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初到抗战前夕,是旧中国广告业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近代广告时期主要的广告形式有有什么特点?


红色文化传播范文1
“爱火融融,原是九州寒士子;娇花艳艳,平凡一介小儒生。”这是四川作家、楹联家何永忠对张士儒收藏火花、门票、楹联的赞美。张士儒1933年出生,自1995年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校退休后,一直在做着火花、门票、楹联的收藏、整理工作。迄今,他收藏的火花、门票已逾十万多枚(种),其中不乏珍品,先后参加全国举办的相关展览十余次,获奖多次。他本人亦成为全国火花、门票收藏名家。
火花、门票题材广泛,种类繁多,于方寸间记录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面貌,成为艺术收藏品和文物资料,是中国民间收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楹联,又叫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强烈的时代性、严密的格律性、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实用性,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青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党员干部了解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张士儒说,我为完善火花、门票、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内容的收藏、展出和选联,是付出了一定的心血,但我无怨无悔。因为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民群众不仅有权爱国,而且必须尽这个义务,这是一种光荣。我能在进入古稀之年为“千秋崇圣地,四海颂英雄”的教育基地尽力,感到十分欣慰!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将火花、门票、对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本无瓜葛的四者融为一体,耗资、费时、劳神、泣血几十载,张士儒主编出版了三本书,全面展示了火花、门票、对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红色专题文化的风采。此举可谓张士儒的独创,在国内绝无仅有,他是这个领域内当之无愧的大家和杰出的红色文化传播者,其意义深远。
2002年出版的第一本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联选》,收录了国家公布的第一、二批201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楹联1600余副,并配以他自己收藏的火花、门票,深受社会好评。该书的出版,是向党的“十六大”献上的一份厚礼,添补了乌兰察布图书出版领域的一项空白。
2009年出版的第二本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联选》(续一),收录对联2129副,其中第三、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联1890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集宁战役遗址”、“凉城贺龙革命活动旧址”、“察右前旗纪松龄烈士纪念广场”对联61副,为开国中将嵌名联177+1副,并为教育基地配门票、图标、火花661枚(种),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和纪念意义。该书的问世,起到了慰藉忠魂、教化后昆的目的,也成为各级机关、广大群众、各级学校参观瞻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指南,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与教育价值。
红色文化传播范文2
一、红色旅游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实
1.红色旅游文化的内涵
红色旅游文化是以红色旅游为载体。红色是内容,旅游是形式,文化是灵魂。从宏观上来说,红色旅游包括物质实体、地理环境以及空间环境;从微观上来说,可以是座城市,一间房间,一杆枪或一双草鞋。基于人们的情感及心理记忆,精神象征却更加多元,不同的地方有不同感受,不同的历史也赋予不同的意义,同一段历史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情感色彩,这就是精神象征的复杂性,红色旅游的志趣也在于此,能满足多层次的心理满足,可以是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也可以愉悦身心放松精神。Breakwell(1986)指出,任何地方都是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的产物。①庄春萍(2011)从地方是人与环境互动关系出发,提出红色旅游是社会意义的产物。②
笔者认为红色旅游文化包含赋义、情感认同、需求满足及精神激励四种功能。(1)赋义是人们对历史的认知结合情感、信任和偏好进行逻辑定义。江西瑞金作为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会址而闻名中外,因此赋义为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2)情感认同则包括愿望投射、历史记忆的成分。红井作为党和苏维埃政府关心群众生活的历史见证,也成了人们的情感记忆。(3)需求满足是在人们对地方的认知而产生一种心理契合。瑞金烈士纪念塔满足了人们赡仰先烈、缅怀历史的精神需要。(4)精神激励是一种功能性的满足。游客通过参观可以达到认知改变、情感的升华及激励意志的目的。
2.几个现实问题
红色旅游文化走向世界的舞台,一直是国人的情结。为了获得国际上的认可,从中央到地方都充满了热切的期盼,但红色旅游的对外传播在现实的考量下仍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
首先,对外传播的落着点是个体还是社会的?红色旅游的实质是通过精神的物质化再到物质的精神化,其中关键要素是个体的心理因素。杨宜音认为个体与群体的视角,还应当放在文化心理背景下来理解,从心理满足视野出发,对外传播应满足游客的精神需要,最终指向为构建红色文化传播革命精神。③其次,对外传播的宗旨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形式,文化是政治与经济的反应。加大红色旅游的对外传播就是要通过各种载体,宣传和普及革命的伟大精神,吸引国际游客前来江西瑞金缅怀先人感召历史,这是文化的,同时也反映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色彩,提升中国在世界的软实力。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外传播应将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统一。
第三,对外传播的途径是传统还是现代的?网络媒体带来了传播载体与传播模式的变化,这是网络时代对革命老区对外传播提出的挑战。Mark
Poster(2005)从传播模式看,传统媒体是一种播放型传播,主要是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新媒体有全球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显示出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④瑞金地域较偏远,既要坚守本土特色,同时要运用现代传媒广泛宣传,让世界了解红色故都瑞金的独特魅力。第四,对外传播策略是单一还是多元的?从传播策略上来看,人们追求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更崇尚直觉的感官刺激;人们不再迷信国家权威传播策略,追求多元化的传播。后现代思潮下的对外传播更应考虑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特点,采用形象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尊重受众的文化特性及个体差异,使受众与中国红色文化产生亲近感。
二、构建红色旅游对外传播模式要素的思考
近年来,红色旅游业不断繁荣,红色旅游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也得到空前的发展。为此,红色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模式构建上立足现实,注重老区的实际,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在操作层面应考虑现实特殊限制因素和最佳平衡条件。因此,建立模式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1.传播主体全员化
从国外经验来看,凡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相应地都建立了全员化的模式大力发展本国旅游文化产业。从传播主体来说有政府企业媒介当地居民四位一体,由政府为主导,从而保证全员参与,多元化促进。红色旅游文化所传承的价值观信仰风俗习惯客家文化传统应进行整合,将红色旅游文化寓教于游,寓游于乐。红色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祭祀活动等也要互动互助、相辅相成,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2.传播媒介融合化
在网络语境下,不同的媒介要进行融合。通过媒介融合用国际的声音表达中国红色旅游的文化,用国外的受众所能接受的方式传播红色旅游文化,这是一种“中国的文化,国际的表达”。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还可运用现代技术在红色旅游景区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如“声、光、电、波”等高科技手段进行有效的对外传播,通过多媒体技术创造动静结合、内涵丰富、形式生动、特色各异、引人入胜的红色旅游文化产品,增强旅游互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做到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和体验性的和谐统一。
3.传播目的满足化
红色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应注意满足受众多层次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各项服务。红色旅游文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为游客进行服务达到满足:(1)身体方面需求,通过“走一趟红军路、扫一次烈士墓”等互动式、体验式活动使游客达到良好的健康体能、运动技能;(2)认知方面需求。彭继红(2008)认为,红色旅游就是要通过参观革命旧址,使人置身其中,触景生情,如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艰苦岁月,从而引发心灵上的震撼、引起思想上升华。
⑤(3)精神方面需要。通过唱革命歌曲,吃红军饭,走长征路,培养一种“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让人们不再焦虑、抑郁和颓废。(4)社会行为方面。革命遗址抑或革命故事诠释了红军长征所表现的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展示了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这种精神的感召,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行为的学习,产生强烈的社会认同。
4.传播特点本土化
对外传播的本土化有三层含义。一是坚守瑞金的红色旅游文化。这是以历史遗址、故事传奇、人文艺术作品、历史文物等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的文化载体。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形式对历史进行演绎,重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展现革命先辈的优秀品格。二是将红色文化结合当地客家文化。瑞金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将红色文化结合客家文化进行融合对外传播,使当地居民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搭配红色文化,客家旅游和红色旅游在空间上的重叠,两者相得益彰互动共进。三是结合革命老区的实际。有人认为,红色旅游文化应国际化,将时尚的潮流文化引进以迎合游客的心理需求,这种不结合实际的旅游开发可能扭曲红色旅游文化价值的呈现形式。
三、关于红色旅游文化对外传播发展的策略与思考
红色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必须考虑传受双方的文化及情境差异,笔者基于上述分析以文化心理为理论要点,建议立足红色文化,建立共同文化,吸引中外游客在红色旅游中寻找文化认同。
1.以“共和国摇篮”为推手,激发游客旅游动机
红色文化对外传播有效性必须考虑到旅游动机及旅游情境。红都瑞金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红色大本营,国家的许多领导机关和政府部门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根”。红色文化对外传播必须激发游客强烈的旅游动机,以“共和国摇篮”为推手,大力宣传和旧居、中央政府大礼堂等革命遗址,使他们对瑞金红色文化更增添一份好奇与期待,从而想到瑞金来一睹为快。同时也要把握各种时机,如“七一建党”、“八一建军节”及“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向世界展现“共和国摇篮”革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
2.以“红色故都”为桥梁,缩短传受心理距离
美国学者Dodd认为对外传播最大的屏障就是文化与情境的不同,Dodd称之为感知之距离(perceived cultural
difference),并提出用“第三方”文化以缩短心理距离的策略,这个第三方文化即共同文化情景。⑥正如“甲”与“乙”交流有障碍,而“丙”是他们共同的朋友或信仰,那么则会缩短这种心理距离。故乡,是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每个人对此都会梦牵魂绕,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瑞金作为“红色故都”,令众人瞩目,让世人倾情关注。以当年战争的各种标语、革命旧址、招幌牌匾和枪炮等为装饰,从而使游客达到红色体验的效果;此外,瑞金应大力开发体验式、参与式的活动,激发国外游客感受革命红军艰苦奋斗的情怀,唤起心中最深的历史记忆,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传播效果。
3.以“领袖故里”为纽带,让国外游客进入中国情景
格伯纳等人认为,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有很大的影响,即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格伯纳据此提出“涵化分析”,也称为“教化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⑦媒介如果长期地、潜移默化影响着受众,不知不觉就会影响和改变主观的认知。人们不了解瑞金,但国际社会对是熟悉的,国际媒体称“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因此在对外传播上可借“领袖故里”这种纽带开展多方位多维度的宣传。在宣传形式上应采用油画、场景、多媒体、幻影成像、超现实仿真雕像等先进的展陈手段,通过大量文物资料和照片再现辉煌的历史,尤其是采用情景再现、全景画及实物陈列的方式再现领袖在瑞金的生活战斗场景,再现以为代表的领袖深沉自信和非凡智慧,让世人了解“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为核心的苏区精神。(作者供图)
「注释
①Breakwell,G.M.(1986).Coping with threatened identity.London:Methuen
②庄春萍等:《地方认同: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分析》,《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9期。
③杨宜音:《社会心理领域中的价值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④Mark Poste:《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文化和传播译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彭继红等:《红色旅游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红色文化传播范文3
关键词:红色文化;传播;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132-03
在中国革命史上,江西是一片红色的沃土。在特定的革命历史时期,江西逐渐形成了一种以革命斗争为主题的红色文化,而这种红色文化又以赣南原中央苏区为典型代表。在经历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这三次伟大实践之后,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我们以于都、兴国、瑞金为重点开展调研,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深入探访革命先烈足迹,参观考察纪念馆、革命遗址,召开座谈会,掌握了不少关于赣南红色文化传播建设的第一手资料,对研究江西红色文化传播意义重大。
一、赣南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种类多,据不完全统计,瑞金现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有406处,已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1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兴国现有文物保护点48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于都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14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依据实际存在方式,红色文化可以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
(一)物质性红色文化
物质性红色文化是指以物态形式表现出来的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遗存,它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苏区人民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明,从内容上看,物质性红色文化既有物态形式流传下的文化遗迹,又包括后来围绕这个时期特定历史事件而陆续发展起来物态文化。就上述三个县红色文化来说,其红色文化遗存主要有:一是遗址类,这类红色文化较多,包括瑞金革命旧址群、中央造币厂旧址、中央兵工厂旧址、革命历史名人故居以及其他设施与建筑,如沙洲坝红井、兴国红军桥、于都长征大桥等;二是纪念馆类,主要包括于都长征纪念馆、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兴国将军馆、长冈乡调查纪念馆;三是烈士墓园类,瑞金的红军烈士纪念塔、兴国的烈士陵园、于都的革命烈士等。
(二)制度性红色文化
制度性红色文化是指以规章制度形式表现出来的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遗产,它是苏区时期用以规范人们社会生活的准则。基于现有资料的考察,中央苏区时期的制度和规章大体有几类:一是法律类,主要包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大纲》,两项《大纲》为苏区政权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是国家管理制度类,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领导架构,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人民委员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确定了乡市为基层组织,规定了基层的选举办法,成立了相应的国家工作机关,发行了货币;三是具体工作制度,主要涉及党内民主制度、廉政制度、教育巡视制度、税收制度、审计制度、监察制度、关税制度、土地制度、货币制度以及外交制度。
(三)精神性红色文化
精神性红色文化是指以意识、观念、心理、理论,甚至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它是苏区人民超越物质层面而获得自由创造的产物,是这一时期个人与群体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精神性红色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苏区精神,赣南是苏区精神的诞生地,从一定意义上讲,苏区精神乃是赣南红色文化的精髓,2011年11月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同志将苏区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二是红色歌谣、歌舞,红色歌谣和歌舞是苏区军民鸲飞活的艺术表现,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这个时期创作产生大量的歌谣,其代表作有《苏区干部好作风》《当兵就要当红军》《分田歌》《十劝我郎当红军》《十送红军》《兴国山歌》,于都本土红歌《红军渡》《长征源》等,另一方面,在根据地以瞿秋白、李伯钊等人为首的剧作家也成立许多剧团并创作了一系列舞剧,像《活捉张辉瓒》《送郎当红军》等剧作思想性与艺术性都非常强,这些歌谣和歌舞突出地体现了苏区时期人民精神面貌;三是革命报刊、标语,革命报刊、标语、漫画既是进行思想宣传的重要手段,又是进行政治教育的强大武器,中央苏区政府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创办了各种报刊约130种,其中赣南就有80多种,以《青年实话》《斗争》《红色中华》《红星报》为代表,而宣传画、标语和漫画则更为普遍,赣南目前就仍然保存了600多幅(条),它们成为了战胜敌人的“思想锐器”;四是红色文艺作品,如《红都记事》《红币》《将星璀璨》《铁骨忠魂》《长征第一度》等红色题材文艺作品涌现。
二、赣南红色文化传播概况
文化与传播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文化是传播的文化,传播是文化的第一要义,没有传播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为了更好地了解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了解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更好地发挥赣南苏区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社会各界借助多种途径来对其传播,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推进红色文化工程建设
目前,瑞金已建有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完整保护了叶坪、红井、二苏大、中革军委、云石山等革命旧址群落,并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开设了50余个中央和国家部委的专题历史展馆,并长期对外开放。瑞金市艺术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正在筹建新馆。于都对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全部进行了维修,保护完好;对中央红军长征纪念馆进行了提升陈展,从文化与长征的视角,创办了“长征文化馆”。兴国用现念,注入科技元素,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展出经验,重新布展“长岗乡调查纪念馆”“兴国将军馆”,大大提升了兴国红色文化品牌和知名度;不断做大“官田中央兵工厂――中国军工鼻祖”展示园建设,通过国防科工委、兵器协会每年建军节分期分批把全国的部队官兵拉到官田来“寻根认祖”、参观,以感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二)大力开展红色文化活动
多年来,瑞金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契机,经常举办重大红色文化活动。主要文化活动有:每逢10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大会;每逢10年举办一次长征出发或是胜利系列纪念性文化活动;每年在瑞金或北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础联席会议;自1983年起,每年举办一届“红都之春”艺术节;不定期举办“校园红歌会”“红土放歌”等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于都县文化馆为更好地宣传红色文化,积极组织、策划群文活动,打造“长征源”文化活动品牌,有“长征源之春”元宵广场文化活动,“长征之歌”合唱艺术节,“舞美长征源”舞蹈大赛,“夕阳红映长征源”老年文化艺术节等。其中,“长征源之春”元宵广场文化活动已连续举办14届,“长征之歌”合唱艺术节已连续举办11届。兴国认真举办兴国山歌艺术节和“山歌情韵”广场文化活动,唱响红歌主旋律,传承红色文化传统;依托“红色书屋”“红色讲堂”“红色党课”等平台,组织红色故事创作、演讲比赛等活动,大力开展红色文化建设,传递苏区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三)组织红色题材创作,开发红色文艺作品
一方面,邀请名家创作苏区红色题材作品,涌现出《红都纪事》《红币》《红罪》《红翻天》《红军留下的女人》等一大批红色题材佳作。另一方面,组织本土红色题材创作,诗歌《这一片厚土》获井冈山文学奖,大型赣南山歌剧《杜鹃花开》入展江西省第五届艺术节并获奖。于都县利用长征品牌创作开发了一批文艺作品:2014年著名词作家王晓岭、作曲家胡廷江创作了原创歌曲《红军渡长征源》,并由细哥细妹演唱;排练了情景歌舞《于都河畔》和采茶小戏《渡河前夕》,正在创作排演一台大型舞台戏《长征第一渡》;组织拍摄了旅游微电影《我的于都之旅》。兴国县组建了红土地文化研究会,专门从事红色文化研究、挖掘和创作。兴国山歌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兴国山歌和兴国红色革命文化相结合进行文艺创作,先后创作了大型舞台剧《山歌情》《老镜子》《等着你》等一批以红色历史为素材的文艺作品。《十送红军》《苏区干部好作风》等红色经典歌曲,更是传唱大江南北,经久不衰,唱响了兴国红色文化品牌。通过收集整理革命史料,编写出版了《兴国人民革命史》《将星璀璨》《名人在兴国》《铁骨忠魂》《长征路上兴国人》《将军园》画册,《国兴之光》邮册。这些红色文艺作品的创作,既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更能引领风尚、铸造灵魂,诠释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大力加强红色旅游基地建设
做足景区文化,通过景观载体来体现文化,把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让文化更有活力。比如,瑞金叶坪景区的建政广场、一苏大陈列馆、红井景区的群众路线广场和纪念园景区的“十三苏区”铜像群等。利用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兴国――瑞金――于都”红色旅游圈,打造一批有赣南苏区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基地,提升苏区红色文化品牌知名度。
(五)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
为了让红色文化射面更广,对祖国未来的生力军青少年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赣南苏区这些全红县大力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以瑞金为例,依托革命旧址的厚重历史文化,组建宣讲队伍,深入中、小学校,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和歌谣为学生介绍家乡的文物和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寒暑假期间,与团市委、教育局一起组织开展“苏区精神代代传,争当红色小导游”的教育实践活动,使红色基因在年轻一代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光大。
红色文化传播范文4
[论文摘要]延安时期是我党艰苦奋斗、迎接革命胜利重要时期,是形成影响后世延安精神的重要时期。延安时期我党十分注重红色文化传播的政治功能,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向群众和外界反映出我党高尚的理想追求和高昂的精神面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行为准则。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和作用,至今影响着我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借鉴。文章试图通过简要分析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传播的政治功能,以期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传播在当今社会得以延续。
[论文关键词]延安时期 红色文化 传播 政治功能
2012年,是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纪念。70年来,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具有鲜明历史特征的延安时期红色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为争取解放而采取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红色文化的繁荣有机联系在一起。通过延安时期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华民族的坚毅的意志品格逐渐彰显,高尚的道德情操进一步抒发,对于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传播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
延安时期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现实表现,属于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延安时期正需要红色文化将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机提升层次,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进一步坚定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决心。充分发挥教化群众的目的,进而影响全体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情感,鼓励和引导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而不懈奋斗。延安时期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觉醒意识和伟大的抗战精神,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向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而努力奋斗,将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伟大的延安精神上来。延安时期我党拥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是被实践证明检验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为凝聚最广大群众的民族精神打下坚实的平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传播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红色文化传播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红色文化更加具有弘扬先进思想和高尚精神的重要作用,在推进延安时期和谐社会的加快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延安时期红色文化创作具有战争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这主要是取决于特色的历史时期和当时当地的环境。延安时期红色文化的创作和传播将革命性和民族性有机融合,将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等现实场景,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激励民族情绪、巩固人民政权、激发抗战热情、维护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延安时期,是我党艰苦奋斗的重要时期,实现了我党局部执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显著成绩,新民主主义新社会建立起来,和谐稳定的社会逐渐巩固。广大群众在备战备荒,参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亟需要一大批具有延安时期特色的红色文化广泛传播,这些文化传播要具有延安时期的鲜明特点,能够为大多数群众所接受,与群众的日常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将延安地区群众的向心力进一步凝聚到我党的周围。
三、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传播有利于激发抗战热情
延安时期具体是指1935年10月19日至1948年3月23日的近13年时间,这期间中华民族面临着内忧外患,抗战救亡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需要延安红色文化尽快反映出抗战艰苦环境下中华民族的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统一抗战、共同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延安时期红色文化的传播有效向外界传递延安地区的良好的发展趋势的信号,将延安精神升华提升,及时反映出我党执政条件下的良好的社会风貌,实现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一致。之所以说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传播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中华民族的抗战热情,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更好的配合抗日战争的深入推进,旗帜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尽全力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积极动员和鼓励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战的大潮中。因此,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传播受到抗日救亡这一时代主题的引导,发展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自觉要求,并且能够直接转化成为广大文艺工作中的现实实践活动。抗战热情在人民军队身上得到最显著的体现,成为鼓舞人民军队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精神力量,是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重要因素,实现了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双重快速增长。延安时期,人民军队通过红色文化的有效感染,在心中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为谁打仗、为何打仗、如何打仗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人民军队的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坚定。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传播将人民军队的坚定的价值观形成起来,与当时的军旅文化有机融合,确保人民军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保持人民军队始终昂扬的战斗热情和持久的战斗精神。同时,延安时期红色文化的传播有效提升了延安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延安地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加强大。
四、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传播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
延安时期红色文化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联系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桥梁,也统一社会思想认识、助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所在。通过红色文化传播从根本上规范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将所有的红色文化传播活动在规范有序的计划下纵深推进,达到普及和提高党内外干部的理论水平及政治水平的目的,达到普及与提高抗日军队抗日人民的政治水平。当时文件精神明确指出,加强红色文化传播,促进政治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运输被服弹药还重要。延安时期,人民军队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全为了解放人民,完全为人民的切身利益而加紧工作。红色文化的传播深入挖掘延安时期人民军队服务人民、解放人民的宗旨意识,将人民军队服务人民的内涵和外延积极拓展。通过延安时期的红色文化的传播,让人民军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为人民服务的紧迫性和现实性,进一步明确人民军队的精神所在和动力所在。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的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中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进取精神,中华民族历来拥有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这些优秀的要素共同构成了延安时期抗战的伟大精神和基本内涵,成为抗战胜利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传播为我党带领人民赢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形成了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文化土壤和丰厚的历史基础。进而促使伟大延安精神的发展壮大,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延安精神,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而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悠久的灿烂的文化之中。红色文化传播构建起延安精神的坚实基础,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进行继承和发扬光大,并将延安时期的时代要求和发展主题有机融合进去,进行深刻的创新和提升。延安时期的艰苦奋斗实践经历,促使共产党进一步牢固坚韧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传播对于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进行划时代的弘扬,为夺取抗战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品质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五、延安时期红色文化传播有利于提升执政能力
红色文化传播范文5
[关键词] 新媒体技术 湘潭红色文化 网络传播 育人途径
二十世纪末,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范围和效果的全新变化,这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唱响主旋律,建设湘潭红色文化网络教育阵地,将湘潭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媒体技术,形成特色鲜明、生动新颖的网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拓展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式,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这不仅有益于传承湘潭红色文化,发挥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且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必然要求。
一、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湘潭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湘潭红色文化网络阵地建设的必要性
红色文化网络传播是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将湘潭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媒体技术是抢占网络文化宣传阵地的迫切需要。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媒体有几十种,包括网络电视、网上即时通讯群组、对话链、虚拟社区、博客、播客、搜索引擎、简易聚合、电子邮箱门户网站、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楼宇视屏等。新媒体技术自上世纪末产生开始,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表达感情、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并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介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和精神世界,从根本上改变着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成为他们成长的一种社会环境。新媒体技术无孔不入,一些不负责任、消极落后的思想及文化甚至主义言论利用新媒体技术广泛传播,冲击着我们的文化主旋律,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困难。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工作者来说,应该主动积极抢占网络文化制高点,唱响主旋律,选择针对性强、教育效果好富有吸引力的教育内容和载体来拓展、占领网络文化宣传阵地。湘潭红色文化,反映了以、为代表的湘潭革命先辈追求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辉煌历程,蕴涵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厚重的先进文化、丰富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具有超越时空的强烈感染力、说服力、震撼力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宝库中独具魅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深入挖掘丰富的湘潭红色文化资源中所蕴涵的精神内核、教育功能,探索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湘潭红色文化网络宣传阵地拓展及德育功能实现途径,是当前形势下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然而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利用宝贵的湘潭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没有开展起来,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媒体技术支撑下湘潭红色文化传播途径及育人功能这一领域值得深入探索。
(二)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湘潭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可行性
第一,以新媒体为基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互动平台,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共识。从新媒体技术优势来看,新媒体技术是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新型网络工具、应用模式和信息传播载体,具有传播便捷、海量信息、生动直观等优势,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是使用新媒体最频繁、最主要的群体,也是受其影响最深刻的群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新形势和新变化,创造性地将新媒体转化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范围,更好地满足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空间。湘潭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开放性、迅捷性等特点,将优秀的红色文化与网络传播有机结合,为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和形式。
第二,湘潭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流传广远,具有影响大、伟人多、品质高、资源广、底蕴深的鲜明特色,具有永恒价值与无与伦比的感召力,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鲜活、难能可贵的重要资源。从湘潭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来看,湘潭红色文化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延续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湘潭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追求民族振兴,实现国家富强而英勇奋斗的辉煌历程中共同创造并形成的先进文化。建党以来,在湘潭这块底蕴丰厚的红土地上,在土地革命、五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一系列重大搏战中献出宝贵生命的湘潭籍先烈数不胜数,可以说,湘潭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首屈一指的“富矿”。近乎神话般的传奇一生自不消说。从井冈山时期“红一角”的黄公略,到延安时期“横刀立马”的;从英年早逝的中共早期领导人蔡和森、罗亦农,到长征中走得最远的军团级指挥员李卓然;从黄埔三杰之一、哈军工之父陈赓,到他家的长工之子、牧童将军卢冬生;从政工大将谭政,到独臂上将彭绍辉;从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韶山五杰”毛福轩、钟志申、毛新梅、庞叔侃、李耿侯,到工农领袖先烈杨昭植、李爱莲、沈春农、胡叔尼、周桂生、张同嗣;从一家六烈士―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到“杨门七雄”杨幼麟、杨再麟、杨次麟、杨淑梅、杨淑英等七兄妹……湘潭红色文化中承载着震撼人心的红色事件、可歌可泣的红色人物、生动真实的红色史实、深刻高尚的红色思想,令人难忘,催人奋进。从湘潭红色文化的表现形态来说,湘潭有一大批革命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领袖故居、旧居等纪念馆,革命前辈用过或穿过的遗物等纪念物所组成的物质文化,有韶山景区、乌石景区、东山学校、黄公略故里、陈赓故里、谭政故里等红色旅游景区多处,几代共产党人在湘潭留下的重要革命遗址遗迹也多达88处。这些都是湘潭红色文化的强大物质基础。湘潭红色文化资源可谓是丰厚,璀璨。从湘潭红色文化高品质来看,湘潭红色文化宝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为核心,还有一大批在共和国历史上、在人民军队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将如、谭政、黄公略以及蔡和森、蔡畅、李卓然、罗亦农等为人民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志士。和其他革命功勋的事迹和思想博大精深,他们以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伟怀以及高尚的革命品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具有永恒价值与无与伦比的感召力,完全能够担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共同理想,奠定和谐社会核心思想基础的任务,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鲜活宝贵的重要资源。
二、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湘潭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及育人途径
(一)建设湘潭红色文化主题网站,全力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
要搞好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扬主旋律,建设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我们把品质优良、影响深远、资源丰富、内涵丰厚的湘潭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分析,将大量收集、精心挑选的湘潭红色文化新媒体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编排,架构成为一个集中体现湘潭红色文化鲜明特色、生动新颖的网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将湘潭红色文化网站建设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利用这一网站提供有教育意义和具有正确导向的湘潭红色文化资源,指导和影响大学生的品行,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对此,我们做了如下探索。首先我们将湘潭红色文化分成红色经典、红色历程、红色讲堂、红色堡垒、红色共鸣五个大的栏目,然后在这每个大的栏目下再分成若干个子栏目,如红色经典栏目下有革命影片、革命诗抄、革命歌曲、革命人物、红色景点5个子栏目,红色历程栏目下设有明党史、知党情、报党恩、跟党走4个子栏目,红色讲堂栏目下由时事聚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个子栏目组成,红色堡垒栏目下设有党总支、教工支部、学生支部3个子栏目,红色共鸣栏目下设有坚定信念、彰显宗旨、先锋表率、业余党校、学习体会5个子栏目,共计23个子栏目。湘潭红色文化主题网站展示了湘潭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湘潭红色文化存在形式及湘潭红色文化中具有真理性、真实性、先进性的教育内容,是有效运用湘潭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体系和有效平台。
(二)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建设互动交流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针对学生思想状况,开展主题论坛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主动权,基本前提是能否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起他们的兴趣去点击、去关注。我们通过网上网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发现高职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自信心不强,为国家、为民族发展做贡献的远大目标尚未真正建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思想、奉献精神,高尚道德都有待加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以励志、信念、牺牲、美德为主题的论坛活动,发动广大学生在网上进行讨论,发表意见,教师用湘潭红色文化中以、为代表的湘潭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信念、顽强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感染教育学生,与众多教育客体直接对话,引发教育客体的集体讨论与思考,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过去的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交流。这种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使受教育者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与互动交流,从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促使受教育者积极响应、认同接受、自我调节、内化提高,顺利实现教育目的。
第二,创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博客,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
我们要求思政工作者、辅导员开通博客,充分发挥网上网下的互补功能,增强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求博主通过博客这个自由的网络空间,有关湘潭红色文化的个人日记、文章,图片或者音频视频资料,供他人学习讨论。鼓励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博客的个性化和交互性强的特点,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创建一个亲近的、平等的交流空间。教育者可以撰写有针对性的文章帮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大学生则可就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与教育者进行网上讨论和交流,在相互交流中,使学生的思想困惑得到较好的解决。博客成为学生经常主动访问的网上站点,博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第三,挖掘网络即时通讯内涵,努力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充分利用QQ、飞信、手机短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结合工作实际,积极赋予这些网络形式以新的内涵,宣传湘潭红色文化中彰显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克服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我们以班为单位开通了QQ群、飞信群,学生和辅导员既可在网上即时沟通谈心,又可就某一普遍感兴趣话题,大家集体讨论,师生间的交流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广度、深度、频率上得到更大的推进,学生的需求和意见得到更大程度的反馈,也使得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
参考文献:
[1]李岩,曾维伦,何海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 : 21-26.
[2]中国共产党湘潭县历史编纂委员会.中国共产党湘潭县历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3]朱桂莲.近年来我国红色文化研究文献述评[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6):185-188.
[4]王凤莉.主题网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完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35-138.
[5]徐海捷.加强高校BBS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31-134.
[6]罗玉华,张绍荣,刘显忠.大学生“博客”现象解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7-140.
[7]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26-27.
[8]王莉莉.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运用问题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9]周立. 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路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10]倪洪章.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06-110.
红色文化传播范文6
关键词:红色文化 传承 路径
红色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形成,在中国革命的红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红色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意蕴,包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追求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
红色文化既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又以大众文化的形式流行与传播,在此意义上,红色文化又具有大众文化的特性。目前我国大众文化中的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现象大行其道,模糊了大众应该秉持的价值诉求,使得大众文化缺失应有的道德责任和使命。面对大众文化的迷失与诸多乱象,作为先进文化重要组成的红色文化负有引领大众文化走向、推动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使命与责任。如何寻求红色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的契合点,使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传承、渗透进大众文化的内容与主题之中,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文化课题。笔者认为,以红色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走向,传承红色文化及其精神,其方式与路径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与推动。
1 以多种形式开发生产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满足人们对红色文化这一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
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表达。也许是因为一批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作品的热播(例如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产生的“轰动效应”)唤起了出版人的历史记忆,使他们推出了“红色经典”。而“红色经典”出版以后在舆论界引起的热烈反响又促成了一批根据“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的热播如电视剧《铁道游击队》、《红旗谱》、《林海雪原》、《沙家浜》等都有相当不错的收视率。就这样,在影视人和出版人的互动下,“红色经典”再度走红,重返当代人的文化生活。而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虽然那段红色年代早已成为过去,但长期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熏染也使得年轻一代渴望了解红色文化背后那段峥嵘的岁月与先烈奋斗的历程,并以此构建自己心中的英雄传奇与社会理想。前辈人的怀旧情愫与后辈们的好奇心理,共同为红色经典再度创作、改编开辟了较大的空间。红色经典也因其长久不衰的经典气质被广大影视界所追捧。重拍红色经典是对红色原著的激活和重建,有利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红色原著所蕴含的红色精神的传播,并对今天的时代精神、大众精神追求和文化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在红色经典的改编热潮中,呼唤红色原创,创造新的红色经典,需要文化工作者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作红色影视文化精品,以满足人们对红色文化这一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
2 以“红段子”作为一种新型网络大众文化传播方式渗透人们的思想,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面对网络文化的兴起和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面临新的挑战。“红段子”以互联网、通信网为传播媒介,以短信、视频、彩信、彩铃、动漫等丰富的表现形式,联手政府、媒体、客户开展一场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的手机网络文化运动。“红段子”是指与黄段子、黑段子等相区别,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效果催人奋进,受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红红火火”的段子。“红段子”不仅仅包括红色革命段子,还包括祝福问候、寄托思念、励志奋发、表达情思、人生哲理等等类型,具有思想性、启迪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红段子”已经成为一个传递健康、传系情感、传播知识、传送理想、传承文明的网络文化品牌。温暖人心的“红段子”
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红段子”对网络黑色、黄色、灰色文化进行堵截的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疏导模式,用符合网络文化传播规律的方式引领新文化风貌的产生,从而达到使主流的、健康的文化占据人们的生活空间,占据主流文化的至高点,使不良信息和垃圾短信丧失生存空间的目的。“红段子”作为和谐文化的承载者、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创新思想的先行者以及作为网络文化的精神品牌发挥着塑造、弘扬民族精神的功能。“红段子”以其短小简单明了的特点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有效形式,成为了网络互联时代主流文化传播的最好、最快方式,也展现了互联时代红色文化、大众文化传播传承方式的新尝试与新探索。“红段子”以其倡导的积极、健康的精神内涵,通过成千上万的创作者和更多的传播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普通大众。
3 以形式多样的红歌会唱响时代主题,传播红色精神,弘扬先进文化,凝聚时代人心
近年来红色文化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红歌会就是一个代表。当岁月的长河流转到今天,红歌再次如春潮的涌动奔流之势在中国大地上被广为传唱。红色歌曲诞生于各自特定的年代,反映特定的情感,但是就革命歌曲的艺术美来看,它体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一种激情和动力,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时下每个个体最为需要的精神甘露。“一支歌可以催生一股精神”,物质生活富足的和平年代,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支撑民族气节与丰骨的红色精神似乎在一点点流失。红歌会所表达的对革命英雄的崇拜、对理想信仰的执着、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幸福生活的赞美,正是代表了一种主流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观众形成了强烈共鸣,这也是红歌会为什么会受到各阶层、各年龄段观众广泛欢迎的根本原因。红歌会为人们燃烧理想、释放激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人们把内心那种阳光的、高尚的、健康的、主流的东西表达出来。有专家认为,“中国红歌会是对弘扬红色文化进行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她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红色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先进文化。她以一种振奋向上的风格品质,引领着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体系建设,用一股‘红色旋风’缔造出和谐社会的文化氛围,正在成为中国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知名品牌。”
[1]2008年6月起,重庆陆续启动“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出群众的参与热情,彰显出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对于重庆的唱红歌现象,清华大学崔之元教授实地调研后给出了自己的判断:重庆的唱红,体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面对各种矛盾和危机,执政党对塑造社会价值体系的一种寻找。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她以丰富的形式,寓教于乐地向年轻一代诠释了红色文化的精髓,传承了民族精神,呼唤了民族文化的回归。
4 努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红色旅游能使人们在旅游中领略自然景观、满足精神享受、传承民族精神,启迪思想觉悟,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娱乐身心,陶冶情操的功能。近几年来,我国红色旅游热蓬勃兴起,红色旅游路线备受青睐,印证红色文化的巨大魅力与强大的生命力。红色旅游让受教育者在领略自然景观、体验民俗风情中放松心情、娱乐休闲,在驻足人文景观,缅怀革命先烈,感悟历史文化中丰富人生阅历,满足精神享受,启迪思想觉悟。红色旅游本身不仅成为生命健康之旅,也成为心灵健康之旅,更成为革命精神实践之旅。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仅成为红色文化传播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更是革命老区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带动力量。同时,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国家旅游局局长、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常务副组长邵琪伟在回顾总结“十一五”全国红色旅游取得的成就时说,从2004年中央提出发展红色旅游这七年多来,我国开发出30多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20多个景区景点,累计接待游客14亿人次,给当地居民带来1000多亿元的收入。预计到2015年,红色旅游将带动直接就业50万人左右,带动间接就业超过200万人次。全国红色旅游年出行人数将突破8亿人次,综合收入突破2千亿元。[2]红色文化的产业化拥有巨大的商业潜力。
5 大力推动红色文化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的创新发展
作为红色文化及其精神传承的传统途径,红色文化图书的出版在今天也大有可为。文化宣传部门应制定并实施红色文化图书精品工程,每年推出一批红色文化精品力作。鼓励文化机构和社会各方为少年儿童多出版展现红色革命历史风云和英雄人物的故事书、漫画等图书。随着网络时代电子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辟红色资源专栏,开设“红色文化”网站,开发设计具有时代特点,贴近现实,又有感染力、吸引力的“红色文化”软件,构建红色文化网络阵地,开展网上德育新形式,用“红色文化”抵制、替代那些格调低下、颓废腐朽的“灰色文化”。鼓励文化机构和社会各方创作编辑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电子出版物,包括适用于儿童的反映红色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电子动漫。如《八路军》是山西省首部红色历史文献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它通过多媒体手段收录了上千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三个多小时的声像资料、200余万文字资料,并吸取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史料和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让很多历史事件更加清晰和准确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还原了很多无法看到的历史细节,清晰重现了珍贵的文献档案,从而使该作品具有了史诗的品格,极具文献价值,也为历史文献类出版物提供了新的出版方向和渠道。[3]德育与红色文化网络资源有机结合的新形式是今天传承红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时俱进的一种时代创新。
注释:
[1] 红色经典魅力不朽:红歌会弘扬先进文化,凝聚时代人心[N].光明日报,2008-11-28 17:38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代广告时期主要的广告形式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