满巷充塞着吊唁的人群。出殡时,送葬者多达数千人。他死后,谥为“文安”。
为纪念陆九渊,后人将荆门蒙山改称象山,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当年陆九渊受理民事诉讼和讲学的象山书院遗址兴建陆文安公祠(俗称陆夫子祠和陆公祠)。
著有《象山全集》行世。
程钜夫(),本名文海,字钜夫,京山县人。因避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讳,以字行,所以叫程钜夫。其先人自徽州迁徙居郢州京山,叔父程飞卿,仕宋建昌通判。世祖(忽必烈)时,程飞卿以城降。程钜夫入元京城为质子,被授予宣武将军部下管军千户的职务。
有一天,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他,问贾似道何如人。程钜夫条对甚悉,忽必烈很满意。让人给他笔札书写,于是程钜夫连书二十余幅以进。忽必烈大奇之,因问今居何官,程钜夫以千户对。忽必烈对近臣说:“联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听其言论,确实是个聪明有识的人才,可置之翰林院。”丞相火礼霍孙传旨至翰林院,翰林院以程钜夫年纪轻回奏,授予程钜夫为应奉翰林文学。忽必烈对程钜夫说:“自今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正,宜皆为联言之。”程钜夫顿首谢恩,说:“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知遇,敢不竭力发报陛下。”不久,程钜夫进升翰林修撰,屡迁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
至元年十九年(1282),奏陈五事:一是取会江南仕籍;二是通南北之选;三是立考功历;四是置贪赃籍;五是给江南官吏俸。朝廷多数都予以采行。
由于程钜夫的能干,忽必烈在京师安贞门赐地,让他建筑房屋居室。
二十年(1283),加翰林集贤学士,同领会同馆事。二十三年,见世祖(忽必烈),首陈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忽必烈非常赞许,并命实施。
二十四年(1287),立尚书省,诏书任命三十二岁的程钜夫为参知政事。程钜夫固辞。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有人不同意,说:“程钜夫是个南人,且年少。” 忽必烈大怒说:“你没有用过南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从现在开始,省、部、台、院等中央机关,必须参用南人!”遂以程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
程钜夫奉诏求贤于江南。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世祖特命以汉字书之。忽必烈素闻赵孟頫(fǔ)、叶李名,密谕程钜夫必致此二人。程钜夫又荐赵孟頫、余任、万一鄂、张伯淳、胡梦魁、曾希颜、孔洙、曾中子、凌时中、包铸等二十余人。忽必烈皆擢置台宪及文学之职。还朝,陈述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二十六年(1289),当时丞相桑哥专政,法命苛急,四方骚动,弊端百出。程钜夫入朝上疏说: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择相。宰相之职,莫大于进贤。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昔文帝以决狱及钱粮问丞相周勃,勃不能对,陈平进曰:“陛下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宰相上理阴阳,下送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内亲见附百姓。”观其所言,可以知宰相之职矣。今权奸用事,立尚书钩考钱谷,以剥割生民为务。所委任者,率皆贪饕(tāo)趋利之人。江南盗贼窃发,良以此也。臣窃以为,宜清尚书之政,损行省之权,罢言利之官,行恤民之事于国为便。
桑哥大怒,羁(jī)留京师不遣,奏请诛杀程钜夫。凡六奏,忽必烈皆不许。程钜夫既还行台。二十八年(1291),丞相桑哥贪赃枉法恶行败露,被处以死刑。
二十九年,又召程钜夫与胡祗通、姚王惮、雷膺(yīng)、陈天祥、杨恭懿(y?、高疑陈、赵居信等十人,赴阙赐对。
三十年(1293),程钜夫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所到之处,兴学明教,吏民畏爱之。
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程钜夫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八年(1304),召拜翰林学士、商议中书省事。十年,以亢旱暴风星变,程钜夫应诏陈弭灾之策。其目有五:曰敬天、曰尊祖、曰清心、曰持体、曰更化。元成宗皆然之。云南省臣言:世祖亲平云南,民愿刻石点苍山,以纪功德。诏程钜夫撰其文。十一年,拜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复留为翰林学士。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程钜夫修《成宗实录》。二年,召至上都。三年,复拜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四年,与李谦、尚文等十六人同赴阙,赐对便殿,拜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使,留为翰林学士承旨。
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程钜夫修《武宗实录》。二年,旱,程钜夫应诏陈桑林六事,忤时宰意。明日,元仁宗遣近侍赐上尊,慰劳程钜夫说:“昨日中书集议,惟卿所言甚当。后临事,其极言之。”于是,诏程钜夫偕平章政事,李孟参知政事。
许师敬议行贡举法,程钜夫以病乞骸骨归田里。元仁宗不允,命尚医给药物,官其子大本交祀署令,以便侍养。时命近臣抚视,并且慰劳程钜夫说:“卿世祖旧臣,惟忠惟贞,其勉加饔(yōng)粥,少留京师,以副联心。”程钜夫请益坚,元仁宗特授他光禄大夫,赐上尊,命廷臣以下饮食于齐化门外,给驿车南还。并敕行省及有司,常加存问。
居五年,程钜夫卒,年七十。泰定二年(1325),赠大司徙、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
詹 正(一作玉),字可大,别号天游,元郢州(今钟祥市)人,至元大德间,官翰林学士。喜吟咏,尤工《乐府》,与赵功可、童瓮天、滕宾、彭元逊之属时相唱和,遇物兴感,悉遇《黍离》之思。著有《天游词》一卷。
刘 概(15—16世纪),字平甫,钟祥人。明正德辛末(1511)进士,授行人。刘概著述散佚,有七古一首云:
昔年曾作潇湘客,憔悴东秦归未得。
西窗或见好溪山,如何尚有楚乡忆。
诗书误人四十年,有时自把栏干拍。
录之以著其概。
孙 交(15—16世纪),字志同,钟祥人,明成化辛丑(1481)进士,先后授南京户部主事、吏部稽勋员外郎、文选郎中。在吏部工作十四年,推荐引用了很多人才。迁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馆。正德三年(1508),升任户部侍郎,提督仓场。
吏部尚书张綵依附宦官刘瑾,孙交多次恳切规劝。张綵大怒,降调孙交到南京任虚职。刘瑾败亡后,孙交升为户部尚书。
当时,征讨流寇,调度繁急,连岁灾荒,正赋不足。孙交筹划适宜,勉力支撑,既保障了前线的供应,又使饥民得到赈荒救济,因此,老百姓不至于十分贫困破敝。贪赃者认为有孙交在,感到很不方便,因而群起攻之。孙交不得已,与礼部尚书傅珪(guī)一同引退,隐居在九华山,以著述为乐。
嘉靖皇帝原在钟祥时,就已知道孙交的名声,当他在登基,立即召回了孙交,授以原职。孙交向年轻有为的嘉靖建议:
一是皇帝要坚持日读祖训,言行都要遵循准则。皇宫的学习讲座每天都要开讲,长年不断;
二是取消迁移钟祥显陵的计划;
三是制止宗晚年所形成的侈汰风气,裁减中官冗员,除去经制宿弊;
四是御马监内臣要遵守祖制,不准监收刍(ch?豆费用,并令户部
通知按马数供给马料,杜其侵耗贪污。
这些建议,嘉靖基本上都予以采纳,使朝政振兴,面目一新,因而得到了朝野的好评。
孙交年到七十岁时,多次乞退。嘉靖屡次挽留,最后不得已准其退休,退休时手诏加“太子太保”官衔,以示荣耀。
年八十卒于家,谥“荣僖(xī)”。
孙交言论谦恭谨慎,不以势位骄人,性恬淡。当初在南京任职时,同僚以事闲多暇,经常在官邸一起花天酒地,以饮酒下棋为乐。孙交默处一室,读书不辍。有人指责他不合群,他却说:“面对着圣贤经典,听他们说话,不是远远胜过同宾客、妻妾闲聊天吗?有什么不合群的呢?”
著作有《安陆州志》、《国史》、《晚节园集》等各若干卷。
高 岱(16世纪),字伯宗,京山县人。嘉靖丁未(1547)进士。历刑部郎。喜衣敝垢,同舍郎多诮(qi鄌)之。
会主事董传策、张翀(chōng)、给事中吴时来劾严嵩父子不法状,诏逮狱,将置重典。高岱请大司寇郑晓轻之,止得戍边,复为治装送之,又为诗哭杨忠愍。严嵩闻而衔之,会景王之国,讽诠曹,出为长史。
著有《鸿猷录》、《樵论》、《楚汉余谈》、《西曹集》。
有弟二人,俱有才名,皆教谕节子也。当时称“三高”比“三苏”云。
曾 璠(16世纪),字子玉,钟祥人。明嘉靖丁酉(1537)举人,越壬戌(1562),成进士。当时他的儿子曾省吾捷南宫,已六年矣。
初,为比部郎,治狱有声,久之擢陕西布政使参议。
以曾省吾官太仆,避嫌,未期月,请老归。角巾竹杖,选胜看山,间借诗文自误。万历初,庐陵刘禹谟守承天,用堪舆家言,改郡黉(h髇g)宫棂星门。曾璠作《改修学门记》,铺陈文化,与所以勉诸弟子员之意,至深且厚。
后,曾省吾以江陵故,被劾归,曾璠处之裕如。卒年八十四。著有诗文集藏于家。
谭如丝(17世纪),字素臣。谭完子。京山人。少工词翰,为诸生,有盛名。见知李本宁宗伯,期以远大。谭如丝性情和蔼,不设畛(zhěn)域,每宴集,觥(gōng)筹在手,四座飞动,然和而不流,虽少峻激,亦带孤严,其品望重乡闾,后进爱而敬之。试秋闱十一次,两中副榜。晚以贡官汉川广文,卒年七十一。诗文散佚,仅有存者。
弟谭如论,字有秩。才情风韵,独步一时。素母晨昏外,惟文史诗酒自误乐而已。父官清白,遗产甚薄,一听其兄分析,己所应得者,推与弟谭如绣,无所取也。叔某穷,老为置田亩,使无失所,死则殡葬之,其两子贫落,又卵翼扶植之,无倦怠意。然性方严,好面折人过,先达夏四益称其严正性,卓有父风。七入乡荐不中,仅以贡终。著有《长恩室诗集》。
李维桢(),字本宁,京山人。明代官员、学者。隆庆二年进士。父李淑曾任福建布政使。李维桢由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年间修成《穆宗实录》,晋升修撰。也为陕西右参议,调任提学副使近三十年。天启初年,被召为南京太仆卿,改任太常,辞不赴职。天启四年(1624),召为礼部尚书。天启五年(1625),以年迈辞官归里。次年卒于家,终年80岁。嵩祯朝赠太子太保。
李维桢弱冠登朝,博闻强记,才学出众,与翰林馆名士许国齐名,当时馆中流传一句话:“记不得,问老许;做不得,问小李。”他秉性乐观豁达,交际广泛。文章恢宏恣肆,极有才气,每天都有人前往请教。当时,他撰写的碑文、题辞几乎遍及全国。
著作有《大泌山房集》及《史通评释》、《黄帝词韵解》等。
郝 敬(),字仲舆,号楚望,京山县人。明代官员、著名的经学家、学者。幼称神童。因杀人,曾下狱,得同乡李维桢援救获释。后闭门读书。万历十年(1590)中进士。曾任缙云、永嘉两县知县。因办事干练,授礼部给事中;后供职户部。
益都知县吴崇尧、山东巡抚尹应元弹劾山东税监陈增贪横,他支持弹劾,主张严惩陈增,因而触怒神宗,被剥夺俸禄一年。因此后又被贬为江阴知县。朝廷考核官员时,借故将他考为下下等,被降职。于是,郝敬愤然辞职归籍,杜门著书,以解释经学、阐述儒家正统思想为生涯。后来,朝廷起复任职南京,他坚辞不就。
著作有《九部经解》一百六十五卷、《山草堂》二十八卷。所注解的书籍除五经外,还有《仪礼》、《周礼》、《论孟》等。另著有《小山草》十卷、《时习新知》、《谈经》、《史记琐琐》、《读书通》等书若干部。其著作不少被《四库全书》采录,当时学坛推之为大儒、通儒,影响极大。
郑友元(?—1660),字元韦,号澹石,京山县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授青浦知县。崇祯初年调任华亭知县。
两县案牍繁多,郑友元口断手批,决断如流,以极高的效率将案牍办理得井井有条。当地山高路远,地域广阔,许多里长对催收田赋感到十分头疼,郑友元便将各里催收范围都划定为方圆十里。凡田赋数额交足的不用到县城去,对催赋不予理睬的,另外作顽户惩处,以慑众人。因此,不动刑罚,田赋便全部征收上来了,解决了里长们头疼的问题。
此外,每到服徭役的时候,一些乡里胥吏多弄虚作假,为大户隐匿田产,以此中饱私囊。他通过事先私下查访,了解了实情,责问胥吏:“某某有田若干,是因为行了贿才隐匿不报的吗?”使那些弄虚作假者无不惊愕诚服。
任上,他还延揽儒生讲论文艺以教化民众;在“求忠书院”开设义学,礼聘名儒为师,当地人士学风为之一新。
不久,擢升为云南道御史。因上奏疏,议论宦官操纵军政,太监总戒,跋扈北京等等,受到皇帝的严斥而被罢官。
1644年明朝灭亡,郑友元到南方避难,在福王朱由菘建立的南明朝恢复原职,巡盐两淮。后,丁母忧归,自此杜门不出著述16年。
著作有《易观》、《诗起》、《澹石文集》等。
杨文荐(),字又如,号客有,京山县人。崇祯九年举人,十六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
清顺治三年(1646),杨到达赣州。时总督万元吉退保赣州,闻杨文荐至,非常高兴,引荐杨统兵守城,赣州之围得以暂解。杨被加晋右都御史,巡抚南赣。杨自知孤军无援,兵少粮匮,胜之无望,惟有守土殉身,报主知遇之恩而已。遂将家人遣往湖南桂阳,将未满周岁的儿子杨撰托付给朋友曹之鉴抚养。他则日夜身不离铠甲,人不离城墙,以忠义之道激励将士。
十月二十三日半夜,赣州城终因粮尽无援被攻陷。杨仍率所部与清兵巷战,拼死厮杀。黎明,左右劝他从西门突出,他说:“城亡与亡,去将安之?”于是,令部下散去,自投于园中水池,被清军骑兵救起,清兵看到他臂膀上所系标志,十分惊异,问:“你就是巡抚杨公吗?”遂将其解往南昌。清军提督亲自为他解开绳索,并安慰道:“公为明朝抚臣,非某等所敢害也。公也应识时务,不要徙自苦为了。”杨文荐说:“吾奉命守赣,赣亡则死,毋多言,惟愿将吾头悬于西门外,以谢赣人。”绝食数日,在看守严密监护下寻死未得。清人以酒肴劝食,他将饭桌掀翻,将杯盘打碎。每日狂呼,以头撞柱,或从床上摔下,希望折断肋骨而死。每日呕血数升,间或慷慨悲吟,以所呕之血在墙上书写“身死难消长恨夜,痴心休教五更思”之诗句。如此十日后,形枯骨立,须眉脱落。顺治四年元旦,杨自知不久于人世,强扶床沿下地,望南哭拜毕,随后上床将衣冠整理齐整而卒,时年不到四十岁。
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号“忠节”,祀乡贤祠,又祠忠臣祠,特立碑于县衙明伦堂西首。
著作《砚咛》、《苕溪》、《听湘》等集。
王宗彦,字时修,号谷堂,京山人。以学生领嘉靖壬子(1552)乡荐十八名,值父太仆公病,侍汤粥不上公车,直指额其堂曰:“孝养堂”。惟以诗文自误,所著有《游嵩编》、《松窗余谈》、《盛明风雅》诸集。
许登明(17世纪),字微之,自号懒道人,荆门州后港彭冢湖人。秀才出身,博学多才,曾任户部主事,所至著能声。在彭冢湖中筑“桃浪园”,藏经史及百家书,招同学讲习其中,荆襄文人学士多聚此,一时称盛。崇祯末避乱,客居衡阳一年。明亡,退隐故居,筑“孤竹轩”。著有《琴谱》十一卷和《懒道人集存》。有诗作十余篇存世。
陈良心,字华字,钟祥人。万历壬午(1582)解元。负隽才,善古文词。后杜门读书,不入城市。尤邃天文,著有律历、天文诸书。年三十六卒。
郝承健,号玉吾,京山人。嘉靖辛酉(1561)举人。授嘉定州学正。万历内子(1576),聘校京闻,得士十四人。迁肃宁令,二年左迁,归,不复言仕。母促之赴调,过旧治三十里时,止舍村落,人罗拜城中,夹道而趋,留三日,祖帐相望。抵都门,调保定右术经历,颓垣破屋,以文史自误。闻母丧,遂奔,昼哭于途,夜哭于次,倚庐三年,卒。承健貌俊伟,丰颐而修翰,著作不喜雕刻,如其意之所之。遗草存者仅十之一,载《山草堂集》中。
刘 栋,字吉卿,京山人。万历乙酉(1585)举人,屡困公车。随州何相国欲以待诏授之,谢不就,屏居山舍,守含令无由得见。严一介取兴,甘贫苦节四十五年。岁凶,窘不能支,或馈遗,局户不纳。节操可方古廉士。所著有《犹贤集》、历代史论、亲著藏于家。
孙鸣世,号龙峰,京山人。嘉靖癸丑(1553)进士。历户部主事、兵部郎中,终陕西按察司副使,皆称职。尝为《邦政书》二卷,防部吏私弊。会倭寇闽浙及云朔,日夜筹划,底及荡平,上赐金币劳之,万历四十五年(1617),奉表入贺万寿,暴卒襄邸,赵安人哭以殉。襄王知其贤,命有司致祭,具棺敛。子庠生谋扶榇归,入祀乡贤祠。
李维柱,字本石,京山人。万历丙子(1576),与弟李维极同举于乡,常熟教谕。维柱富文学,时应山杨文孺为常熟知县,修《海虞学志》,以维柱于典故,属为编纂,称为博雅君子。在常熟时,有遗言于当事者,文孺言:“本石虽是公子性,其实阳明君子也。”久之,人皆以文孺为知言。王弇州藏有文敏宋板《汉书》,李维柱尝言:“若得文敏《汉书》,当日焚书礼拜,死即殉葬。”其风趣如此。迁夔州同知,卒。
谭 浑,字处晦,京山人。明崇祯时生员。世居东东岩,后避难鹰山,又迁月塘,人称鹰山先生。入清朝,隐身岩穴,足迹不入城市,独吟咏不辍。生平诗最多。晚年自删起丁丑(1637)至丁未(1667)三十年存千五百五十首,为《鹰山集》;起戊申(1668)至乙丑(1685)十七年存千五百二十首,为《月塘集》。侄谭琥,删存二百六十余首梓行。
谭浑为大泌女孙之夫,得闻大泌绪论,其叔谭素惟与钟退谷善,钟退谷每称“京山谭子”,以别于鹄湾,而谭浑作诗不屑屑合李,亦有屑屑合钟也。
胡士龙,字九钟,京山人。万历庚子(1600)举人。除建宁令。建邑僻处山谷,民不知法,龙作《好人歌》以勤世,《挽舟歌》以惩讼,建邑有“往日丘山暗,今朝古月明”之谣。林下二十余载,屏迹城市,偶举乡饮。著有《经书一得篇》行世。
冯世禄,字半石,号圣蘋,京山人。生性颖悟,励志攻苦。天启甲子(1624)副榜。本朝由明经授汉阳学博,膺荐剡擢国子监典籍,升刑部司务。忠厚恺恻,造福于平反者甚众。己亥(1659)终于京署,庚子(1660)祀乡贤,甲辰(1664)祀汉阳名宦。所著有《佛指山房嫁裳集》、《春余草》,惜发于兵燹,未广其传。壬午(1642)章邑令延修县志,其一端也。
魏实秀,字颖超,京山人。以增广入太学,除典客。书法二王,与董元宰、陈眉公、赵凡夫诸名家并驰。魏宝秀书更遒宕,如秦关函谷额、汉中关壮缪碑,暨匡庐、九华、寒山,皆其手迹,至今龙蛇宛然。有《载石轩》行世。
王应符,字君节,号釜山,京山人。明廉吏王青凫之次子。七岁能诵读记十九首,十五补弟子员,同兄王君梅讲学磐石山中,喜愠不形,得丧一致。仪部良川曰:“此子有吟风弄月襟怀。”侍父令滇蜀,天末鸟道,左扶右掖。后随任青浦,甫七日,父卒,王应符哭绝复苏。征君陈仲醇曰:“尽哀矣。”作志铭以慰子心。若夫事继母,敬伯兄,睦族党,交朋友,其于孝弟忠信,往往发乎情,止乎性,岂非得于讲学者素养乎?棘闱十一次不遇,遂脱青衫,侣白云,酌斗拈字,耄耄不倦。所著有《采云楼集》、《怡园小草》、《笠叟迂谈》。如:“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漫任红尘忙里过,且将浊酒醉中眠。”皆乐天知命语也。以子王演,封大理寺右封副。年八十五,微疾终。
尚 见,初名见帝,字泰交,号白山,京山人。幼倜傥不群,弱冠为诸生。轻财任侠,让父产于兄弟,均嗣产于女妹,生平豪爽自适,人或语及田舍,辄攒眉斥去。诗文援笔立就,书法善二王。屡试文场不利,未四十,须发早白,即弃诸生事远游。古文词列遒迈。晚年值兵乱,家益贫,偕老妻躬薪水,而啸吟不辍。所著有《四书尊经解》、《白山诗文集》。
易大醇,字厚斋,京山人。易履泰子。以廪生贡成均,授东阳训导。乞养归里,侍大父及两世父,极尽诚敬。拊畜诸侄,同爨(cun)十余年不析。其古文词纵横开阖,诗歌自辟阃奥。所著有《周易指掌》、《万松斋文集》、《沌阳、均阳、岭南三草》、《出山草》、《归田草》诸集,皆写藏于家。
艾 夔(16世纪),荆门人。正德十四年(1519)举人。曾任县丞。撰写过多篇荆门州的历史碑记。为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刊刻《荆门州志》写的《后记》,保存至今。
李正春,字宾阳,荆门人。嘉靖乙卯(1555)乡科。郡守袁应诏举其行,曰“居母丧三年啜粥饮水,苟非公事,一迹不通。却鄜通判之金,辞陆锦衣之召,其大略也。教谕洪雅,多所造就。”后转工部员外,清操不染,惟恐人知。退归三十余年,励节如初。著有《同声集》、《赠言录》。
胡永仁(16世纪),号清泉,荆门人。生平入乡闱十一次,三中副车。嘉靖元年(1522)副榜举人。宰相严嵩聘他为馆师,不往。拒受都督陆炳礼物。孝友纯笃,为继母邝氏庐墓三年。甘贫乐道,手不释卷,朔望必肃衣冠拜先师。曾任江西湖口县训导,开讲堂,与诸生辩论。用膺特荐,竟不就学。使者迎至匡山,主白鹿书院,缙绅从者甚众。
所著有《匡山读书录》、《易经井观》。子孙以诗书世其家。
李友兰,字石帆,荆门人。豪侠不羁,在诸生中即为荆南苏三楚器重,为之择良配。甘贫读书,恬如也。屡艰小试,锐志不衰。万历己酉,以遗才战捷楚闱。仕吴川县令,升全州守。著有《经世格言》、《西湖胜概》。丁艰归,无意复出。治锦浪园,日与社友桓其中。建书院,为邑子弟课艺之所。死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破城时。
向兆麟(17世纪),字石村,号雪麓,世为京山羊亭人。父景伯,慕钟祥兰台胜概,遂写焉,成为钟祥市人。
清康熙己酉(1669),向兆麟中举,授武昌教谕。殚心训诲,士习文风丕变。方伯徐公惺甚重之。丙子(1696)分校云南乡试,由永州教授擢补洛川知县,有清惠声。卒于官。邑民祠焉。向兆麟诗古文,流播人口,名震一时。于诗尤长《乐府》,足与杨铁崖、李西涯抗席。又工画,仿王叔明,而出入郭河阳之间。著有《雪麓诗文集》十八卷。子向学敏,亦能诗,以岁贡终。
王应鼎(17世纪),字君梅,号理斋,青浦令王颋子,京山县人。
王应鼎性孝友。甫十岁,执母丧,哀毁不异成人。随父任滇、蜀,每遇栈阁峦嶂,必扶掖其父以行。父卒于官,榇过浔江,风大作,王应鼎抚棺长恸(t騨g),顷刻波恬,人以为至孝所感。与弟挥泪析箸,田庐互相推让。生平多隐德。
适蜀时,道旁有人遭掠,王应鼎解囊资其还里。又逢旅骨,乃南人宦滇者,驻马瘗之。里民陈善,贫弃其妻,王应鼎为之赎完,且给之饘(60页)粥。其好善乐施,类如此。
比为诸生,究心理学,多所发明。王应鼎曾注先儒语录云:“气质生来兴性依,不分善恶总同归。人生而静何容说,才说性时便已非。”可谓直接濂洛之传。所著有《理学纂要》、《读史日编》、《王氏家训》藏于家。
以于王吉人贵,赠庶吉士,祀乡贤。
王吉人(17世纪),字孚伯,号朴庵,京山县人。性沉静,寡訾(zǐ)笑,博洽修贯,著述备美,而制艺尤工。尝云:“士非制艺无由仕进,非仕进无由达道,匪仅为温饱计也。”故其文章明理会心,出一言实可阐经翊传。
顺治壬辰(1652),以选贡入雍,大司成擢冠各省,国士遇之。丁酉(1657),北闱中式,戊戌(1658)成进士,简授庶吉士。应制诗文,辄称旨,顺治帝常从容语大臣王熙曰:“王吉人真文章作手。”己亥会试,简充同考官,所拔悉名宿,宁尔讲、李为霖、李平并入翰林,咸服冰鉴。辛丑(1661)晋编修,封征仕郎。乙巳,假沐还里。丙午,郡守属修《安陆郡志》。丁未还朝,遇覃恩加封承德郎。戊申,兴修《世祖实录》,受事入局,素癯(q?善病,是冬病于燕邸,年五十有六。在翰林十一年,肆力正学,羽翼斯道,风节文章,蔚为时望。所著有《阴骘类训》、《濮园集》、《燕壹书怀唱和》诸集传于世。
子王懋夏,字东濮,太学生。勤学,善属文,著有《爱竹园诗集》。孙王伟,号西渔,庠生,亦以诗名。
杨佐国(17世纪),字于常,号荆湖,安陆府荆门州后港镇(今属沙洋县)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进士。
杨佐国写过不少文学作品,曾刊刻过一部《侣鸥集》。
杨州彦,字倩公,一字宣楼,荆门人。幼颖悟,年十五,补诸生。中顺治辛卯(1651)乡试,已亥(1659)成进士。
杨州彦风流潇洒,一合雅非所堪。至七十,取古诗历三代汉魏及唐,日诵数百首,辩析微茫。论定者,盖二万余篇。年八十卒。著有《澹园诗文集》。
郭占春(17世纪),原名精忠,字用梅,荆门人。清初文学家。明天启七年(1627)举人。隐居撰述,执文坛牛耳者数十年。曾发起和主持维风诗社。康熙二年至七年()间,荆门知州李衷灿聘请他撰修《荆门州志》,未定稿,李即调离荆门。著有《鹤天寓集》九卷,有诗文多篇存世。
贺运清(17世纪),字疏林,号有怀,晚年号嵩螺,荆门人。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举人,丁亥科(1647)进士。
参与审订康熙六年(1667)刊行《安陆府志》。有碑文《修诸堤记》和七言古诗《贤母堤歌》存世。
胡作梅(),字修予,号抑斋,荆门新城,(今沙洋县李市镇新城)人。兄弟四人人称“荆门四胡”,皆为荆襄名士,组织“金河诗社”,名极一时。康熙十七年(1678)举人,二十一年进士。著有《听真阁集》。
胡作相(17—18世纪),字代言,号约斋,胡作梅二弟。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科举人。跟随长兄胡作梅在京为幕友。厚重端凝,不苟言笑。专攻经史,著有诗文集《三峰轩诗草》,有诗作多篇存世。
(17—18世纪),字谦持,号石圃,胡作梅三弟。康熙五十三年(1714)甲午科举人。浙江仁和知县。长于著述,刊有《儦衮山房诗》、《荆门耆旧闻录》等,现存诗作近50篇。
胡秀蕴(),女作家,女诗人,胡作梅之妹。博学能文。刊有《筠心阁诗集》一卷。有叙事长诗两首存世。
周 昌(),字培公,荆门州(今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人。清初重要谋臣。著作有《介庵草》。
邓宗德(18—19世纪),京山小东门内人。著有《觖颐集》,皆秦省唱咏事也。复自铭“虚心体理,实心任事,小心约己,诚心待人,寓精明于浑厚,以淡泊绝纷华,居官处世,无往不宜”数语于座右,以示子孙。
查文经(),字耕六、少泉,京山县人。道光二年(1822)举人,六年进士。著作有《木樨香馆诗稿》。
曾宪德(),字峻轩,京山县南城内人。早年就读于京山书院。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贡,朝考授七品京官,任事工部。著作有《述经堂文稿》、《闽南政绩纪略》。
郑 直,字古渔,京山人。父工草书,董华亭题其轩名。直品端文粹,尤长于诗,兼工书画,邑李蠖庵重之,时过从论文。名流如毗陵毛子霞,沱潜莫大岸、朱悔人,里中王柴、谭应山、熊斗公诸人,俱与直交吟咏。以康熙丙辰(1676)贡入都考选项,不中而归。 著有《梅村诗集后集》行世。其诗精整和平,在国初诸老中最为雅音。
李潢(hung,18—19世纪),字云门,钟祥人。乾隆三十年(1765),考取解元。三十六年,考取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李潢博览群书,尤精算学。著作有《九章算术细草图说》十卷,辑《古算经著》三卷。
秦嘉系,字公绪,京山人。顺治初贡生,赴京考选。著有《海昌初政录》
田 介,字眉孙,京山人。貌修伟出群,饶有才干。中顺治丙戌(1646)乡试,初授河南唐县令。所著有《紫雪常诗集》数十卷。
易履泰,字旋吉,别号眉川,京山人。庚辰(1700)恩榜中式,授石坛教谕。著有《果能堂初集》,已刊行二集,并《果能堂语录》待梓。
陈映芝,字紫九。习经史,以目疾老于诸生。著有《读书指南》、《聚奎书屋》诸稿。
王偶亶,字明勖,京山人。受业于杨缉庵先生。以顺治中贡生,先岳州府训导。才华富艳,少遭乱离,转徙南北,与郑澹石、吴次尾、严濑园、杨幼知、李云田诸名流唱酬。著有《碧浪集》十卷。
黎 峻,号樵庄,京山人。康熙中布衣,为前侍郎奭之孙。著有《樵庄诗稿》、《花满堂诗录》。散体文超逸有致,诗淘洗未尽,亦自远俗。
王心乔,字鹤庄,号吹月,京山人。负才不遇,晏中丞斯盛月课京山,拟李白武昌怀古诗,拔第一,评曰“应使供奉”再为搁笔。著有《吹月诗稿》四卷。
孙际时,号乾一,京山人。恩贡生。专心课徙,足不履城市,远近知名,士多出其门。性友爱,尤喜施济。初艰于嗣,六十一岁举一子。寿八十一,孙枝林立,人以为积善之报。注有《五经四书讲义》,待梓。
梁山金,荆门人。贡生,授宁国令,多惠政,士民怀之。梁星,梁山金子,司训崇阳,课诸生以实行,多所造就。鬻产捐修本邑学宫,上宪嘉之。嗜吟,有《种梅轩草》。妻齐氏,亦工诗。
郭孙俊,字甸方,号章庵,荆门人。雍正丙午(1726)解元,庚戌(1728)进士,著有《涉趣园诗》。卒年八十一。
宋楚望,字荆川,号恒齐,荆门人。雍正己酉(1729)解元,癸丑(1733)进士。所著《人离分途》、《戒淫》等书,人争诵之。
周 法,字行甫,荆门人。两岁失怙,受母训,长学于叔父周翰。读书目十行下,作文不经思立就。年十九,怀经济,以恩选授原武令。剔弊兴利,力行善政,值河溢为患,著有《修河要纪》、《河源疏》。听讼遇疑难,必质之母。岁凶歉,以去就为民请命。念母苦节且老,乞终养。归,仅载书一车,琴砚数片而已。子周思扬,诸生,著有《香叶赞》、《寓湖三访集》。
张 洪,字石澜,荆门州新城乡人。以施州卫贯中康熙甲午(1714)举人。父张宏壁中顺治辛卯、康熙癸卯两副车,长理学,著有《四书定》、《辨惑》二书及《易解诗解》、《漱园诗稿》。
江上峰,字六未,荆门人。端雅和厚,耻营生产,研心理学,劝人以善而掩其过,授徙先行谊而后文学,凡全女节者六,活男命者三,还弃产而逃者四,排难解纷,保全人身家者,未易悉数,并不欲子孙知其人姓名也。沈酣典籍,而犹勤所著,有《四字鉴》、《芙蓉记》等书行世。年九十五,卒。子江鼎。以子江鼎金贵赠中宪大夫。马之鹏有《六未居士大夫传》。
艾士吉,字谦六,荆门人。康熙初州庠生。淹贯经史,尤专易学殚精三十余年,著有《周易龙堂问答》,集诸说之大成,间自出见解,颇有合于程朱之遗。
古 澧,荆门人。雍正三年(1725)乙巳科举人,庚戌(1730)进士。乾隆十年(1745)受知州舒成龙之聘,到沙洋修志局撰修《荆门州志》。
舒成龙(公元年) 字御天,清代河北任丘人。20岁在恭王府办事。雍正九年(1731年)到户部营田司供职,后为候补知州;先在兵部车驾司实习三年,期满分发湖北任地方行政长官。先任谷城知县,乾隆八年(1743年)升任荆门知州。
  舒成龙来到荆门,首先改革田赋政令,废除原有的包揽征收田粮的里书制,印刷的应交纳的《易知由单》,分发农产,既通俗易懂,又避免农产上当受骗和被勒索。设立正副乡约和地保,褒扬好人好事,打击乡霸刁民,宣讲乡规民约,使社会风气和习俗渐有好转。
  在舒成龙到任前一年,汉江荆门段的郑家潭河堤被洪水冲垮,沙洋地段上上下下全部遭灾,民不聊生。舒成龙一到任,便集全州之力,将沙洋官堤筑高加固,另新增小江湖月堤一道,石矶十座和排水闸两座。还将白鹤寺旧堤与青冢村的民堤统一加固合修,提高抗洪能力。郑家潭决口淹没民田七十余顷,舒成龙请求朝廷永远免征淹田税赋每年白银319两,南漕米156担,解除民困。舒成龙上任伊始,发现荆门无一部完整州志,迅即组织人员修荆门州志,以供后世查阅。
  舒成龙治理荆门州,正值康、乾盛世,国家太平,农业丰收,物资充裕,百姓安居乐业。他抓住有利时机,兴办公益事业。首先,兴建龙泉书院,重建州署、荆门驿站、陆夫子祠、南门文运桥、西门来龙桥、后港聚仙桥等。还设立育婴堂和养济院,在沙洋码头置救生渡船;维修荆门城垣,修葺城隍庙,兴筑社稷坛、先农坛,重修孔庙学宫等,深得群众拥护。舒成龙为此奔波忙碌,没有一天空闲。
  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于舒成龙治理荆门州政绩卓著,乾隆皇帝两次召见,升任广西平乐府同知。荆门民众联名禀呈,请求留任;加之《荆门州志》编纂未果,朝廷内阁同意舒成龙仅在吏部挂同知官衔,继续留在荆门州治事。舒成龙还将治事重点放在启迪民智方面。他认为官员效忠国家,民众孝顺父母,是“天人之道”。为弘扬先贤,尊重贤能,培育人才,他带头斥资在荆门城西修建老莱山庄、孝隐亭,以纪念著名道教创始人之一、二十四孝之首老莱子;扩建陆文安公祠、讲经台,以纪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荆门知军陆九渊;评选乡贤,祀奉历代名儒,如荆门“三孙”、“二朱”、楚国名相孙叔敖等。他先后在荆门州城、沙洋镇、马良山修建龙泉、汉上、内方三书院,选送优秀子弟课读。在龙泉书院东侧修筑荆园和方塘,引龙泉、蒙泉、惠泉之水穿越九曲桥、书斋、讲堂,注入文明湖,湖畔亭台楼阁,美不胜收。
  乾隆二十年(1755年),吏部升任他为湖南衡州知府。离荆赴任时,荆门士民沿途摆设香案饯行,官轿停停走走,走走停停,三天后才在依依不合的人群中离开荆门地界。荆门民众为纪念这位大德州牧,为其建立纪念祠堂。
清末至20世纪七十年代末
刘 英(年),原名光铭,字丹书,号聃述,京山县永隆河镇刘家榨村人。辛亥革命先驱,著名民主革命将领。刘英的遗著有《统帅学》、《作战纲要》、《夜行军》等。
董锄平(年),亦名方成、楚屏、冰如,京山县贾店董家城人。1907年至1919年先后就读于京山高等小学、武昌英算专修补习学校、武昌实业教员养成所、湖北甲种工业学校、湖北外国语学校、湖北法政专科学校法律系。
1940年,董锄平来到恩施,创办《新湖北日报》,任总编辑。1945年春,任中国学术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1946年到上海,任华侨通讯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发起成立中国学术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3个月后,华侨通讯被当局取缔,转任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教授。上海解放后,董锄平出任国际联络委员会秘书长,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作亚澳工作筹备工作。12月,董锄平由董必武、李立三介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央人民政府劳动部政策研究室主任、编辑室主任、立法组织员。1955年,董锄平因“胡风事件”受审查。1959年,董锄平调任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文革”初,董锄平被投进监狱,1969年病逝于狱中。1979年,董锄平获平反昭雪。遗著有《夺回英租界斗争史》。
吴奚如(――)左翼作家。湖北京山人。1933年4月去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负责“左联”大众文学委员会工作。同年11月15日“左联”机关刊《文艺》1卷2期发表他的小说《微笑》(原名《一个含笑的死》)。1934年春,和“左联”盟员徐平羽、彭柏山共同领导上海美亚绸厂工人罢工,主编《罢工日报》。同年冬,奉调去中央特科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日和日在《生活知识》1卷2期、2卷6期发表小说《送走》和《关城》。日和2月20日在《海燕》1期、2期发表报告文学《在塘沽》和《宣传队》。同年3月5日、4月5日、5月10日、6月15日在《夜莺》1卷1期至4期发表报告文学《从宁晋到石家庄》,小说《生与养》、《生与死》、《高丽医生》。在同年4月15日《作家》1卷1号发表小说《卑贱者的灵魂》。在同年7月1日《现实文学》第1期发表小说《割弃》。在“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中,作论文《文学的新要求》(载同年6月《夜莺》1卷4期),同年6月,在以鲁迅为首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上签名,拥护文艺界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同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他和草明、张天翼、周文等16位左翼青年作家以“轭形花圈一袭敬献鲁迅先生”,表示哀悼。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叶伯》、《生与死》、《小巫集》、《悔恨》等。
聂绀弩(—) 湖北京山人。县立高小毕业后,因贫困失学。五四以后,到福建的一个军队当录事,1923年在吉隆坡当了几个月小学教员,又到仰光《觉民日报》,《缅甸晨报》当编辑和新闻记者。
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参加了国共合作的第一次东征。途中留在上海丰担任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官半年。1925年考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两年后回国任南京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副主任。九一八事变后,因参加文艺青年反日会,被迫离职逃往上海,参加了“左联”,曾任上海《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的编辑。
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起先后在汉口、桂林、重庆等地当报刊编辑,并发表了不少文章。1948年撤退到香港。同年在《小说》月刊第六期发表中篇力作《天壤》。这期间,他还写了一些犀利的杂文,发表在《华商报 》副刊和秦似主编的《野草》上,呼唤新中国的诞生。
解放后,历任中南区文教委员会委员、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兼古典部主任。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送往北大荒劳动。“文革”中又以“现行反革命罪”判无期徒刑。在山西关押10年后,1976年被“宽大释放”。1979年平反。
他性情鲠直,开朗且富幽默感。文如其人,他的杂文嬉笑怒骂,鞭辟入里,深得鲁迅笔法,晚年有研究《红楼梦》等古典文学的论文多篇。
[著作书目]
邂逅(短篇小说集)1935,天马
语言.文字.思想(论文集)1937,上海大风书店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杂文集)1848,上海潮锋出版社
夜戏(短篇小说集)1940,改进
风尘(短篇小说集)1940,改进
历史的奥秘(杂文集)1941,文献
蛇与塔(杂文集)1941,文献
早醒记(杂文集)1942,桂林远方书店
婵娟(剧本、小说杂文集)1943,桂林文化供应社
姐姐(小说)1946,桂林远方书店
沉吟(散文集)1948,桂林文化供应社
天亮了(剧本、小说集)1949,香港人间书屋
两条路(短篇小说集)1949,群益
元旦(诗集)1949,香港求实出版社
二鸦杂文(杂文集)1949,香港求实出版社
血书(杂文集)199,群益
巨象(散文集)1949,上海学习出版社
小鬼凤儿(剧本)1949,新群
海外奇谈(杂文集)1950,香港求实出版社
寸磔纸老虎(杂文集)1951,香港求实出版社
绀弩杂文集 1955,人文
绀弩小说集 1981,湖南人民
中国古典小说论集 1981,古籍
聂绀弩杂文集 1981,三联
三草(旧体诗集)1981,香港野草出版社
绀弩散文(散文集)1981,人文
散宜生诗(旧体诗集)1982,人文
高山仰止(鲁迅论专集)1984,人文
脚印(回忆专集)1986,人文
许莹涟(年),字晏卿,又名许昌海、许沧海,沙洋县后港人。他是乡村建设运动发起人梁漱溟的得意弟子,湖北乡村建设运动的首创者。编辑了《全国乡村建设概况》一书,以供有志于这项运动者参考和推动这项运动的广泛开展。全书60余万字,梁漱溟先生为之作序。
李廉方(年),原名步青,字福廷,号莲舫,京山县曹武镇人。1896年入湖北经心书院读书。1902年春,留学日本,因参与创办《湖北学生界》、《汉声》杂志,被清政府勒令回国,寓居武昌花园山。常与吕大森、李书城等学界进步青年和归国留学生聚会李寓,进行湖北早期革命运动。1903年底,李历任湖南学务处主办,长沙明德、经正学堂堂长,湖南京务处史学专员,长沙中路师范学堂历史教员等职。1906年回武昌,先后任湖北师范戊堂堂长和两湖总师范学堂、安陆府师范学堂教员、监督。
辛亥革命后,历任鄂都督府首席秘书、委雨霖招讨本部军事参谋、襄阳卫戍司令兼襄阳道、宜昌府知事、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编辑。1912年5月,李廉方在北京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讨论政府关于拟定中华民国国庆日提案时,首先提出以首义日——10月10日为国庆日,得到临时参议院通过并施行。1916年起,历任湖南长沙第一师范教员、北京政府教育部视学主任、山西省教育厅长、湖南省教育厅长、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务处主任和教授、北平政治分会代理秘书长、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1932年,任开封教育实验主任委员,致力于小学教育的研究与改革,撰著“廉方教学法”——《改造小学国语初步课程方案》、《最经济的合科教育法》,得到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俞子夷的高度评价,由此被称为“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家”。
抗战期间,李廉方随教育部入川,担任长江流域小学流亡教师教学指导、教育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及国民参政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应聘回鄂,任湖北通志馆副馆长兼总纂,被举为京山县旅省同乡会会长、《京山新志》纂修部编辑,辑刊“鄂故丛书”数十本,业余时间著成《辛亥武昌首义记》,编纂刊印《京山新志.舆地志》,搜集整理大量京山县志资料。
李 济(年),字济之,钟祥市郢中镇人。李济于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8年夏入美国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人类学和社会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20年入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天津南开大学教授、文科主任。1925年秋,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被聘为人类学讲师,与著名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同执教鞭。他的博士论文应用近代人类学的最新知识,远溯三代至明末十大姓氏的起源与分布,参考春秋城池建筑发展状况以及南方孟吉茂、掸、藏缅三系与北方匈奴鲜卑、契丹女贞、蒙古三个民族融合的史实,首开中国人种学科研究的先河。其论文被各国大量翻译刊发,后受美国夏利尔艺术陈列馆聘请,回到国内从事考古工作。
李济渊博的知识深得地质学家丁文江器重,由地质调查所资助他到河南搜集新发现的古墓遗物。1925年至1926年,他两次到山西夏县考古,完成了对西阴村史前遗址的科学发掘。这是中国人主持考古发掘的第一次,因而被载入史册。其撰写的《西阴村史前的遗存》一书,1929年由清华大学出版。同年应聘为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主持殷墟考古发掘工作。在李济在培养和引导下,造就了中国第一批田野考古学家。1931年5月,从北平到南京,寻勘六朝古墓后又赴济南、临淄等地寻找历下和齐都遗迹。11月,与董彦堂一行,发掘济南龙山镇的城子崖遗址,发掘出黑陶和用来占卜的兽骨,主撰《城子崖》一书并于1934年出版。是年,在殷墟进行第九次发掘,于西北一方掘墓四处,获得石器千余件,不乏精品,并认定小屯为殷代故都遗址。殷墟发掘将中国有据可查的历史,提前到3000多年以前,使传说中的商代成为信史,世界为之震惊。
持 松(年),中国现代著名僧人,著名的佛教学者。俗姓张,法名密林,自号师奘沙门,学密后号入入金刚。荆门沙洋县李市人。持松一生学识渊博,懂日文、梵文,善诗词,兼工书法。著作甚多,主要有《华严宗教义始末记》,全面解释华严宗要义;《密教通关》,阐述我国唐密和日本东密的源流。
明 真(年),中国现代著名僧人、佛教学者,俗姓赵,法号真慈。荆门人。 其代表作有《身非是我论》、《大乘百法明门论臆测》、《五蕴皆空的研究》等。
补充几个人:
胡安国、胡宏父子
胡安国本来准备把家安在荆门的,后来荆门的土匪把他家烧了,没办法,才去了湖南。应该算是湖南文人的始祖了。要不然荆门又多了个老莱子、陆九渊式的人物了。
湖湘学派创立者。北宋晚期,胡安国辞官隐居荆门漳水边,奉养父母,潜心致学。后为避战乱,举家迁到湘潭。其传世著作《春秋传》是元明两代钦定的科举用书。
胡安国  [宋]胡安国() 北宋学者。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胡寅父。入太学,以朱长文、靳裁之为师,明经史大义。绍圣四年进士,为太学博士。提举湖南学事,有诏举遗逸,胡安国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应诏,被诬为受元佑党人请托,除名,未几复官。崇宁五年,通判成德军。政和元年,提举成都府路学事,移江南东路。靖康元年,除中书舍人,以忤执政,出知通州。高宗即位,除给事中。绍兴元年,为中书舍人兼侍讲,进献《时政论》二十一篇。五年,除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八年卒,年六十五,赐谥文定。安国为程颐门人,又与游酢、谢良佐、杨时等游,胡寅称其“宏纲大用,奥义微辞,既于笔削之书发挥底蕴”,而“记诵训诂、辨说词华之习,一不与焉”(《进先公文集序》),故其诗文往往重义理而不措意于文辞。著有《春秋传》,今存三十卷;又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今已佚。《全宋诗》卷一三七○录其诗二十二首。《全宋文》卷三一四六收有其文。事迹见胡寅《先公行状》(《斐然集》卷二五)、《宋史》卷四三五本传。胡安国还是湖湘学派的先驱和奠基者。
胡宏 (公元年)
  [宋]字仁仲,号五峰,人称五峰先生,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安国子。湖湘学派创立者。以荫补承务郎。工笔札,其迹杂见凤墅续法帖中。主要著作有《知言》、《皇王大纪》和《易外传》等。《宋史本傅、书史会要》
  (胡)宏,字仁仲,幼事杨时、侯仲良,而卒传其父(胡安国)之学。……宏初以荫补右承务郎,不调。秦桧当国,贻书其兄(胡)寅,问二弟何不通书,意欲用之。宏作书止叙契好而已。宏书辞甚厉,人问之,宏曰:正恐其召,故示之以不可召之端。桧死,宏被召,竟以疾辞,卒于家。著书曰《知言》。张栻谓,其言约义精,道学之枢要,制治之蓍龟也。有《诗文》五卷,《皇王大纪》八十卷。(《宋史》卷四百三十五《胡安国传附子胡宏传》)
胡氏六修谱: [湘潭]
家谱名:胡氏六修谱: [湘潭]
作 者:(清)胡敬临等纂修
堂 号:麟经堂
先 祖:始迁祖:[宋]胡安国; 本支祖:[明]胡必得; 先祖:胡念湘; 先祖:胡兰; 先祖:胡爵; 先祖:胡胜恩; 先祖:胡胜爱; 先祖:胡胜忠; 先祖:胡胜立
居 地:湖南胡氏家谱 & 湘潭胡氏家谱
版 本:清, 木活字本
摘 要:始迁祖安国,宋宣和六年由闽崇安徙楚荆门(1124年),绍兴二年(1132年)徙居湘潭。至明,传至八世必得,为龙口房始祖,第十代念湘,其子兰、爵衍为两房;爵子五,长胜恩、次胜爱、三胜忠、四胜立又衍分为恩、爱、忠、立四房。是为念湘下各支谱之合成。卷一至十三系图、齿录;卷二十艺文,有宋张縂、明李东阳等所撰记;卷二十一传,有宋程颐、朱熹,清曾国藩等所撰传;卷二十二书札,有宋胡安国、张縂所撰诗;卷二十四为四礼等。
马良 三国时期  蜀汉谋士,在沙洋马良读书,马良因他得名
陈良 京山人 战国   战国儒家八派之一 仲良氏之儒
李元 京山孙桥人 清(1800年左右) 人文和自然科学学者
易本烺 京山永兴人 清(1805年) 文史学家
陈雨苍   掇刀人   1889年          中国近现代医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刘述文   钟祥人   1892年          我国现代最早从事天文大地测量学研究的学者之一
其实 屈原 也应该算个,他还在钟祥的莫愁湖(古称沧浪湖)洗过脚呢。。。呵呵。。。。。。
把荆门志上的荆门历史人物发上来大家看看。
/dvbbs//16/9f25a98cdbfe9b2a7ffcb.jpg
/dvbbs//16/96a9c1f76a66021edbadfa5ecdb9386.jpg
/dvbbs//16/67cb2554cda57b7ca7cf.jpg
/dvbbs//16/30cc21aee84cc42d83a22fb029a31.jpg
/dvbbs//16/e1efce28f803f790964.jpg
/dvbbs//16/f9e5cfef1d8e03a7ebdc.jpg
/dvbbs//16/afa0e6bf5ccf48f0fb5.jpg
/dvbbs//16/3f5eb4bdc47315d90.jpg
汉 严光  字子陵  应该是学者吧,不过隐居了。东宝、京山都有子陵地名。
隋 智顗 号“智者大师”。一生建寺36所,度僧14000人,传弟子36人,著书140余卷。公元593年,在荆门建东山宝塔,又于今城区(凤凰台)市公安局一带为文献皇后回当阳省亲修行宫。纪山寺也是他修的。
这么多名人啊,长见识了......
长见识哒(dtt)(dtt)
黑劳资哦宋 玉是钟祥的啊 是个帅男列
三孙像有点名气
查看完整版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督征讨诸军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